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于杰|《管理美元》、《时运变迁》译者
我们的新节目推出啦!
现在市场瞬息万变,一天没关注可能就要涨跌个100点。我们新推出了一档播客叫《厚雪晚班车》,每天下午六点半发车,用10分钟的时间,在你下班的路上,帮你快速整理当天的市场行情以及背后的归因,另外再和你分享一些有用的投资方法论。每天积累一点,让你不会漏掉最重要的信息。可以配合着《厚雪长波》一起听。欢迎大家关注~
单集介绍
1985年9月22日,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法国和日本的财政部部长和央行行长等官员,一起在纽约的广场饭店召开会议,这是当时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一次重要尝试。目标很直接:让美元贬值——这就是著名的广场协议。
当时的美元已经连续五年升值,其中对日元累计升值了44%左右,导致美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最终在1984年超过了1000亿美元,而逆差中有近一半来自与日本的贸易。美国制造业被压得喘不过气,美元飞涨、利率升高、国家赤字日趋巨大,美国国会中保护主义持续升温,美国的贸易伙伴国对这种保护主义也严重不满。所以让美元贬值有个简单的理由,就是日元和德国马克等货币对美元升值,从而降低美国对日本等国的贸易逆差,提升美国产品的竞争力,降低美国国内保护主义势力的抬头,缓解赤字。
今年是广场协议四十周年,美元依然是全球金融体系的核心,但它的角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黄金挂钩”到“石油美元”,再到今天的金融化与武器化。美元的霸权,既是全球流动性的源头,也是危机的制造者。同一个逻辑在反复出现,那就是:美国如何利用金融和贸易手段,把自己的问题转嫁出去。
关于广场协议其实是有很多争议和讨论的。比如,很多人会直接地认为是广场协议导致日本最终陷入了长期的经济停滞,所谓失落的三十年的罪魁祸首,也是美国的一场霸权主义阴谋。但也有观点认为,广场协议带来的日元升值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即便没有广场协议,日元的升值也是大势所趋。而失落的三十年,更多是因为日本本身政策失误导致的。比如说德国在广场协议后同样面临货币升值,但通过产业升级和稳健政策避免了经济崩溃,说明汇率升值本身并非必然导致经济衰退。
还有比如说广场协议到底是美国的单方面霸凌,还是日本、德国等多国共同协商出来的、基于多方利益考量的多方主动行为?毫无疑问,“广场协议”的始作俑者是美国。没有美国的动机与计划,就不会有《广场协议》的签订。但如此具有戏剧性内容的会议,一天就结束了,关键原因就在于日本会前和会中主动积极的态度。
《广场协议》签订前,美元与日元的汇率是1∶240,即1美元兑240日元。美国方面原计划让美元贬值10%~12%,使美元兑日元的汇率贬至1∶216左右。日本不仅全盘接受,而且表示可以让日元升值至1∶200左右。据时任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事后形成文字的回忆,“在此次会议中(指广场会议),最令我吃惊的事情就是当时的日本大藏大臣、后来成为首相的竹下登主动提出允许美元贬值百分之十几。他比我们想象的要大方得多”。由于日本的积极主动,联邦德国也同意德国马克升值,只是升值的幅度要小于日元,所以一切变得十分顺利。
其实有足够多的证据证明,“广场协议”不是日本在美国的逼迫下签的“城下之盟”,而是日本积极主动参与的结果。那日本为什么要主动参与这次看似对本国外贸打击严重的协议呢?很多当事人的观点表明,日本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外贸,他们还需要思考更长远的美日关系、以及美国国内的反日、贸易保护主义声音、日本地缘政治问题以及日本自身的国际地位问题。也许你会觉得日本的官员在粉饰这段历史,至少显得他们是出于理性和自身利益考量的,而不是纯粹迫于美国的压力而使日元对美元升值。确实也有不少日本和美国的专家都在盛赞“广场协议”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后国际经济合作最成功的范例。但反过来说,只有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双方各取所需,包括贸易上的和安全上的各种复杂诉求,才上了这条“风险之船”。
