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羊侃财

热财经冷观察,新资讯深观点

  1. 1 HR AGO

    防范台风“塔巴”!广东电网已启动Ⅲ级应急响应

    据气象部门预计,台风“塔巴”将于9月8日早晨至中午在江门至阳江一带沿海登陆,粤西地区将有暴雨、大暴雨。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严格落实防风防汛责任,已于9月6日23时30分启动防风防汛Ⅲ级应急响应,紧抓“窗口期”做好防范台风各项准备工作。 受台风“塔巴”影响,十五运会群众赛事篮球比赛临时更换场地。南方电网广东中山沙溪供电分局迅速组建党员突击队,对场馆及周边区域开展“地毯式”排查,消除多处隐患。赛场上,球员奋力拼搏,中山沙溪供电分局党员突击队在计分屏、灯光控制器等核心设备旁全程值守,确保赛事顺利进行。 为了应对台风“塔巴”,广东电网公司坚持“全省一盘棋”,提前在粤西等重点地区部署6000余人的应急抢修队伍和92台发电车、428台发电机等装备,确保能第一时间开展抢险救灾。国家级电力应急特勤队已于7日上午赶赴阳江预置支援。另外,全省2.6万人的应急特勤及抢修队伍和大量装备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9月7日,南方电网广东湛江雷州供电局党员服务队赶在台风来临前在当地开展专项用电安全检查。“前阵子这里有一台专用变压器因为雷击受损,我们重点对新更换的设备进行了状态复查,确保防雷改造达到预期效果。”党员服务队队员陈建达说道,湛江供电局每逢特殊天气,都会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到各民生保障场所上门服务。 广东电网公司温馨提醒广大群众,密切留意天气信息,台风天气尽量减少外出,远离电线杆、配电变压器台架等设施,及时对家里的线路情况进行检查,发现家中电器泡水、受潮,一定要将电器彻底干燥后再使用。各社会用电主体要做好产权所属设备检查,发现隐患请及时排除。如发现供电线路断落、供电设备浸水,应当远离避免触电,并及时拨打供电24小时抢修服务热线95598。 文、图|记者 董鹏程 通讯员 沈甸

    2 min
  2. 3 HR AGO

    视频|“镜”显神通!这项 “广东智造”何以首度全球登顶?

