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 afleveringen

艺术文化类播客。通过对艺术的硬核解读,推动博雅教育的文化传播理想。话题涵盖古今中外的绘画、音乐、书法、雕塑、建筑、书籍、珠宝、美酒、美食等。每期时长1 - 1.5小时。约双周更新。
节目获得2022年、2021年苹果播客编辑精选。

剧谈社|翻译艺术‪品‬ 剧谈社

    • Kunst
    • 5,0 • 1 beoordeling

艺术文化类播客。通过对艺术的硬核解读,推动博雅教育的文化传播理想。话题涵盖古今中外的绘画、音乐、书法、雕塑、建筑、书籍、珠宝、美酒、美食等。每期时长1 - 1.5小时。约双周更新。
节目获得2022年、2021年苹果播客编辑精选。

    Vol. 67 皇城机密:从天子宫人的生活图景看帝国深处的禁忌与自由

    Vol. 67 皇城机密:从天子宫人的生活图景看帝国深处的禁忌与自由

    九重深宫从来都笼罩在重重迷雾之中,蕴藏着数不清的秘密。不管是官方的史书,还是民间的笔记传言,都只是间接的记载和演绎。幸运的是,这些深宫秘事,有一位直接见证者,始终存在于我们身边,这就是北京皇城的建筑与空间本身。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艺术史和考古学专家李纬文老师,以他的博士论文为基础,为我们还原那些今天依然存在的建筑、门墙的背后,令人惊叹的昔日景象,揭示古老北京城最深处的故事:
    蒙古与汉族之间迥异的祭祀、婚俗、生活习惯,如何在帝国的中心共存?这片特殊的领域,为何能让天子这个至高权力者禁足?正德逃离皇城的游戏,背后是怎样精密计划和真实逻辑?嘉靖又如何巧妙地隐身于皇城之中,建立自己的帝乡,成为比天子更自由的人? 皇城里的后妃、内监受到怎样的管束,又拥有哪些意想不到的自由?宫里宫外的人员和物质如何流动往来?
    通过审视那些似曾相识的园林、庙坛、离宫别馆、内府机关;观察各种设施和仪典如何在截然不同的空间里交互配合,我们将走进皇城居民的真实生活,并且窥见重大历史事件的背后,当事人隐秘的心理世界。
    内容包括:
    02:32 北京宫城图:旅游产品的制造者为何知晓深宫布局
    07:26 何谓皇城?区隔深宫与市井的夹层空间
    16:31 明清宫城面积不及古代,是进步还是退行?
    19:39 金中都:湿地上的北京城
    21:36 宫帐、跑马、人墙:元代都城的草原景观
    28:19 太庙和烧饭园:缅怀祖先的两种方法
    34:09 从徐达到明英宗时代,北京的定位悬而未决
    40:23 离宫别馆和工坊府库:皇城容纳着小世界
    46:10 大礼议的背后,是嘉靖得寸进尺的皇城改造
    54:15 求嗣和修仙:在皇城实现紫禁城无法达成的心愿
    61:36 礼制的牢笼和明武宗逃离皇城的游戏
    71:51 走向园居:权力总在不为人知的深邃之地运作
    86:00 皇家生活:移宫制度、元顺帝的爱妃和亲耕自留地
    102:24 宦官如何竞争上岗?如何组建家庭?
    107:05 明清宫廷,谁的生活更奢华?
    121:13 游人与市集:外面的世界如何渗入宫廷?
    - 制作团队 –
    美术设计 子鹤
    后期制作 孙称
    《北京宫城图》
    大英博物馆藏收藏 的《北京宫城图》用鸟瞰视角表现了紫禁城在16世纪的情形:最外层是正阳门的城楼下方聚集着身穿常服的官员和车马随从;上方的承天门(今天的天安门)位置,站立着一位异常高大、身穿红色礼服,手持笏板的官员;再往内的宫城,则被表现成层层叠叠的宫殿笼罩在云雾之中。
    不同于大众对于紫禁城建筑的熟知,关于紫禁城的文献图像资料极为稀少。因此目前分散在世界各地博物馆中的五张“宫城图”所记录的影像尤为珍贵。对它们的研究,也成为艺术史上的经典课题。例如许多人认为承天门旁站立的巨人是明初紫禁城的设计者蒯祥;也有学者认为,此类宫城图是一种批量制作的“旅游产品”,为宦游京城的外地官员留下影像纪念。而笼罩在迷雾中的深宫,为建筑考古解开一些谜题的同时,也留下了更多的谜团。
    元代皇城图 
    这张“元代皇城图 ”由本期节目的嘉宾李纬文绘制。以下说明摘自《隐没的皇城》:
    “元代皇城不仅没有留下舆图,连表现它的画作都无处可寻。我们如今对它的了解,极大地依赖于有限的几种文献。读者在阅读此图时,需要注意:
    1)如果读者发现这幅元代皇城图比明代皇城图显得格局简明,这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元代皇城建置疏朗,但更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关于元代皇城的文献格局粗略。在图中被表现为空白的部分,并不意味着在现实中真的

