文/林家驹
上世纪70年代初,岭南画派著名画家关山月应邀在北京为人民大会堂北京厅创作了巨幅画作《长城内外尽朝晖》,随后又创作了《俏不争春》,然后返回广州。
1973年春,他又受当时广东省委的委托,拟创作一幅反映粤西人民艰苦奋斗努力改变大自然环境取得巨大成就的主题性作品。
4月初,关山月到达的第一站是自己的家乡阳江。在闸坡渔港及周边作短暂写生后,于4月底抵达电白县城水东镇。翌日,他不顾舟车劳顿,直奔采风目的地——电白县南海公社的林带哨所,并入住哨所的宿舍。
当年,我在电白县文化馆进行文艺创作,有幸随行采风。
·1·
南海之滨的电白,有着200多公里漫长海岸线,岸边多是海沙地,面临南海,台风时有发生。过去台风一来,风沙卷,人伤亡,土刮光,很难种活植物,严重影响民生。
1949年后,为响应“绿化祖国”的号召,时任县委书记王占鳌带领群众探索在海沙滩上种植树木。
一般树苗难以成活,困难重重,最后找到能适合海沙地种植的木麻黄,此树种是从马来西亚的热带海沙地移植回来,引进后经十多年的艰难培植,终于在漫长的海岸线上生长出气势磅礴、蜿蜒百里的绿色防风林。
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将此拍成《新闻简报》在全国沿海一带推广,电白县因此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先进县殊荣,也为关山月创作《绿色长城》提供了生活原始素材。
时值“五一”劳动节,一大早用过早餐后,关山月说,今天是劳动节,我们去劳动。于是,带上宣纸及笔墨工具,一行来到离哨所50多米的树林下,选好角度。在动笔之前他对大家说:“今天难得与你们在一起,我就现场认真地画一幅与大家共勉。”
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先生选择用高视角构图,大笔勾画出前景中的几棵木麻黄树,用娴熟的笔墨把树的特征、质感与空间表现出来,中景采用有阳光感的树来过渡,后景用浓墨与淡墨交融画出防风林的气势。布局中,前景树下既是留白又是表现沙质地,画面疏密处理得当。
基本完成画面时,关山月说沙地画什么来点缀呢?此时正好从哨所处走过来两三只鸡,他见状连声叫好,说:就画鸡,而且是一大群鸡,题目我都想好了,叫《林间鸡舍》。
由此,现场引发出他的一段具有艺术理论高度的话:
“我们写生作画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要从生活中去提升意境,今天写生现场没有大鸡群,为提升画的主题与意境,我把鸡群引入画面,合理安排,丰富了画面的内容。绘画艺术不能满足于如实反映生活,画景物不是创作的目的,创作必须赋予景物的描画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完成《林间鸡舍》后,回到哨所稍作休息,关山月拿着茶杯在哨所门前边喝边转悠,欣赏着眼前的绿林美景。
上午10点左右,骑自行车来海边休闲的人群络绎不绝,县城到哨所处约8公里路程,周边的群众在节假日常骑自行车来林带内休闲或登虎头山观海听涛,这是一幅林带内度假过休闲生活的好画面。
他见此情此景画意萌生,即入屋取笔墨工具,就在哨所前10米处开卷施画。
这幅《林区所见》画面完成后,他十分感慨,对现场的同志说:“这里沿海一带原来都是一片海沙滩,自种好木麻黄后,树下常摆有游人的自行车,而今这里已成为人民群众的游览胜地了。我就将这段话题写入画,让后人知晓这里发生的巨大变化。”
完成了两幅写生作品后,用过午餐稍作休息。下午两点,关山月午休过后,活动安排在哨所的小会议室内画人物写生。
为配合他收集民兵形象素材,哨所派来当地一位女民兵作模特,年龄三十岁开外,身穿土布便装,形象质朴,肩背步枪显出英姿,端坐在椅子上。关山月用线描技法画模特,在场的廖焯勋陪同一起作画。
一小时的人物写生结束后,不作其他绘事安排,关山月与县里来的同志围坐一起边喝茶边聊艺。
·3·
在南海公社采风写生的一周时间里,关山月十分敬业,早出晚归,每天除写生画画之外,还跟随哨所的民兵到海岸线上巡逻体验,与民兵们同吃同住在条件简陋的哨所里。
早晚抽空登临虎头山绿海亭上听海涛观海潮,详细观察防风林早晚的变化,了解木麻黄树在有风和无风时形态的变化,还向民兵了解大海的潮汐规律,为日后的创作积累原始的生活素材。
回到广州后,关山月全力投入到作品创作中,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中国画作品《绿色长城》。
此作入选1973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全国连环画、中国画作品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