    “出海”狂飙的“广东造”又有新故事了。 2025年被称为“AI眼镜元年”,金秋9月,一组数据备受市场瞩目。 行业调研机构CINNO Research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消费级AI/AR眼镜市场销量达26.2万台,同比增长73%,创历史新高。 其中,2025年第二季度,来自粤企TCL旗下的雷鸟创新以高达39%的全球市场份额,首次问鼎AR眼镜出货量全球第一。 这也是雷鸟创新在去年消费旺季首次霸榜亚马逊后,再现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消费电子前沿领域的强大竞争力。 为何全球智能眼镜看中国,中国智能眼镜看广东?“广东造”智能眼镜火爆全球背后,藏着什么样的大布局和底气信心? 看天时 三年内行业规模有望破千亿 最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发布。《意见》提出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而在被称为“AI眼镜元年”,随着AI与AR技术的深度融合,智能眼镜产业进入黄金发展期。 AI眼镜是集成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具备语音交互、实时翻译、AR导航、拍摄记录等功能。 曾经,该领域由美国科技企业主导,苹果的Vision Pro和Meta的Quest系列占据市场主要份额。 而近年来,“广东造”正在重塑全球智能眼镜产业链格局,已形成从光学设计、硬件制造到软件开发的完整生态。 在政策引领方面,广东省政府高度重视VR/AR产业发展。2025年8月底,《广东省加快扩大工业有效投资实施方案》正式印发,明确将AI眼镜列为重点发展领域。 今年 3月,《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发布,将智能眼镜列为重点赛道,明确在智能眼镜、AR/VR设备等细分赛道推出一系列人工智能标杆产品。 作为“智能眼镜制造”大省,广东拥有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9月3日,我国在业存续的智能眼镜相关企业有5628家。从区域分布来看,广东位居全国第一,有1762家,占全国总存量的比重达1/3,比位居第二到第四名的江苏、北京、浙江的总和还要多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上半年,在广东举行的文博会上,就有数据显示在国内每售出两台AR/AI眼镜,有一台来自广东的雷鸟。 而在9月,“广东造”全球首个全彩眼镜支付正式开启。这意味从点奶茶到超市购物,不需要双手,戴上具有“广东智造”基因的智能眼镜,在境外旅游“看一下”也能支付。 这一便捷体验和首发背后,正是广东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洞察,以及在光学、AI 算法、芯片制造等领域的长期技术积累。 CINNO Research数据预测,2025年智能眼镜全球全年出货量将飙升至90万台,同比暴涨133%,三年内行业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 看地利 剑指“全球智能眼镜第一城” 9月1日,国内AR眼镜头部企业Rokid正式签约落户珠海高新区。 成立12年的Rokid曾推出全球首款实现规模化量产的消费级AI+AR智能眼镜,眼下,这家杭州公司则计划将珠海作为开拓海外市场的跳板,将在珠海落地区域性营销与交付中心。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珠海通过设立800亿元新质生产力基金群,重点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数字经济、机器人”四大赛道,在智能眼镜产业链领域投资、引进了莫界科技、华灿光电等公司。 在东莞,作为中国眼镜制造业和眼镜生产出口的主要地区之一,已拥有成熟的眼镜产业链,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眼镜生产基地。 深圳则剑指“全球智能眼镜第一城”。 企查查数据显示,深圳现存1167家智能眼镜相关企业,遥遥领先;广州则现存269家,位居全国第四。此外,深圳龙岗区作为核心集聚区,年产中高端眼镜达1.25亿副,全球每7副高端眼镜就有1副诞生于此。 深圳更提出到2026年人工智能终端产业规模突破8000亿元的目标,其中智能眼镜被纳入重点支持范畴。 今年5月,深圳市AI眼镜产业联盟正式成立,汇聚了荣耀、雷鸟创新等60余家上下游企业,推动产业协同创新。 如果说智能眼镜是广东创新的缩影,“人工智能 +” 则是产业进化的核心引擎。它让 AI 眼镜从 “辅助工具” 升级为 “智能伙伴”,优化交互逻辑、提升功能精度,更打破场景限制,向医疗、教育等领域延伸,形成 “技术 — 场景 — 产业” 的良性循环。 在产业应用方面,广东VR眼镜正在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在文化旅游领域,广州联通打造的时光门VR项目,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岭南文化;在工业生产中,谷东科技的AR眼镜将飞机放行检查效率提升 200%,安全控制等级从 80% 跃升至近 100%;在日常生活领域,vivo 的 VR 眼镜打造沉浸式娱乐。 尽管智能眼镜仍面临挑战,站在“AI眼镜元年”的新起点,随着 “人工智能 +” 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广东智能眼镜产业已然“湾道超越”并开启“镜”显神通热卖全球的“领跑”之姿。 曾经在电影里才能看到的“看似一个眼镜,其实是AI助理”的未来式场景正成为让消费者愿意掏出真金白银“买买买”的现实。 策划|吴江 统筹|刘佳宁 文字|王丹阳 孙绮曼 视频拍摄、剪辑|潘亮 实习生 曾俊雄 封面设计|黄江霆

