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 https://forestdhamma.org/books
大家可以試著體會一下二十世紀初的頭十年中國東南部一般農民的絕望心情,當時整個地區貧苦農民的生活條件已難以為繼,比如長期的乾旱造成土地的乾涸;就算降雨,卻又發生河水氾濫並淹沒低窪地區。不管是哪一種情況,總是年復一年交替發生,莊稼的收割悽慘無比。如果沒有飯吃,生活便會陷入絕境。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更糟的是,當地的法律偏偏又形同虛設,可以說根本就沒有王法,猖獗的盜匪經常趁機四處掠奪早已面臨枯竭的糧食。
謝昂,是一個出生在中國閩南家庭的長子,他的成長環境是一處河岸經常氾濫成災的福建省某村莊,當地的水稻經常歉收,家中每年只能靠微薄的收成維持生計。颱風經常翻山越嶺侵入地勢低窪的農村,一旦襲來便掀起狂風大作且大雨連綿數月不退,密集的暴雨傾盆而下,一切的物資都浸泡在雨水中。當河流的水位上升並溢出河岸時,波濤洶湧的河水開始吞噬堤壩,並將土地捲入洪流之中。河水的漲勢越來越凶猛,河流的速度也越來越湍急,吞噬了河畔沿途的一切,漫過堤壩並淹沒了稻田。
接踵而至的洪水沖走了一切,不僅沖走了這戶人家的田地,還沖走了他們的家,家中的一切都漂浮在河中央。他們的房子只剩下浮在水面上的茅草屋頂,依然頑強地撐著。半死不活的農場牲畜緊緊抓住漂浮在水面上的殘骸,開始膨脹與腐爛的人類屍體則在急流河水的漩渦中上下左右晃動。雨停歇後,陽光直射曝曬河水,河面上開始飄來陣陣的腐屍惡臭。這些毀滅的景象使人憶起佛陀在覺悟之夜所領悟到的真諦:生死輪迴猶如汪洋苦海。
洪水過後,這個年輕人的家人打包所剩無幾的財產,舉家徒步穿越高山,來到下一個山谷並暫時投靠親戚,試著展開新的生活。他們在空地上搭建茅草屋,重作馮婦,還是靠耕種為生。可是禍不單行,第二年乾旱降臨,土地都被烤焦,呈現龜裂狀,因此莊稼全都枯萎了。
經過連番的打擊,年輕的謝昂再也承受不住對生命的絕望,於是他毅然決然迎向生命中另一個關鍵的時刻。某日清晨,當黎明的曙光劃破貧瘠的田野,他含淚辭別了父母,離家去尋找更美好的未來。他徒步踏上家中南邊已乾涸的泛濫平原,在平坦堅硬的土地上一步一腳印前行,土地上佈滿受乾旱影響的稻茬。他年輕力壯,能長途跋涉且不感到疲倦。他隨身攜帶的物品不多,只有一些塞進中式行李箱的衣服,這個行李箱是一個又高又圓用竹子編織的籃子,他把籃子懸掛在扁擔上。那一年的謝應是一個才22歲的年輕人,他獨自一人走向未知的生命旅程。
猶如那個時代的許多年輕人,他加入了逃離中國南方艱苦環境的大遷徙,搬到東南亞的土地上去尋找更綠意盎然、更新鮮的牧場。他從以前的移民先輩的傳說中得知,遙遠南方的土地平安且富饒。他的計畫其實很簡單:就一直向南走,直到抵達海邊,然後藏身在一艘向西南航行的商船船艙裡,並在東南亞大陸東海岸的城鎮做些買賣。如果能碰上好的機遇,他便打算下船到大陸找工作。當他搭乘的中國貨船終於抵達公海時,謝昂向船長毛遂自薦,表示願意當船員以支付旅費。這艘船向西南方航行,橫跨中國南海,沿途在每一個海港卸貨和裝貨,最終進入泰國灣的海域,並在泰國東南海岸的港口城市蘭辛縣將船錨拋向岸邊的海水。這個即將成為阿姜賈的父親發現當地的環境條件很適合新的生活,於是他帶著竹製的行李箱下船,並在這個繁華的城市裡開始找工作。
雖然阿姜賈的父親在他的人生經歷中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角色,但對於阿姜賈的個性卻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這也是阿姜賈勇敢、坦率、自信的基礎。阿姜賈的父親是中國福建閩南人士,年輕的阿姜賈從父親那裡繼承了福建閩南人典型的傳統性格。
即使是與很熟的朋友及家人交談,福建閩南人也習慣用宏亮且有力的聲音大聲嚷嚷,對不知情的人而言感覺就好像在爭吵一樣。但在福建閩南人看來,大嗓門和粗魯的說話只是一種有效且有自信的溝通方式。雖然他們在普通的對話中經常會參雜一些髒話,聽起來很粗鄙,但他們並無惡意冒犯他人。對他們而言,那只不過是一種無傷大雅的口頭禪而已。
阿姜賈在出家前也因其「沒文化」的性格特徵與日常談話中使用不假修飾甚至粗鄙的語言而聞名,這種行為有時會引發公眾的爭議。阿姜賈的個性活潑,聰明多智,精力充沛,意志堅強,自信心強。他和父親一樣,也是一個身強體壯的人,擁有不知疲倦的工作狂熱,可一旦遇到阻礙時,便容易發生衝突。
