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专栏

每星期五播出的“美国专栏”从美国聚焦美中关系,关注美国对亚太与印太的影响。

  1. 4 HR AGO

    民主党参议员:中国是最大威胁 美国不应再撤退

    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民主党首席参议员沙欣(Jeanne Shaheen)表示,目前美国两党派均承认中国是战略威胁,并在对台湾军售、印太军事部署以及技术防堵等政策中展现,但对于“软实力”的削减,将导致中国有机可乘。 沙欣周二在美国智库“外交关系协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发表演说指出,中国正在填补美国撤退所留下的空间。 “中国甚至不需创新,只需捡起我们丢下的,”她说,“从对外援助、国际合作,到软实力平台的关闭,北京正迅速接手我们抛弃的影响力工具。” 她援引参议院民主党7月公布的报告《撤退的代价》(The Price of Retreat)指出,中国透过基础建设、公共卫生援助与媒体渗透,在非洲与东南亚地区塑造“可靠伙伴”的形象,并推销“中国模式”,挑战美国长期倡导的民主外交传统。 沙欣表示,尽管目前民主、共和两党在对中政策上存在共识,尤其体现在国防授权法(NDAA)、对台军售、印太军事部署与技术防堵等议题上,但在“软实力”领域的削减正使美国战略能力出现危机。 “我们过去在外交政策中善用软实力工具,例如对外援助、教育交流与发展合作。但这些传统资源已被边缘化,”她说。她警告,一旦美国退出援助项目,中国往往立即进场接手,甚至不需改变项目内容,便能向当地政府展示“中国仍在,美国已走”。 沙欣强烈批评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的外交策略“矛盾又短视”,尤其在对中国的强硬言辞与实际作法之间缺乏一致性。她指出,特朗普政府虽祭出贸易战与关税措施,但未能针对关键依赖进行战略调整。 “我们对印度与巴西课征关税,却对中国稀土与关键矿物依赖视若无睹,”沙欣直言,这样的策略既加重美国民众的经济负担,又削弱与盟友的信任与合作。 她更表示,特朗普退出世卫、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多边组织,冻结外交人事任命与预算,等同于“主动让出舞台”,让中国得以推进其全球战略。 随着美国削减对外文化与媒体投资,中国国营机构迅速填补空缺。根据《华尔街日报》报导,中国中央电视台与国营通讯社已在奈及利亚、印尼、泰国等地扩大布局,向当地提供新闻与节目内容,过去这些地区曾由美国之音(VOA)主导讯息传播。 特朗普上任后,大幅删减对外援助与公共外交预算,包括冻结美国之音在内的多个平台,使中国在“叙事战争”中取得明显优势。 沙欣亦关注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积极布局。根据澳洲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研究,中国在64项先进技术中已有57项领先美国,包括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清洁能源与太空科技等战略产业。 她指出,美国对高等教育与科研经费的削减,导致“脑力外流”与技术领先地位的流失,反观中国则透过大规模投资与人才引进巩固优势。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25年最新调查,25个受访国家中,有13个认为中国是全球领先经济体,相较2023年的6国几乎翻倍。调查同时显示,美国全球好感度自特朗普执政以来大幅下滑,尤其在欧洲与非洲地区更为明显。 虽然美国在印太地区如日本、印度与南韩仍保有较高信任度,但中国的外交与经济渗透已对当地局势造成长期压力。 面对中国持续扩张影响力,沙欣呼吁美国停止退让,重新投资软实力与国际承诺。 “我们不能再任由外交政策被意识形态或党派分歧所左右,”她说。 她强调,从重建国务院、恢复外交人才培训,到重新启动对外援助与文化交流计画,美国若要维持其全球领导地位,必须在战略上展现长远思维与制度韧性。 “中国不是打败了我们,是我们自己选择了撤退。现在是时候,重新站上全球舞台。”