    6 min
  3. 4 HR AGO

    宝马董事长:中国是行业技术竞赛决胜场,与中国领军科技企业深度合作

    宝马集团表示,旗下新世代首款量产车型BMW iX3于9月5日全球首发,将于9月8日亮相慕尼黑车展。中国专属版车型也将在年内现身,2026年在国内投产。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表示:“新世代是宝马集团史上最具前瞻性的战略项目,标志着在设计、科技和用户体验上实现巨大飞跃。凭借新世代,我们将智能驾趣提升到了全新高度。” 近年来,中国市场在宝马全球创新版图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彰显。宝马中国研发团队深度参与了国产新世代车型的开发,将德国工程卓越与中国智能科技融合。目前,宝马已在中国建成四大研发创新基地、三家软件公司及德国以外唯一Skylab人机交互研究中心,专注本土化创新与前沿技术开发。 据悉,新世代在每一个维度上都代表着全新一代产品——人工智能、驾驶动态、动力总成、电池技术、操作理念、数字化和生产。上世纪60年代,宝马推出“新世代”车型,开创了“高档运动型轿车”这一全新细分市场。如今,面对电动化智能化技术飞速发展,宝马再次以“新世代”为名,开启自我革新。 启动新世代战略后,宝马以系统性思维重塑未来可持续豪华出行。现在,新世代首款量产车型BMW iX3现身了,设计在传承中创新,基于全新纯电动专属平台打造,集成多项划时代技术集群,包括全新智能电子电气架构、首创BMW全景iDrive、独创BMW驾控超级大脑以及革命性大圆柱电池。 以新世代BMW iX3为起点,宝马将发起前所未有的产品攻势。到2027年,宝马将在全球市场推出40余款新车。而在中国市场,宝马计划于2026年至2027年间推出20余款BMW新车。 新世代BMW iX3中国版从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中国消费者的审美和功能需求。以续航为例,第六代eDrive电驱技术助力续航最高突破900公里,彻底缓解纯电里程焦虑。不仅如此,宝马与中国领军科技企业合作,深度集成阿里巴巴、DeepSeek的AI大模型能力,打造更懂中国用户的智能个人助理;融合华为鸿蒙生态,推出BMW数字钥匙、HUAWEI HiCar等数字化服务;还联合Momenta共同开发高度适配中国路况的智能驾驶辅助解决方案。 文|记者 戚耀琪 图|官网图片

    3 min
  4. 4 HR AGO

    明年奔驰将推全新VAN.EA纯电平台,原型车经过三重能效测试

    为了刚好的融入电动化趋势,抢夺市场份额,基于VAN.EA纯电架构平台打造的首款车型——梅赛德斯-奔驰VLE将在2026年正式问世。日前,原型车已顺利完成研发进程中的又一关键阶段,在三项不同的能效测试均表现卓越。 据介绍,在德国斯图加特的梅赛德斯-奔驰风洞实验室中,梅赛德斯-奔驰VLE经受住了极端强风的严苛考验。其紧促的车顶线条配合车尾设计,成就极低风阻系数。尽管原型车为保护流线型轮廓而覆盖了多重伪装,其测试结果仍展现出很好的空气动力学效率。 在意大利南部的纳多赛道,梅赛德斯-奔驰工程师团队在高速场景和极限动态操控场景下,对梅赛德斯-奔驰VLE进行精密调校,全面提升整车能效表现。测试重点包括:完善电驱系统设定、优化能量回收策略、增强热管理系统,并评估后轮主动转向系统对车辆操控性的影响。 梅赛德斯-奔驰VLE成功完成了从斯图加特到罗马近1100公里的长途挑战,全程仅进行两次各15分钟的快速充电。陡峭的山路、长距离高速路段、繁忙的乡村公路以及狭窄的城市街巷,充分验证了车辆应对复杂路况的日常实用性,后轮主动转向系统提升了车辆在日常驾驶中的灵活性与操控便利性。 2026年起,梅赛德斯-奔驰将推出全新开发的模块化、灵活、可扩展的VAN.EA纯电架构平台,开启豪华MPV的全新时代。VLE将成为基于VAN.EA纯电架构平台打造的首款车型。该平台将私人豪华MPV与商用车型进行清晰划分,未来产品线将包含梅赛德斯-奔驰VLE与梅赛德斯-奔驰VLS两大序列。VLE系列车型将覆盖家庭、休闲与礼宾车等多元化场景需求, VLS则将进一步扩展梅赛德斯-奔驰在高端豪华MPV细分市场的产品布局。 文|记者 戚耀琪 图|官网图片

    2 min
  5. 4 HR AGO

    财经观察|亚洲第一MBA为何选中深圳?

