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afleveringen

在生活作息、飲食、人生際遇、點滴觀察中,體會著東方醫學、中醫奧妙與有趣的部分。
實用而溫柔地,創造更好的人生品質。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生活中醫,說給你‪聽‬ Botree

    • Gezondheid en fitness

在生活作息、飲食、人生際遇、點滴觀察中,體會著東方醫學、中醫奧妙與有趣的部分。
實用而溫柔地,創造更好的人生品質。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第二季EP07 中醫的舌診:「心開竅於舌」

    第二季EP07 中醫的舌診:「心開竅於舌」

    第二季EP07 生活中醫,說給你聽的~
    【中醫的舌診:心開竅於舌】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q50ecv00fw01tb7v3651el


    今天來跟大家聊聊中醫很神奇的「舌診」,裡面一些大家日常就可以注意的。

    上一集,我們聊到「心,在味為苦」,今天我們要談的是「心,在竅為舌」。

    「舌尖區」
    如果,我們看一個人的舌尖紅通通的,通常就是心火旺、最近睡得很不好、或者熬夜,或者有很煩心的事情了。如果舌尖紅的面積大一些,有時候是肺火旺,例如感冒了、正在咳嗽、發燒,舌頭前端就會紅通通的。因為舌頭前端象徵的是我們人體上焦心、肺的位置。

    「小紅點」
    看過不少人有舌尖紅,甚至於有一些小紅點,當場都會詢問一下,是不是最近睡不好、或者有事情煩惱、或者心臟有時候會亂跳,許多人都笑說中醫像在算命一下,怎麼知道的? —— 其實就是中醫的一些診斷的方法,像是現在介紹的「望診」裡面的「舌診」。

    「小褐點」
    有些人的舌尖,則不是有小紅點,而是有小小的褐色的點點,這是瘀斑、瘀點,要慎防心臟病、心血管瘀阻、中風的發生,中醫說的氣滯血瘀、陰虛,這時候應該要主動開始運動囉。飲食、作息的部分,也要趕快做些調整。畢竟,等到病倒了才來治療,都是很得不償失的。
    聽到這邊,大家是否想先看看自己與家人的舌頭了呢?

    「舌尖色淡」
    再來,相反的,有些人的舌尖顏色很淡,甚至於整個舌頭的色澤都很淡,沒什麼血色,就要注意是否有心血不足、血虛的問題。這些一樣是心臟病的前兆,我們聽說過缺血性心臟病吧!也要主動注重一下日常的營養與作息囉,身體已經虛損了。

    「舌僵、舌麻」
    家中有長輩的人,則還要注意,如果長輩說舌頭麻麻的、或者講話有點口齒不清、有舌頭僵硬的現象,都有可能跟急、慢性病,心臟病、動脈硬化、中風、腦部或者頸部脖子的神經問題有關係,請不要輕忽。


    今天,以《黃帝內經 · 陰陽應象大論》裡面說的「心開竅於舌」,來介紹一些簡單的中醫「舌診」方法。當然,「舌診」還有更多的內容細節,如果生病了就需要專業醫療人員來確認。

    今天這些簡易的自我健康檢查,大家可以運用在生活中~

    ————————————
    *原典:《黃帝內經 · 素問 · 陰陽應象大論》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在藏為心,...... 在竅為舌 ......」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5 min.
    第二季EP06「心,在味為苦」— 所以養心要吃苦味嗎?

    第二季EP06「心,在味為苦」— 所以養心要吃苦味嗎?

    第二季EP06 生活中醫,說給你聽的~
    【「心,在味為苦」— 所以養心要吃苦味嗎?】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q50ecv00fw01tb7v3651el


    夏天到了,所以我們來談談《黃帝內經》裡面五行的“火行”,相應於天氣是“熱”。經典裡面的原文,我們放在文字稿的下方。

    今天,先來聊「味道」:
    一開始,《黃帝內經》說:「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以及「在臟為心 ...... 在味為苦」。
    所以,夏天養心,是要我們吃些苦味嗎?今天,我們來聊聊這部份。

    苦味,大家知道一般都有“清熱、瀉火降火”的功效,最明顯的,例如:苦茶、苦瓜、蓮子心等。
    的確是這樣的,中藥材裡面像是韓劇中常出現的“清心丸”,劇中人物只要一緊張、或者一生氣,就會演出趕快吞一顆“清心丸”的劇情。韓國的“清心丸”,其實就是中藥裡常聽說的“牛黃清心丸”,裡面的牛黃、和黃芩,味道都很苦,藥也是苦寒的。
    在台灣,很多民眾熟悉的類似的中藥成藥,則是“穿心蓮”、“蓮心茶”,也一樣是苦寒的。