    • 2 uur 16 min.
    Vol. 66 何为茶圣?—— 解读陆羽和他背后的僧侣、文豪与帝王

    Vol. 66 何为茶圣?—— 解读陆羽和他背后的僧侣、文豪与帝王

    作为《茶经》的作者,陆羽在今天是家喻户晓的茶圣。然而事实上 “茶圣”一词用来形容陆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成为主流。在更漫长的时期里,陆羽往往和“茶神“这个称呼相绑定。“茶神”和“茶圣”之间,虽然仅有一字之差,却暗示了一千多年来,茶文化在内涵上所经历的天翻地覆的变迁。
    按照文明分层理论,“神”是初级文明的产物。在蒙昧时代,人们认为自然现象的背后,都有一个人格化的形象掌握它们的权能。人们渴望神力来关照茶农的种植、茶商的生意,于是就诞生了“茶神陆羽”。
    而圣贤的概念,只有更发达的文明才能孕育,它是智慧和品格的化身。如果把茶视是做一种文化,视作我们传承文明、连接世界的载体,那寄托着知识和价值观的“茶圣陆羽”,才是更好的代言人。
    所以 “茶圣”作为中国茶的品牌形象,背后其实不是陆羽一个人,而是一千年来层层累加的文化结晶。本期节目,我们将为大家解读陆羽为何在公元780年这个的时点,成为恰逢其时的 “茶神” ,又为何在新中国成立的时点成为恰逢其时的 “茶圣” ;以及在这一千年里所形成的“茶文化”的底层逻辑 —— 也就是以百丈禅师、赵州和尚为代表的僧侣群体;以卢仝、白居易、苏东坡为代表的文人群体;和以宋徽宗、乾隆为代表的帝王群体,如何从各自的角度,为茶的世界注入超越一般饮料的精神内涵,共同建构了中国 “茶圣” 这个美好想象。 
    内容包括:
    02:20 茶人、茶神、茶圣:三个符号折射三种对茶的需求和想象
    10:38 “难从陆羽毁茶论”:茶文化最重要的建设者为什么要毁茶?
    18:01 从景帝贡茶到李白茶诗:陆羽前的“茶之事”
    21:28 “楚人茶经虚得名”:同期知识界为何吐槽陆羽虚有其名?
    27:43 禅宗顿悟法门彻底改变人们对修行、世界和茶的理解
    37:24 君子远庖厨:古代知识分子绝少亲自动手泡茶
    40:21 歌舞伎乐、昼夜相欢:白居易营造美好的人间茶生活
    46:00 茶是开悟高僧的教学道具:三段和茶有关的禅宗公案
    61:21 另一位茶圣:卢仝为茶注入心忧天下的圣贤思想
    68:47 苏东坡:全能文化冠军,整合古代自相矛盾的茶理念
    80:59 徽宗建立的中国茶品牌,千年后依然让日本肃然起敬
    89:48 乾隆皇帝和航海时代:到底是谁让茶走向国际?
    108:31 为什么说茶禅同味?满足大脑的幻梦,也指向人心
    - 制作团队 –
    美术设计 子鹤
    后期制作 孙称

