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案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閱讀提案

馬力歐、JuJu,每週提案一本書,融合生活經驗,從兩人視角詮釋書之精華!

  1. EP153|《The Let Them Theory》:雖然有點「水」,但保證每天都用得上

    5 JAM LALU

    EP153|《The Let Them Theory》:雖然有點「水」,但保證每天都用得上

    《閱讀提案》由本週起,馬力歐將會維持雙週一次單口跟大家分享一本書,希望這樣說書的內容大家會希望。也請記得跟你的朋友分享這個節目或到我們的社群平台跟我們分享你的想法。​📖 本週馬力歐分享的是《The Let Them Theory》,作者是梅爾.羅賓斯(Mel Robbins)。​▲本集內容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我在EP85裡面提到的《主控力》,書的核心概念是「要當恆溫器」不要當「溫度器」。書裡面從「認識自我」開始,教讀者一步步透過12道法門來拿回主控力。​我原先以為這已經夠簡單了,沒想到這幾個月得知了另外一本概念上更簡單的書:梅爾・羅賓斯的《The Let Them Theory》。​因為整本書的概念就是:讓他們去(做所有我無法掌控的事),讓我來(做我能夠掌控的相關事務)。​比如說,如果別人不回訊息,你該怎麼?Let them。如果朋友出去玩沒找你怎麼辦?Let them。如果同事就是找你麻煩讓你很難以好好工作怎麼辦?Let them。​然後「讓我來」繼續聯繫、打電話。「讓我來」主動邀約我想要約的朋友聚會。「讓我來」跟同事確認有哪些事情是我可以做的。​整本書的精華就是如此。​在閱讀這本書時,我有幾個深刻的個人感受。首先,它非常適合用有聲書來聽。因為內容沒有太複雜的理論,且充滿了故事,聽起來就像一集精彩的單口Podcast。​其次,雖然這本書的內容,不可避免地會讓人覺得有點「水」,因為基本上就是一個概念翻來覆去地講,但或許這正是它的力量所在。   喜歡我們今天的內容嗎?歡迎給我們五星好評,讓更多人聽到閱讀提案  💬 到我們的社群平台上面留言給我們:追蹤官方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mjpitchabook/更多社群傳送門|https://portaly.cc/mjpitchabook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29 min
  2. EP152|《錢是虛構的》:錢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強大也最普及的「故事」之一

    25 JUN

    EP152|《錢是虛構的》:錢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強大也最普及的「故事」之一

    閱讀提案是由馬力歐和JuJu每週輪流提案一本書跟大家分享。希望透過兩人聊天和討論的方式,跟大家分享閱讀的心得、體驗和有趣的想法。 本週是馬力歐提的《錢是虛構的,但我們都選擇相信它》,作者是雅各.戈德斯坦 (Jacob Goldstein) ▲本集內容 書名其實講得很清楚,就是錢本就是就一件虛構的事物,之所以能夠產生這麼大的影響,是因為這是人類集體想像的產物,一個我們都選擇相信的故事 。 本書是要討論金錢的歷史、起源、以及在過去幾千年重要的演變和未來可能。聽起來很嚴肅,但其實都是很好聽的故事。 ▌本書介紹(爆雷警告) 金錢是一種「想像」的故事 我那個時候經濟系學生都要必修貨幣銀行學,但作為計財系的學生,這不是必修。如果你讀過貨幣銀行學的話,理論上這本書裡面的東西大概都知道,但是有些歷史和發展脈絡,以及比較近期的事情可能會比較陌生。 戈德斯坦在書中反覆強調的核心觀點就是:錢之所以能運作,純粹是因為我們所有人都『同意』相信它。它不是黃金本身,也不是政府的印刷機,而是我們集體腦袋裡的一個共同想像、一個有用的虛構故事。 他認為,錢是人類最成功的發明之一,幾千年來不斷演化以適應社會變遷 。從古希臘的硬幣,到阿姆斯特丹的第一個股票市場,再到21世紀的影子銀行和加密貨幣,都是這個「虛構物」的不同面貌。這種演化並非隨機,而是反映了人類社會在解決交換媒介和價值儲存等問題上的持續努力。 這讓我想到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 (Yuval Noah Harari) 在他的書《人類大歷史》(Sapiens) 中也提到類似的觀點,他說人類(智人)之所以能夠在演化中脫穎而出,就是因為人類會說故事,而錢是「人類所講過最成功的故事,唯一一個所有人都相信的故事」。戈德斯坦的書,可以說是把這個「故事」脈絡講得更清楚。 但如果錢真的是一個故事,那這個故事的「作者」是誰?是政府?是銀行家?還是我們每一個人? 我們在這集分享了: 錢的發明,一開始的概念不是為了取代以物易物 金融本質是時間旅行 金錢要能良好運作除了信任,還需要每個利益相關者都能互相制衡 一個有8370種貨幣的國家:美國。 書中至少講了三次貨幣危機,解決方式都是領導人出來說:我們會不計一切代價拯救 另外這一集是JuJu跟我一起錄音的最後一集,從下一集開始,會是由我來嘗試單口說書,說書的內容應該也會有所不同,希望喜歡閱讀的大家能夠繼續支持我們。 喜歡我們今天的內容嗎?歡迎給我們五星好評,讓更多人聽到閱讀提案  歡迎透過這個連結購買《錢是虛構的,但我們都選擇相信它》,支持我們的節目|https://tnlmg.link/GjILWOzj 💬 到我們的社群平台上面留言給我們:追蹤官方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mjpitchabook/更多社群傳送門|https://portaly.cc/mjpitchabook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40 min
  3. EP151|《深刻認識一個人》不只是看見你,而是讀懂你──送給聽眾的終極禮物