    大家覺得這些可以養心安神嗎?答案當然不是囉~~原來,苦寒的藥物或者食材,主要是心火旺、身體有痰熱擾心的時候才用的,一般不會這樣保健心血管喔。
    心火旺盛,是會有口乾、口苦、尿黃、心煩,甚至嚴重的話,會有口舌潰爛、心悸、高血壓、昏迷等問題的。不是一般的養心安神,保養心血管喔。

    我們知道,人如果操煩、心煩、睡眠不足,上火了,心火旺、肝火旺,就會口苦。因為你看火燒東西,到最後就是碳化,就是苦味。人體如果上火,也是嘴巴很容易覺得有苦味。這時候,其實只要吃些蔬菜、水果,多喝水,就可以清火、降火氣囉。
    更何況夏天的瓜果類很多,最常見的西瓜、小黃瓜、絲瓜 ...... 等等,都有很好的清熱、退火好處。

    苦味,除非是中醫辯證的“痰火擾心”,有“實火”的症狀,一般我們不用太苦的飲食,或者藥材來養心喔。
    苦味,如果是虛火的體質,例如有些中年、老年人,西醫診斷有心血管疾病的,體質虛的,不但不能養心,可能還會因為苦味的苦寒、清火的特性,讓人體更虛,心氣、心陽更不足,造成心臟的更多負擔。

    有一回,在夏季天氣很炎熱時,請長輩到生意很好的、許多健身人士很喜歡的夏威夷料理店,雖然餐點中有些海鮮蛋白質,但是因為除了份量少的主食外,就是大量新鮮的蔬食,年輕人吃的清爽、津津有味,曾經做過心臟搭橋手術的長輩,卻感到身體不適,原因就是吃太涼了,傷心、也傷脾胃。後來還趕緊去喝了碗熱湯,才覺得舒服些。

    同樣的道理,體質虛弱、老弱婦孺、有慢性病、三高、心血管疾病的族群,即使在夏天,都不適合吃太冰涼、或者太多苦味的食材的。
    否則,很容易導致心陽虛弱、心氣虛損,對心臟的負擔更大。所以,《黃帝內經 · 陰陽應象大論》裡面說「苦傷氣」。

    今天,跟大家聊的是:「心,在味為苦」— 所以養心要吃苦味嗎?因為苦味多寒涼,而且主要有清熱瀉火作用,所以,除非有實火的症狀、現象,否則,是不適合用苦味食材、藥材來保養心血管的喔!!
    中醫養心,反而很注重養心陽、養心氣、滋心陰,所以,不是用清火來養心喔~
    即使在炎熱的夏季,比如說吃苦瓜,也可以用蒜頭來炒,你看許多餐館裡賣的金沙苦瓜,就是用鹹蛋黃、蒜頭,來炒苦瓜。涼拌的話,則可以加些胡麻醬。有心血管疾病的長輩,不要吃多。
    覺得煩躁、有些上火了

    • 9 min.
    第二季EP05「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中醫智慧(下)

    第二季EP05「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中醫智慧(下)

    第二季EP05《黃帝內經》在生活中用聽的~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中醫智慧(下) 】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q50ecv00fw01tb7v3651el

    《黃帝內經》的《四氣調神大論》篇,是《素問》裡面的第二篇,一開始就跟我們說的很重要的事。
    在先前幾個單集裡面,我們已經談了許多。

    今天,我們繼續來談:
    《黃帝內經》的《四氣調神大論》篇裡,大家熟悉的中醫學名言: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及“不治已病,治未病”兩句話。

    今天要講的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中的:“秋冬養陰” 部分。

    《四氣調神大論》裡面說: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沈。」

    如果在秋季沒有保養好,相應的五行屬金的收斂、氣向下肅降的作用就不足,肺部就會不通暢、皮膚會乾燥、或者鼻子鼻孔乾、或有乾咳的現象,也會導致胸腔有脹滿的感覺,咳嗽、痰多、胸悶、氣短、氣不順。

    如果在冬天沒有保養好,相應的五行屬水的閉藏作用就不好,腎氣就會不足、虛弱,導致腹瀉、拉肚子、頻尿、手腳冰冷、怕冷,或者委靡、精神差、免疫力低下、嗜睡 ...... 等等問題。