    • 1 u. 56 min.
    Special Edition: 一小时的日与夜

    Special Edition: 一小时的日与夜

    《剧谈社》首次尝试把声音艺术作品装进播客之中,搭配剧谈社《Vol. 65 从好听的音乐到难听的艺术:漫谈人类对声音的驯化和解放》服用。
    声音相比图像虽然更为抽象,但却更具渗透性和感染力,因此在媒介快速转换的当下,十分适合成为当代艺术家表达观念的载体。
    《日与夜》是声音艺术家娄能斌老师的作品。他从包括《天使艾米莉》、《哈利·波特》、《燃烧》、《黑暗荣耀》、《谍影重重》、《爱乐之城》等200部涉及古今中外不同题材的电影中,截取了酒吧、酒店、客栈、咖啡厅等场景,去除其中的音乐、音效、人物对话,仅保留这些场景里的环境噪音。然后进行拼接,放在真实的咖啡馆里播放,从而完成了这件作品。
    这件作品探讨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置换。我们常把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定义为现实。但真正的现实正在不断与影视、文学、游戏、互联网、二次元、元宇宙这些虚拟之物相融合。这个时候,如何判定真假?或者说生活的实感从何而来?与其说来自于思考,不如说来自于直觉 —— 环境的噪音、合理的气味、细微的空气流通 —— 这些不易察觉的东西构成了人的舒适区,搭建了身处现实之中的安全感。大脑在潜意识里,依据这些信息帮助你建立此时或放松、或警戒的心理状态。而《日与夜》这件作品,通过一个叙事的诡辩,让原本清晰的东西变得模糊:现实是可以在你几乎无法察觉的情况下被置换的。
    此时,声音勾勒了现实的边界,把幻想的世界融入到生活之中 —— 这是艺术家的叙事。而幻想的故事,怎么和现实串联?你在哪一个瞬间,识破了艺术家的诡计(例如出戏的马的嘶鸣)?你当下的注意力会停留在哪一个瞬间?—— 这一切则是由每一个观众自己完成的。以上都是声音所具有的独特力量。
    这期特别节目,正是希望借助播客这一特殊媒介,拆解画廊白盒子空间的范式。让展厅回归每个人的日常,让听众体验碎片化的艺术。欢迎大家独自在咖啡馆和酒吧,佩戴耳机,播放这件声音作品,进入哈利波特、或是谍影重重的世界,体会空间置换,亦幻亦真的世界。

