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来鸿

每单周二首播的“北美来鸿”从加拿大聚焦中国,瞭望全世界。

  1. 26 SIE

    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两位王丹

    8月26日,青年学者王丹的新著《突破:中国探索构建未来》(Breakneck: China’s Quest to Engineer the Future)由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前白宫中国及台湾事务高级主管朱利安·格维茨(JULIAN GEWIRTZ)称“这是一本关于美国和中国在21世纪激烈争夺全球领导地位的必读书籍”,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教授、原《纽约时报》和《彭博社》专栏作家泰勒·考恩(Tyler Cowen)誉之为“近年来关于中国、关于中美两国的最佳著作,这部年度最佳书籍不仅文笔精彩绝伦,对现代世界的困境也有着深刻的理解”。 8月18日,在中国具有影响力的《观察者网》撰文对比中美高铁建设并介绍王丹及其新书,文中称他是“加拿大籍华人科技分析师王旦(Dan Wang,音译)”,“不到33岁,十多年来专注于研究中国的科技发展”。《观察者网》称他为王旦,避开了著名的中国政治反对者王丹,以免令人产生更多联想。 但巧合的是,这两位王丹都与中国人熟悉的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有关,新书作者王丹目前被胡佛研究所聘为研究员,而原六四学运领袖王丹,曾于2023年在胡佛研究所做了五个月的访问学者。他俩都以中国为研究对象,在年轻的王丹以科技分析的角度研究中国之前,年长的王丹就以传统的政治学方式剖析着中国。 原六四学运领袖王丹是1969年生人,曾在中国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获刑4年,以“阴谋颠覆政府罪”获刑11年,1998年赴美保外就医,2001年获哈佛大学东亚系硕士学位,曾担任中国宪政协进会主席、《北京之春》杂志社社长等职,2009至2017年任教于台湾政治大学和清华大学,2017年返美后成立智库机构《对话中国》,出版了《王丹回忆录——从六四到流亡》、《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十五讲》等十多种著作。 青年王丹在其个人网站(https://danwang.co/)自我介绍来自云南,2000年七岁时随父母移民加拿大,”在加拿大长大,曾在多伦多、渥太华、费城、旧金山、昆明、香港、北京、上海和纽黑文等地居住。在纽约罗切斯特大学学习哲学,早年曾在渥太华加入加拿大皇家陆军少年军“,2017年至2023年在中国生活,同时担任总部位于香港的龙洲经讯中国技术分析师,是中国科技实力领域被引用次数最多的专家之一,为《纽约时报》、《外交事务》、《金融时报》、《彭博观点》、《纽约杂志》和《大西洋月刊》撰稿。 王丹被《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罗斯·杜塞特(Ross Douthat)誉为“当代中国的天才观察家”,其《突破》一书“将犀利的分析与引人入胜的叙事相结合,描绘了一个瞬息万变的国家的扣人心弦的画面”,他自己则称写作”部分原因是为了整理自己对中国的看法,写下中国在过去四十年里修了多少英里公路、建了多少座新核电站、生产了多少钢铁,结果令人震惊。中国是一个良好的富足运营模式“。他提出:中国是一个工程国家,它用大锤解决物质和社会问题,而美国这个律师社会则用木槌来阻止几乎所有事情,无论好坏。 “工程国家”与“律师社会”这两个理念甚至可以解释美中”贸易战和科技领域的较量“。他还尝试为两国寻找出路:如果北京学会重视个人自由,中国公民的境况会更好;如果华盛顿学会接受工程技术,为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谋利,美国公民的境况会更好。 王丹此书写作于任职耶鲁大学蔡中曾中国中心研究员时,在墨西哥城完成修改,在越南岘港提交书稿,期间还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完成了求婚。他称“写作是一项孤独的任务,通常忙到深夜。每天我都念着口头禅:做一个冷静、沉着、镇定的加拿大人(be a cool, calm, collected Canadian),通过默念获得自律,按时完成了写作”。