    所以,“秋冬養陰”是要我們順應好秋收、冬藏的大自然規律。比如說:
    先前講的春天、夏天,睡眠時間,都是“夜臥早起”,可以“晚睡早起”的,晚睡不是到凌晨才睡,還是在半夜前子時前就要入睡,也就是最晚還是11點前就要入睡了。晚睡早起,是因為春、夏天的陽氣旺盛,人體也可以珍惜、順天行,好好地舒展陽氣。

    但是,秋天、冬天的睡眠,就要開始收藏了。秋季要“早臥早起”,就是要開始早點睡了,要收斂陽氣了;
    冬天,則是“早臥晚起”,不但要早點睡、也不需要太早起床,應該要充分地休息,這樣才符合冬藏的特性,要保存好照顧好陽氣。不過,這邊的晚起,不是睡到中午喔,現代人普遍起床的晚,《黃帝內經》裡面只是說“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說等到太陽出來後才起床,不是天還矇矇亮五點多就起床了,大家別誤會了。
    在《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裡面,春夏秋冬的睡眠時間,是順應四季的變化,不太一樣的。

    我們透過睡眠時間,來為大家說明“秋冬養陰”的“四氣調神”原則,調什麼神呢?調理我們人體內臟陰陽的精神。
    這樣子是符合這一篇裡面,最後說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預防醫學的觀念的。也是中醫《黃帝內經》一直在強調的!!
    《黃帝內經》在這一篇最後一段說,如果不順應著“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根本大原則,而違逆自然律,是許多人體質差的慢性原因。有智慧的人,不是在生病之後才去治療,而是在身體的功能還沒有紊亂前就好好預防的。
    最後一句話,語重心長的說:“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鬭而鑄錐,不亦晚乎” 。就是說,如果疾病已經形成,然後才去用藥治療,身體的功能紊亂之後才去進行調理,就如同這個譬喻:口渴了然後才去掘井,戰鬥已經開始然後才去鑄造武器—樣,不是太晚了嗎?是很愚笨的。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這一篇,有許多中醫學很重要的預防醫學的觀念,我們總共分成了六個單集慢慢地介紹給大家。也希望越來越多人能夠走在預防醫學的路上~

    ————————————
    *原典:《黃帝內經 · 素問 · 四氣調神大論》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

    • 6 min.
    第二季EP04「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中醫智慧(上)

    第二季EP04「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中醫智慧(上)

    第二季EP04《黃帝內經》在生活中用聽的~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中醫智慧(上) 】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q50ecv00fw01tb7v3651el

    《黃帝內經》的《四氣調神大論》篇,是《素問》裡面的第二篇,一開始就跟我們說的很重要的事。
    在先前幾個單集裡面,我們已經談了許多。

    今天,要來跟大家聊的是:
    常聽說的中醫學“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及“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就是尚未生病,在還沒有生病前先預防),這兩句很有名的話,就是從《四氣調神大論》篇裡面出來的喔^^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兩句話:“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不治已病,治未病”。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如果在春季沒有保養好,相應的五行屬木的生發契機就不足,肝氣就會鬱悶而病變;
    如果在夏天沒有保養好,相應的五行屬火的溫熱就不夠,心氣就會損傷、出現虛寒無力空洞的問題。

    這是 “春夏養陽” 的原因,所以,我們鼓勵大家春天要出門春遊、走春,多走走、看看、曬曬太陽。
    飲食方面則主動攝取些根莖類和五穀的營養,還有一點辛香的蔬菜。
    根莖類和五穀是像土壤般健補脾胃土,幫助肝木生發氣機的,像是山藥、地瓜、南瓜、蓮子、馬鈴薯、米飯、小米、蓮藕 ...... 等等;
    辛香的蔬菜,像是蔥、薑、韭菜、洋蔥、各種芽菜、芹菜、香菜、芫荽、紫蘇 ......,這些都是辛溫助陽的食材,很“發”的,所以要攝取,但也要注意不要過量,才不會上火。

