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谈社|翻译艺术品

Vol.80 工夫茶的流亡与归来之路:华夏文明海外求生记

“工夫茶”是所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词语,但它真正内涵却鲜为人知。

有人望文生义,把它理解成用“中国功夫”泡茶,把转杯、转碗的表演手法当作精髓,进而把它贬低成哗众取宠的小丑行为;有人认为,喝工夫茶才是真正懂茶,因为它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唐宋,饱经高僧和文人的锤炼。当然也有人反驳说它实际上是近世草根阶层的日常消遣,那些悠久的传说只是商业包装的故事。

工夫茶的礼仪同样引发分歧:有人视其为礼仪之邦的底蕴,而年轻一代则反感其中的繁文缛节。在中国台湾,工夫茶被称作“老人茶”,暗示世代间的审美距离,和别墅唱K、江湖书法一样,是刻板印象中的老登行为。

如果继续追问:工夫茶喝岩茶还是单枞?用茶壶和还是盖碗喝?以闽南为正宗还是以潮汕为正宗?是文人的茶还是市井的茶?得到的答案可能五花八门,而很多矛盾的解答也各有道理。

所以工夫茶并不仅仅是一杯茶,它是一张牵连历史、民俗、迁徙与生活方式的大网。它承载着山河破碎时,华夏文明海外求生的悲壮往事;又在异域生根后重新归来,启发我们重新寻找自我和本真。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剧谈社的老朋友栗强老师,和我们细细评说工夫茶的奥秘。

内容包括:
01:50 工夫茶和煎茶道:谁是油腻老登?谁是一阵清风?
05:04 工夫vs功夫:咬文嚼字的背后是传统和未来的分野
08:56 岩茶、单枞、六堡茶?工夫茶究竟喝的是什么茶
13:54 武夷正岩:全球工夫茶的最大公约数
18:30 善书者不择笔,那泡工夫茶必须用好茶吗?
22:11 盖碗的前世今生:基于民俗、文献、考古的三重认知
26:15 漳州与潮州:海洋与大陆茶文化的两种呈现
36:06 详解工夫茶的流程与“招式”
51:20 文明活化石:利玛窦的中国见闻和工夫茶礼
55:20 迁徙中的工夫茶:礼仪的内涵是族群认同
60:57 阴阳怪气:文明高度发达的标志
63:49 大慧宗杲、朱熹、隐元:工夫茶的三大精神教父
72:31 佛法、寿司、工夫茶、武士道:跨界文化的奇缘
78:03 华夏文明的火种:工夫茶由海上流亡所成就
87:06 隐元禅师和德川幕府:工夫茶如何化身煎茶道
97:16 潮汕对闽南工夫茶的胜利,是人间烟火对高阁文心的胜利
104:59 一代宗师:工夫茶和武术套用同一套神话逻辑
114:32 工夫茶与存在主义:从茶的技艺走向本真与觉醒

- 制作团队
美术设计 子鹤
后期制作 孙称

“工夫茶”还是“功夫茶”

这是每个人面对这种独特茶文化时需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

结合早期农书的记载,以及潮汕、闽南等核心茶区的传统叫法来看(这两地方言中“工”与“功”的读音不同),正确的写法应当是 “工夫茶”。 “工夫”指的是花费时间与心力,从种植、加工、运输、储存到冲泡的每一个步骤都讲究细致与耐心。

但是,香港茶学的宗师泰斗杨智深先生曾专门在香港大学开设课程,强调如今应当以茶修身,希望大家通过这一席茶,刻意训练内在修养,养成一个功夫出来,因此坚持称之为 “功夫茶”。

由此可见,两种写法各有道理,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择一使用。

图为:杨智深

工夫茶喝什么茶

工夫茶广泛流传于福建、广东、香港、台湾,以及马来西亚、泰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不同地区的茶叶选择会因资源禀赋各有偏好:例如闽南推崇正山岩茶,潮州讲究凤凰山的单枞,香港以拼配为主,特别以铁观音中的“红心歪尾桃”为好;马来西亚甚至用六堡茶做工夫茶。

这些五花八门的选择背后也有共识。首先就工艺而言,工夫茶一般选用发酵程度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的青茶,无论是肉桂、水仙、大红袍,还是铁观音、单丛,包括台湾的冻顶乌龙,这些具有一定转化的青茶在香气、口感乃至气韵上层次丰富,更加能够在反复冲泡中展现变化。其次,就文化认同而言,各地所选的茶叶往往承载着特殊的历史和族群情结。

所有产区之中,受到普遍尊崇的是武夷山的正山岩茶。早在清代就有“茶必武夷”的说法。所谓正山是指武夷核心产区,其中“三坑两涧”尤为著名。岩茶,则指的是生长在岩缝与石壤之间的茶,被认为具有独特的韵味;早在清朝前期工夫茶定型的时期,武夷正山岩茶便已被确立为典范。