    18 JUN

    EP151|《深刻認識一個人》不只是看見你,而是讀懂你──送給聽眾的終極禮物

    《閱讀提案》是由馬力歐和JuJu每一週輪流提案一本書跟大家分享。從閱讀出發,談生活、談觀點、談那些我們一起思考的問題,希望透過兩人聊天和討論的方式,跟大家分享閱讀的心得、體驗和有趣的想法。 本週是JuJu的提案,也是JuJu在節目的倒數第二集。《深刻認識一個人》(How to Know a Person),由《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所著。本書出版於 2024 年,討論人際理解、人格發展與同理心的深度養成,是一本介於心理學與人生哲學之間的思考之書。 ▲本集內容: 為什麼我們需要「深刻認識一個人」? 如果無法真正了解他人,我們在人生中的重大選擇(婚姻、工作夥伴、交友關係)都可能踩雷。JuJu提醒,不只是「聆聽」,而是要「閱讀一個人」:觀其行、聽其言、感其痛、見其力。 書中提出兩種人格傾向:「照亮者」與「削弱者」 照亮者像陽光般溫暖他人,削弱者則以自我為中心,無視他人的存在與感受。JuJu分享自己因生活中出現類似困擾而找來這本書閱讀,試圖理解這些關係中的難題是否「有救」。 《深刻認識一個人》是JuJu送給聽眾的「畢業禮物」。如果你也想更理解自己與他人、練習成為一個照亮者,這本書與這一集節目都值得你細細聆聽。 「這也是我給大家的終極禮物。」 下一集將是JuJu在《閱讀提案》的最終回!歡迎到 Instagram 或 Facebook 與我們互動,也可以在 Apple Podcasts 或 Spotify 上留言、訂閱與分享,讓閱讀的世界有更多人一起參與。 透過這個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https://tnlmg.link/tlctOrNN 喜歡我們今天的內容嗎?歡迎給我們五星好評,讓更多人聽到閱讀提案。 💬 到我們的社群平台上面留言給我們:追蹤官方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mjpitchabook/更多社群傳送門|https://portaly.cc/mjpitchabook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29 min
  4. EP150|《高度狂熱》橫山秀夫與空難報導下的新聞現場