    夏天,則是要避免吃太冰涼,各種涼品、瓜果類比較寒的飲食,盡量在中午前、白天食用;
    還有冷氣和電扇等,不要直接對著身體吹,很容易在無形中受了風寒;
    要稍微運動,讓自己可以自然地流汗,但是不要一直出大汗,避免陽氣和陰液水分流失太多。
    心情愉快、四處旅遊,或者做些開心的活動。忙碌於學業或工作的,也可以適度運動、慢步操場兩三圈(一般小學、中學,學校操場跑道大概是兩百~四百公尺左右;大學的會再大一些),不但流流汗、活動筋骨,還有很好的舒壓效果。假日,也可以排排郊山、市郊的低海拔山;或者打打球。讓陽氣可以自然地活動、發散。
    不過都要留意,在出汗之後,不要立刻吹風、喝冰飲,還要補充一些電解質水份。
    俗話說的,「冬吃蘿蔔,夏吃薑」的養生方法,也是同樣的道理。夏季那麼炎熱了,為什麼還要吃熱性的薑呢?原因就是,夏天我們很容易飲食太寒涼了,很容易傷到脾胃,所以,主動在烹飪烹調時,加入一些生薑(夏季產的薑,剛好是最需要的嫩薑、生薑),可以幫助我們暖胃、還有很好的利水的效果,所以,生薑、嫩薑皮是不要削皮的,因為皮的部分,最利水。

    今天,我們談的是「春夏養陽」,春天夏天要順天行,善養身體的陽氣,這樣才能健康、少病痛。還會為秋冬做好體質的準備。
    下一集,我們再繼續談「秋冬養陰」。

    ————————————
    *原典:《黃帝內經 · 素問 · 四氣調神大論》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 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沈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鬭而鑄錐,不亦晚乎。」

    • 6 min.
    第二季EP03 夏天的三個月,應該怎麼保健呢?

    第二季EP03 夏天的三個月,應該怎麼保健呢?

    第二季EP03 生活中醫,說給你聽~
    【 夏天的三個月,應該怎麼保健呢? 】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q50ecv00fw01tb7v3651el

    聽過前兩集,《四氣調神大論》裡,告訴我們:很多的疾病或症狀,都是前一個季節就留下、造成的。
    我們要繼續跟大家聊聊現在夏季了,【夏天的三個月,應該怎麼保健呢?】。

    《內經》原典裡面,總共我們分三句話來說:
    第一句「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這句話是說:
    在夏天,是萬物最繁盛秀美的季節,天地的氣機上下交通著,萬物也開花結果了。這個季節,陽氣旺盛,可以晚睡早起,活動的時間長一些。並且不要對白天的長時間和炎熱感到失去耐心或厭煩(我們知道夏天的白天時間是四季中最長的嘛)。
    很多人會以為,睡眠不是應該 “早睡早起,身體好” 嗎?怎麼《黃帝內經》教我們可以“晚睡早起”呢?
    這是相對於其他季節來說的。
    像是冬天,是白天短、夜晚長,大自然陰陽的陰氣比較多,《黃帝內經》就說冬天要“早睡晚起”了,讓身體修復睡眠的時間長一點。
    四季的睡眠入睡和起床時間,古人是很順應大自然的喔。
    大家在開始重視節氣飲食的同時,也不妨學習一下古人這個睡眠的生活智慧~

    我們再繼續看原典的第二句話「無厭於日,使志無怒」
    這句話是說:
    不要對時間較長的白天,以及炎熱的氣候,感到不耐煩;使情緒保持平、不煩躁易怒。我們知道夏季天氣熱,五行是主“火”的,相對應的內臟是“心”,“心主火”,所以,我們常聽說“心火旺”、“上火了”,養心之道,最基本的就是 “避暑” 和 “少生氣” !! 就是不要熱到了,特別是上年紀的人,還有不要隨便生氣,很傷心喔,凡事看開一點,多接觸一些開心的人、事、物~

    第三句「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這句話是說:
    夏天的炎熱,自然的使人氣色有光彩,使身體的陽氣能夠得到宣散,就像人把愉快歡喜的心情表露在外一樣。
    所以,人在夏季,也是要多活動的,多走到戶外。年輕人可以盡量發揮興趣、專長,中老年人、或退休後,也可以多安排些旅遊、聚餐餐敘等等。
    活動和運動,會讓身體的毛細孔能夠自然的排汗,這樣心、肺機能就會健康。

    這些都是夏天節氣相應於“長”、“長養”(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養生方法。

    我們再複習一下,夏季,陽氣旺盛、蓬勃,所以,人要“順勢而為”:
    1. 白天好好活動,可以晚點睡、早點起床(晚睡不是熬夜喔)。
    2. 然後,要注意避暑、不要熱到了;還有心緒心情保持愉快,盡量少生氣,避免心火旺,傷心氣。
    3. 還有,身體的毛細孔要能夠自然的排汗,這樣心、肺機能才會健康。

