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羊侃财

审计青年在田埂上“算细账”,调研报告解码乡村振兴

盛夏七月,烈日炙烤着华南大地的万顷稻田。审计署广州特派办农业处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分赴佛山、茂名、湛江等地进行调研。“农民种粮的账本里,藏着乡村振兴的密码,这次调研不仅是一份调研报告的诞生,更是一次政策与农情的深度对话。”调研人员说道。

近期,审计署广州特派办农业处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以《谁来种地?——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调研》为题,调研种粮农民收益现状、保障机制及政策建议,调研报告被评为中央和国家机关三等奖、审计署一等奖。

鸡鸣犬吠,阡陌纵横,沾满泥土的调研数据才有生命力。调研组坚信,只有把鞋底的泥巴、额头的汗水和笔记本里密密麻麻的问答记录统统都装进调研数据里,才能真正读懂中国粮农的喜与忧。

脚踩乡野泥土,在田埂上“算细账”。“刘伯伯,您家今年种了20亩水稻,卖粮赚了多少钱?化肥又花了多少?”在某村的稻田旁,调研人员一边帮农民刘大爷干农活,一边拉家常式地询问。细节见真章,为避免农户对“查账式询问”的抵触,调研组发明了“帮工式访谈”,边帮干农活边“顺口”问数据。

调研组不仅要“把脉”摸底数,还要剖析问题进行“开方”。调研最后一站,调研组带着初步结论与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等部门展开座谈,不同于常见的“提建议”,调研组以“解决方案提供者”的角度,推出了一系列保障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系列“组合拳”。

“通过调研,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农业审计工作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调研组的成员纷纷表示:“今后我们将再接再厉,矢志献身农业审计事业,扎下身子沉到田间地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青春与才智。”

文|记者 莫谨榕 通讯员 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