    5 min
  2. 12 SIE

    加拿大在格陵兰的利益

    在6月24日五角大楼证实特朗普总统已下令将格陵兰岛从美国欧洲司令部责任区转移到美国北方司令部责任区之前5天,总部位于多伦多的格陵兰资源公司(Greenland Resources Inc.)获得了格陵兰岛东部马尔姆比耶(Malmbjerg)钼矿最长可达50年的开采许可,路透社指该露天矿每年可产出3280万磅钼精矿,可满足欧洲25%的非国防需求和100%的国防需求。 钼是一种用于航空航天、能源和国防的关键金属,中国已对其实施出口管制。美国《财富日报》(Wealth Daily)称“该矿可解除欧洲对中国钼和镁的依赖,为格陵兰岛创造10亿美元税收,这是格陵兰迈向经济独立的关键一步”,并指“在一个供应链如同战场的世界里,加拿大格陵兰资源公司正在构建堡垒,赢得了一场地缘政治的胜利”。 早在去年4月,曾在加拿大国家安全领域工作20多年的麦克唐纳-劳里埃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亚历山大·达尔齐尔(Alexander Dalziel)指“格陵兰是北美地理中被忽视的一部分,它对加拿大的地缘政治意义正在上升。我们甚至无需敲门:格陵兰的大门已开,加拿大应该走进去”。 他在《让格陵兰成为北美一部分是加拿大的优先事项》一文中强调了加拿大在格陵兰的三大利益: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采矿经验丰富的加拿大可充分参与格陵兰岛的资源开采;北极海冰消退导致更多船只在北极海域航行,造成北美安全新问题,加拿大空海航线安全将更加侧重于格陵兰岛;促进原住民和解,因为采矿业的成功取决于原住民作为共同所有者和决策者的角色,这将缓解地缘经济、提升加拿大的战略竞争力。 达尔齐尔呼吁渥太华“立即在格陵兰首府努克开设领事馆”,并“设立援助预算,确保加拿大在格陵兰的影响力”。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达尔齐尔希望渥太华牵头把格陵兰拉入与美国和墨西哥的四方合作,研究全面消除贸易壁垒,并为格陵兰加入美加墨协定铺平道路。 尽管“格陵兰大门已开,加拿大走进去”似无障碍,但双方还是在2022年6月签署协议消除了一个可能影响双边关系的微小隐患,并要求在2023年12月颁布的加拿大《北极外交政策》中落实,这一协议解决的是无人小岛汉斯岛(Hans Island)的边界争端。 1.3平方公里的汉斯岛位于北极高地纳雷斯海峡(Nares Strait)中部,加拿大努纳武特地区埃尔斯米尔岛(Ellesmere)和丹麦格陵兰岛之间,1880年加拿大根据《英国邻近领土令》对包括埃尔斯米尔岛在内的所有英国前北极领地建立了主权,1933年常设国际法院裁决丹麦拥有整个格陵兰岛主权,丹麦称因地质结构表明汉斯岛是格陵兰岛的一部分而拥有主权。1973年两国展开边界谈判,但各自坚持对汉斯岛的主权。 1980年代,北极经济活动导致的主权争议由民间升级至官方,1984年丹麦格陵兰部长登岛插上丹麦国旗,2005年加拿大国防部长登上汉斯岛,但双方在行动中都不乏幽默感,丹麦人在岛上留下杜松子酒,加拿大人也会留下威士忌,这段领土纠纷被戏称为“威士忌战争”。 2018年双方成立联合工作组,以确定海上边界和汉斯岛陆地边界,2022年6月14日,加拿大外长、丹麦外长和格陵兰总理签署协议,沿一条天然断层将汉斯岛一分为二,为两国划定了一条长1280米的陆地边界,岛的40%属加拿大,60%属丹麦,这也是继法属圭亚那与巴西和苏里南边界之后,美洲国家与欧洲的第三条陆地边界,不过日后如果格陵兰独立且继续美洲化,或者干脆被美国吞并,这条美欧的陆地边界也将不复存在。