    在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与区域竞争格局重塑的双重驱动下,企业对复合型管理人才的需求持续攀升。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大湾区产业升级与跨境金融合作亟需既深谙本土实践,又具备全球视野的复合型商界领袖。 9月5日,深圳前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建院30年来首个在职MBA课程正式落地深圳,也标志着联系亚洲排名第一的MBA课程首落“创新腹地”鹏城。 为何中欧要将在职MBA课程首落深圳? 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看来,深圳拥有超380万家市场主体,大量在职人员期待灵活多元的学习模式;大湾区产业升级需要深度管理能力,企业出海亟需全球资源链接。 在现场,前海合作区党工委副书记梁珂介绍,前海合作区成立15年来成效显著:2021-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从1755.7亿元增至3008.8亿元,进出口额接近翻番;2025上半年GDP同比增长6.8%,实际使用外资增15.9%,累计推出60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273项为全国首创, “国际范、滨海风、现代化、未来感” 特质凸显。 记者观察到,这一课程的一大特色是对π型商业复合人才的培养,即“资源广度×管理深度×创新韧性”。其中,在“创新韧度”上,中欧在职MBA课程聚焦商业创新,激活创业基因,通过全球首创实境教学法夯实学生的管理能力。 汪泓介绍,在职MBA课程不仅是开设一门课程,更打造了一个教育赋能商业、商业反哺教育的生态平台。中欧希望为华南商科教育注入新活力,更期待以这个课程为纽带,让深圳企业的实践经验成为课程案例的“源头活水”,让学员们的实战智慧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思想火花”,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撑。 以正式启动的中欧InnoLab创新创业中心为例,将在沪深双校区开设。作为中欧“创新引擎”,中欧InnoLab将创业支持拆解为“能力培训、资源对接、赛事孵化”等可拼接模块,创业学员可按需组合使用,并借助数字工具简化流程,提升资源匹配效率,与外部企业、投资机构、孵化器建立伙伴关系,形成“高校+产业+资本”协同网络,反哺MBA课程。 梁珂介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作为前海重要合作伙伴之一,双方在2022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23年中欧深圳校区落户并正式启用。到此次落地排名全球前列的MBA课程,中欧和前海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合作,为前海注入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创新活力,成为驱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力量。 “领导力从来都不是个人的旅程,中欧拥有全球强劲的校友网络资源。”中欧副院长兼教务长濮方可表示,中欧在职MBA课程将聚焦大湾区及全国π型人才需求。 文|记者 王丹阳 图|主办方供图

    4 min
  6. 4 HR AGO

    宏大民爆与巴基斯坦Wah Nobel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国企有料到

    9月4日,第二届中国-巴基斯坦B2B投资峰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广东宏大旗下宏大民爆与巴基斯坦Wah Nobel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聚焦矿业开发、工业炸药生产、混装地面站建设等三大核心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此举标志着宏大民爆国际化战略迈入全新阶段,更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签约仪式现场,广东宏大轮值总经理、宏大民爆董事长梁发,宏大民爆总经理姜兆新率公司核心团队出席,与巴方代表围绕技术协同、资源整合、市场共建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磋商,最终达成系列重要共识。 根据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充分依托巴基斯坦丰富的矿产资源,共同构建“炸药研发生产-矿山爆破服务”一体化产业链,助力当地矿业现代化升级,同时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海外矿业开发提供安全、高效、可持续的爆破解决方案,推动中巴产业合作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作为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产业合作的又一标杆性成果,此次宏大民爆与Wah Nobel公司的合作,是两国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利共赢的生动实践。长期以来,宏大民爆始终秉持“技术引领发展、服务赋能全球”的核心使命,深耕民爆行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近年来通过并购整合、海外产能布局、技术输出等多元化举措,持续加快国际化战略推进节奏,已成为中国民爆技术“走出去”的重要力量。 9月1日至3日,Wah Nobel公司董事长Lt. General Tahir Hameed Shah HI、CEO Brigadier Shiraz Ullah Choudhry SI 前往广东宏大实地参访,实地走访宏大大宝山混装地面站等项目现场,深入调研智能化生产线运行、绿色爆破技术研发及全产业链服务模式。 在广州,Wah Nobel公司代表与广东宏大董事长郑炳旭展开深度会谈。双方围绕硝酸铵供应、混装地面站建设、工业炸药生产、矿山开发等一体化产业链服务明确合作路径,为后续合作高效落地构建清晰框架,进一步夯实双方合作的基础。双方一致同意,将以此次交流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沟通与合作。 此次与巴方伙伴的深度合作,将进一步帮助宏大民爆打通南亚市场核心渠道,提升全球资源配置效率与国际竞争力,同时为推动中巴经济走廊产业合作提质增效、深化两国经贸与技术交流作出积极贡献。 文|记者 黄婷 图|受访者供图

