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图》一个最大的特征是男女同场蹴鞠。蹴踘的兴起与男性有关,传说为黄帝的发明,但是从唐代以来就有女性参与。唐代王建有诗描绘宫廷女性的“白打”:“寒食内人常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这里的蹴鞠是寒食节的宫廷娱乐。之所以要在三月的寒食和清明前后蹴鞠,是因为这个时节春寒料峭,易有风寒。伤寒可是古代最难治的病之一。为了预防风寒,需要适当运动。场地和设施要求不高的蹴鞠和秋千,便成为全民健身的流行选择。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三月事宜》说:“寒食有内伤之虞,故令人作秋千、蹴踘之戏。”本来,秋千属于女性,蹴鞠属于男性。二者共同构成春日里的靓丽风景。女性要蹴鞠,也往往是在女性同伴之间私下进行,不会像男性这样在公众场合进行。不过,只要女性敢于冲破世俗的枷锁,那么蹴鞠就会变成她们的专长。
元代以来,蹴鞠就并非上层女性的活动,而主要是教坊中的一种表演。男人很喜欢看女性蹴鞠。蹴鞠时全身运动,衣裙上下翻飞,鬓影凌乱、娇娇带喘,所产生的美感难以抵抗。慢慢地,青楼女子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蹴鞠中来,蹴鞠成为她们必须要掌握的才艺之一。很多男性就喜欢到青楼妓馆中和妓女蹴鞠玩耍。关汉卿写过一篇有关女性蹴鞠的散曲《女校尉》,描写的就是青楼女子蹴鞠时的香艳场景。里面还设置了观者,是一位常上花柳巷的男子。散曲中有一段是借用这位男子的口吻:“得自由,莫刚求。茶余饭饱邀故友,谢馆秦楼,散闷消愁,惟蹴鞠最风流。”酒足饭饱,邀上三五发小,得空来逛青楼,和妓女蹴鞠踢球,最是风流。元代的另一位诗人萨天锡也专门写过一篇《妓女蹴鞠》散曲,诗的最后用蹴鞠妓女的口吻,企盼蹴鞠绝艺能够给自己带来真正的爱情,或者至少是多一点顾客:“若道是成就了洞房中惜玉怜香愿,媒合了翠馆内清风皓月筵,六片儿香皮做姻眷,蘼架边,蔷薇洞前,管教你到底团圆不离了半步儿远。”
湖南省博物馆藏有一面有趣的蹴鞠纹铜镜,镜背为男女在庭院中相对蹴鞠的场面。画面以中央的镜钮和湖石为界分为左右两部分。左边是控球的仕女,带着丫鬟。右边是一位戴着幞头的男子,正在与仕女一起蹴鞠,身后是他的男性仆从。这个场景构图,与《蹴鞠图》相似。对于铜镜的年代,宋代、元代、明代的推测各执一词。不过,它的直径只有11厘米,显然不是梳妆台上的大化妆镜,而是可以拿在手掌中把玩、放进袖管里随身携带的补妆镜。这种蹴鞠图铜镜极为罕见,目前仅此一例,足见其并非通行之物,而是新奇的东西,在小范围内流通。善于蹴鞠的青楼女子,会不会就是这柄袖镜的主人呢?我们不得而知。但倘若把蹴鞠纹铜镜与《蹴鞠图》联系起来看的话,或许能勾画出一条线索。
实际上,与《蹴鞠图》更为相似的,是明代小说《金瓶梅》的第十五回“佳人笑赏玩灯楼,狎客帮嫖丽春院”。讲的是元宵节这天,西门庆趁女眷都往街市游玩的机会来到名为“丽春院”的妓院,与相好的妓女桂姐热闹。其中就有西门庆和桂姐还有几个帮闲一起蹴鞠的场面:“西门庆吃了一回酒,出来外面院子里,先踢了一跑。次教桂姐上来,与两个圆社踢。一个揸头,一个对障,勾踢拐打之间,无不假喝彩奉承。就有些不到处,都快取过去了。反来向西门庆面前讨赏钱,说:‘桂姐的行头,就数一数二的,强如二条巷董官女儿数十倍。’当下桂姐踢了两跑下来,使的尘生眉畔,汗湿腮边,
Information
- Show
- Published8 May 2015 at 13:30 UTC
- Length7 min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