    5 min
  3. 29 LIP

    蒙特利尔奇幻电影节的华语电影

    7月16日至8月3日举行的蒙特利尔国际奇幻电影节吸引了30多个国家125部剧情长片和200多部短片,这个起源于香港动作片和日本动漫的电影节,以奇幻、恐怖、邪典和富有想象力著称,至今29届仍具明显的亚洲偏向性,角逐本届黑马奖的12部大片有一半来自亚洲,意大利拍摄的意大利语和华语功夫片 《紫禁城》(Città Proibita)更是获奖热门。 曾在2022年被电影节授予终身成就奖的香港导演吴宇森的影片,今年又出现在电影节的香港电影回顾展中,他与梁朝伟合作的唯一一部电影《喋血街头》25年后仍在西半球荡气回肠,1977年的动作片经典《天龙八部》更是在开幕前门票就已告售罄。电影节展映的其他香港动作片有2024年的《武替道》和这次全球首映的《触电》。 中国大陆今年有两部长片和8部短片参展,鲁瑞琪的长片处女作《河马皮肤》灵感来自比利时导演香妲·艾克曼(Chantal Akerman)1975年的艺术片《让娜·迪尔曼》(Jeanne Dielman)。在78分钟的影片中,满脸雀斑的少女沉默寡言,但她像养猫一样养了一部电影,在充当窗帘的银幕上,一位年龄稍长的女性像囚徒一样被关在厨房,日复一日擦洗碗筷,每当门铃响起她会起身走近,最后撞在玻璃上瘫倒在地,这种囚徒困境一再重复,直到她像中国民间故事里的田螺姑娘一样,摆脱束缚走入现实生活,停电时帮少女点燃蜡烛、和少女一起擦地板,同卧一张床,最后她和少女互换了衣服,再把少女拖入银幕中,交换了领养与被领养的关系。 中国大陆另一部长片是由于奥、周铁男编导的处女作《时间之子》,这部画面精美、结构奇特、想象力超凡、过程欢乐结局悲伤的奇幻动画片以民国为背景,讲述寻找城市生活的渔村少女因神秘时轮而被追杀,因时论而刀枪不入、长生不老,又因时轮与衰老的恋人生死诀别的故事。 近年台湾恐怖电影因其对丰富民间传说的探索越来越受国际关注,导演蔡佳颖的《山忌:黃衣小飞侠》的灵感来自1970年代台湾恐怖传说之一“山妖”,三名年轻人在深山迷路,遭遇系列恐怖事件,並揭开黄衣小飞侠的秘密。原来人在山中死去后,冤魂不散,变身穿黄色雨衣的恶灵在浓雾中出现,与它目光接触或听从它指引的人,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另一部台湾与日本的合拍片《寻找天使》也在电影节展映。 意大利导演加布里埃莱·马内蒂( Gabriele Mainetti)的双语片《紫禁城》,因融合了武术、犯罪、浪漫和娱乐,成为本年度最精彩动作片之一,被推荐为本届电影节十大必看片之首。影片讲述小梅从中国来到意大利罗马唐人街,寻找姐姐小云,在与杀害姐姐的唐人街《故宫中餐馆》王老板的追杀中认识了意大利餐馆厨师马塞洛,两人在各自复仇后,一起离开“一切都被允许,但没有什么是重要的”意大利去到“一切都不被允许,但什么都重要的”中国开始新的生活。 这部影片令颜值出圈的武替演员刘亚西有望成为国际动作片新星,出生于矿山的她5岁习武,在2020年的迪斯尼电影《花木兰》中扮演刘亦菲的武打替身,她之前还曾做过巩俐的替身,在成龙和徐克的电影中演过动作替身。

