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 afleveringen

老子解读千万种,
都在以讹传讹中,
若问真经何处有,
悟得大道见真容。
本讲座是对本人著作《大道真影——重解道德经》的简明讲解。此书是将楚简《老子》与帛书《老子》进行合校并重新排序的版本,同时做了详细的文字注释和解读。其与通行本《道德经》差别巨大,重要的字词差异多达133处,而且很多地方都是颠覆性的。现在,这部传世经典将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
纸质书购书渠道:
关注公众号:道法自然文化
其中有购书通道

大道真影-重解道德经(简明版‪)‬ 李星贤

    • Onderwijs

老子解读千万种,
都在以讹传讹中,
若问真经何处有,
悟得大道见真容。
本讲座是对本人著作《大道真影——重解道德经》的简明讲解。此书是将楚简《老子》与帛书《老子》进行合校并重新排序的版本,同时做了详细的文字注释和解读。其与通行本《道德经》差别巨大,重要的字词差异多达133处,而且很多地方都是颠覆性的。现在,这部传世经典将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
纸质书购书渠道:
关注公众号:道法自然文化
其中有购书通道

    第三十四段 祸福相倚(三)

    第三十四段 祸福相倚(三)

    古本合校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
    (通行本第五十八章)
    古本释义
    谁知道那个终极?那里没有正。
    正又变为奇,善又变为妖。
    人的迷惑,那时日确实太久了。
    真经解读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祸与福变化莫测、相互转换,如果一直这样推演下去,那么万事万物的终极状态究竟是什么呢?是否应该有一个最终的并且体现了最高准则的极点呢?人们以为这种绝对准则就是“正”,即正常状态。然而老子却给人们泼了一盆冷水,他告诉人们,在那个终极状态之中,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正。那里既没有正,也没有奇,只有一片混沌。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万事万物始终在不停地演化着,在这个演化过程中,正常的会变得奇异,善良的会变得妖邪。同理,奇异的还会变得正常,妖邪的也会变得善良。因此事物并不会在正常或者善良的状态下保持不变,也不会在奇异或者妖邪的状态下停滞不前。这就叫做“天道员员”。
    举个例子:比如原本正常的生物会发生基因突变,这就是正复为奇;而发生基因突变的生物如果形成了稳定的种群,则又成为正常的新物种,这就是奇复为正。再比如法海执意要拆散白蛇与许仙,与白蛇斗法而导致了水漫金山、生灵涂炭,这就是善复为妖;而白蛇为报答许仙的救命之恩,常做善事、济世救人,这就是妖复为善了。
    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
    由于世人对大道的迷失,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福祸、正奇与善妖等问题的迷惑。人们迷惑于求福为何会得祸,迷惑于尚正为何会化奇,迷惑于向善为何会成妖。人们迷惑得太久,以至于忘掉了祸福相倚、正奇相生、善妖相转等等这一系列物极必反的道理。人们总是执迷于对幸福、正常与善良的极致追求之中,却对由此引发的那些祸患、畸变与妖异束手无策。

    • 5 min.
    第三十四段 祸福相倚(二)

    第三十四段 祸福相倚(二)

    古本合校
    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
    (通行本第五十八章)
    古本释义
    祸,是福所依靠的;福,是祸所潜藏的。
    真经解读
    统治者以不同的态度为政治国将导致完全不同的社会效果,而不同的社会效果也就与吉凶祸福联系起来了。是福是祸?人们总是在心中默默地评判,希望自己能够趋吉避凶、得福免祸。然而老子却告诉人们,福与祸是相依相伴、相互蕴含的。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就和万物一样,是“负阴而抱阳”的。世界上既没有单纯的祸,也没有纯粹的福,祸与福一定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存在。
    因此闷闷之政、屯屯之民,虽貌似是祸,却有民风淳朴之福;而察察之政、夬夬之民,虽貌似是福,反而有民风刁顽之祸。这便是祸中有福、福中藏祸,祸福相倚、阴阳一体的道理。
    治国尚且如此,为人处事更是不在话下。关于因祸得福或者因福生祸的事例实在太多,最经典的当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一桩了。塞翁失马,而得良马;为骑良马,其子折髀;又因其跛,性命得保。诚可谓“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出自《淮南子·人间训》)

    • 2 min.
    第三十四段 祸福相倚(一)

    第三十四段 祸福相倚(一)