    • 1 u.
    Vol. 65 从好听的音乐到难听的艺术:漫谈人类对声音的驯化与解放

    Vol. 65 从好听的音乐到难听的艺术:漫谈人类对声音的驯化与解放

    评价音乐作品的好坏,人们最本能的标准首先是“好听”与“不好听”。 但熟悉音乐的朋友都会注意到,音乐史的轨迹并非不断朝着好听的方向发展。从巴赫、贝多芬、莫扎特到马勒、肖斯塔科维奇、勋伯格,音乐似乎是越来越难听了。直到最有代表性的声音艺术家约翰凯奇,更是热衷以杂音、噪音甚至于无声来创作离经叛道的作品。
    音乐并非自然之物,而是从混沌中人为提取的秩序。人类用数万年的漫长岁月把“声”驯化为“音”,创造出萨满的祭祀舞乐、圣人的春秋礼乐、教堂的上帝福音,服务于每一个社会现实。而近100年世界剧变,古典权力秩序土崩瓦解,此时噪音就成为一种武器,人通过把 “音” 还原为 “声” 来介入社会变革,塑造新的世界。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艺术家娄能斌老师为大家介绍几万年来,围绕声音的艺术发展历程:人们如何驯化声音建立最初的文明秩序?去中心化的祭祀为何演变成中心化的舞台?一代又一代的人类智慧如何凝结成尽善尽美的古典音乐?庄严的音乐,又如何在社会变革中被解构?浪漫主义、极简主义、未来主义、新古典主义、包豪斯运动、激浪派… 这些脍炙人口的艺术概念,如何在声音上体现?声音艺术如何推动社会变革以及塑造我们的影视文化生活? 以上问题都会在本期节目解答。
    内容包括:
    00:30 水上漫步,把生活原封不动搬到艺术之中
    05:38 什么是声音?人类文明万年进程的因果
    13:18 从礼记到吕氏春秋:以音乐秩序比拟文明秩序
    21:09 古代声音研究:毕达哥拉斯的完美世界
    23:42 近代音乐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放不和谐音的过程
    33:53 从1812序曲到噪音艺术:量变引起质变
    39:00 声音艺术、极简主义和禅
    43:00 激浪派:拆解细腻艺术的宣言
    47:09 未来主义:聆听科技与未来之声
    53:52 工业号角交响曲:警笛和国际歌响彻苏维埃
    63:11 肖斯塔科维奇第九交响曲:癫僧在欢宴上啜泣
    65:11 从库布里克到维伦纽瓦:电影里的声音艺术
    82:21 当代声音艺术:战争的呜咽和十字路口的枪声
    91:07艺术家亲自讲解他的三件声音作品
    - 制作团队 –
    美术设计 子鹤后期制作 孙称
    节目中提到的声音艺术作品:
    约翰·凯奇,《Water Walk》
    约翰·凯奇,《4分33秒》
    约翰·凯奇,《灵岩寺》(Ryoanji)
    激浪派:“钢琴行动“
    阿曼卢西耶:《为一个表演者做的音乐》
    《I am sitting in a room》
    《Clapping music》
    《工业号角交响曲》(警报交响曲)
    肖斯塔科维奇 ,《第九交响曲》
    利盖蒂,《大气层》
    Max Richter “25% 的四季“
    塔里克·阿图伊,《采风器》
    苏珊·菲利普斯,《破碎的合奏》
    娄能斌,《古舟的孩子们》
    娄能斌,《日与夜》
    娄能斌,《水磨》 
    Water Walk
    约翰凯奇的声音艺术作品。约翰凯奇搭建了一个美国中产阶级生活的舞台,包括三角钢琴、电话、录音机、浴缸 、玫瑰花、红酒、电动搅拌器、苏打水吸管、冰块、洒水壶等日常用品。并且撰写了一套脚本。演员可以按照艺术家的要求,使用这些日常之物进行演奏。因此,有艺术评论认为,凯奇把生活的场景原封不动地搬到艺术里,让生活的声音组成了一曲看似杂乱,实则别有韵律的交响乐。人生的起伏,城市的喧嚣,心灵的碰撞,都随着生活的音符在节律中流淌。
    图为: Water Walk 演出现场
    礼乐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国的先民就就模仿天空上的昼夜变换、月相盈亏;大地上的四季更替、草木枯荣这些自然规律,逐步建构人间的秩序。最终建立了一套可以分别尊卑、贵贱、亲疏的社会制度。到了西周,这套制