    11 JUN

    EP150|《高度狂熱》橫山秀夫與空難報導下的新聞現場

    閱讀提案是由馬力歐和JuJu每週輪流提案一本書跟大家分享。希望透過兩人聊天和討論的方式,跟大家分享閱讀的心得、體驗和有趣的想法。 本週是馬力歐提的:《高度狂熱》,作者是橫山秀夫 ▲本集內容 我並不是第一次看這本書,但第一次看的時候應該差不多是2007-2008年左右。後來我常常想起這本書,最近一次應該是某一次我們說書的時候,可能談到寫遺書這件事,然後我就再次想到了這本書。 這本書之前有另外一個版本,在2006年獨步文化翻譯,書名翻譯成「登山者」,裡面有一個部分是在講遺書,然後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由衷感激至今擁有的人生」。 因為我想起了這本書,去查了一下,發現在2022年圓神文化有出一個「推理大師橫山秀夫․經典重譯珍藏版」將書名改為比較貼近原始書名的「高度狂熱」,所以就去圖書館借來看了。 ▌本書介紹(爆雷警告) 《高度狂熱》的故事背景是1985年8月12日的日本航空123號班機空難。這架波音747客機,原定從東京羽田機場飛往大阪伊丹機場,卻在起飛後約12分鐘,因機尾壓力隔板發生災難性破裂,導致飛機液壓系統完全失效,最終在失控飄行32分鐘後,墜毀於群馬縣高天原山,一般稱為御巢鷹山區 。 機上524名乘客及機組人員中,僅有4名女性奇蹟生還,其餘520人不幸罹難,使其成為航空史上涉及單一飛機死亡人數最多的空難 。   不過這本小說並不是聚焦在空難事件,而是空難事件下,一間虛擬的地方報社「北關東報」如何面對的過程。 橫山秀夫有非常細膩的心理描寫和人物塑造,是這本小說對我來說最好看的地方。另外因為他本身當了12年的記者,對於那個時候媒體的情況描寫也很細,而且很多掙扎(獨家報導與正確性的掙扎、廣告和內容的對立),放在此時也依然成立。 另外這本書我覺得序事節奏很明快,中間還有很多衝突和對罵,改編的影視作品應該也會蠻精彩的。 喜歡我們今天的內容嗎?歡迎給我們五星好評,讓更多人聽到閱讀提案  歡迎透過這個連結購買《高度狂熱》,支持我們的節目|https://tnlmg.link/GxvWrTVX 💬 到我們的社群平台上面留言給我們:追蹤官方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mjpitchabook/更多社群傳送門|https://portaly.cc/mjpitchabook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31 min
  5. EP149|《酪乳與塗鴉》:用食物寫下文化的摩擦與感謝,完全沒有圖,卻讀起來好豐富

    4 JUN

    EP149|《酪乳與塗鴉》:用食物寫下文化的摩擦與感謝,完全沒有圖,卻讀起來好豐富

    《閱讀提案》是由馬力歐與 JuJu 每週輪流提案一本書,透過對話與分享,交換我們的閱讀觀察與生活感受。 本週是 JuJu 提的《酪乳與塗鴉》(Buttermilk Graffiti),作者是韓裔美籍廚師、作家愛德華·李。 ▲本集內容 之前從《黑白大廚:料理階級大戰》韓國料理綜藝節目中就被愛德華圈粉的Ju,這次一看到書架上的新書就豪不猶豫的馬上購買,這本書是非典型飲食散文,記錄他在美國的飲食與文化旅行、在旅途中記下的豐富的移民食物、氣味、文化的摩擦與並存,除了可以從愛德華·李跟各個廚師對談中更認識他的價值觀,也從這些文字跟著一起認識愛德華·李內心對於文化的矛盾與衝突。(越看越被圈粉的意思) 書裡記錄了他走訪美國各地的飲食經驗,用飲食探索何謂「家」與「歸屬」,並以散文化的筆觸讓人重新認識「美國」的面貌。「移民」往往是因為一些不得不的原因而組成,所以「移民料理」時常有一些悲傷的故事,同時夾雜著感謝與感動的認識這些豐富多元的美食,也從這些文化與過程獲得許多靈感。 節目中,書中那句:「我不是為了完成一本書才去旅行,而是因為我有話想說。」——這句話,或許也說出了我做這個節目的某一部分理由。我們聊到文化混血的感覺,閱讀它像是搭上了愛德華的車,一邊來一趟公路旅行一邊思考:「我從哪裡來?我算是哪裡人?我們與食物的連結是什麼?」 這本紀錄了至少16個以上不同的文化,並且詳細的紀錄每一道料理背後廚師們的故事與他們各自的傳統,這集推薦給所有喜歡觀察文化、對「混血」、「錯置」、「不穩定身份」感到熟悉的人。即使沒有固定的答案,我們依然可以透過食物與這些文字,拼貼出屬於自己的存在感。 另外我們還討論了: 「正宗」vs 「傳統」的料理差別在哪 透過料理支持弱勢社群的愛德華·李 如何透過食物認識不同移民文化 馬力歐要試作看看愛德華・李的波本威士忌洗滌奶油嗎? 從派特森的廣州炒飯,學習萊布尼茲的不可分者同一性原理 好像是情場浪子的愛德華·李(差點讓Ju覺得很傷心) 這本書中少數幾道想要嘗試的料理:醃西瓜皮 透過這個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https://tnlmg.link/Dd6YMYU5 喜歡我們今天的內容嗎?你有吃過醃西瓜皮嗎?歡迎給我們五星好評,讓更多人聽到閱讀提案。 💬 到我們的社群平台上面留言給我們:追蹤官方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mjpitchabook/更多社群傳送門|https://portaly.cc/mjpitchabook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31 min
  6. EP148|戰勝你最大的敵人-解析《The War of Art》中的「內阻力」與「職業心態」