當阿姜賈最終同意講述他的人生故事時,他的嚴謹與不苟言笑的性格便展現得淋漓盡致,他拉開帷幕,回顧他作為一名森林頭陀僧侶的一生,希望、目標、冒險與經驗教訓成為了整個故事的核心。他引導聽眾領略一個由人物、地點和事件交織而成的傳記景觀,並將注意力集中在形塑其修行旅程中勇猛與堅毅的特質上。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阿姜賈並沒有回避自己的缺點,也沒有回避以最坦率的方式來描繪與他互動交往的人。在提升修行的嚴格過程中,他對自己的要求與對學生的要求一樣嚴格。不過,他也並非一味那麼地嚴厲。從他講述關於自己的怪癖和離經叛道的行為軼事中,可以窺見出他並沒有那麼令人生畏,甚至有更人性化的一面,這一點可以使讀者能更全面地窺見他的全貌。
在第一次的採訪時,阿姜賈的心已經開悟了,雖然他外在的形象襤褸不堪,但他仍自在地與世人打交道,絲毫沒有給人侷促不安或扭捏羞赧的感覺。他的敘述仿佛是在向世人宣告,他對自己證悟的深度和成熟度充滿著信心。他開誠布公講述自己的一生和修行的經歷,沒有絲毫隱藏或不可告人的動機。他只是表現出擇善固執與旺盛的鬥志,這些特質都為他贏得了「破布包裹的純金」這個稱號。
西元2000年1月30日下午,在阿姜賈指導下修行幾十年的一群僧俗弟子們前來參訪他的禪舍,並向他提出了一個特殊的請求,他們詢問他是否同意完整講述自己的一生,好讓弟子們能完整記錄與保存下來,以此幫助未來後世的佛弟子。他們希望能深入瞭解他的個人經歷與回憶,並給他足夠的時間講述自己的故事。阿姜賈當時已高齡八十四歲,已接近人生的生命終點站,當時的他身患多種疾病,身體羸弱,體力不支。他躺在藤制的躺椅上,雙腳抬高以舒緩長期累積的病痛,阿姜賈同意講述他的生平事蹟,但條件是他的傳記必須是用於激勵當代僧俗的修行者,使他們相信傳統的佛教修行方法確實能夠直接使他們從苦中解脫。自從那一次的採訪與隨後接續的採訪中獲得的錄音檔內容便成為了本書所依據的口述歷史資料。
在採訪小組成員安裝錄音設備時,阿姜賈提醒他們,他的記憶力隨著身體健康的惡化而逐步衰退,這很可能會影響他記憶的準確性。不過,雖然如此,他還是會盡力。事實上,這本書已詳細記錄了阿姜賈的一生以及他所處的不凡時代。
除了本書的導言與後記,書中的內容均來自這些錄音的訪談,這些訪談是在幾周時間內定期進行。這些錄音後來被轉成泰語,並以自傳的形式出版,書名為《破布包裹的純金》。
本書有泰語版的英譯本,我對其重新修訂,以使其更加清晰流暢。本書的英譯版是一部精心編撰的作品。在取材和章節的編排上,我們都希望能突顯阿姜賈的傳奇人生和修行之路的特定主題。
阿姜賈先講述了他的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從中國南部移民到泰國東南部的故事。他提到了父母對他的成長和個性的影響。他講述了母親和父親的相識經過,以及童年和少年時代的回憶故事,並描述了他出家為僧的生活,他特別強調他幾十年來與泰國森林頭陀傳統中最著名的禪修大師們一起度過的森林頭陀僧侶的生活。
阿姜賈出生在一個交通必須依靠徒步與運河船、夜間須使用燭火燈和柴火爐、道路盡是泥土路和碎石路以及以農業社會為主的時代。那是一個純樸的時代,原始森林覆蓋了泰國大部分的陸地,茂密的亞熱帶灌木叢林形成了一大片的荒野,並貫穿泰國的許多地區。如今的泰國,公路在鄉村蜿蜒穿行,但在當時,只有狹窄的小路穿過茂密的叢林,村落彼此間相隔往往需一天以上的步程。這些社區周圍的森林裡充滿著危險的野生動物,令當地的居民膽顫驚心。正是在這樣人煙稀少的荒野之地,阿姜賈才能找到踏上佛陀崇高覺悟之路的理想環境。
然而他對事件的敘述有時缺乏條理和時間的連貫性,這一點可從他對自己生活的即興口述中看得出來。起初,他對青年時期的回憶並非按照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進行。相反的,由於對童年時期某件事或某個人的記憶,促使他跳躍描述多年以後發生的相關事件,因此他的回憶是以一種比較隨興的方式出現在腦海中。比如說,在講述少年生活時,中間他會
Information
- Show
- Channel
- FrequencyComplete Series
- Published27 January 2025 at 5:00 am UTC
- Episod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