    • 1 u. 53 min.
    Vol. 64 机器人是更好的艺术家吗?从冯诺依曼到Sora看生成艺术史

    Vol. 64 机器人是更好的艺术家吗?从冯诺依曼到Sora看生成艺术史

    春节期间Sora的横空出世仿佛预示了一场人工智能的革命,有人断言它将彻底颠覆影视行业,打破无数从业者的饭碗。也有人坚信,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和动物、机器有所分别,正是因为人类拥有感情和创造力,能够创造绘画、音乐、电影,创造各种美。或许AI可以代劳廉价的影视娱乐,但真正的严肃艺术——那些具有深刻批判性以及持久美学价值的作品,是AI无法企及的。
    身在历史的洪流中,也许我们难以断言AI的未来。但是基于AI的艺术创作,却也不是全然陌生的类型。它所属的 “生成艺术” 与计算机相伴而生,从五十年代至今已经跨越了四个历史分期。从冯诺依曼、黑山学院到安迪沃霍尔;从MOMA到LACMA;从伦敦、纽约到北京—— 不同领域的个人和机构,在过去六七十年间,由各自的角度为它注入了包括哲学、数学、工程学、心理学、逻辑学、语言学以及音乐、舞蹈、文学、绘画、游戏等等多方面的生命力。
    艺术往往是通过艺术史来成立:孤立的AI作品,或许难以评判其价值;安放在历史的坐标上,探讨就有据可依。本期节目,我们邀请新媒体艺术家、同时也是关注20世纪全球现代艺术的策展人和画廊主,吴亦深老师,为我们讲述生成艺术的历史。
    本节目将同时解答:通过AI和计算机系统生成的作品,算得上艺术创作吗?AI 到底让创作变简单了还是变难了?机器只是人类的表达工具,还是说有朝一日也能夺过创作的主导权?在严肃艺术的领域,AI是否也具有人类所不具备的优势?这些机器生成的作品,是技术革命过程中昙花一现的产物,还是能够和全球艺术史相勾连,成为继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之后的新篇章?
    内容包括
    04:28 “生成”和“艺术”自相矛盾的内涵:生成艺术如何定义?
    08:44 90年代新闻联播片头,是国民级的数字艺术作品
    11:49 数字艺术可以成为大众理解新时代的辅助线
    19:49 代码的诗歌:不是所有数字作品都叫生成艺术
    25:30 计算机发展的四大里程碑,划分生成艺术的四个时代
    28:56 先驱时代的计算机思想家,至今仍为AI创作指明方向
    41:45 控制论的偶然性:生成艺术是自然、人文和形式科学的集合
    49:23 个人计算机的发明开启生成艺术的“老大师“时代
    55:39 书画、禅宗美学和计算艺术:全球化时代的东方焦点
    59:20 “世界中的世界“:古典赏石和元宇宙
    62:34 John Medea和Flash社群:开源的黄金时代
    72:08 AI 艺术:无中生有还是传统艺术的分支?
    76:24 人人都是艺术家,那谁是更好的艺术家? 
    78:40 超越五感直达觉知:AI 有望触及传统艺术可望不可及的领域
    87:40 铜钱上的书法,纸币上的肖像画,数字货币如何视觉化?
    - 制作团队 -
    美术设计 子鹤
    后期制作 孙称
    生成艺术
    生成艺术(generative art)指全部或部分使用自治系统创作的艺术品。所谓自治系统可以是机械结构,比如万花筒,通过旋转随机生成视觉结果。但是通常而言,生成艺术主要来自更为复杂的计算机系统。
    生成艺术是程序指令的产物。就好比有人能把自然语言变成文学和诗歌。一些同时掌握了计算机技术和美学能力的人,出于审美而非实用的意图,对计算机的语言进行编织,让它超出人机交流的范畴,进入艺术的领域 —— 我们把这样的人,称为代码的诗人,把这样的作品,称为生成艺术。
    生成艺术是计算艺术中最古老的门类,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和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系统相伴而生。近期火热的AI创作,则是生成艺术在当下最突出的代表。
    嘉宾认为,和传统艺术一样,生成艺术同样强调对美的发现;对社