    28 MEI

    EP148|戰勝你最大的敵人-解析《The War of Art》中的「內阻力」與「職業心態」

    《閱讀提案》是由馬力歐與 JuJu 每週輪流提案一本書,透過對話與分享,交換我們的閱讀觀察與生活感受。 本週是馬力歐提的:《The War of Art》,作者是Steven Pressfield ▲本集內容 今天我們要聊一本在創作者圈子裡蠻多討論的書,Steven Pressfield 的《The War of Art》。這本書台灣目前沒有官方的繁體中文版,中國的簡體版翻譯成《一生之敵》。不過我也覺得直譯成《藝術之戰》也不錯。因為他的確就是以「創作者內心的戰爭」為概念來出發。 我有點忘了是怎麼樣知道這本書,可能是不小心看到一篇文章介紹。我後來稍微搜尋了一下,發現非常多創作者,尤其是國外的內容創作者、作家、藝術家,都極力推崇這本書,把它奉為必讀經典。 ▌本書介紹(爆雷警告) 書中最一開始先用「兩種人生」作為引子,他說「我們大多數人都有兩種人生。我們正在過的人生,以及內心那個未曾活過的人生。分隔兩者的就是「阻抗力」(Resistance)。 「未曾活過的人生」 這一概念,就是說我們很想做但沒去做的事情,比如說想寫作沒寫作、想做podcast但沒有去做,或是想創業沒創業等等。 這本書雖然針對「藝術創作者」,但「未曾活過的人生」這個概念,可能每個人都可能會有類似的需求和困境,或許也是會引起討論和共鳴的原因。 整個書分成三個部分,英文書中寫法是:Book One、Book Two、Book Three,第一部份講阻抗力/內阻力、第二部分講「成為職業人士」、第三部分講「超越阻抗力:呼喚盟友與更高境界」 喜歡我們今天的內容嗎?歡迎給我們五星好評,讓更多人聽到閱讀提案  歡迎透過這個連結購買《The War of Art》,支持我們的節目|https://tnlmg.link/GxvWrTVX 💬 到我們的社群平台上面留言給我們:追蹤官方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mjpitchabook/更多社群傳送門|https://portaly.cc/mjpitchabook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32 min
  7. EP147|《創意細物指南》:本集被製作團隊稱讚開台至今最棒之一?!像訓練肌肉一樣讓創意在日常生活中累積成形