    5 min
  4. 1 LIP

    低调推进的万名维吾尔人三年安置计划

    6月23日,加拿大维吾尔人社区表彰了两名入选加拿大奥运体操队的维吾尔女青年,同时为刚刚抵达加拿大的维吾尔兄弟姐妹们举行了欢迎仪式,这批未透露人数的新来者,是继今年4月被从东南亚营救到加拿大的维吾尔三兄弟之后,加拿大安置一万名流亡第三国的维吾尔难民的 M-62计划的最新进展。 M-62计划是由加拿大国会议员萨迈尔·祖贝里(Sameer Zuberi)提出的议案,2023年2月获国会全票通过,它要求加拿大政府从2024年起接收1万名“逃避中国国家暴力及恐吓、逃到第三国,并面临遣返”的维吾尔难民,他们主要分布在土耳其、埃及、阿联酋等十几个国家,为成功营救他们,加拿大外交部需要与相关国家进行交涉。议案通过后,维吾尔权利倡导项目执行主任穆罕默德·托赫提 (Mehmet Tohti)与加拿大移民部高层会面,提交了维吾尔人安置建议书。 此后就鲜有该计划的公开报道,只能从托赫提偶尔发在个人脸书上的零星信息追踪该计划的进展情况。 2023年6月,托赫迪与祖贝里议员和加拿大住房与多样性部长讨论了万名维吾尔人转移到加拿大面临的外部障碍,托赫迪请他们尽快与相关国家大使馆联系,告知M-62计划。2024年10月7日托赫迪说“本月有60多个家庭将完成加拿大大使馆和国际难民组织的面谈,进入入境加拿大前的最后阶段”。 2024年10月加拿大宣布大幅削减移民人数,11月20日托赫迪表示“万名维吾尔人转移计划为期3年,正按加拿大移民部既定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不受新政策影响”,“截至目前已有100多人完成面谈、指纹识别和健康检查”。12月6日托赫迪警告某些土耳其人不要慌称M-62计划是假的,不要把维吾尔兄弟骗上绝路,因为有维吾尔人“遭骗钱后被遗弃在洪都拉斯,再流浪到墨西哥无家可归”。 2024年11月托赫迪在油管一个筹款节目中透露“正启动新项目以确保维吾尔人融入加拿大社会,如果成功的话,加拿大政府将提供1500万到5000万加元的支持”,他还谈及“移民定居流程及适应新生活的困难”,“让维吾尔文化在加拿大保持活力”,“加拿大维吾尔文化中心和社交活动”及“心理支持和语言保护项目”等内容。 2024年12月5日,首位维吾尔难民抵达多伦多机场,祖贝里议员称这是加拿大“实现承诺的第一步”,托赫提则表示“期待在未来几个月和几年里迎接更多的维吾尔难民”。美国首都华盛顿的《维吾尔时报》说“全球维吾尔人对此消息欣喜若狂,在加拿大的维吾尔活动人士古尔山-阿布都卡迪尔(Gulshan Abdukadir)称维吾尔史诗小说《伊里尔·塔希姆》(Yiril Tashim)里有‘逃离魔鬼的人们去寻找巨石,要求它开裂,并庇护他们’的情节,现在,史诗再现了!为我们开裂吧,我的石头!” 当日《环球邮报》引用加拿大移民部发言人的话说不会“提供行动的进一步信息,以免令这些弱势群体面临更大的风险”,此后M-62计划再度归于沉默。 今年4月28日,托赫提在脸书上说“保持沉默,等待商队的终点,以确保生命得以挽救。对于那些被抛弃、被剥夺、被迫害的维吾尔难民来说,加拿大是他们最后的救命稻草和支柱。 维吾尔问题专家、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教授达伦拜勒(Darren Byler)称M-62计划将使加拿大拥有中国以外世界上最大的维吾尔人社区之一,将为维吾尔人的未来发挥重大作用。