    以上,是夏天的三個月,《黃帝內經》提醒我們的保健方法。大家一起來實踐喔~~

    ————————————
    *原典:《黃帝內經 · 素問 · 四氣調神大論》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5 min.
    第二季EP02 預知疾病?!神奇的中醫預言(下)

    第二季EP02 預知疾病?!神奇的中醫預言(下)

    第二季EP02《黃帝內經》在生活中用聽的~
    【 預知疾病?!神奇的中醫預言(下) 】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q50ecv00fw01tb7v3651el

    在先前的單集中,我們聊到《黃帝內經》透由人體小自然與大自然息息相關的道理,教我們如何避免往後容易發生的疾病。
    今天,我們再聊聊秋、冬兩個季節,應該留意、預防的。

    秋天,秋收,秋天是收割、收藏的季節,就像人生中的中年一般,要開始準備退休了。
    退休,不是什麼事都不做了,而是不再向青壯年般四處奔波打拼、好多念頭想法、勞神傷形,要收斂起先前向外宣散的神氣、精力。一樣早起但是也要早點休息,生活與情緒安定寧靜。這些都是秋季與中年的養生之道。
    如果違逆了秋氣應該收斂養護之道,到了冬天天氣寒涼時,就會因為養護閉藏的力量不足,很容易有腹瀉的症狀。
    人體的脾陽虛、腎陽虛,明顯地、容易造成的症狀,都是腹瀉,也就是大家聽說的中醫講的中焦虛寒、或下焦虛寒的問題。
    秋收之道,其實是養護精氣,就像人到了中年,即便是身體健康、外型年輕,也慢慢地不再適合像青壯年般衝鋒陷陣、體力充沛,適合盡情去挑戰、歷練了。收斂起鋒芒,隨份隨力,自在從容,如此才有好品質的中老年生活。
    不然,過度消耗體力、心神,隨著年齡生理的退化,終究容易傷到正陽之氣,到了老年就容易體虛、有病痛。


    最後,我們來談冬季。
    冬藏,冬季是萬物生機閉藏的季節,如果在溫帶地區,是會水面結冰、而作物休耕。
    所以,人也應盡量不擾動陽氣,要“早臥晚起”,早點睡而不要太早起床,充分休息。
    並且“去寒就溫”,也就是避免寒冷著涼,保持溫暖;還有,要注意“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意思是不要讓皮膚毛細孔不當張開出汗,使得陽氣大量喪失。
    在台灣副熱帶氣候的我們比較難體會,因為冬季也不會太寒冷,
    天氣寒冷的時候或地區,保暖是相當重要的,我們不會靠一直運動產熱來避寒過冬對嗎?心肺的負擔會過重,能量也會耗損掉。
    中醫學講的運動流汗可以“排寒”,是讓身體的氣機通暢,進而透由毛孔排出人體“多餘的、滯留的”寒邪,而不是天氣環境本身的寒冷。所以,冬季要注意保暖、不要傷寒了。

    冬季,如果保暖、閉藏、休息不足,就會傷害到先天之本腎氣、腎陽,虛弱了。
    到了春天,應供給春天要煥發生長的能量就不足,而產生手腳四肢無力、冰涼的症狀。腎,又是主骨髓的,所以更容易呈現在四肢方面的痿弱無力上,陽氣不足,所以四肢末梢冰冷。

    我們用兩集單集來說明《黃帝內經》裡面的預防醫學智慧。體質與疾病,許多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防微杜漸”、“順應自然”,是古中醫教導我們的方法。

    ————————————
    *原典:《黃帝內經 · 素問 · 四氣調神大論》
    ‧「秋三月,...... 逆之則傷肺,冬為飱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 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6 min.

Top-podcasts in Gezondheid en fitness

LUST
Jacqueline van Lieshout / Corti Media
Lieve...,
VBK AudioLab / Els van Steijn & Hannah Cuppen
Over Routines
Arie Boomsma / De Stroom
Huberman Lab
Scicomm Media
On Purpose with Jay Shetty
iHeartPodcasts
365 Dagen Succesvol Podcast
David en Arjan

Suggesties voor jou

蕭御醫講透中醫
蕭御醫講透中醫
鄧惠文-心事有人知
寶島聯播網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吳淡如
唐陽雞酒屋
唐綺陽
不敗教主陳重銘
陳重銘
吳淡如人生不能沒故事
吳淡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