    21 MEI

    EP147|《創意細物指南》:本集被製作團隊稱讚開台至今最棒之一?!像訓練肌肉一樣讓創意在日常生活中累積成形

    《閱讀提案》是由馬力歐與 JuJu 每週輪流提案一本書,透過對話與分享,交換我們的閱讀觀察與生活感受。 本週是 JuJu 提的《創意細物指南》,作者是創意廣告人 WaWa 吳玉琥。 ▲本集內容 這本書不只是寫給創意工作者的筆記,也是一份關於如何好好思考、表達、說服、創造價值的日常指南。如果你正在寫簡報、準備面試、規劃企劃案,或只是想把生活中那些說不清楚的東西說得更有力,《創意細物指南》像一份思考工具箱,幫你整理思緒。 JuJu 在節目中分享到自己從行銷企劃到品牌經營的歷程,如何在這本書中感受到強烈共鳴,也重新整理了自己面對創意與工作的思考方式。 我們也聊到,創意其實不等於「天份好的人才配擁有」,而是人人都能訓練的一種生活感知力。不論你是正在說服老闆接納一個新點子、或只是希望朋友聽懂你的觀點,從本集對話中你都可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提案節奏」。 從如何練習提案、系統化地累積靈感,到怎麼拆解一支好廣告的結構與目的,這本書用溫柔而務實的方式,為創意注入可實踐的方法論,也為想說好一件事的人,開了一扇門。 我們在節目中聊到了: 「提案」不是交報告,而是說一個有感染力的故事 如何養成「創意肌肉」:從廣告學廣告、從生活找靈感 不要太相信記憶力:養成系統化記錄靈感的習慣 練習提案的「14/40/20」時間比例法則 華特迪士尼的「三個房間法」:從夢想到實踐的創意轉譯工具 每集節目錄製前JuJu也會彩排?研究怎麼讓想法更打中人心! 透過以下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https://tnlmg.link/z8D3TYhY   喜歡我們今天的內容嗎?歡迎給我們五星好評,讓更多人聽到閱讀提案  💬 到我們的社群平台上面留言給我們:追蹤官方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mjpitchabook/更多社群傳送門|https://portaly.cc/mjpitchabook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30 min
  8. EP146|《超預期壽命》:我們要追求的不應該只是「長壽」而是「延長健康壽命」

    14 MEI

    EP146|《超預期壽命》:我們要追求的不應該只是「長壽」而是「延長健康壽命」

    《閱讀提案》是由馬力歐與 JuJu 每週輪流提案一本書,透過對話與分享,交換我們的閱讀觀察與生活感受。 本週是馬力歐提的:《超預期壽命》,作者是彼得・阿提亞和比爾・吉福德 ▲本集內容 這本書由醫師彼得.阿提亞(Peter Attia)和資深記者比爾.吉福德(Bill Gifford)合著。阿提亞的背景非常特別,在書中也有提到,他在念醫之前是念機械工程和應用數學,後來才去史丹佛念醫科。他在約翰霍普金斯醫院接受過五年的外科訓練,但在當住院醫師的時候,因有感於傳統醫療系統(他稱此為醫學2.0)因循守舊,難以創新,曾短暫離開醫界,進入麥肯錫,轉而研究金融風險。 他沒有特別講他為什麼又離開麥肯錫,但總之後來創立了Early Medical診所,實踐他心目中的「醫療 3.0」。把綜合風險的意識帶入醫療領域,以最新科學研究,幫助病人更長壽,也更健康。 在過去現代醫學的進步之下,我們人類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但是現代醫學都是在人身體出狀況之後來醫療/治療,作者阿提亞認為這可被歸為「醫學2.0」。他認為我們現在應該要追求的不只是單純的長壽(活得久),還要維持良好身體機能、心智清楚、情緒健康,他稱為「醫學3.0」的目標。 ▲我們這一集還討論了: 第一重點:醫學1.0、2.0和3.0有什麼差別?第二重點:健康壽命的敵人:現代四騎士第三重點:打造健康壽命的五大戰術 如果你對《超預期壽命》這本書有興趣,歡迎透過這個連結購買,支持我們的節目!https://tnlmg.link/vqHYZbkB   ▲ 節目中提到馬力歐在《日日好日》的專訪在這邊《日日好日》非營利生活風格雜誌傳送門 ▎No.31紙本雜誌全台索取點:https://whatagodday.blogspot.com/2025/04/2025-no31.html ▎電子書全平台:linktr.ee/edisgd.mag ▎日日好日X馬力歐Podcast收聽平台: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ma29ac5o1bh301w1484e1lf5/platforms   喜歡我們今天的內容嗎?歡迎給我們五星好評,讓更多人聽到閱讀提案  💬 到我們的社群平台上面留言給我們:追蹤官方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mjpitchabook/更多社群傳送門|https://portaly.cc/mjpitchabook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31 min

Perihal

馬力歐、JuJu,每週提案一本書,融合生活經驗,從兩人視角詮釋書之精華!

Anda Mungkin Turut Menyukai

Daftar masuk untuk mendengar episod eksplisit.

Kekal terkini dengan rancangan ini

Daftar masuk atau daftar untuk mengikuti rancangan, menyimpan episod dan mendapatkan kemas kini terkini.

Pilih negara atau rantau

Afrika, Timur Tengah dan India

Asia Pasifik

Eropah

Amerika Latin dan Caribbean

Amerika Syarikat dan Kan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