    3 min
  7. 4 HR AGO

    《中国IgA肾病患者诊疗现状蓝皮书》发布

    近日,由南方医院国家肾脏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办的“2025肾脏病研究进展南方论坛”在广州召开,会上,由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专家团队参与设计的《中国IgA肾病患者诊疗现状蓝皮书》正式发布。《蓝皮书》指出,当前IgA肾病面临的诊断与随访双重挑战。尽早识别并及时干预,对于改善IgA肾病患者的长期预后至关重要。 所谓IgA肾病,是一种由免疫蛋白A异常沉积在肾小球中引起的肾脏疾病。IgA肾病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在亚洲人群中尤为多见。目前,我国有400多万名IgA肾病患者,主要集中在青壮年,确诊平均年龄为34岁,如若疾病控制不佳,极有可能进展为尿毒症。 然而,IgA肾病早期症状隐匿且缺乏特异性,诊断高度依赖于肾穿刺活检这一侵入性检查。患者普遍存在对疾病认知不足以及对肾穿刺活检的恐惧心理,导致就诊延迟、确诊延迟、治疗不及时影响预后的情况。 肾穿刺活检是诊断IgA肾病以及其他肾小球肾炎病因的金标准。《蓝皮书》调研显示,患者从首次被医生推荐肾穿刺到最终接受穿刺并确诊的平均时间间隔为2.7个月,且67%的患者需要经过2位及以上医生的反复推荐才能最终接受肾穿刺。这一“犹豫期”也普遍导致了患者病情的加重,在接受肾穿刺时,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中位数已达2.6g/天,远高于0.5g/天的建议达标值。 肾穿刺活检有助于患者明确疾病类型和进展风险。《蓝皮书》调研显示,77%已接受治疗的患者在明确诊断为IgA肾病后经历了药物种类的改变,一定程度上显示明确诊断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可能。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肾内科主任侯凡凡表示:“目前,肾穿刺活检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虽然是侵入性的,但安全性可控,患者耐受性较好,只要操作规范,即可大幅度降低肾周血肿等不良反应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症状缓解程度与疗效维持稳定性是影响患者治疗满意度的两个关键维度。当前,IgA肾病的支持性治疗有了更多选择,免疫抑制的治疗策略也已从“广泛免疫抑制”向“精准干预”转变。然而,在患者层面,仍面临24小时蛋白尿定量及相关指标控制不佳,导致病情进展的情况。尽管临床上出现了更多针对IgA肾病的“新武器”,但真正需要聚焦的仍是其治疗效果,即对蛋白尿的控制和对eGFR稳定性的帮助。 《蓝皮书》进一步强调,严格管控蛋白尿是延缓IgA肾病肾功能减退的核心防线。2024年KDIGO指南明确建议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应严格控制在<0.5g/天。若明确并普及科学的达标值,将有利于患者更好地开展长期管理,同时随着IgA肾病新型药物的出现,也将助力患者实现24小时蛋白尿定量达标。 “我们需要加强科普教育,让广大民众认识定期体检,并在体检中关注肾脏健康的重要性。对于IgA肾病患者而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全周期管理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侯凡凡呼吁。 聂晟指出,“IgA肾病的影响远不止于生理层面,更广泛波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工作能力、学习进程及社会参与等多个维度。《蓝皮书》深入剖析现阶段IgA肾病诊断的痛点与疾病长期管理的患者之需,不仅有助于增加各方对患者需求的关注,也为进一步推动科学规范的诊疗提供了新视角以及可行的实践路径。” 文|记者 陈泽云 图|《蓝皮书》截图

    4 min

About

热财经冷观察,新资讯深观点

More From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