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國內政治與司法焦點
- 柯文哲涉案後續發展
- 司法爭議不斷:前台北市長柯文哲的法律案件持續延燒,儘管法官維持交保裁定,但北檢表示「收到裁定書再研議是否抗告」(中央社 CNA),顯示司法程序的拉鋸。法庭內外戲劇性事件頻傳,包括「法官警告『柯文哲清清白白』喊聲傳入法庭恐影響證人」(Newtalk新聞),以及其母親「哽咽『我的孩子真是好孩子』」(奇摩新聞),都為案件增添話題。
- 三黨政治攻防核心:民眾黨質疑總統府高層密會討論柯文哲案,引發民進黨秘書長徐國勇反駁為「無病呻吟」並嗆黃國昌「日子不久了」(中天新聞網、Newtalk新聞),凸顯此案已成為藍綠白三黨間的政治攻防焦點。
- 民意高度分歧:相關民調顯示,對於柯文哲是否遭受政治迫害,民意出現「大翻轉」,有310萬人看法改變,但同時也有44.6%不認同此說法(風傳媒、ETtoday新聞雲),社會對此案呈現高度分歧。
- 國民黨主席選舉動態
- 主要競爭者浮現:國民黨主席之爭浮上檯面,民調顯示若趙少康參選將取得領先(自由時報),但他本人表示「我沒優勢民調是參考」(中央社 CNA)。羅智強已領表參選,並表示若當選將「讓徐巧芯掌藍軍社群」並推「萊爾校長」(rwnews.tw、ETtoday新聞雲)。傅崐萁也表態參選,並強調「主席每年要募款1-2億」(rwnews.tw),突顯黨主席需承擔的財政責任。
- 中央與地方財政爭議
- 捷運補助款拉鋸:中央與地方的財政分配爭議持續,台北市長蔣萬安指北市捷運補助遭刪650億,行政院則回應「有人多咬一口就有人少一口」(奇摩新聞)。盧秀燕市長也呼籲補回預算,行政院則稱「台北台中獲大幅挹注」(中央社 CNA),顯示中央與地方對財政補助的解讀存有落差。
- 《財劃法》修訂爭議:新版《財劃法》分配爭議持續延燒,各方討論統籌分配款公式是否存在錯誤(報導者The Reporter),此爭議直接影響各地方政府的施政能力與發展。
二、 國際關係與國防議題
- 美中TikTok協議與經貿會談
- TikTok框架協議背後的角力:美中就TikTok達成框架協議,川普預告將與習近平通話(news.cnyes.com)。有分析指出,「美國威脅關閉TikTok」是促使中國達成協議的因素(中央社 CNA),揭示談判背後的壓力與槓桿。
- 馬德里經貿會談達成共識:美中馬德里經貿會談中,雙方達成3點框架共識,觸及經貿與國安議題(ETtoday新聞雲、經濟日報),顯示兩大強權在維持溝通的同時,也積極維護自身核心利益。
- 以色列與中東局勢
- 美以合作引發質疑:美國媒體報導「以色列空襲卡達前告知美國,川普並未反對」,引發外界「唱雙簧」的質疑(自由時報),凸顯美以在區域問題上的密切協作。
- 軍事行動與停火談判的矛盾:以色列持續暗示將跨境鎖定哈瑪斯領袖,納坦雅胡稱「無人可享有豁免」(奇摩新聞)。然而,卡達國王則指責以軍空襲杜哈哈瑪斯是在「破壞加薩停火談判」(經濟日報),顯示軍事行動對和平進程的負面影響。
- 台灣地位爭議與外交挑戰
- 台灣地位論述的國際與國內分歧:AIT提及二戰文件未定台灣地位,美國務院背書稱「中國刻意扭曲」(自由時報),被視為美方對「台灣地位未定論」的重申。然而,國民黨不接受此說,強調「台灣主權歸屬中華民國毫無疑義」(Newtalk新聞),展現台灣內部對主權論述的歧異。
- 中國戰狼外交持續施壓:中國大使在丹麥打壓台灣外交官的「無禮行徑震驚丹麥外交圈」(中央社 CNA),並要求日方驅逐台灣代表,外交部批其「戰狼外交悖離社會文明」(奇摩新聞),凸顯中國日益強硬的外交姿態對台灣國際空間的擠壓。
- 中國軍事發展與台灣國防展
- 中國航母技術挑戰:中國「福建號」航空母艦被中媒自爆存在「重大缺陷」,其彈射器侵入斜角甲板導致「戰機無法同時起降」(Newtalk新聞、ETtoday新聞雲),揭示中國軍事現代化過程中仍面臨技術瓶頸。
- 台灣國防產業發展潛力:中共閱兵時被指出藏有「攻台大殺器」,具有「量大管飽又便宜」的特性(風傳媒)。與此同時,台灣國防展引爆「無人機作夢行情」,華晶科相關營收預估將翻倍成長(工商時報),顯示台灣在發展「反不對稱」戰力方面的努力。國軍也公開了2萬噸「磐石艦」靠泊太平島的畫面,凸顯其「具戰略意義」(自由軍武頻道)。
三、 社會與民生議題
- 校園安全與社會案件
