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财经有深度

2916.美团阿里开始豪赌未来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美团阿里开始豪赌未来,来自王智远同学。

7月5号,阿里淘宝闪购突然发起一场名为“淮海战役”的补贴大战,目标很明确:每周六集中火力冲单量。阿里为什么要主动发起这样一场战役?战略意图是什么?

01

我觉得阿里真正想赢的是淘宝未来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淘宝这套传统货架模式的增长已经接近天花板,年增长率不到10%,明显放缓;而另一边,即时零售——也就是外卖+快消品——仍在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

这说明,人们越来越习惯“马上要、立刻有”的消费方式。

阿里在思考:如果我能把用户从“一个月逛几次淘宝”,变成“一周点好几单外卖”,那不就等于给淘宝装上了一个新的发动机?

而且,这个发动机很猛。外卖是高频行为,每天都要吃饭、喝咖啡、买零食。一旦用户习惯了通过淘宝闪购点外卖就会开始顺手买点别的东西

比如:7月5日当天,淘宝闪购的粮油、母婴、家电等品类订单同比增长超100%。用户开始像“双11囤货”一样,囤起了即时消费品。

再来看一组数据:截至7月5日22时54分,淘宝闪购非餐饮类订单已达1300万单,相比一年前翻了6倍;美团同期也有约2000万单是非餐饮交易。

这说明,两个平台都在试图用外卖带动零售,谁先养成就用户习惯,谁就能赢得主动权。

阿里还有一个别人难以复制的优势:流量太大

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5年1至5月,淘宝App日活用户增长至4.1亿,美团外卖日均支付订单维持在9000万以上。

7月5日那天阿里直接将所有App开屏广告全换成橙色促销,一下触达了几亿人;这种打法,美团根本接不住。

更狠的是阿里还把饿了么和支付宝深度绑定

你点个外卖,顺便就把支付宝用了;如果你是88VIP会员,还能直接送你一个饿了么会员。这种生态联动,让整个消费路径变得更顺畅,也更容易留住用户。

当然,美团也不是没有反击能力。它同样能靠补贴冲单量,1亿单的规模随时可以做到;但问题在于,美团不像阿里那样拥有庞大的流量池,也没有那么多可补的零售品类支撑这场战争。

还有一个关键时间窗口阿里必须抢在前面出手

因为美团也在悄悄打造自己的“零售版淘宝”,它的闪购业务已占GMV的15%,涵盖超市、便利、数码家电等多个品类。换句话说,它不只是要做外卖,还想做更多。

但目前,它的商品丰富度尚未完全上来,尤其在生鲜、母婴等高毛利品类上。这时,阿里突然出手,就像在美团盖楼之前,先把脚下的地基给挖松了。

如果你仔细看淘宝闪购公布的数据,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细节:粮油米面冷冻食品家清母婴个护等品类的订单增速最快

这说明,阿里正在借助外卖打开用户的生活圈,所以回过头看这场战役,智远主观分析认为,阿里的战略目的有三:改造淘宝,用外卖的高频需求激活用户活跃度;拖住美团,逼它在补贴战中持续消耗现金流;抢占心智,让“30分钟送达”成为淘宝的新标签。

换句话说,阿里想借外卖的风,把淘宝吹向一个新阶段。

02

不过,美团也不是没有反击能力。它只用12个小时,就把订单量从日常的9000万单提升到1.2亿单,直接冲上历史峰值。

这波操作可以说是“闪电反击”,也再次展示了美团在外卖战场上的硬实力,它靠一套真刀真枪打磨出来的配送系统。

它手里握着全国最大的即时配送网络,700万骑手中,日均活跃的有336万,占整个中国即时配送市场的60%以上。换句话说全国每10个送外卖的人里就有6个是美团

除了自有运力,它还有麦芽田和青云两大聚合平台,这两个系统可以整合大量第三方配送公司,单日最高调度能力超过1000万单。

更关键的是,它的动态定价机制。高峰期时,骑手每单奖励能飙到10元,但美团仍基本保证了餐品按时送达。

听起来是不是很稳?但这场比赛也暴露了一个问题:系统虽然强大也有自己的天花板

比如,7月5日晚高峰时,订单突然暴涨,导致美团旗下麦芽田服务器一度崩溃,部分订单延迟了1到2小时;这种事在日常可能还能扛得住,但在极限对战中,就容易出问题。

而且别忘了,光为了维持这个系统的运转,美团每天就要烧掉两亿多的补贴成本。你说这能撑多久?

