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LL 礼非应然:一种实用道德(孔子07)-翻电2.0

翻转台电(翻电)

讲义下载地址

可以在地址:flipradio.3adisk.com

第三章问题意识:

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再次扎入“中国特殊论”。当然作为一个延续至今的古典文明,特殊是一定的,但这个特殊性到底是什么呢?

本期问题意识:

礼的出发点和其愿意实现的秩序,应当没有人会怀疑。但这样的价值真的是可以实现的吗?如果可能,为何还会有法家呢?

我们对儒家以及其“礼”的主张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不过我想这里有个核心的疑点,就是“礼”真的能够建立生活秩序和政治秩序吗?而不是儒家的一种不切实际的“陈腐陋见”。到战国以后难道不是“百代秦制”么?

即便我们可以认可儒家对“礼”的“应然价值”,但这套想法真的有“实然价值”么?这肯定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1 实然应然:伦理秩序的难问题 03:05

从休谟提出休谟之叉,即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后,经验主义便有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在休谟和后来的很多经验主义者看来,很多伦理体系之所以无效,就是混淆了应然问题和实然问题,混淆了语法的和实际的问题。这个话题我们在维特根斯坦的部分也大量接触到了。

因此对于儒家的伦理体系,依然需要通过休谟的检验。

2 礼的社会功能 20:12

对于儒家来讲,礼不是一种“直达天道”的浪漫情怀,也不是一种固守传统的卫道精神。而是一种非常实际的可经验的现实,不仅仅是一种“器”,还指向了最为困扰的社会现实,即“让”的需要。

A.《八佾》管仲之器小 20:34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该部分使用关于“器”的论语段落:

子曰:“君子不器。”——《论语 • 为政》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论语 • 公冶长》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 • 子路》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 • 卫灵公》

B.《八佾》居上不宽 48:12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该部分使用关于“观”的论语段落: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 • 学而》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 • 为政》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 • 里仁》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 • 阳货》

C.《里仁》以礼让国 01:04:0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第一次三句总结 01:26:06

3 他人非地狱 01:32:17 

萨特于其存在主义思想中有云“他人即地狱”,认为在他人的注视中,自我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就遭到了损害,这也与卢梭“自立”观一脉相承。但在经验主义看来,这些斗不过是“语法命题”。儒家之礼,在将他人引入生活后,不仅没有想象中主体性的问题,相反是个体达乎中道的必然视角。

A.《雍也》博文约礼 01:34:32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B.《述而》苟有过,人必知之 01:43:08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C.《泰伯》四无礼 01:48:10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第二次三句总结 01:55:58

问答部分 02:05:00

(今天的问答部分非常精彩)

To listen to explicit episodes, sign in.

Stay up to date with this show

Sign in or sign up to follow shows, save episodes and get the latest updates.

Select a country or region

Africa, Middle East, and India

Asia Pacific

Europe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