图为:武夷山正山岩茶

工夫茶具

工夫茶具用什么茶具? 历史上有“壶必大彬”、“壶必孟臣” 、“杯必若深”的说法,前者指明清时期宜兴制壶名家时大彬和惠孟臣的紫砂壶作品;后者是一种景德镇制造的青花白瓷小杯。而在今天,我们更多能见到的是潮州朱泥小壶,搭配本地烧制的蛋壳杯。这两种选择,折射出工夫茶的两种形态。

工夫茶最初形成于闽南的漳州地区。它以武夷山(闽北)的茶叶为核心,配合宜兴的紫砂壶、景德镇的瓷器,再结合本地的沙铫、扇子与水,汇聚天下之精华,形成一种兼收并蓄、开放性的文化。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元末明初至明末清初的多次政治动荡,使大量中原汉人不断南迁,将华夏文明的生活方式与精华片段带入福建,并进一步流播海外。所以漳州工夫茶在流亡的迁徙中,呈现出一种海洋性文明的特质。

与之相对,以潮州为中心的工夫茶则强调一种地域自足。潮州茶人坚持使用本地的朱泥壶、鹅毛扇,冲泡自家凤凰山的单枞,搭配潮产的茶杯与茶盘,构成一种较为封闭的内陆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流传着一个关于朱泥壶的传说。所谓最好的工夫茶茶壶,并非出自宜兴本地,而是取宜兴之土,运往闽南,由当地工匠以独特技艺烧制而成。从考古证据看,宜兴确实没有发现朱泥地层。而在泰国被誉为“历史之父”的达叻叻·那·阿育他耶亲王的著作中,也有类似记载:在泰国被视作珍宝的工夫茶壶,只能在中国的闽南地区才能找到,而且唯有当地人才懂得如何制作和使用。如果这一传说得到证实,就说明早期漳州工夫茶所凝聚的文化融合之深,远远超出我们今日的想象。

图为:康熙《漳州府志》,这是最早正式记录“工夫茶”的文献;"泰国历史之父“达叻叻·那·阿育他耶亲王

盖碗和紫砂

今天很多人选择用盖碗作为泡茶器,包括有人认为,使用盖碗比用茶壶更显“专业”。但是熟悉茶文化发展脉络的朋友就会知道,历史上盖碗主要是饮茶器具,真正作为泡茶工具的大规模流行,其实是1980年代以后。在此之前,古人普遍是用茶壶来泡茶的。

然而,新的考古和文献材料,可能正在改变这一传统认识。琉球文献《大岛笔记》记载,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有一艘中国商船航行至高知岛一带,与当地人交谈。对话的记录中明确提到,闽南地区已经有人用盖碗泡茶。

更有力的证据来自福建安溪。在安溪文庙(今安溪博物馆所在地)的壁画中,可以看到两铺题材:一铺描绘工夫茶具,另一铺描绘文房四宝。而工夫茶具的壁画里,就画有一个硕大的盖碗。根据美术风格判断,这组壁画应属清初之作。博物馆的档案也显示,这些壁画很可能是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李光地主持修建文庙时所留下的。由此可以推断,清初的闽南地区,确已出现用盖碗冲泡工夫茶的习惯。

图为:安溪文庙壁画;琉球文献《大岛笔记》

径山传承

关于工夫茶的起源,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工夫茶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唐宋时期,发源于中原地区;另一种则主张工夫茶是清朝前期在漳州本地形成。

嘉宾认为“本地形成说”在学术上更加可靠,但同时指出,南方工夫茶在器形和精神层面上,确实是在向古代中原文明致敬。而其中的关键节点,就是杭州的径山寺。

径山寺始建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是禅宗的重要寺庙,也是茶文化重要的发源地。工夫茶从径山寺继承的,并不是茶壶、茶杯、茶叶这些具体器物,而是一整套理念,包括:

在仪轨层面,饮茶需要讲究礼仪、规矩,甚至有明确的制度。这些规范后来传到日本,发展为寺院茶法;在美学层面:茶具与环境承袭禅宗的简淡审美。在实践层面,在中国古代观念里,做茶与做饭本质相同,所谓“君子远庖厨”,主人一般不会亲自操持,唯独在讲究寺院民主的僧侣群体,会亲自操作。后来工夫茶和日本茶道都强调主人亲自泡茶的工夫,也是受到径山寺精神的影响。

在精神与哲学的传承上,工夫茶有三位“精神教父”都和径山寺有很深的渊源:

首先是大慧宗杲。他是南宋重要的禅师,提出了著名的“看话头”修行法。所谓“话头”,就是将心神专注于一个微小的问题,不断追问,直到心中不起任何杂念。这种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