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斯如是Anthropod

Chenchen; Zhuo; Gaofeng
安斯如是Anthropod

“人类学”学科的英文Anthropology常被简称为ANTHRO,而这档节目名“安斯如是”就取自该词音译,我们解释为“人类学就是这样”。 这里是几位一起同过窗的人类学朋友。我们希望创立一个人类学中文空间,与你们共同讨论人类学议题,将人类学带入日常。 邮箱:chenchen0905@outlook.com

Episodes

  1. JUL 23

    EP04: 人类学博士和材料工程博士哪个更难找工作?

    在前几期节目中,我们探讨了一些与人类学相关的概念和研究方法。今天及往后的节目中,我们将继续拓展「安斯如是」的边界,邀请一些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人生经验的嘉宾做客。今天来到EP04的谈话人是在比利时鲁汶大学材料工程系读博士四年级的张老师,他将与小牛展开一场人类学和材料科学之间的对话。这场对话并不完全从学科专业角度展开,而更多涉及到在人文社科和理工科,这两个截然不同领域读博士的研究体验和生活状态,我们也将从彼此的切身经验出发,探讨一些关于博士就业和人生规划的长线问题。 提到文科或理工科博士,大家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刻板印象,通过今天的节目,大家可以验证一下哪些刻板印象是真的,哪些又是假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为正在考虑“读博”这条人生路径的朋友们提供一些借鉴和指引。 本期谈话人: 张老师 | 鲁汶大学材料工程系博士 牛老师 | 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生 时间线: - 00:17 节目及嘉宾介绍 - 04:30 材料工程及人类学博士的一天是如何展开的 - 12:55 材料科学与实验室研究:测试材料性能与验证自己猜想的小战场 - 16:53 人类学也有课题假设吗? - 19:02 老板(导师)与“组”对于工科研究的影响、对老板的“向上管理” - 23:10 中国博士在海外研究时的“卷”与“躺平” - 28:20 “请假羞耻症” - 36:48 中国、比利时、美国生活及科研经历的对比 - 41:00 比利时人的“小国”心态 - 43:05 如何交到外国朋友:美食、语言、运动及共同爱好 - 48:30 小城鲁汶是“乌托邦”吗:医疗、教育、国际化产业 VS 糟糕天气、学习压力、50%的税收 - 55:41 当比利时选民右转,移民政策收紧,为何中国移民持欢迎态度? - 57:52 毕业后的职业规划:留欧还是回国? - 59:00 理工科博士的四种职业选择:高校、业界、专利律师、餐馆老板 - 66:01 寄语理工科博士:练好英语、保持“吸收”状态、差异化竞争 - 70:04 寄语文科博士:不要浪漫化没有走过的路——读博不是对走入社会或工作的逃避 背景音乐: Thomas Greenberg – Dream for Today Jay Crew/RJ Pasin – ok!

    1h 13m
  2. JUL 1

    EP03: i人怎么做田野?

    上期节目中,我们讨论了人类学家在旅行途中的奇思妙想和反身性。旅行也是一种田野工作 (fieldwork),反之亦然。如果我们暂时从无忧虑的旅行中抽离出来,关注一下“刻板的”,“让人精神紧绷的”田野工作呢? 这期我们要讨论的是,田野工作的形态,i人和e人在处理田野访谈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请加入我们的讨论,看看人类学家是怎么样进入田野、寻找联络人、如何访谈以及如何灵活地伦理问题的。收听节目的你又有什么好点子呢? 本期谈话人: 小牛(老哥牛、牛老师)|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人类学博士生 小马(小马哥、马老师)|阿姆斯特丹大学人类学博士生 Q(漆老师)|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人类学博士生 时间线: - 00:15 节目介绍 - 2:05 学习人类学的动机 | 对田野工作的”前“了解、对初学者的挑战 - 5:20 记者和人类学家 | 事件制作还是发现、民族志作为跨文化翻译? - 14:05 线人(报道者)和关系网 | 随机性、 “滚雪球”失败、善用社交媒体 - 21:15 双向倾听 | “不感冒的”本地人和外来的人类学家、找准时机暴露身份、反馈社区 - 27:50 性格的表演论和本质论 | 情景化的性格本质、访谈中的反馈、“空气突然安静”、社交边界的动态 - 43:00 研究伦理和获取同意 | 交朋友、保持透明、中间人、保持灵活 背景音乐: She Her Her Hers - Episode 33

