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评话最新专辑

科学史评话最新专辑

科学史评话最新专辑 平哥首个医学专栏上线啦,在喜马拉雅搜索“吴京平:通俗医学史”,抢先收听!

  1. 3 DAYS AGO

    探测器列传:25.暗淡的蓝点

    就在1990年的2月14号情人节这一天,旅行者1号开始执行这个复杂的拍摄任务。你想啊,虽然旅行者1号的相机没有被关闭,但是,也是很多年不用了,为了这次拍摄,相机启动预热了足足3个小时。拍摄全家福应该是用广角相机,然后用长焦对着每个天体拍摄特写。然后把广角照片拉大,把特写贴到对应的行星位置。既能保证视野的宽广,也能保证行星的清晰度。这两台相机前前后后要拍60多张照片,然后发回地球做拼接。我们现在熟知的那张著名的暗淡的蓝点,就是其中的一张特写照片。 现在旅行者1号已经非常遥远,拍摄这些行星需要长时间的曝光才能获得可接受的图像质量。同时,随着距离的增加,通信能力也会减弱,限制了成像系统可以使用的数量亮。拍摄的照片太大,回传速度太慢也不行,需要权衡考虑。 在拍完这套全家福之后,旅行者1号的相机就彻底休息了,以后再也用不上了,反正未来的任务也不可能接近任何已知的重要天体了,其他的仪器还要继续长时间工作,所以不论是电力也好,计算能力也好,都要留给其他的仪器了。 拍摄完的这些照片数据最初存储在机载磁带里。由于深空探测网络的主要工作被分配给了麦哲伦号和伽利略号任务,只能分出一小部分时间对准旅行者1号,所以只能等到分配给旅行者号项目的时间段,才能开始发送数据。而且距离远,数据传输极慢,在1990年3月至5月期间,旅行者1号将60帧图像传回地球,前后花了两个月时间。 发送回的照片都是各个波段的单色图像。要拍摄彩色照片,需要用蓝色、绿色、紫色三张照片来叠加。有人奇怪,怎么不是RGB啊,红色去哪儿了?紫色就是蓝色与红色的叠加,所以紫色减去蓝色,就是红色。 这三张照片的曝光时间是0.72秒、0.48秒和0.72秒。《暗淡的蓝点》这张著名的照片,就是这么拼出来的。2020年,也就是全家福拍摄30周年的时候,NASA又发布了用最新技术重新拼接的照片,颜色做了校正,而且噪音也少了很多。这张照片叫做《重访暗淡蓝点》。

    23 min
  2. JAN 25

    探测器列传:23.旅行者出发

    旅行者1号别看晚出发,但是速度更快,1977年的12月份就已经到达小行星带。然后呢,就超过了旅行者2号,1号比2号更早到达木星。1978年4月份,旅行者1号就开始执行木星成像任务,其实这时候探测器距离木星还很远。基本上也看不清什么。一直到1979年的1月份,才传回了木星的高清大图,旅行者号的相机可比先驱者号强多了。通过对照片的解读,发现今年的木星比前几年先驱者号拜访的时候更加动荡。说白了就是大气层里的旋涡更多呗。 旅行者号还给木星拍了个延时摄影,每隔96秒就拍一张,一共拍了100个小时,基本上是把木星自转给拍了10遍。木星是个流体组成的球,赤道上自转的速度和两极还不太一样。平均下来,10个小时就转一圈。这么大的一个球,又不是一个硬邦邦的刚体,比地球自转还要快一倍多。所以整个木星都被甩扁了,肉眼可见是个椭圆。赤道半径远比极半径要大得多。 1979年的10月份,旅行者1号飞进了木星的卫星系统。发现木星也有一个非常稀薄的光环。这光环主要是由尘埃构成的,因此不那么亮。土星环为啥那么亮呢?因为土星环是小冰颗粒组成的,冰颗粒不就雪嘛,那反光度能不高吗?尘埃可没那么亮。因此一直到旅行者1号探测器飞近了,才探测到原来木星还有这么一条非常暗弱的尘环。估计这个环是撞击造成了尘埃飞溅,最后绕着木星散布成了一个圈。到底是谁跟谁撞了,那就不好说了。

