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 https://forestdhamma.org/books
我的出家剃度典禮時間訂在1937年7月11日下午4時19分,地點就在尖竹汶河(Chanthanārāma)畔的尖竹汶寺(Chanthanārāma Monastery)大廳內舉行,該寺距離我暫居的齋溫甘林寺(Sai Ngaam Forest Monastery)不遠。尖竹汶寺是法身寺中心在尖竹汶府、拉廊府和乍他府的行政總部,也是整個地區的指定剃度中心。當時,寺院內的水井旁長著一棵又一棵碩大的檀香樹,寺院也因此而得名。替我主持授戒典禮的是我的阿闍黎戒師阿姜賢烏達摩,他也是寺院的住持。阿姜崔通康迪是我吟誦經文的導師,阿姜李是我的追隨指導師(anusāvanācariya)。我的法名是「Cundo」。在我滿22歲的那一年第一個月又零五天是我的出家受戒典禮的日子,過程中由阿姜李為我誦經,而我是第一個由阿姜李誦經的比丘。
我迄今依然記得阿姜李當時對我的開示:「你已經是一名比丘了。今天是你的受戒典禮,比丘主要的禪修功課已經教給你了,簡單說共有五個禪修的業處,要按照正反順序記憶和禪思:kesā-頭部的毛髮;lomā-身體的毛髮;nakhā-指甲;dantā-牙齒;taco-包裹在身體裡的皮膚。你要在禪修中專注思惟這些身體特徵的實相,這些都是依照佛陀所教授的方法,也是比丘們真正修行的基礎功課。」
「要對身體的這五個部分進行長時間的禪思,直到你能領悟到身體的真正本質既非天生麗質,亦非令人嚮往的東西;相反的,它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不引人、易變、令人不滿,因此不該被視為屬於你的。這五個部分構成了人體外在且可見的特徵,它們的出現會引起人們心中的貪欲與執著。只有對人體進行適當的解剖和分析,心才會逐漸對人體產生強烈的厭離感,從而與之相關的貪欲才會開始減弱和消解。這樣,心靈才可以自在地投入於更微妙的禪修境界中,尋找更持久、更有價值的幸福。」
出家典禮結束之後,我便隨同阿姜李及阿姜孔瑪一起回到了齋溫甘林寺,1937至1939年之間,我在那裡度過了前三次雨安居。這兩位阿姜彼此是多年的法友,在他們第一次相遇之前,阿姜李便已經在家鄉的寺廟剃度為僧,當他聽說有一位雲遊行腳的頭陀比丘在當地的墳墓場露宿時,他便前去拜見並向他請教了一些有關禪修方面的問題,而這一位頭陀比丘的威儀舉止與他所認識及接觸過的其他比丘截然不同,他給了阿姜李很深刻的良好印象。阿姜李問這一位頭陀比丘的老師是誰?對方回答說他的老師是阿姜曼,他就暫住在不遠處的烏汶府的布拉帕寺(Burapha Monastery)。
隨後,阿姜李步行數日抵達布帕拉寺,在那裡他第一次見到了阿姜曼,他正式頂禮並拜見了阿姜曼,並請求他給予修行上的指導,阿姜曼為他指點了禪修的重點與方向。在布拉帕寺,阿姜李也結識了阿姜孔瑪,而後者在當時已是阿姜曼的得意門生。
最終,阿姜李說服了阿姜孔瑪帶著他在當地的森林裡行腳修行,並尋找隱蔽的地方禪修。途中,阿姜孔瑪從不同的層面上給予阿姜李佛法方面的教導,給阿姜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當阿姜孔瑪談到他在阿姜曼的指導下修行多年所取得的修行成果時,他提到了阿姜曼所教授的「念身」,以及他從這些方法的實踐中獲得的深刻成果,這些都激勵著阿姜李更加精進禪修,期盼自己也能更上一層樓。
這兩位法友最終回到了阿姜曼的身邊,阿姜李決定在阿姜曼所屬的法宗派僧團接受第二次出家剃度,而阿姜曼安排於1927年5月27日在布帕拉寺舉行剃度儀式。
阿姜李跟隨阿姜曼修行多年,後來他又獨自在泰國許多的府雲遊行腳,最後離開泰國的東北部,他繞過分隔泰國東北部和東南部的山卡本山東麓,向南前往沙繳府。1935年初,他從沙繳府出發,穿過索道縣山的森林山坡,首次進入東南部的尖竹汶府。
阿姜李於尖竹汶府定居,並開始向外弘揚佛法。許多當地居民對他的佛法開示講座反應非常地熱情,於是居民們在附近為他安排了一個地方,好讓他度過當年的雨安居,他的住所很快就被大家稱之為克隆宮森林禪寺。隨著尖竹汶府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禪修,由於他又是該地區唯一可以指導人們禪修的比丘,因此阿姜李的教學負擔也隨之加重,於是阿姜李不得不寫信給阿姜孔瑪,詢問他是否可以加入他弘法的行列並教導在家人。阿姜孔瑪得到老師阿姜辛的同意之後,便動身前往尖竹汶府,開始向當地人教授慈悲慷慨的布施功德、正確的道德戒律與禪修。