    2 min
  2. 1 DAY AGO

    美国国会警告中共网络间谍升级

    委员会警告,根据技术分析与外部情报一致判断,已呈现“明显的国家支持行为特征”,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美国国会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于周一发表严正声明,警告有来自中国共产党支持的黑客组织,持续对美国政府机构、商业组织与外交关键单位,发动网络间谍攻击,企图在美中贸易谈判期间窃取美方内部策略与决策意向。 声明指出,这波攻击由被称为APT41的黑客组织主导,该组织长期被认为与中国国家安全部门存在直接联系。 APT41利用冒名电邮、云端服务隐匿行踪,与无需安装恶意软件的“凭证钓鱼”技术,目标明确针对参与美中贸易与外交事务的个人与机构,企图“在美方不知情的情况下窃取机密”。 根据国会技术团队调查,在过去数周,攻击者多次冒用中国特别委员会主席穆勒纳尔(John Moolenaar)的名义,向多个华盛顿特区律师事务所、智库、美国政府部门,以及一个未具名的外国政府,发送看似正式的咨询电邮。电邮内附有据称为“立法草案”的文件与连结,一旦开启,便会触发间谍软件流程,将机密资讯回传至境外伺服器。这个消息在周日由美国《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首先报导。 技术团队指出,攻击者透过滥用开发者工具在系统中建立隐藏通道,并以云端平台做为中转跳板,企图规避监控机制。委员会表示,这些手法已呈现“明显的国家支持行为特征”,与单纯的网络犯罪或勒索软件有本质区别。 穆勒纳尔在声明中强调:“这不是一起单一事件,而是北京持续性对美国决策体系渗透的缩影。我们的回应必须坚定、有力,并持续曝光真相。” 事实上,这并非APT41首次针对中国特别委员会下手。委员会披露,今年1月,该组织曾发起一次鱼叉式网钓攻击,对象为正在参与对中国国企振华重工调查的工作人员。当时攻击者冒用振华北美分公司主管身份,试图诱导受害者点击包含窃取微软云端Microsoft 365登入凭证的假网站。这些行动显示,黑客瞄准的是政策产出过程中的核心参与者,而非仅仅是象征性攻击。 该调查与振华重工在美国港口布建的大型起重机有关。委员会曾警告,这些起重机可能成为中国对美国贸易物流进行情报收集与远端干扰的潜在工具。 声明发布后,联邦调查局(FBI)确认正就此案展开调查,并已与国会警察展开合作。 FBI告诉路透社:“我们与联邦及民间伙伴持续共享指标,并正努力识别与追查攻击来源。” 对于相关指控,中国驻美大使馆发声明表示“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网络攻击”,并强调“反对在缺乏证据下对他国抹黑”。然而,美方多项独立技术评估与过往行动模式,均指向与中共情报系统关联密切的APT41。 网络安全公司分析师凯里(Dakota Cary)告诉《华尔街日报》,APT41擅长透过高频、低辨识度的攻击行动进行渗透,并形容其风格如“在好市多大卖场大批量购买,求快不求细致”,但往往效果惊人。他补充,APT41也是目前少数同时参与间谍行动与经济性网络犯罪的双栖组织,显示其在中共国安体系中具有“半官方承包商”的角色。 报导同时指出,此类攻击正快速结合AI语音合成技术。近期,美国国务院已向全球外交官发出警告,有攻击者使用人工智能模拟国务卿卢比奥(Marco Rubio)的声音对外发送虚假讯息;而白宫幕僚长怀尔斯(Susie Wiles)也曾成为假冒目标,反映假讯息与网络渗透已出现融合趋势。