- 校園暴力事件再現:宜蘭某高職發生16歲學生在教室內揮刀猛刺同學背部的事件,同學重傷送醫,嫌犯已被裁定收容(ETtoday新聞雲、奇摩新聞),再次凸顯校園安全議題的嚴峻性。
- 多起社會矚目案件進展:高雄市議員前特助石麗君夫婦因美濃「大峽谷」盜採案交保;前三立副總兒子龔益霆涉嫌下藥性侵藝人江祖平,北檢複訊後諭令100萬元交保;議員應曉薇也以3000萬交保(ETtoday新聞雲、奇摩新聞),這些案件均引起社會高度關注。
- 公共建設與交通議題
- 公館圓環拆除引發關注:公館圓環拆除工程啟動,引發交通黑暗期疑慮,預估約2個月(遠見雜誌、報導者The Reporter)。然而,拆除後首個上班日交通順暢,徐巧芯對此嗆聲苗博雅(奇摩新聞),顯示公共建設改進的兩面性。
- 淡江大橋合龍改善交通:淡江大橋完成合龍,預計通車後將使「淡水-八里」省下25分鐘(ETtoday新聞雲),為區域交通帶來便利。
- 環境與能源問題
- 垃圾處理與空污爭議:花蓮吉安垃圾場火警悶燒一天一夜,導致村民被迫吸濃煙並包車抗議(奇摩新聞、中央社 CNA)。台中大里垃圾山問題浮上檯面,盧秀燕市長首次發聲稱「掩埋場合法、未超載」,並指「有心人士挑撥」(奇摩新聞、Newtalk新聞),顯示地方政府在垃圾處理上面臨的壓力與政治攻防。
- 能源設施安全潛藏危機:興達電廠關鍵連接零件釀成巨災,疑為中油「淘寶貨」所致,揭露台電、中油潛藏的國安危機(奇摩新聞、ETtoday雲),凸顯基礎設施採購與維護的重要性。
- 教育改革與勞動權益
- 國高中上課時間改革呼聲:萬人連署要求國高中10點上課引發熱議,教育部將於11/14前回應,但家長團體認為「不可能」,應從課綱檢討(ETtoday新聞雲、公視新聞網PNN),顯示教育改革面臨多元意見與挑戰。
- 醫護留任與健保改革:為解決醫護離職潮,「公立醫院醫事人員專業加給增7至11%」(自由健康網),賴清德也期盼健保點值增加(公視新聞網PNN),旨在改善醫護工作環境,留住人才。
- 個人隱私與資訊安全
- 資安外洩事件頻傳:台灣壽司郎驚傳會員個資外洩,「姓名郵件被看光」,業者火速道歉並提出補償方案(Newtalk新聞、ETtoday新聞雲),提醒企業應加強資安防護。
- 中國防火長城外洩衝擊:中國防火長城爆發史上最大規模外洩,超過500GB原始碼和內部文件流出,顛覆外界對其「網路審查系統」的想像(TechNews 科技新報、上報Up Media),揭露全球網路安全面臨的挑戰。
四、 經濟與科技發展
- 台灣經濟成長與半導體產業
- 人均GDP超越韓國:台灣今年人均GDP預估將超越韓國,韓媒揭示「AI熱潮與台積電助攻」等3原因,並指出「台灣股市值為南韓的1.5倍」(中央社 CNA、自由財經),凸顯台灣在全球經濟中的關鍵地位。
- 工研院院士表彰科技創新:工研院新科院士出爐,包括台積電米玉傑、羅唯仁在內的5位獲得副總統授證,蕭美琴副總統指出工研院「讓產業持續改變創造奇蹟」(自由財經、news.cnyes.com),強調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 記憶體市場與散熱技術
- 記憶體漲價週期啟動:記憶體市場掀起「連環漲」風潮,美光釋出最高70%的漲幅訊號,預示新一輪漲價週期(工商時報、奇摩股市),對相關產業鏈帶來影響。
- 輝達推動「冷革命3.0」:輝達(NVIDIA)推動「冷革命3.0」,水冷板、均熱片躍居戰略物資,雙鴻、奇鋐等廠商積極搶食商機(經濟日報、DIGITIMES),顯示AI發展對散熱技術的需求不斷提升。
- 房市與退休規劃
- 房市政策變化預示轉向:「新青安豁免天條」以及央行再鬆手「計算放款集中度」等消息,預示房市可能面臨變化(經濟日報),影響民眾購屋決策。
- 退休規劃的心理層面:72歲男子擁2千萬資產卻「爽選『準時退休』超後悔」(自由財經),55歲男子「存到2千萬提早退休擺爛爽一個月」後「心魔作祟」求復職(奇摩新聞),兩則案例反映退休規劃不只是財富累積,更需考量心理調適。
Informations
- Émission
- FréquenceDeux fois par semaine
- Publiée16 septembre 2025 à 01:47 UTC
- Durée16 min
- ClassificationTous publ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