阿姜孔瑪初來乍到,阿姜李陪同他前往當地的天堂花園村,因為村長希望在那裡建立一座森林禪寺,天堂花園村早期是一處非常貧窮的社區,以強盜出沒而聞名。
阿姜孔瑪在村外的森林裡露宿了幾個月,好讓當地的人有機會更瞭解他。他向當地的人民傳授道德戒律行為方面的佛法知識,激發他們對自己過去錯誤行為的懺悔,並向他們灌輸因不道德惡行而緣生出惡報的恐懼。為此,他強調了人們應嚴格遵守五戒的重要性,五戒是一切善行的基礎。村民們因聆聽他的教誨並將他的建議付諸實踐,他們的生活開始得以改善。隨著他們的內心逐漸接受了阿姜孔瑪的實際佛法指導,他們對阿姜孔瑪的信心也與日俱增。由於人們對道德與功德利益的信念深植人心,這個曾經是無法無天的犯罪溫床,如今搖身一變成了一個涼爽宜人並適宜居住的地方。昔日的敵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對這位比丘的崇敬,他的教誨給人們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當阿姜孔瑪最終離開天堂花園村時,村們都如喪考妣,哭得像失去父母的孩子一般。
由於阿姜李在該府的影響力,尖竹汶府周圍的村莊社區都在尋找森林頭陀比丘,而我的家鄉廊巴村就是這樣一個村莊,村裡的居民對佛陀及其教義都懷有強烈的信仰,他們曾多次邀請阿姜李到他們的住處附近定居,並指導他們如何行善與禪修,可惜阿姜李未能滿足他們的請求,但他們仍渴望能得到另一位來自森林傳統的頭陀比丘的支持。
當時,鎮上一群虔誠的在家人聽說以修行嚴格著稱的阿姜孔瑪正與阿姜李一起住在龍宮寺(Khlong Kung Forest Monastery),他們當中有六個人自告奮勇前往阿姜李暫居的寺院,邀請阿姜孔瑪與他們一起返回農磨蘭普村。他們並不只是為了請阿姜孔瑪舉行宗教祈福儀式才邀請他,這些人對佛法是真的感興趣,對佛經也有深入的瞭解。他們還非常重視修行的森林頭陀比丘提供的明智建議。經過兩個小時的船程,邀請者在尖竹汶府的碼頭上岸,然後步行前往寺院。
他們第一次見到阿姜孔瑪時都非常地高興,立即向他提出了邀請。阿姜孔瑪回答說:「你們應該先回家許個莊嚴神聖的願望,祈求三寶賜予吉兆。如果出現了吉兆,你們就可以回來;否則,就不要回來了。」隨即,一位村民開口說道:「尊者,我已經得到吉兆了。昨天晚上,我夢見有兩頭美麗的白象向我走來,牠們是一對母子。可當我伸出手去撫摸牠們時,這對母子白象卻變成了一隻白雞!」
阿姜孔瑪靜靜聽完了這個人說的夢境,並思考了一下這個夢的含義,然後他說:「好吧!既然如此,我同意去農磨蘭普村,你們3月17日星期三再來接我吧。」,那一年是1936年。
當等待的那一天到來時,四名村民前來接阿姜孔瑪一起回農磨蘭普村,他們在下午一點準時出現在他的居所。從那裡,他們護送阿姜孔瑪和照顧他的沙彌一起回到他們的地區。
阿姜孔瑪和這位沙彌抵達農磨蘭普村後,他們被帶到森林中,這一片林地原是村民們埋葬未火化屍體的地方,村民們還計畫在那裡為他們修建一座禪寺。一大群村民聚集在墓地歡迎他們的到來,他們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忙著搭建小木屋,為他們提供住處。當夜幕降臨時,他們都恭恭敬敬地坐在一起聆聽阿姜孔瑪的開示,他們都法喜充滿並深受啟發,並在阿姜孔瑪拉講完之後便起身頂禮並離開了。
讓我們來回味一下村民如下的夢境:他一開始撫摸兩頭白象,兩頭白象就變成了一隻白雞。這樣的夢往往會被一般人認為是天馬行空的想像,但令所有比丘、沙彌和農磨蘭普的村民驚訝的是,白雞夢竟然在現實生活中有根據!
距離墓地大約一英里的地方住著一個農民,大家都叫他貝大叔,他以養雞為生,他的得意之作是一隻豐滿肥碩的白雞。就在阿姜孔瑪來到墓地的當晚,貝叔叔決定抓這隻雞並殺死牠,他打算用這隻雞做出一道香辣的檸檬咖哩雞,然後第二天早上供養給比丘們。夜深人靜時,貝大叔圍著雞舍追趕那隻白雞,但都抓不到,雞舍的牆很高,白雞很容易便飛起來躲過了他的追捕。最後,疲憊不堪的貝大叔決定先去睡覺,第二天一早再試一次,他想白天殺死雞的機會更大。
然而,第二天還沒亮,這隻白雞就已經醒了,並在其他雞醒之前便吃完了食物。然後,牠開始激動地大聲啼叫,似乎是在發洩心中的憤怒與怨恨:「不管那個人把我養得多好、餵得多好,到頭來他還是要把我給宰了並吃掉,就像他宰
Information
- Show
- Channel
- FrequencyComplete Series
- Published27 January 2025 at 5:00 am UTC
- Episod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