    5 min
  5. 17 CZE

    51届G7峰会的两项场外活动

    特朗普在美国34年来最大阅兵式的视觉盛宴中度过79岁生日的第二天,便飞赴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卡纳纳斯基斯(Kananaskis),参加6月15日至17日举行的第51届七国集团峰会,世人密切关注他在峰会上会有哪些出人意料的临场发挥,本届峰会同样值得记录的还有“莫迪受邀”和“营救黎智英”这两项场外活动。 6月6日上午,加拿大总理卡尼致电印度总理莫迪,邀请他出席G7峰会,莫迪欣然接受。此前印度人一直忧心忡忡,担心不被邀请,令莫迪自2019年以来出席历届七国峰会的传统被破坏。这种焦虑在六月初达到顶峰,6月4日《印度快报》称《关系降温,加拿大邀请印度参加G7峰会的窗口关闭》,说“距开幕仅剩不到两周,邀请函所剩无几,东道主已邀请了乌克兰和澳大利亚,印度却仍未收到。根据峰会时间表,安保和联络团队通常会在总理到访前赶到会场,即使现在收到邀请,莫迪与会的可能性也很小”,《多伦多星报》也在当天笃定地表示印度《领导人将缺席加拿大的七国峰会》。 加拿大亚太基金会研究及战略副总裁维娜·纳吉布拉(Vina Nadjibulla)是莫迪与会的重要推手,今年2月她率加拿大专家代表团访问印度,探讨如何重振两国关系。6月5日她做了最后一次努力,在《环球邮报》撰文《加拿大本应邀请莫迪出席七国峰会》(后改为《莫迪理应在G7占有一席之地》),指基于“加拿大自身利益、七国集团信誉以及目前受莫斯科、北京和华盛顿三国压力的基于规则的秩序所面临的风险”等理由,“邀请莫迪并非妥协,而是战略上的必要”。 作为孟晚舟事件中被中国以间谍罪关押千日的加拿大前外交官康明凯的妻子,她十分看重印度制衡中国的战略地位,6月10日,她还主持研讨会,探讨印度对G7的参与。 另一位推手,加拿大前总理哈珀也在5月31日强调加拿大需要像印度这样“开明的伙伴”来实现繁荣,他称赞印度是一个“没有帝国野心”、但“有自由、民主和多元政治精神的新兴大国”,并呼吁加拿大各政党,包括他的保守党,断绝与锡克独立运动的一切联系。 莫迪在最后一刻受邀,激怒了加拿大国内的锡克人社区,世界锡克组织 (WSO)发声谴责,也有锡克裔国会议员要求卡尼撤回邀请。 “营救黎智英”是本届峰会的另一项重要场外活动。6月10日,自由党议员朱迪·斯格罗(Judy Sgro)提出动议,要求加拿大授予黎智英荣誉公民称号,动议原计划11日在议会投票通过,但却在投票前,被众议院领袖史蒂文·麦金农(Steven MacKinnon)紧急喊停,议会领袖在随后的声明中称“严肃且实质性的外交政策不应在未经辩论的情况下就做出决定”。此声明的背景是,6月5日卡尼与中国总理李强通电话,双方强调加强接触的重要性,同意建立常态化沟通管道。6月11日加拿大前财长比尔・莫诺(Bill Morneau)在香港彭博投资会议上呼吁加拿大改善对华关系,以应对特朗普带来的不确定性。 不满政府干预的《环球邮报》,6月11日起在其网站设置《把黎智英带回家》(Bring Jimmy Lai Home)专页,并附上短片《黎智英:我将战斗至最后一日》。6月13日,该报编委会发文《中国必须立即停止对黎智英的酷刑》,呼吁“卡尼利用在峰会中的领导地位,令G7就释放黎智英达成共识,并发表强有力的声明”,文章喊话北京“释放黎智英来扭转香港的颓势,以低成本方式消除外交关系中的障碍”。同一天,国际特赦组织加拿大分部等十个团体也对卡尼做出了同样的呼吁。

    5 min
  6. 3 CZE

    国王演讲传递的三重信息

    5月26日和27日,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和王后对加拿大进行了旋风式访问,27日上午国王还以加拿大国家元首身份在参议院发表施政演说。加拿大总理卡尼称这是“一项与时代相匹配的历史性荣誉”,是“连接国家元首与加拿大人民的重要时刻”。在短短24小时内,第20次访问加拿大的查尔斯以“丰富经验和娴熟技巧”,传递出三重信息。 首先是针对半年来一直嘲讽加拿大主权的美国总统特朗普。早在今年3月,BBC就指“英国王室是能对特朗普打出的一张王牌。在不破坏英国与特朗普关系的前提下,展现与加拿大的团结”。在国王抵达的前两天,《环球邮报》专栏文章《国王来访:英联邦向一人炫耀》,指面对特朗普的威胁,访问被设计成“一份主权宣言,一次针对白宫的英联邦炫耀”。原加拿大外交部礼宾司司长罗伊·诺顿(Roy Norton)说“美国人喜欢盛大场面。他们从未放弃对英国的崇敬,特朗普更是公开沉迷于此“。王室与宪法专家菲利普·拉加塞(Philippe Lagassé)说“要强调加拿大主权,邀请代表加拿大主权的人物来访是个好办法”。 27日上午,国王在演讲中说”加拿大总理和美国总统已开始构建两国间新的经济和安全关系,这种关系植根于相互尊重”。但就在当天下午,特朗普在《真实社群》(Truth Social)写道“我告诉渴望加入金穹系统的加拿大,如果作为独立国家,他们将花费610亿美元,如果成为我们的第51州,则无需任何花费。他们正在考虑这个提议!” 相信这是特朗普对国王的回应。正如《环球邮报》此前的街访,参观国会山的西蒙弗雷泽大学研究生埃泽瓦利(Shedrach Ezenwali)在被问及国王能否改变特朗普时说“不,特朗普是个疯子,他不在乎”。 其次是面向加拿大国内,国王演讲“指向一个变革时刻”,加拿大面临 “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经济转型”,5月28日《环球邮报》专栏作家坎贝尔·克拉克(Campbell Clark)指《国王演讲成为自由党的战斗口号》,“卡尼政府起草的演讲告诉我们,要为国家动荡做好准备”,“演讲承诺打破内部贸易壁垒,打造统一的加拿大经济”,这不仅“需要各省合作,各省政府还会承担政治后果”。演讲强调建设“国家项目”的必要性,“取消联邦和省的层层审查,需要联邦和省之间持续、务实的合作,这在加拿大实属罕见”。这一说法立即招致主张独立的魁北克政团反对,自称“对国家目标毫无兴趣”的魁北克政团指责其为“庞大的集权议程”。 第三个信息是给英国和英联邦的。渥太华大学传播系副教授埃文·H·波特(Evan H. Potter)认为《国王施政演说是重建加英联盟的契机》,“特朗普的地缘政治混战,召唤着加拿大和英国组成‘战略实用主义’新联盟”。《环球邮报》驻欧洲记者发现《国王访问加拿大,君主制重获新生》,“2022年查尔斯三世登基时,民众对君主制的支持消退,当时他在加拿大的支持率降至37%,6成民众希望就君主制存废做全民公投,2021年巴巴多斯放弃王室成为共和国,2024年牙买加提出修宪放弃王室。今天,首次以君主身份访问加拿大的查尔斯国王声望正在飙升”,“国王向世界展示君主制在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积极作用,以回应世人‘拥有王室意义何在?’的疑问”。 英国《每日邮报》甚至猜测,下次特朗普来访,国王会邀请美国以准成员国身份加入英联邦,特朗普曾在今年3月对此想法表示欢迎,他说“我爱查尔斯国王。这听起来很棒!”

