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狂飙的“广东造”又有新故事了。
2025年被称为“AI眼镜元年”,金秋9月,一组数据备受市场瞩目。
行业调研机构CINNO Research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消费级AI/AR眼镜市场销量达26.2万台,同比增长73%,创历史新高。
其中,2025年第二季度,来自粤企TCL旗下的雷鸟创新以高达39%的全球市场份额,首次问鼎AR眼镜出货量全球第一。
这也是雷鸟创新在去年消费旺季首次霸榜亚马逊后,再现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消费电子前沿领域的强大竞争力。
为何全球智能眼镜看中国,中国智能眼镜看广东?“广东造”智能眼镜火爆全球背后,藏着什么样的大布局和底气信心?
看天时
三年内行业规模有望破千亿
最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发布。《意见》提出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而在被称为“AI眼镜元年”,随着AI与AR技术的深度融合,智能眼镜产业进入黄金发展期。
AI眼镜是集成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具备语音交互、实时翻译、AR导航、拍摄记录等功能。
曾经,该领域由美国科技企业主导,苹果的Vision Pro和Meta的Quest系列占据市场主要份额。
而近年来,“广东造”正在重塑全球智能眼镜产业链格局,已形成从光学设计、硬件制造到软件开发的完整生态。
在政策引领方面,广东省政府高度重视VR/AR产业发展。2025年8月底,《广东省加快扩大工业有效投资实施方案》正式印发,明确将AI眼镜列为重点发展领域。
今年 3月,《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发布,将智能眼镜列为重点赛道,明确在智能眼镜、AR/VR设备等细分赛道推出一系列人工智能标杆产品。
作为“智能眼镜制造”大省,广东拥有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9月3日,我国在业存续的智能眼镜相关企业有5628家。从区域分布来看,广东位居全国第一,有1762家,占全国总存量的比重达1/3,比位居第二到第四名的江苏、北京、浙江的总和还要多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上半年,在广东举行的文博会上,就有数据显示在国内每售出两台AR/AI眼镜,有一台来自广东的雷鸟。
而在9月,“广东造”全球首个全彩眼镜支付正式开启。这意味从点奶茶到超市购物,不需要双手,戴上具有“广东智造”基因的智能眼镜,在境外旅游“看一下”也能支付。
这一便捷体验和首发背后,正是广东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洞察,以及在光学、AI 算法、芯片制造等领域的长期技术积累。
CINNO Research数据预测,2025年智能眼镜全球全年出货量将飙升至90万台,同比暴涨133%,三年内行业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
看地利
剑指“全球智能眼镜第一城”
9月1日,国内AR眼镜头部企业Rokid正式签约落户珠海高新区。
成立12年的Rokid曾推出全球首款实现规模化量产的消费级AI+AR智能眼镜,眼下,这家杭州公司则计划将珠海作为开拓海外市场的跳板,将在珠海落地区域性营销与交付中心。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珠海通过设立800亿元新质生产力基金群,重点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数字经济、机器人”四大赛道,在智能眼镜产业链领域投资、引进了莫界科技、华灿光电等公司。
在东莞,作为中国眼镜制造业和眼镜生产出口的主要地区之一,已拥有成熟的眼镜产业链,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眼镜生产基地。
深圳则剑指“全球智能眼镜第一城”。
企查查数据显示,深圳现存1167家智能眼镜相关企业,遥遥领先;广州则现存269家,位居全国第四。此外,深圳龙岗区作为核心集聚区,年产中高端眼镜达1.25亿副,全球每7副高端眼镜就有1副诞生于此。
深圳更提出到2026年人工智能终端产业规模突破8000亿元的目标,其中智能眼镜被纳入重点支持范畴。
今年5月,深圳市AI眼镜产业联盟正式成立,汇聚了荣耀、雷鸟创新等60余家上下游企业,推动产业协同创新。
如果说智能眼镜是广东创新的缩影,“人工智能 +” 则是产业进化的核心引擎。它让 AI 眼镜从 “辅助工具” 升级为 “智能伙伴”,优化交互逻辑、提升功能精度,更打破场景限制,向医疗、教育等领域延伸,形成 “技术 — 场景 — 产业” 的良性循环。
在产业应用方面,广东VR眼镜正在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在文化旅游领域,广州联通打造的时光门VR项目,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岭南文化;在工业生产中,谷东科技的AR眼镜将飞机放行检查效率提升 200%,安全控制等级从 80% 跃升至近 100%;在日常生活领域,vivo 的 VR 眼镜打造沉浸式娱乐。
尽管智能眼镜仍面临挑战,站在“AI眼镜元年”的新起点,随着 “人工智能 +” 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广东智能眼镜产业已然“湾道超越”并开启“镜”显神通热卖全球的“领跑”之姿。
曾经在电影里才能看到的“看似一个眼镜,其实是AI助理”的未来式场景正成为让消费者愿意掏出真金白银“买买买”的现实。
策划|吴江
统筹|刘佳宁
文字|王丹阳 孙绮曼
视频拍摄、剪辑|潘亮 实习生 曾俊雄
封面设计|黄江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