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来鸿

塑造加拿大国家形象的TIFF

加拿大藏人导演昆桑吉荣(Kunsang Kyirong)的首部剧情长片《一百个落日》(100 Sunset)9月6日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TIFF)全球首映,该片“通过两个年轻女性的故事,展现藏人在陌生国度的抱负及合作精神”,加新社称其“将北美最大的藏人聚集地多伦多帕克代尔(Parkdale)社区展现得淋漓尽致”,电影节首席策展人杰森·安德森(Jason Anderson)指昆桑吉荣凭借这部惊艳的处女作,跻身加拿大电影界最令人振奋的新锐导演之列。

昆桑吉荣出生于温哥华,就读于当地的艾米丽卡尔艺术与设计大学和多伦多约克大学,2022年她的短片《杜尔帕》(Dhulpa)聚焦温哥华一家洗衣店里打工的藏人的生活和情感,获当年蒙特利尔新电影节(Festival du Nouveau Cinéma)评审团奖,她下一部电影《西藏来信》(Letters from Tibetan)正在后期制作中。

作为多伦多的资深影评人,杰森·安德森指昆桑吉荣把对交织在一起的生活网络的细致刻画和对角色的富有同情心的观察结合在一起,这部充满神秘与欲望的黑色电影,捕捉到了多伦多一个鲜为人知角落里的丰富内涵,探索了人物的文化错位,以及更深刻的、对逃离的渴望。这部电影不仅得到多伦多藏人社区的协助,还获得多伦多杰出电影人的协作,例如出生于保加利亚的著名摄影师尼古拉·米哈伊洛夫(Nikolay Michaylov)加盟了摄制团队。

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被誉为奥斯卡奖风向标,今年第50届于9月4日到14日登场,电影节最初名为“电影节中的电影节”(Festival of Festivals),为的是把最优秀的外国影片介绍给加拿大观众,加新社引述策展人罗宾·西顿 (Robyn Citizen)的话说,随着活动规模和影响力扩大,电影节“开始产生反向效果,聚焦和展示加拿大的杰出电影人”,把他们推向国际,昆桑吉荣就是本届电影节推出的引人注目的加拿大新面孔。

《环球邮报》在本届电影节开幕前刊发特稿《成就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的50个精彩瞬间》,指“五十年来,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不仅改变了全球电影的制作和营销方式,更从根本上改变了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形象”,它“已成为加拿大最璀璨、最炫目、最令人无法抗拒的文化盛事”。

1976年它以12.5万元贷款、七天里放映80部电影起步,第二年扩大了美国明星阵容,以期成为奥斯卡奖角逐的非正式起点,电影节大奖人民选择奖逐渐成为奥斯卡奖的风向标,例如1979年美国纪录片《最佳男孩》,1981年的英国电影《烈火战车》,1983年由新演员担纲的《大寒》令“新一代美国演员,将目光从好莱坞转向多伦多”,1996年澳大利亚电影《闪亮的风采》,1999年《美国丽人》和2008年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等。

文章还回顾了一些重要事件:1980年法国新浪潮电影之父戈达尔(Jean-Luc Godard)出席他的纪念展,确立了电影节的艺术电影权威,1982年向美国电影《愤怒的公牛》致敬,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等巨星出席,开启名人时代,1984年开辟《加拿大视角》(Perspectives Canada)环节,大力推动本土电影,1992年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的处女作《落水狗》(Reservoir Dogs)在多伦多首映,标志着美国独立电影新时代的开启,1994年电影节正式更名为多伦多国际电影节,2007年《时代》杂志誉之为“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节”,2013年《一首歌能拯救你的生命吗?》(Can a Song Save Your Life)在多伦多引发激烈的竞价战,表明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不仅是大型制片厂角逐奖项的平台,也是独立电影的非官方买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