再来看另一个角度:美团在非餐饮品类布局远超竞对

它有自己的前置仓体系,加上3万多加盟闪电仓,在北京望京区域,三公里范围内就能覆盖20万个SKU,而传统超市如沃尔玛,通常只有3万个左右。

什么概念?它真的能做到“你要什么我都能送”,但背后的问题也很明显:模式太重利润太薄

美团2024年全年经营利润为368亿元,其中外卖贡献约325亿元;但今年的补贴支出将在去年基础上新增至少100亿元,如果下半年竞争加剧,还可能增加150亿到200亿元。

同时,美团闪购是重资产路线,毛利率仅为20%-25%,客单价65元,履约成本却高达8元,虽然这一差距相比外卖业务正在缩小但整体压力依然不小

再加上3万多家加盟闪电仓和自营前置仓,每天的维护成本都超过千万。相比之下,阿里那500亿补贴分摊到12个月,平均每天不到1.4亿,和美团日常营销支出已相当接近。

这就像一场耐力赛,看谁更能耗。

最危险的信号出现在哪里?是美团开始发放“用户自提免单券”,这是它在用一种损害用户体验的方式去止损。

已有用户反馈说“缺货”或“覆盖范围有限”,说明这套模式仍在探索阶段。

你看,运力已经快到极限了,但它还不能停。所以回过头看这场“1.2亿单反击战”你会发现:

美团的护城河确实很深,短期内没人能轻易撼动;但它维护这座护城河的成本太高,就像一边建城墙,一边还要不停往里面灌水泥;它现在面对一个带着生态打法来的超级平台

03

这场仗打得越狠,就越有人在替平台“买单”,真正承受代价的还有商家骑手甚至整个行业的生态平衡

智远了解到,不少连锁品牌接到通知时已经是下午:“今天要冲单量,你们得配合。”听起来像是临时加戏,但对商家来说,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硬仗”。

人力成本飙升,他们不得不临时高薪请人打包,甚至找兼职帮忙。如果真爆单了还好,一旦没爆单,牛奶、水果等原料只能白白浪费。

再来看平台这边。以美团1.2亿单为例:每天光是直接补贴就得花掉12亿元,还有大量隐性支出——服务器扩容、投诉赔偿、骑手保险……这些账单藏在后台,没人看见,却一样都不能少。

换句话说这是一次对整个运营系统的极限测试

再看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群体:小商户和区域品牌。在这场战斗中,受益最多的还是头部连锁品牌。

像一些大型连锁奶茶店,接到通知后能立刻调动IT团队做系统调整,临时加派人手打包出餐,还能与平台谈判争取配送保底。他们不仅接得住这波流量,打完仗之后还可能获得平台的流量倾斜。

可小商户呢?

很多人连消息都没接到就被卷进去了。有的直到订单突然暴涨才发现系统根本扛不住,配送费涨了不敢拒绝,抽成也比平时高了不少,但又不得不接。

最惨的是,因为履约慢,平台还可能降权,下一轮流量红利就彻底没他们的份了;所以这场仗表面上是平台在烧钱实际上压力最大的是那些没有议价能力的小玩家

当然,也不能忘记消费者。

“0元奶茶”让你高频打开App,提升日活;你授权了地理位置权限,平台借此掌握你的消费轨迹;你还慢慢接受了动态定价机制,一杯奶茶涨价几块钱,也开始觉得“好像也没那么离谱”。

我自己就有体会:第一天喝肯悦咖啡才4块多,第二天涨到了6块多,到现在几乎恢复原价了。我还特意问了一个不太常点外卖的朋友,他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