    5 min
  7. 20 MAJ

    加拿大在20年越战中的隐秘角色

    4月30日是越南战争结束50周年,1975年的这一天,共产党军队进入了西贡。在这场20年的战争中,西方阵营的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直接派兵参战,中立的加拿大以鲜为人知的方式介入战争,直到1973年撤离越南,并与共产党北越建立外交关系,当时美国支持的南越还统治着南方。 加拿大人昔日在越南的故事鲜为人知。1954年法国决定撤出印度支那,为帮助其脱身,日内瓦会议决定成立《国际监督与控制委员会》 (ICSC) 以监督法国把控制权移交给越南,加拿大、波兰和印度被选中监督和平过渡。 加拿大广播公司曾在2023年制作专题片《不可能的和平》,加拿大国防历史学家约翰·麦克法兰 (John MacFarlane)在采访中表示该委员会在1954年至1956年间运作良好,囚犯顺利交换,选举也在进行中,直到美国介入。“美国曾表示希望确保民主进程得到尊重。但事实上这不是他们想要的,因为民主选举会导致共产主义压倒性胜利”。美国开始推动南方独立,增加在越南的军队,最终导致全面战争。 当战争爆发时,加拿大人被派往担任和平观察员。1965年10月他们的处境变得危险,一架载有委员会成员的飞机被击落,三名加拿大人被杀,他们是詹姆斯·伯恩(James Byrne)中士,弗农·J·珀金(Vernon J. Perkin)下士和外交官约翰·特纳(John Turner),他们的尸体一直没有被找到。 1973年美国想退出越南,交战各方签署《巴黎和平协定》,决定成立第二个国际机构《国际控制与监督委员会》(ICCS)来取代第一个机构。加拿大与波兰、匈牙利和印度尼西亚一起监督美国和盟军停火、撤军、管理战俘交换以及监督新的选举。 委员会面临的挑战是在调查违反和平协议行为时如何达成共识,因为与第一委员会一样,第二委员会也因冷战而分裂,加拿大和印尼常站在南越和美国一边,匈牙利和波兰则站在北方共产党一边。1973年头三个月,加拿大帮助释放了三千多名南北越战俘以及五百多名美国人,其中有后来的美国参议员和总统候选人约翰·麦凯恩(John McCain),新斯科舍省80多岁老兵弗兰克·布莱恩特(Frank Bryant )回忆说“我们去越南的主要目的是让美国人摆脱困境,把被俘的美军带回来”。 1973年4月委员会的一架直升机被击落,八人遇难,包括一名加拿大上尉。历史学家约翰·麦克法兰说这次死亡挑战了政府留在越南的决心,老杜鲁多总理决定于7月退出该委员会,但就在退出前不到一个月,加拿大人又经历了一次打击。两名外出巡逻的和平观察员被越共俘虏,其中一位是现年70多岁的渥太华老兵弗莱彻·汤姆森(Fletcher Thomson),他在被关押18天后获救。1973年7月底加拿大和平观察员悄然回国,加拿大近20年对越南的介入结束了,当年8月21日,加拿大与共产党越南建交。 专题片制作人艾琳·摩尔(Erin Moore)指加拿大在越南战争中的角色并非只是美国逃兵的避难所,还有近两千名加拿大军人和数百名外交官在驻越南的两个国际机构任职,帮助实现和平。 即使这样,这种介入还是引发争议,政治学家维克托·莱万特(Victor Levant)1986年出版著作《无声的共谋:加拿大卷入越南战争》,指责加拿大政府去越南是为了援助美国而不是保持中立。历史学家约翰·麦克法兰则认为加拿大和平观察员很专业,称“他们是美国人的傀儡,与事实相去甚远”。