    2 min
  3. 4 DAYS AGO

    美国宣布重返月球 誓言在特朗普任期内抢先中国

    代理署长达菲公开表态将赢“第二场太空竞赛”,国会听证会示警若阿提米丝计划受阻,恐“把月球拱手让给中国”。 美国太空总署(NASA)代理署长、交通部长达菲(Sean Duffy)于近日释出一段影片,正式宣布将于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任期结束前重返月球,并誓言赢得与中国的“第二场太空竞赛”。 美国福克斯新闻报道,达菲在影片中强调,“我们要重返月球,这次我们插上国旗后就不会离开。我承诺会在特朗普总统任期结束前完成这一目标”。他并表示,“中国想先到,但我们会抢先登陆。我们将赢得第二场太空竞赛”。 报导指出,达菲是首位明确承认,与中国展开太空竞争的太空总署署长。 随着中国加速太空布局,美国国会于本周举行听证会,探讨如何与太空总署合作阻止中国赢得太空竞赛。参议院商务委员会主席克鲁兹(Ted Cruz)在会中警告,美国若让“阿提米丝计划”陷入停滞,恐将“月球拱手让给中国”。 “阿提米丝计划”是美国继“阿波罗计划”后,最具规模的载人任务,预计最早于2027年再次将宇航员送上月球。 克鲁兹指出,“美国正处于21世纪的太空竞赛中,而中国并不遵守游戏规则。他们正大举投入资源,企图主导太空。”他呼吁国会确保NASA获得充足预算,并保持美国在地月系统、火星探测及深空任务的主导地位。 出席听证会的专家,包括前太空总署署长布莱登斯汀(Jim Bridenstine)与前美国太空司令部副司令肖(Lt. Gen. John Shaw),普遍对美国可能落后于中国表达忧虑。 布莱登斯汀直言,“除非有所突破,否则美国极可能无法在登月时间表上击败中国。”他指出,尽管美国已有阿提米丝计划与SLS火箭,但真正的登月系统仍仰赖SpaceX的“星舰”(Starship),该系统尚需完成在轨加油与无人登月测试等技术挑战。 布莱登斯汀表示,美国若未能维持稳定的低轨道运作与太空领导地位,可能导致被边缘化。 中国近期以“实践21号”与“实践25号”卫星,执行在地球同步轨道(GEO),进行历史性在轨加油与大规模轨道机动,引起美方关切。肖表示,两卫星执行了一次“史上最大规模”的轨道变更,消耗等同六年燃料,技术成熟度显示具备长期太空作战与控制能力。 肖在听证会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正推动一套统合性的大战略,全面掌控地月系统。” 他批评太空总署政策方向频繁随政府更替,对长期发展造成伤害。

    2 min
  4. 4 DAYS AGO

    中俄朝印相继“抱团” 特朗普怕了吗?