    25 min
  3. JAN 4

    探测器列传:21.金星的秘密

    结合上次我们讲到的内容。金星由于某种原因,导致旋转极其缓慢,所以,内部很难产生磁场,这一点是对金星最不利的因素了。第二个不利因素就是没有板块的运动,这一点也很重要。这两条几乎是就是最致命的因素了。更倒霉的是,金星上火山还特别多。 首先是没有磁场,导致太阳风高能粒子可以长驱直入。金星早期的成分和早期的地球也是差不多的,也是有水的。高层大气之中的水蒸气在紫外线照射之下会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的质量太小了,遇上高能带电粒子砸过来,基本上就跟打保龄球差不多,氢原子会被加速到逃逸速度,脱离金星的引力,逸散到太空里。 现在金星大气之中还有极微量的氢,主要是氢元素的同位素氘,金星大气之中的氢氘比要比地球高了150倍。氘原子核因为多带了一个中子,比较重,不太容易被砸跑。因此,久而久之,氢和氘的比例就会越来越悬殊。从这一点也能大致推断出氢元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逸散的。 氢跑了,氧缺了氢,也无法组成水了。氧气很活泼,很容易就和其他物质组成化合物。火山在不断地爆发,带来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还有一部分水,但是水的补充两始终赶不上逸散的量。所以,金星上的水也就越来越少了。 缺了水,麻烦就更大了。二氧化碳无法溶解在水里,无法被吸收。所谓的岩石风化吸收二氧化碳,就是硅酸盐变成碳酸盐的过程,这样的话,二氧化碳就被吸收固定成了石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少了,但是这个过程离不开水帮忙,二氧化碳不溶解在水里,形成不了碳酸。其实板块运动也是一个回收碳元素的过程,碳酸盐被板块带到了地下深处。不知道再过多少年,才能有出头之日。 就这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恶性循环,金星上的二氧化碳在大气之中不断的积累直到完全热失控为止。金星也变成了一颗地狱一般的行星…… 清除所有标记 清除选中的标记 错误类型 无错字 - 写作(在线版)

    25 min
  4. 12/21/2024

    探测器列传:19.水星一日

    我们地球自转一圈只要一天,水星却需要59天,而且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差不大,因此水星上的日出日落可不是自转一圈的时间,而是足足88个地球日。而且水星的轨道偏心率也很大,这种特性也就造成了非常极端的现象。比如你就站在卡路里盆地之中,太阳刚从盆地边上爬上来的时候,看上去不算大。尽管如此,也比地球上看大两倍多了。 然后呢,太阳就会逐渐的变大,运行逐渐变慢,中午时分,太阳就停留在了卡路里盆地的正上方,几乎停住不动了。运行速度极慢,这时候的太阳几乎有脸盆那么大,卡路里盆地的温度越来越高,甚至可以达到420度以上。岩石缝隙里甚至会冒出极少量含有钾和钠的气体。然后呢,太阳逐渐越来越斜,也越来越小,最后逐渐落山了,卡路里盆地突然陷入一片黑暗。 水星上没有大气层,也就不存在什么晚霞余晖,要黑就是突然变黑的。从日出到日落,足足88个地球日。水星的自转轴差不多垂直于自己的轨道面,因此水星几乎没有什么四季交替,阳光直射点几乎不会南北移动,总是停在赤道附近。卡路里盆地因为恰好总是在阳光直射点上,也因此变成了一个极端暴热的地方,大家知道为啥叫卡路里盆地了吧,卡路里不就是热量的意思嘛。 清除所有标记 清除选中的标记 错误类型 无错字 - 写作(在线版)

    25 min
5
out of 5
24 Ratings

About

科学史评话最新专辑 平哥首个医学专栏上线啦,在喜马拉雅搜索“吴京平:通俗医学史”,抢先收听!

More From 喜马拉雅

You Might Also Like

To listen to explicit episodes, sign in.

Stay up to date with this show

Sign in or sign up to follow shows, save episodes, and get the latest updates.

Select a country or region

Africa, Middle East, and India

Asia Pacific

Europe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