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終」背後:安寧病房的故事、安寧團隊如何照護末期病人 ft.王安琪【作伙來想社會Podcast EP3】

作伙來想社會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xre47jn0npa08964tibo6nz?m=comment

如何「善終」?安寧團隊怎麼照護末期病人 ft.王安琪【作伙來想社會Podcast EP3】
 
本集「作伙來想社會」,邀請了台大社會所的博士候選人王安琪。安琪於本集節目,分享她對安寧團隊、安寧病房如何運作的紮實田野研究(底本論文刊登於《臺灣社會學刊》69期〈安寧團隊的預期工作:科學知識、情感與照護〉)
在當代社會,人們的「死亡」過程通常包含醫療的介入。也有越來越多的人,不希望在自己生命消逝之際,仍需忍受插管、急救等各種僅僅能「維持生命存續」,卻可能造成身體及心靈上痛苦的治療。
於是,不少人開始選擇在生命末期進行「安寧照護」。但你真的知道安寧照護的內容到底有什麼嗎?在本集節目中,將討論安寧照護究竟在做什麼。安寧團隊中包含了醫護人員、心理師、社工、宗教師、志工等人,這個團隊又是怎麼合作的?
一般民眾可能會想像,進入安寧病房是一個消極、無法再多做些什麼的階段。但實際上,以病人為中心,安寧病房的人員們有許多需要處理的事物。除了醫護人員需一再整合各方資訊預估存活期、進行困難的醫病溝通;心理師、社工、志工等人員,也經常需要「抓緊時間」,協助病人舒緩,或完成心中的遺願。
除此之外,做為一個研究者,長時間待在相對陌生的醫療領域,又常有高情緒張力的場面,安琪也分享了自己遇到的困難,以及如何處理、面對自己在田野中的情緒反應。
 
主持人|劉仲恩(臺灣社會學刊編委、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來賓 |王安琪(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本集重點:
00:49 「安寧照護」是什麼?
02:03 是如何進入「安寧病房」這個高度注重隱私的田野的?又在當中參與了哪些場合?
05:17 什麼是「預期工作」?為什麼要以此概念來討論安寧團隊?
08:08 什麼是「時間的社會建構特性」?安寧照護中「時間」有何意義?
11:09 安寧團隊如何跟病人和家屬進行醫病溝通?怎麼告知存活期?
15:00 安寧團隊會做些什麼協助病人的生理及心理痛苦?
25:30 在田野中間有沒有遇到的困難情況?如何處理?
28:00 研究者對自己「沒辦法做什麼」的位置與反思
33:25 面對高張力的場景,怎麼面對自己的情感與情緒?
 
 
【本集節目是由臺灣社會學刊製作播出的《作伙來想社會》】
開啟小鈴鐺、按下追蹤,持續關注最新節目
 
「作伙來想社會」是什麼?
「作伙來想社會」是由《臺灣社會學刊》製作的一系列社會學科普短片與廣播,透過邀請學術論文的作者現身說法,用平易近人的語言,希望將臺灣社會學界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帶給所有社會大眾。本計劃受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中心「補助學術期刊數位傳播」方案、臺灣社會學會經費補助。​
 
更多資訊:
臺灣社會學會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wsociology
本集底本論文全文|https://reurl.cc/yQyn9l
片尾配樂|DJ綠川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To listen to explicit episodes, sign in.

Stay up to date with this show

Sign in or sign up to follow shows, save episodes, and get the latest updates.

Select a country or region

Africa, Middle East, and India

Asia Pacific

Europe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