    表面强硬,实则孤立的特朗普外交,是拉拢失败,还是自毁长城?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一场宏大的阅兵仪式拉开序幕,万鸽齐飞、导弹林立。在欢呼声与军靴步伐交织之中,三位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以及朝鲜领导人金正恩。他们的互动亲昵、笑容可掬,仿佛三位老朋友久别重逢。 而这一幕,却在太平洋彼岸引起强烈反应。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在Truth Social上的一则贴文点燃舆论: “请转达我对弗拉基米尔·普京和金正恩最诚挚的问候,你们正在密谋对抗美国。” 而早在本周一,中国、俄罗斯与印度三国领袖,便已在天津港口城市出席上海合作组织(SCO)年度峰会,释放出更为微妙且令人关注的讯号,世界正见证一场潜在的权力重组。 三位领导人看似“称兄道弟”的场面,也没有被白宫忽视。会晤几小时后,特朗普再次批评印度,称与印度的贸易是一场“一边倒的灾难”,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Peter Navarro)也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看到莫迪与习近平和普京勾结,真是太可惜了。我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不久前,美国才刚调涨印度关税至50%,谁也不低头。 回顾特朗普任期至今,他曾自诩为“交易大师”,宣称自己能与世界上最强硬的领导人“打交道”。普京、金正恩、习近平、莫迪,皆被他称为“朋友”。但当这些“朋友”在中国聚首,却没有美国的位置,不禁令人质疑,特朗普的外交策略,是拉拢盟友,还是把他们推得更远? 普京与特朗普8月在阿拉斯加会晤,会后并未取得任何实质进展,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攻势反而升级。对此,特朗普坦言“非常失望于普京”,并含糊地表示“美国将采取一些行动来帮助人们生活”。同时,普京却在北京明言:“如果泽连斯基愿意来莫斯科,我一直不排除会谈的可能性。”这句话,等于直接绕过美国,展现俄中外交的主导权。 而朝鲜与中国、俄罗斯的关系也日益密切。金正恩在北京对普京表示将“竭尽所能支援俄罗斯”,中国则默默为俄罗斯提供经济与外交生命线。美国对此束手无策。 英国牛津大学国际关系讲师豪尔(Edward Howell)告诉美国NBC新闻,乌克兰战争是“促使这些国家团结起来的关键催化剂”。 “这个专制国家轴心正在加强,”他说, “这不仅仅是来自朝鲜、俄罗斯或中国的个别威胁,而是这三个国家之间的联系。” 更值得关注的是印度。长期以来,美国视印度为抗衡中国的关键棋子。从加入“四方安全对话”(QUAD),到举行联合军演,美印关系曾是美国外交的一大亮点。然而,特朗普对印度的态度却发生急剧变化:在6月的一通“紧张电话”之后,美国突如其来地对印度征收50%进口关税,为历来最高。 对此,印度总理莫迪并未低头。本周在天津,莫迪与习近平、普京相谈甚欢、手牵手合影,其意涵不言而喻。印度透过这场“兄弟聚会”向美国传递了一个讯号:若你要我选边站,我也有别的选项。 周三的中国阅兵名为“胜利日”纪念活动,实为一次精心设计的全球秀肌肉。中国展示了最新的高超音速导弹、水下无人机与机器狼部队,而习近平则在讲话中高调表示:“中国是不可阻挡的”,并呼吁“人类要在和平与战争之间做出选择”。这番话,无疑是对美国主导的全球秩序正面挑战。 克里姆林宫对“密谋”指控一笑置之。普京外交助理乌沙科夫(Yuri Ushakov)表示:“没人在密谋,甚至没人有这种想法。”发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则强调:“我们是为了各国人民的利益,而不是针对第三方。”但无论中俄如何澄清,画面与姿态本身就是一种战略信号。 对中国而言,这不只是军事展示,更是国际外交布局的延伸。邀请普京、金正恩、莫迪,以及伊朗总统裴泽什基安(Masoud Pezeshkian)同场,象征中国正努力打造一个“去美国化”的全球合作新格局。 特朗普自夸美国军力“全球最强”,称中俄绝不敢动手。但这种“自信”未能掩盖现实:美国在中俄印“新三角”前的影响力正在削弱。 他曾试图以高压手段管控盟友,对印度施加关税、批评欧洲盟友、怀疑北约、与普京“单打独斗”式会谈,这一切在北京被视为美国外交的“自我削弱”。 中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乘虚而入。北京观察家指出,特朗普的外交“不稳定、交易性、缺乏原则”,反而给了中国强化与他国联系的空间。尤其对印度而言,特朗普不再是一位可信赖的伙伴,而是一个“不定时炸弹”。 对美国而言,印度一度是最值得信赖的亚洲伙伴。但如今的印度却选择“参与但不结盟”,以平衡多方关系来保障自身利益。 在2025年的地缘政治舞台上,最突出的特征不是战争,而是“同盟重组”。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使得欧洲疑美、亚洲警惕、美印关系下滑、美俄谈判停滞。 北京阅兵、天津峰会、中俄印合体,无不在说明,一场新型多边联盟正在成型。它不一定牢不可破,也不必然是军事同盟,但足以对抗特朗普试图打造的“美国单边世界”。

    5 min
  5. 29 AUG

    特朗普签证政策急转弯 中国留学生“凉了没?”