    5 min
  8. 6 MAJ

    北美自由贸易36年祭

    4月30日是特朗普二次执政百日,4月22日他在接受《时代》杂志专访时说“每个国家都占美国便宜,在很多情况下,友好国家比敌人更糟糕”,美国“每年支持加拿大2000到2500亿美元”,“照顾他们的军队,照顾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国“不需要他们制造汽车,不需要他们的木材,不需要他们的能源,不需要加拿大的任何东西”。 此前特朗普曾多次表达相同的观点,加拿大《环球邮报》 早在2月22日就发表了祭文风格的社论《强大而自由:纪念自由贸易,1989-2025》,文章相信北美自由贸易已死,“36年来不断上升、运作良好的美洲大陆自由贸易已经结束,美好愿景已被特朗普和共和党保护主义所扼杀”。 社论指“无论特朗普最终对加拿大征收何种关税,他已扼杀了北美自由贸易运作所需的稳定性。有人说特朗普不会永远在位,加拿大只需熬过艰难的四年,然后就可以恢复与美国的正常关系”。 但哪怕“特朗普卸任,他制造的北美贸易不确定性将长期存在,因为他已经表明与美国签订条约毫无价值。民主党可能会重新掌权,但除非共和党拒绝特朗普主义,否则两党不可能达成重建北美自由贸易所需的共识”。 加拿大与美国的自由贸易始于1989年生效的美加自贸协定,1994年生效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将减免关税互相流通扩大到了墨西哥,每年为4.5亿人带来1.37兆美元的贸易,市场规模超过欧盟,成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最初四年美国对加拿大出口大增,1998年后呈递减趋势,特朗普2017年首次执政多次批评协定造成美国制造业岗位流失并重启谈判,2018年9月三国签署新的《美墨加协定》(USMCA) ,内容包括“如果美国将来征收进口汽车关税,加拿大和墨西哥制造的汽车将被豁免”等条款。 但特朗普二次执政还不到百日,北美自由贸易就遭重创。3月3日特朗普威胁对加拿大商品征收25%关税,4月2日宣布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征收25%的汽车关税。4月3日加拿大采取报复措施,对美国进口汽车征收25%的关税。3月27日加拿大总理卡尼称两国“在深化经济一体化、加强安全和军事合作基础上建立的旧关系已经终结”。 3月5日,前美国贸易副代表马奥尼(C.J. Mahoney)在布鲁金斯学会展望2025年的美墨加协定时称“北美贸易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内重回悬崖边缘”,他再次入主白宫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威胁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征收25%的关税,2月1日又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威胁对两国征收关税。明年七月美墨加协定续约,谈判将更加艰难。如果三方在明年7月1日前同意延期,协定将延长至2042年,如未能达成一致,则将在十年后终止。 但如果美国现在就对加墨两国征收高关税,协定将很快失效。因为在几轮针锋相对的报复和反报复后,特朗普会加大赌注,让美国彻底退出协定。 美墨加协定第32.6条规定,任何一方均可提前六个月通知退出。尽管特朗普能否在未经国会同意的情况下单方面终止协定,是美国法律中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即使他退出协定引发诉讼,长达数年的诉讼程序,也将对经济严重依赖对美贸易的加拿大和墨西哥造成混乱和不确定性。

    5 min

O programie

每单周二首播的“北美来鸿”从加拿大聚焦中国,瞭望全世界。

Więcej od: RFI 华语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Możesz również polubi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