    古本合校
    其政闷闷,其民屯屯;其政察察,其民夬夬。
    (通行本第五十八章)
    古本释义
    他的政务闷声不响,他的人民诚恳敦厚;他的政务苛察精明,他的人民果决刚强。
    真经解读
    本节承接上一节,用洞察国家和天下的视角来审视统治者为政的效果。统治者为政闷闷,即默默无闻、清静无为,这是与“大上,下知有之”(第52节)相类似的一种状态,以至于民众都不清楚他具体在干些什么。当然,为政闷闷并不代表懒政和不作为,他是闷声不响地干实事,用不着非要搞得大张旗鼓、惊天动地。人民长期生活在平静祥和、自然和谐的社会环境下,定然会养成清静淡泊、与世无争的习性。百姓们都是如此的憨厚老实,虽然看起来好像傻乎乎的,却形成了诚恳敦厚的良好民风。
    反之,如果统治者为政察察,不论大事小情都苛刻严厉、明察秋毫,弄得国无宁日、人人自危,他的人民也将学得精明强干且刻薄刁钻。表面上看起来,百姓们都是办事果决、性格刚强,但其中却蕴含着刚愎自用、争强好胜的隐患。
    曾几何时,人们对人品的偏好从欣赏淳朴、厚道悄然转变为崇尚精明、刁钻。人们不再愿意做老实人,而是要争当滑头。看谁更滑,比谁更狠,谁更会钻空子,更不吃亏。这便是现代社会管理越来越细、越来越严所带来的一种副作用。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政府对民众的管理越严苛,民众就必须以更强有力的方式来应对,否则就很难获得成功的机会,甚至于自身的权益都难以保全。政府黑白分明,民众就必须以黑白分明的态度来适应社会;政策精细严格,民众便会绞尽脑汁去寻找政策的细微漏洞,甚至铤而走险,好让自己的生活更优越一些。当然,这并不是说应该如此,这只是一种客观现象。如此看来,老子的“鬻人察察,我独闷闷”(第74节)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 5 min.
    第三十三段 老子观天下(五)

    第三十三段 老子观天下(五)

    古本合校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定。
    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兑,子孙以其祭祀不绝。
    修之身,其德乃贞;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通行本第五十四章)
    本节评述
    大道到底简单还是不简单?这还真不好说。看懂了就很简单,看不懂就艰深晦涩。如能看透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大道的确是很简单的,否则就会如盲人摸象一般,各执一端。
    老子所讲的两个道理,一个能定天下,一个能祭祀不绝,世人如能遵行必将获益良多。以此修身则身正,以此持家则家兴,以此治乡则乡安,以此治国则国家富强,以此治天下则天下太平。
    大家可能会觉得老子的修之身、修之家、修之乡、修之邦、修之天下与曾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些类似。但实际上,两者还是有所区别的。老子讲的是将大道运用在不同层面对修道者的益处,随着运用范围的扩大,修道者之德也将逐步提升。而曾子讲的是修为进阶,身修好了则可以齐家,家齐好了再争取治国,这样逐步扩展自身能力所达的范围,直至最后的平天下。
    另外,与老子的“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相似,管子曾讲过这样一段话:“以家为乡,乡不可为也;以乡为国,国不可为也;以国为天下,天下不可为也。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出自《管子·牧民》)这讲的是处理不同的事务要用不同的方法,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可越俎代庖。而老子则是把重点放在了看问题的方法上,要用相应的道理来观察相应的事物,如此便可对天下之事洞若观火了。
    关于修身、持家乃至治天下的道理,老子、曾子和管子三个人有三种不同的表述。他们是各有各的道理,各自是从不同的角度去修行和领悟的。但与管子和曾子的入世之法不同,老子是清静无为的,他更愿意做世界的旁观者,淡泊名利、笑看风云。

    • 6 min.
    第三十三段 老子观天下(四)

    第三十三段 老子观天下(四)

    古本合校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通行本第五十四章)
    古本释义
    以修身之理观察自身,以持家之理观察家庭,以治乡之理观察乡村,以治国之理观察国家,以治天下之理观察天下。
    我怎么知道天下的情况呢?用这个方法。
    真经解读
    那么要想知道人们修身、持家、治乡、治国、治天下的效果如何,该怎么做呢?接下来,老子就给出了这个方法,即用相应的道理来观察相应的事物。具体来说,就是以修身之理观察自身,以持家之理观察家庭,以此类推,直至以治天下之理来观察天下。修身之理与持家之理、治国之理虽然同是源于大道,但在具体运用上还是会有一些差别的。因此,想了解某一层面的情况,还是要用相应的道理来观察才能更加准确。
    比如想看一个人的身体怎么样,就看他是清静淡泊还是浮躁不安,修身养性是否有决心和毅力,有没有急于求成。这样一看就能知道个大概了,合乎修身之理的,必然身心健康;不合修身之理的,当然容易生病。
    看一个家庭也是如此,要看其家庭环境是否清静安宁,家人之间的感情是否稳定和睦,还有对于家业是否能做到稳健经营。如此便能得知这个家庭是幸福还是不幸。
    同理,看一个乡村的建设,看一个国家的发展,乃至看天下的兴衰,都是如此简单。老子之所以能知道天下大势,用的就是以治天下之理观天下的方法。他看到了当时的周朝政府大肆修建,并且田地荒芜、仓库空虚,而统治阶层却锦衣玉食、财物丰足。这一切既不清静又不安定,既贪大求快又不顾民生,完全违背了守业的道理。他知道天下必将大乱,便归隐山林出关避乱去了。