    政策摇摆的“中国学生问题”从欢迎到设限,特朗普对留学生政策的反复,折射出美国在国家安全与全球人才竞争之间的艰难抉择。 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近日在移民政策上再度出手,提出新的签证限期规定,拟缩短国际学生、文化交流人员及媒体记者的在美停留期限,并对中国国民实施特别限制。这一政策虽与特朗普历来“美国优先”的强硬立场一脉相承,却在他公开表示欢迎60万中国学生赴美求学的发言后,急转直下,引发美国国内反弹,也令中美学术交流陷入更深的不确定。 特朗普政府本周公布一项新提案,计划终结目前“状态持续期间”(Duration of Status, D/S)的签证制度,改为对F签(国际学生)、J签(文化交流)、I签(媒体记者)实行固定停留期限。根据新规定,F与J签将最多仅能停留4年,I签则仅240天,但对中国记者的I签则缩短至90天,续签需重新申请。 知名北美留学论坛“一亩三分地”上,许多中国留学生询问自己的签证状态是否将受影响,担心在美国的未来“要凉了”。 这并非特朗普首次针对中国学生与学者采取限制措施。早在其第一任期,特朗普政府便以“中国间谍活动”为由,启动所谓“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针对在美中籍科学家展开调查,导致数十名学者被起诉。 2020年,特朗普即禁止与中国“军民融合”大学有关系的研究生与学者入境,据估约有1000名中国学者签证被吊销。近期,特朗普再度表示将“积极撤销”中国学生签证,并要求申请者公开其社交媒体账号,以加强审查。 美国国务卿卢比奥(Marco Rubio)更主张,应撤销所有与中共有关系的中国学生签证,并阻止他们在关键领域(如人工智能、量子物理、航天科技)深造。 这些举措显示,特朗普政府不仅将中国学生视为经济与教育资源,同时也是潜在的国家安全风险。而他本人在公开场合也一再强调:“我们的对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正试图利用美国高等教育系统来搜集情报。” 消息公布的前一天,特朗普才兴高采烈表示,愿意允许多达60万名中国学生进入美国大学就读,甚至强调:“我们很荣幸让他们的学生来美国。”他还在会议上坦言,没有国际学生的支撑,“我们的大学体系会很快崩溃,特别是那些本就财务困难的学校。” 外界并非一致认同这个决定。美国国会众议员格林(Marjorie Taylor Greene)批评:“为什么我们要让60万名中国学生,来取代美国学生的机会?”前白宫首席策略顾问班农(Steve Bannon)也怒斥,“任何来这里的外国学生,毕业时都应被强制离境。” 对于特朗普所谓欢迎中国学生说法,北京当局表面表示肯定,但亦明确提出质疑。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佳坤表示:“我们希望美方能够兑现特朗普总统的承诺,停止对中国留学生无端骚扰、盘查或遣返,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若美国继续打压中国学生,中国或将反其道而行,加大对国际学术资源的吸纳,例如吸引哈佛、哥伦比亚等名校学生转至香港与北京高校。 根据美国教育统计,2023-2024学年共有超过110万名国际学生在美就读,其中约27.7万为中国学生,位居所有国籍之首。若特朗普政策全面生效,学者预测2025年秋季国际学生注册将下降30%至40%,印度学生减少近半,中国学生人数也可能跌破20万。 国际教育协会NAFSA指出,许多美国大学已出现经费危机。仅2023年,美国公立大学学费收入,创下自1980年来最大跌幅,数十所学校裁撤课程与教职员。西弗吉尼亚大学更关闭了28个学术项目,裁撤143名教职,包括语言与文学系。 一份由“美国国家政策基金会”(NFAP)发表的报告警告,若美国不放宽对外国学生的政策,到2037年,美国本土大学的学生人数,将比2022年少500万人,研究生人数将减少110万人,导致三分之一大学倒闭,重创高等教育产业与地区经济。 报告作者、美国北佛罗里达大学经济学教授扎沃德尼(Madeline Zavodny)指出:“由于2007年后出生率持续下降,美国高等教育面临人口悬崖。大学未来能否幸存,将取决于移民政策是否开放。” 除了学费收入,国际学生也是美国劳动市场的重要资源。根据目前制度,国际学生毕业后可通过OPT(选择性实习训练)在美工作12个月,STEM领域可延长至三年。但特朗普政府已表示将检讨甚至取消OPT与STEM OPT制度,并收紧H-1B签证申请流程。 企业界与高等教育机构对此表示担忧,认为这将削弱美国在高科技人才竞争中的优势,并影响美国的创新与竞争力。 今年稍早,美国国务院以轻微违规为由勒令部分国际学生离开美国,且不给他们回应指控的机会,震惊了各大大学。虽然全国各地的诉讼阻止了驱逐出境,让特朗普政府官员同意不终止这些学生的记录或身份。 特朗普此番对中国学生的摇摆政策,既反映出其在选票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也凸显中美关系的复杂博弈。学术交流从过去的桥梁角色,如今正逐步演变为地缘政治的前线。