    • 1 u. 44 min.
    Vol. 63 将军的戒指、太后的护甲:探寻古今珠宝里的性别与意识

    Vol. 63 将军的戒指、太后的护甲:探寻古今珠宝里的性别与意识

    玛丽莲梦露说“钻石是女人最好的朋友”。在如今大众的观念里,珠宝配饰往往具有强烈的女性色彩。
    然而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史,珠宝的性别意味却有着更加丰富多彩的呈现:大汶口的牙骨指环指向父权体制的兴起;埃及的圣甲虫护符寄托法老的信仰;希腊的大力神结承载坚不可摧的喻意;罗马婚戒代表天长地久的婚姻契约;北朝将军用印章戒宣誓权威;日本武士用家纹戒展现名誉和忠诚;莫卧儿帝国的拇指戒和满清贵族的玉扳指,同样体现主人的武勇和尊贵;长达20厘米的点翠金护甲,让人联想帝国太后的穷奢极欲;溥仪的婚戒融合英文的爱语和尚书的庄重训诫,映射西风东渐的时代;查尔斯的威尔士亲王纹章戒,暗示英国储君的特殊地位… … 
    漫长的岁月、广袤的地域、多重的文化语境相互交叠,赋予珠宝千姿百态的喻意。这些喻意,有的被继承;有的被遗忘;还有的,则是经过了无数次的挪用和覆写,以出人意料的形式留存在我们身边。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L'ECOLE珠宝艺术中心珠宝艺术史学家贺贝老师,带领大家以珠宝为线索,穿越古今中外的各大文明,体验时间赋予物体的意义。
    内容包括
    02:25 从秦始皇陵到满清宫廷:护指的含义几经演化
    07:35 人为什么要带戒指? 从大汶口到苏美尔的早期指环
    11:42 圣甲虫和大力神结:创造者的本意被重重覆盖
    17:42 琅琊王氏的钻戒和中国戒指的南北差异
    22:00 封印的主人:印章戒指的神秘和威权
    28:20 从北朝贵族到南宋鄜王:西来戒指彰显地位和文化
    33:02 玫瑰战争和中世纪的纹章戒指
    36:33 武士道和骑士精神:古代东西方是否存在秘密交流?
    40:40 商朝王后的戒指:用于战争而非装饰
    44:57 从指环到玉佩:实用功能和文化意义此消彼长
    48:42 蒙古式拉弓法:连接莫卧儿王朝和满清手指装饰的技能
    52:10 戒指和婚姻:串联埃及、希腊、罗马的习俗
    60:09 从平安夜吃苹果谈本土文化如何消化外来事物
    66:53 钻石是近代商业营销骗局吗? 
    70:46 从威尼斯商人到一千零一夜:千奇百怪的戒指魔力
    - 制作团队 –美术设计 子鹤
    后期制作 孙称
    护指/护甲
    《孝经》云: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护指/护甲是对指甲的保护,与中国的蓄甲习俗相伴而生。同时,只有无需劳作的人才能满足蓄甲要求,蓄甲遂成为了该上层阶级的代表, 社会地位的体现。
    中国传统护指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始皇陵墓中发现的鹿角义甲、羊皮义甲。内蒙古准格尔旗战国墓、吉林榆树大坡老河深汉墓、陕西西安玉祥门外隋墓盘都出土过单片式的金色护指。
    到了清代, 护指比起之前时期造型更加统一, 并且尺寸普遍较长。据记载, 孝全成皇后是清朝宫廷女性中最开始佩戴护指的。宫廷的男性中是允礼王爷喜爱佩戴护指。对护指近乎痴狂的是孝钦显皇后 (慈禧太后), 据清代驻法公使裕庚之女德龄在《清宫禁二年记》中记载到: “慈禧太后的右手上佩戴着金护指。左手的两指, 戴以玉护指, 二者都为三寸” 。

    图为:凯瑟琳·卡尔的《慈禧太后》肖像(1903年);点翠金护甲(19世纪晚期)。
    L’ÉCOLE珠宝艺术中心(上海)开幕首展: “男士戒指
    “YVES GASTOU传奇珍藏”以男士戒指为经纬,从另类角度探索珠宝艺术的传统课题。展览汇聚了已故法国鉴赏家Yves Gastou珍贵非凡的个人藏品,见证他40年来凭借过人热忱,孜孜不倦地寻觅好物的精彩旅程。
    Yves Gastou对戒指的迷恋始自童年,这股热忱终身不渝。多年来,Yves Gastou悉心搜集了逾千枚戒指,包罗万象的藏品中既有限量珍品也有量产首饰

    • 1 u. 17 min.

Klantrecensies

5,0 van 5
1 beoordeling

1 beoordeling

Top-podcasts in Kunst

Ervaring voor Beginners
Comedytrain
Etenstijd!
Yvette van Boven en Teun van de Keuken
Man met de microfoon
Chris Bajema
Met Groenteman in de kast
de Volkskrant
Tijgerbalsem
Sam van Royen & Özcan Akyol
De Groene Amsterdammer Podcast
De Groene Amsterdammer

Suggesties voor jou

忽左忽右
JustPod
东腔西调
大观天下志
中间地带
JustPod
Talk三联
三联中读
声东击西
ETW Studio
井户端会议
番薯剥壳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