    • 3 min.
    第三十三段 老子观天下(三)

    第三十三段 老子观天下(三)

    古本合校
    修之身,其德乃贞;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通行本第五十四章)
    古本释义
    实修这个道理用于自身,他的德就会端正;实修这个道理用于家庭,他的德就会有余;实修这个道理用于乡村,他的德就会长久;实修这个道理用于国家,他的德就会丰盛;实修这个道理用于天下,他的德就会博大。
    真经解读
    上面讲了两个道理:其一,清静则天下安定。其二,创业不动摇、守业不激进,则子孙祭祀不绝。接下来讲的就是实修这两个道理的益处。老子是以身、家、乡、邦、天下这五个层面来进行阐述的。我们分别来看:
    修之身,其德乃贞
    当一个人把清静安稳、不动摇、不激进的道理用于修身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如此便能使他清静淡泊、清心寡欲、身心康泰、心平气和。而且,其修身养性之心不动摇,生活和修炼的态度不激进、不求快。长此以往,他的德自然就端正了。
    反之,心浮气躁、没个消停,必然杂念丛生、身心失衡,怎么能够德行端正?或是修行之心摇摆不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修行肯定不会有什么效果。或是做事贪多求快,总想一步到位、神功速成。俗话说欲速则不达,这么个活法不走火入魔才怪!
    修之家,其德有余
    当他把清静安稳、不动摇、不激进的道理用于持家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呢?如此便能使他的家庭清新优雅、安定和睦。而且,其爱家之心不变,发展家业不激进、不盲目。久而久之,他的德就会积累得越来越多。
    反之,乱七八糟、乌烟瘴气、六亲不和、打骂不断的家庭怎么能呆得下去?或者喜新厌旧、朝三暮四,家庭也难以稳定。抑或急功近利,总想一夜暴富,弄不好就把家业给败光了,哪里还有余德?
    修之乡,其德乃长
    当他把这样的道理用于管理乡村的时候,便能使他的乡村山清水秀、平安祥和。而且,他的乡情不改,建设家乡也不以速度取胜,把绿水青山看得比什么都重。这样坚持不懈,他的德当然会福泽长久。
    反之,把乡村搞得肮脏混乱、土地荒废、人心惶惶、民怨纷纷,谁还愿意留在那里受罪?要么信心不足,认为乡村再怎么发展也不如城市,不想投入精力去搞建设;要么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用严重的污染来换取金钱和业绩;这些人把子孙后代的家园都给毁掉了,怎么可能保持长久呢?
    修之邦,其德乃丰
    当他把这些道理用于治国的时候,便能让他的国家山河秀丽、国泰民安。他的大政方针坚定不移,也从不急躁冒进、追求高速发展。如此治国,他的德自然就会无比丰盛。
    反之,毁坏山林、污染江河、社会动荡、民生凋敝,国民既不能安居又无法乐业,这样下去,国家发展将难以为继。政策混乱、反复无常,则会失信于民。而急躁冒进、盲目生产,只要GDP不顾高能耗、高污染,这些都是人类曾经走过的弯路。如果国家是这么个治法,那统治者就该反思一下自己的德行了。
    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如果把这些道理用于治理天下,那么天下将进入一个和谐美好的新时代。那时天下的治理者们,也将拥有博大之德。可惜当今世界还有一些国家的统治者未能理解老子所讲的大道,总是唯恐天下不乱,不惜发动各种战争来掠夺资源。他们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坚守什么样的信念,总是在利益与道义面前左右权衡、矛盾纠结,然后还是要为争取本国或本族的私利而伤害其他人。或者大搞军备竞赛、太空竞赛,总想让本国的地位高高在上,好让他国俯首称臣。之所

    • 12 min.

Top-podcasts in Onderwijs

Omdenken Podcast
Berthold Gunster
Knoester & Kwint
KVA Advocaten
Factor Kuifje | BNR
BNR Nieuwsradio
Een Goed Systeem
Yousef & Willem / De Stroom
OERsterk Podcast met drs. Richard de Leth
Drs. Richard de Leth
De Podcast Psycholoog
De Podcast Psycholoog / De St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