    5 min
  6. 22 AUG

    美国对乌克兰支持的底线:特朗普和平方案、出兵可能性与国会博弈

    在华盛顿举行的高层会议中,美国与欧洲多国的军事领导人,近日共同研拟出一系列军事方案,作为对乌克兰未来安全保障的选项,并提交给各国国家安全顾问作进一步考量。这一进展紧随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承诺,在结束俄乌战争的任何协议中,美国将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护。 根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发言人霍尔斯泰德(Joseph Holstead)表示,来自美国、芬兰、法国、德国、义大利、英国、乌克兰及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的防长及军事首长,于8月19日至21日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并将讨论成果交由各国国安顾问审议。五角大厦则强调,美国和欧洲的规划人员已经制定了军事选项,供盟国国家安全顾问“适当考虑”。 此前一名熟悉内情的消息人士透露,美国国务卿卢比奥(Marco Rubio)于8月21日主持了一场与欧洲多国国安顾问的视讯会议,讨论乌克兰安全保障的选项。该人士表示,细节尚待敲定,但欧洲国家将提供“最大份额”的军力投入,这一点与美国副总统万斯(J.D. Vance)日前的说法一致,他在周三表示欧洲必须承担“最大份额”的费用。 路透社报道,其中一个选项是由欧洲派兵进入乌克兰,但由美国负责指挥与控制。美国则可能提供空中支援,包括增派防空系统,甚至动用战机执行禁飞区任务。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和英国首相斯塔默(Keir Starmer)均表态,支持以“志愿国家联盟”的形式派遣部队,德国总理梅尔茨(Friedrich Merz)则表示不排除参与。德国军人协会警告,如果要在乌克兰建立一支长期维和部队,欧洲北约国家必须面对部署数万名士兵的现实。 然而,特朗普的态度依然模糊。他虽然强调不会派遣美军地面部队进入乌克兰,但同时保留了美国参与其他军事行动的可能性,例如提供防空支援或空中力量。白宫内部人士承认,“规划工作仍在持续”,华盛顿正在“确定自身角色的范围”。 特朗普上周才刚与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会面,欧洲领导人本周一也在华盛顿商议,不过就在美欧汲汲营营希望达成“和平协议”之际,俄罗斯传出在周四对乌克兰西部,发动了罕见的无人机与导弹袭击,目标之一是位于当地的一家美国电子工厂。这一行动被视为对美欧安全讨论的挑衅,也突显出战场局势与外交谈判之间的紧张互动。 自2022年2月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这场战争已经进入第三年半,成为21世纪欧洲最严重的安全危机之一。美国在此过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提供的援助总额已突破1300亿美元,涵盖军事装备、经济贷款与人道救援。这笔支出不仅远超欧洲各国,也在美国国内引发争议。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围绕援助规模的争论进一步升温。他多次批评美国“过度慷慨”,并要求欧洲承担更多责任。同时,他宣称能在“两周内”与普京达成和平协议,但外界普遍怀疑这可能涉及要求乌克兰割让部分领土,以换取停火与安全保证。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则明确拒绝任何以领土换和平的方案。 在美国国会内部,分歧同样尖锐。部分共和党保守派议员如保罗(Rand Paul)主张削减甚至终止援助,而民主党与部分共和党温和派则坚持,美国必须持续支持乌克兰,直到俄罗斯被迫回到谈判桌。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里施(Jim Risch)和军事委员会主席威克(Roger Wicker)近日提出《和平法案》,要求欧洲盟国建立专项基金来分摊援助成本,但其可行性仍待观察。 在国会的另一端,参议院外交委员会民主党首席议员沙欣(Jeanne Shaheen)则公开表示,美国必须持续提供援助,因为这是迫使俄罗斯回到谈判桌的唯一方式。她认为,如果在谈判之前过早撤回支持,将等同于向莫斯科让步,破坏国际秩序的根基。许多民主党议员与部分共和党温和派也持相同观点,主张在任何和平协议达成之前,美国都应维持军事与经济援助。 特朗普强调的“快速和平”究竟是务实的解方,还是仅仅为政治宣传,目前仍未可知。但可以确定的是,随着战争延续,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都无法再逃避一个问题:美国愿意承担多少?欧洲是否准备好接下“最大份额”?而在这场决定欧洲未来秩序的战争中,乌克兰又能获得多少真正的保障?

    5 min
  7. 15 AUG

    特朗普与普京会面“万众瞩目” 中国有何期待?

