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添加”这三个字,以后不能再随便印在酱油瓶上了。
今年3月,新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明确规定,禁止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强调。过渡期至2027年3月16日——算下来,留给企业“去0”的时间,只剩一年半左右。
这意味着,如今超市货架上还随处可见的“零添加”酱油,到时候都得“改头换面”。
一纸新规,触发了调味品行业一场静悄悄的换装行动。一向以“零添加”为主打卖点的千禾味业在今年年初经历了一场舆论风暴,在那之后该企业也进行了一番“爆改”。今年9月,千禾0系列酱油率先升级包装——新版酱油瓶身上,配料表被移到了正面,水、非转基因黄豆、小麦、食用盐、白砂糖,五种原料一目了然。
不得不说,这一招挺聪明。既然不让说“零添加”,那就把配料表“晒”给你看。干净、简短,本身就是一种说服。
但千禾只是开始。需要“撕标签”的企业,远不止它一家。据统计,目前市场上标注“零添加”字样的酱油产品超过400种,标注方式五花八门:“零添加防腐剂”“零添加着色剂”“不使用任何添加剂”……曾经这些字样是吸引消费者的金字招牌,如今却成了必须清理的“过期标签”。
说起来,“零添加”在过去的几年里,几乎是酱油界最卷的赛道。从海天到李锦记,从厨邦到加加,几乎叫得上名字的品牌都推出了零添加产品线。有数据显示,2023年海天味业零添加酱油SKU数量比前一年翻了一倍多,铺市率也大幅提升。没想到,一纸新规为这条火热赛道划上了休止符。
企业当然心疼。前期投入的包装设计、市场推广,可能说作废就作废。但抱怨归抱怨,改还是得改。而比起简单地撕掉“零添加”标签,更值得思考的是:接下来,拿什么吸引消费者?
事实上,“零添加”之所以能成为卖点,背后是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本能警惕。如今标签虽然不能标了,但消费者对“配料干净”的需求却没变。甚至可以说,更强烈了。
今年5月,国务院食安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综合治理方案》,正式提出“双减”行动——减用量、减品种。广东、四川、江苏等多地也陆续向食品企业发出倡议,鼓励减少添加剂使用,推广天然原料和工艺。
这意味着,“添加剂做减法”不再是企业自愿选择,而是明确的政策导向。换句话说,将来拼的不是谁敢标“零添加”,而是谁真的添加剂用得少、配料表更干净。
千禾把配料表搬到瓶身正面,就是一个信号。以后消费者选购酱油,可能第一眼看的不是大大的广告语,而是那一行行小字组成的配料表。对企业来说,这是更大的挑战——你要面对的,是一个越来越认真“看成分”的市场。
所以说,撕标签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题是:去掉“零添加”之后,你还能靠什么让人买单?是更透明的配料信息?更简化的成分配比?还是更扎实的工艺品质?
时间不等人。一年半,说长不长。对企业来说,现在要做的不仅是撕掉旧标签,更是找到新标签——一个真正经得起看、经得起查的产品价值点。
文 | 记者 孙绮曼
图 | 图源央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