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专栏

特朗普签证政策急转弯 中国留学生“凉了没?”

政策摇摆的“中国学生问题”从欢迎到设限,特朗普对留学生政策的反复,折射出美国在国家安全与全球人才竞争之间的艰难抉择。

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近日在移民政策上再度出手,提出新的签证限期规定,拟缩短国际学生、文化交流人员及媒体记者的在美停留期限,并对中国国民实施特别限制。这一政策虽与特朗普历来“美国优先”的强硬立场一脉相承,却在他公开表示欢迎60万中国学生赴美求学的发言后,急转直下,引发美国国内反弹,也令中美学术交流陷入更深的不确定。

特朗普政府本周公布一项新提案,计划终结目前“状态持续期间”(Duration of Status, D/S)的签证制度,改为对F签(国际学生)、J签(文化交流)、I签(媒体记者)实行固定停留期限。根据新规定,F与J签将最多仅能停留4年,I签则仅240天,但对中国记者的I签则缩短至90天,续签需重新申请。

知名北美留学论坛“一亩三分地”上,许多中国留学生询问自己的签证状态是否将受影响,担心在美国的未来“要凉了”。

这并非特朗普首次针对中国学生与学者采取限制措施。早在其第一任期,特朗普政府便以“中国间谍活动”为由,启动所谓“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针对在美中籍科学家展开调查,导致数十名学者被起诉。

2020年,特朗普即禁止与中国“军民融合”大学有关系的研究生与学者入境,据估约有1000名中国学者签证被吊销。近期,特朗普再度表示将“积极撤销”中国学生签证,并要求申请者公开其社交媒体账号,以加强审查。

美国国务卿卢比奥(Marco Rubio)更主张,应撤销所有与中共有关系的中国学生签证,并阻止他们在关键领域(如人工智能、量子物理、航天科技)深造。

这些举措显示,特朗普政府不仅将中国学生视为经济与教育资源,同时也是潜在的国家安全风险。而他本人在公开场合也一再强调:“我们的对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正试图利用美国高等教育系统来搜集情报。”

消息公布的前一天,特朗普才兴高采烈表示,愿意允许多达60万名中国学生进入美国大学就读,甚至强调:“我们很荣幸让他们的学生来美国。”他还在会议上坦言,没有国际学生的支撑,“我们的大学体系会很快崩溃,特别是那些本就财务困难的学校。”

外界并非一致认同这个决定。美国国会众议员格林(Marjorie Taylor Greene)批评:“为什么我们要让60万名中国学生,来取代美国学生的机会?”前白宫首席策略顾问班农(Steve Bannon)也怒斥,“任何来这里的外国学生,毕业时都应被强制离境。”

对于特朗普所谓欢迎中国学生说法,北京当局表面表示肯定,但亦明确提出质疑。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佳坤表示:“我们希望美方能够兑现特朗普总统的承诺,停止对中国留学生无端骚扰、盘查或遣返,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若美国继续打压中国学生,中国或将反其道而行,加大对国际学术资源的吸纳,例如吸引哈佛、哥伦比亚等名校学生转至香港与北京高校。

根据美国教育统计,2023-2024学年共有超过110万名国际学生在美就读,其中约27.7万为中国学生,位居所有国籍之首。若特朗普政策全面生效,学者预测2025年秋季国际学生注册将下降30%至40%,印度学生减少近半,中国学生人数也可能跌破20万。

国际教育协会NAFSA指出,许多美国大学已出现经费危机。仅2023年,美国公立大学学费收入,创下自1980年来最大跌幅,数十所学校裁撤课程与教职员。西弗吉尼亚大学更关闭了28个学术项目,裁撤143名教职,包括语言与文学系。

一份由“美国国家政策基金会”(NFAP)发表的报告警告,若美国不放宽对外国学生的政策,到2037年,美国本土大学的学生人数,将比2022年少500万人,研究生人数将减少110万人,导致三分之一大学倒闭,重创高等教育产业与地区经济。

报告作者、美国北佛罗里达大学经济学教授扎沃德尼(Madeline Zavodny)指出:“由于2007年后出生率持续下降,美国高等教育面临人口悬崖。大学未来能否幸存,将取决于移民政策是否开放。”

除了学费收入,国际学生也是美国劳动市场的重要资源。根据目前制度,国际学生毕业后可通过OPT(选择性实习训练)在美工作12个月,STEM领域可延长至三年。但特朗普政府已表示将检讨甚至取消OPT与STEM OPT制度,并收紧H-1B签证申请流程。

企业界与高等教育机构对此表示担忧,认为这将削弱美国在高科技人才竞争中的优势,并影响美国的创新与竞争力。

今年稍早,美国国务院以轻微违规为由勒令部分国际学生离开美国,且不给他们回应指控的机会,震惊了各大大学。虽然全国各地的诉讼阻止了驱逐出境,让特朗普政府官员同意不终止这些学生的记录或身份。

特朗普此番对中国学生的摇摆政策,既反映出其在选票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也凸显中美关系的复杂博弈。学术交流从过去的桥梁角色,如今正逐步演变为地缘政治的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