    在即将举行的美俄领袖峰会前,全球政治舞台的焦点再次集中于阿拉斯加。特朗普与普京的会议已经引发了乌克兰及欧洲的担忧和质疑,但在世界的另一端,中国则对此会议表现出积极的期待与关注。 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与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的会议,无疑是当前国际政治的重大事件。自从2022年俄罗斯发动对乌克兰的全面入侵以来,国际社会对此冲突的关注未曾减少。普京透过这次会议,希望能获得对其领土扩张的国际认可,而特朗普则意图在全球舞台上,塑造自己的“和平推动者”形象,并希望借此达成一个有助于结束乌克兰战争的停火协议。 会议前几天,美国的立场仍显得模糊。特朗普自己也曾表示,这次会议更多的是一次“了解性会议”,测测水温,并不指望能达成具体的协议。他强调自己将专注于平衡美国、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利益,而这种外交博弈的结果,将深刻影响全球政治格局,因此,中国也对这场会议十分关注。 对中国而言,特朗普与普京的会议不仅是一场外交事件,更是一个关键的外交机会。中国外交部近期公开表示,欢迎俄美两国保持联系、改善关系,并推动乌克兰危机的政治解决。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也在与普京的通话中,鼓励双方推动政治解决方案,显示出中国在此事中的积极立场。 习近平的期望,不仅集中在解决乌克兰问题,也在于如何处理更为复杂的地缘政治挑战。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全球事务的影响力逐年增强,尤其在俄罗斯对中国的能源需求和经济依赖,逐渐加深的背景下,两国的合作变得越来越紧密。因此,这场美俄领袖峰会,也可能对中国未来的外交策略和国际关系,带来深远影响。 近期,美中两国正致力于改善双边关系,并且就贸易问题进行新一轮谈判。特朗普与习近平的外交对话,预示着双方可能在今年稍晚的峰会上会晤。在此背景下,特朗普与普京的会议结果,可能成为中国未来与美国接触的重要参考。 北京方面特别重视这次会议,认为它可能成为特朗普大国博弈策略的试金石。中国希望美俄两国能够达成政治解决方案,这不仅有助于稳定俄美关系,也能促使国际局势的平衡发展,避免单极世界秩序的回归。从这一角度看,中国似乎将阿拉斯加峰会视为一个检验特朗普外交策略的契机,期待能进一步强化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力。 华盛顿智库民主防卫基金会(Foundation for Defense of Democracies)资深研究员辛格顿(Craig Singleton)告诉自由欧洲电台/自由电台(Radio Free Europe/Radio Liberty),习近平将密切关注此次会议的结果,并将其视为特朗普如何处理美俄关系、博弈全球大国利益的重要参考。这场会议可能成为全球大国外交的崭新模式,特别是在美中俄三角关系的相互影响中。 特朗普的外交政策一贯以“不拘一格”和“出人意料”为特征。在乌克兰问题上,他早已表达出希望结束战争并实现和平的立场。特朗普曾公开宣称,自己将是全球的“和平推动者”,并能在短时间内结束这场战争。他在选举期间强调,将通过与普京的直接对话,达成和平协议,并希望借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本周四挪威媒体披露,特朗普上个月曾经无预警致电挪威财政部长,讨论了关税议题,更询问有关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的事情。 然而,这样的外交姿态却让欧洲和乌克兰方面感到忧虑,尽管特朗普的和平倡议可能在某些层面上被视为一个积极信号,但欧盟及乌克兰曾强烈表达,任何与普京达成的协议,必须尊重乌克兰的领土完整,并纳入乌克兰的立场。对他们而言,任何在不经过乌克兰同意的情况下,所作出的领土妥协,无疑会加剧欧洲的安全风险。 在普京的立场中,最直接的需求便是获得对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所占领土的国际认可。普京希望能够将这些地区纳入俄罗斯领土范围,并迫使乌克兰接受这一现实。然而,对于乌克兰而言,这样的妥协无异于背叛,泽连斯基总统已经多次强调,乌克兰不会将土地交给侵略者。 此外,特朗普的外交决策也在美国国内引发了分歧。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最新民调,一半的美国公众表示,美国有责任帮助乌克兰,47%的人则认为没有。认为美国有责任的共和党人和倾向共和党的独立人士比例为35%,相比三月的23%有了12个百分点的回升,尽管仍显著低于66%的民主党人和倾向民主党的独立人士。 民调显示,约40%的受访者,对特朗普在俄罗斯与乌克兰战争问题上的决策,持较为正面的看法,但有59%的人表示对他的决策不太有信心或完全没有信心。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特朗普在这场战争中偏袒俄罗斯过多,而6%的人认为他偏袒乌克兰。

    5 min
  8. 8 AUG

    关税来了!美国与贸易伙伴关系如何走?