我们站在广场协议40周年这个节点上,重新回顾这段历史,也是为了看清今天的很多正在发生的事情的脉络。比如在特朗普第一次任期时,就不断有声音说,美国同中国之间将出现一个广场协议2.0。再看回当下,特朗普主张的所谓“对等关税”,源于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CEA)主席斯蒂芬·米兰(Stephen Miran)操刀的“海湖庄园协议”,与当初的“广场协议”几乎如出一辙,同样试图通过关税和汇率调整等手段,迫使其他国家作出有利于美国的经济让步。重返白宫后,特朗普在3月3日点名批评日本的汇率政策,称日元贬值使美国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日本经济新闻》在3月20日发表文章谈及不得不防第二次“广场协议”。前日本央行行长白川方明,对于如今的环境表态却完全不同,他认为现时情况与1985年签订“广场协议”时已有很大不同。在1985年,日本贸易账户处于盈余状态,但现在处于赤字;美国国债占GDP的比例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1985年的大约40%变成现在的接近100%。他因此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美元大幅贬值,将给美国国债发行成本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再一次寻求“广场协议”对美国而言是有风险的,日本也没有理由签订第二个广场协议。那中国,当然就更没有理由了。
关于广场协议,有很多分析文章,但当事人的所思所想应该也是一部分重要的史料。这里推荐大家两本书,其中一本叫《时运变迁》,作者是广场协议中美方和日方的两位亲历者,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和日本前财务官行天丰雄,他们透露了广场协议谈判的很多细节;另外一本则是日本《朝日新闻》的前任总编辑船桥洋一撰写的《管理美元》,其中实地访谈了大量的广场协议的参与者,从政策制定者的各个维度对实际发生了什么进行了补充。
我们今天也邀请到了这两本书的译者于杰老师,通过他翻译这些著作的经历和对内容细节的介绍,一起回顾一下这场对国际汇率机制产生重大影响的往事。内容聊得有些零散,更多的精华其实还是在书里,希望能够打开大家兴趣的大门。
本期剧透
1、00:27 1985年的纽约广场饭店,五国官员围坐一桌,美元太强,美国制造业快被压垮
2、13:16 里根第一任期坚持“美元强=美国强”,拒绝动汇率
3、16:52 财长詹姆斯·贝克登场,把广场协议变成自己的政治遗产
4、19:20 日本不想再做“3S小老弟”,必须迎来强日元的“青春期”
5、23:09 恐惧报复、误判形势、追求地位——日本主动升值背后的三重动机
6、26:13 出口企业最先感到疼:顺差数据还在涨,账面却在亏
7、29:02 卢浮宫协议补位登场,试图拦住失控的汇率
8、32:24 一台东芝机床,差点改变美苏海军的较量
9、34:07 301和超级301,美国的法律武器化,日本半导体首当其冲
10、36:12 协议短期有效,但长期后果超出所有人预期
11、41:20 美元的逻辑很简单:从来不讲责任,只问对美国是否有利
12、46:15 沃尔克的执念:即便浮动汇率,也想保留一丝秩序
13、47:37 日本的衰落,并非全是广场协议的锅
14、49:29 做全球主导货币的利与弊?
15、58:16 莱特希泽和特朗普——一段政治遗产从里根时代延续至今
本期内容相关资料
以下为大家整理了本期节目出现的人物及书籍,仅供收听参考:
1、罗纳德·里根:美国第40任总统,签署广场协议
2、理查德·尼克松:美国第37任总统,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
3、保罗·沃尔克:前美联储主席,以激进加息对抗通胀,参与广场协议背景政策
4、唐纳德·特朗普:美国现任总统,保护主义代表人物。早在 1980 年代就批评美国对外政策,主张“美国优先”
5、白川方明:日本前央行行长,反思广场协议与日本经济停滞的关系
6、竹下登:日本大藏大臣,后任首相,在广场协议中主动推动日元升值
7、中曾根康弘:日本首相(1982–1987),广场协议的重要政治推手
8、宫泽喜一:日本政治家,后任首相,参与广场协议谈判
9、詹姆斯·贝克:美国财政部长,广场协议的主要推动者
10、罗伯特·莱特希泽:特朗普时期美国贸易代表,早年在里根政府任职,对外贸易强硬派
11、行天丰雄:日本前财务官,《时运变迁》合著者,广场协议亲历者
12、船桥洋一:日本记者,《朝日新闻
Information
- Show
- Published14 September 2025 at 22:00 UTC
- Length1h 8m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