    本周四,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正式生效,少数国家成功与美国谈判降低税率,但也引起其他国家的反抗与担忧,同时美国经济也可能出现波折。 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上任后推动的“对等关税”政策,已于8月7日凌晨正式生效,对来自超过60个国家的进口商品,征收10%至50%不等的关税,对全球贸易体系造成剧烈冲击,亦进一步拉高美国与多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现在是午夜!!!数十亿美元的关税正涌入美利坚合众国!”特朗普在社交平台Truth Social上大声宣布。 本轮关税措施将美国平均进口关税提高至20%,创下近百年来新高。包括瑞士、印度、巴西在内的贸易伙伴被课以惩罚性关税,分别高达39%、50%及50%。印度关税还将因其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再上调25%,而瑞士总统虽然紧急赴美谈判,仍未能避免被课以高额税率。 瑞士联邦委员会表示,这些关税将“对瑞士出口导向型经济构成实质压力”,尤其是机械与制药业将面临严重冲击。瑞士工业协会Swissmem形容该结果为“恐怖场景”。 巴西总统卢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则明言拒绝“被羞辱”,不会主动向特朗普致电求和,但承诺将透过内阁层级持续协商。此外路透社报道,巴西正考虑与中国与印度合作,将致电两国领导人,寻求金砖四国集体应对策略。 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表示,印度不会牺牲本国农民利益以换取让步,并将加强与俄罗斯的战略合作,预计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将于年底访问印度。 在新一轮关税名单中,少数国家成功与美国谈判降低税率,包括欧盟、日本与韩国,分别被课以15%的关税。英国则协议达成10%的优惠税率,而泰国、印尼、巴基斯坦、菲律宾则落在19%至20%。 然而,中国与墨西哥仍处于未定状态。中国与美国暂时维持“贸易休战”,但原订于8月12日的关税延长协议仍未明朗,墨西哥原本的关税也暂时被搁置。 “这场游戏还没结束。”瑞士宝盛银行(Lombard Odier)宏观策略师帕帕达基斯(Bill Papadakis)接受财经媒体CNBC访问时表示。虽然部分国家成功协议降低税率,并非所有威胁最终成真,但整体贸易环境仍充满不确定性,对经济增长与通胀的潜在影响仍难以预测。 位于苏黎世的Porta Advisors合伙人兼主席维特曼(Beat Wittmann)则认为,中小型国家应认清“世界由中、美、欧三大力量主导,其余国家只能因应调整,自强自立”。 “当你看到特朗普如何对待邻国加拿大,你就能想像他会如何对待其他国家。” 特朗普推出的关税政策,不仅使外交产生波动,也可能在国内掀起波澜。尽管特朗普宣称这些措施将使“数十亿美元回流美国”,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关税实质成本,最终将由进口企业与消费者承担。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高级研究员莱因施(William Reinsch)告诉路透社,供应链会因此进行部分重组,产业会出现新的平衡。 “价格会上涨,但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美国媒体NBC报道,根据美国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估算,这些关税将导致美国每个家庭年均支出增加高达2,400美元。服装与鞋类价格短期内可能分别上涨38%与40%。此外,汽车、药品、电子零件等商品亦受波及,企业成本飙升,对工人薪资与就业市场构成压力。 “更高的关税价格降低了工人的实际工资。”美国经济策略公司(Dynamic Economic Strategy)执行长席维亚(John Silvia)告诉美联社,自 4 月首次推出关税政策以来,招聘开始停滞,通膨压力上升,主要市场的房价开始下降。 特朗普此次征税是依据1977年《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执行,引发法律界广泛关注。前美国众议院议长、共和党籍的瑞安(Paul Ryan)直言,这些措施缺乏一致性与正当性,“完全是总统依个人意志做出的决策”。他在周三表示,特朗普的紧急关税授权很可能会被最高法院驳回。 特朗普则反驳称,“唯一能阻止美国伟大的,是那些想要国家失败的激进左派法庭。” 特朗普政府坚称,关税政策将重塑美国经济并遏制长期贸易赤字。但在全球供应链高度互依的背景下,强硬手段正促使多国寻求多边应对、重组出口结构、加快区域一体化合作。

    4 min

About

每星期五播出的“美国专栏”从美国聚焦美中关系,关注美国对亚太与印太的影响。

More From RFI 华语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