    48 min
  3. MAY 13

    EP02: 逃离田野、网红城市与本地漫游|人类学家旅游时

    上期节目中,我们梳理了一些关于“远方”这一概念的人类学讨论。有了“远方”,就有为了到达“远方”而做出的努力,在人类学的范畴内,我们统一称之为“流动”或“流动性”(mobility)。今天我们要谈到一种很常见,也很为大众所欢迎的“流动性”,即旅游。 从里斯本大街到瑶族吊脚楼、从摩洛哥司机到千岛湖船夫;人类学家旅游时在体验什么,请跟随我们的声音一起发掘。 本期谈话人: 小牛(老哥牛、牛老师)|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生 小马(小马哥、马老师)|阿姆斯特丹大学人类学博士生 Q(漆老师)|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生 时间线: - 00:10 节目介绍和嘉宾介绍 - 02:00 驱使旅游的动力|逃离田野、漫游癖 - 06:00 旅游与好奇|人类学家的兴趣、旅游与田野/生活的界限 - 10:50 在家乡旅游|敏锐与钝感、人类学家与本地研究 - 16:00 少数民族文化|建筑变化与仪式、禁忌变迁 - 21:00 深度体验游|网红城市与当地经济;城乡变化、人口变迁与户口制度 - 29:00 消费与发展|被旅游困住的城市 - 37:00 旅游城市的另一面|游客印象与服务异化 - 40:20 与“本地人”一起旅行 - 43:00 人类学家的流动性是一种特权吗? - 47:00 “在路上”的状态,风险与不确定性 - 51:40 下一个目的地是哪里? 背景音乐: The Doobie Brothers – Listen to the Music Laufey - It Could Happen To You

    54 min
  4. EP01:为什么要了解生活在遥远地方的人们?

    APR 8

    EP01:为什么要了解生活在遥远地方的人们?

    作为人类学的一部分,我们采用民族志方法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和社区,揭示他们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这一探索不仅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也让我们反思自身的视角。无论是国内的本土人类学研究,还是全球范围内的经典人类学著作,广为传播的作品基本都和“猎奇”或者“精彩的故事”有那么一些联系。从对原始部落的仪式研究,到现在非常常见的移民、宗教、医学等领域,对于不管是人类学家还是读者来说,这些研究对象都可以被广泛看作“生活在遥远地方的人们”。 我们在第一期节目就想一起探讨这个问题,为什么要了解生活在遥远地方的人们? 本期谈话人: 小马(小马哥、马老师)|阿姆斯特丹大学人类学博士生 小牛(老哥牛、牛老师)|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生 Q(漆老师)|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生 时间线: - 00:15 节目介绍和嘉宾介绍 - 03:40 你心目中对“生活在遥远地方人们”的定义是? - 10:50 做田野时,你怎样与遥远地方的人们相处?会遇到怎样的问题与困难、融入的障碍? - 15:20 研究一群人与研究个体之间的关系 - 17:25 为什么了解“生活在遥远地方的人们”很重要?谈人类学的历史、好奇对于人类学研究的驱动力 - 22:35 仪式、萨满巫医、语言与人类学的日常化 - 29:30 人类学是否要被政治化;是否要用人类学推动社会变化 - 34:10 当我们在遥远的地方的时候,我们作为少数群体的生活经验是怎样的?我们是否要融入当地的文化、社会? - 37:00 移民与融入、边境、中心 - 42:20 遥远与本地之间存在共通性吗?存在怎样的共通性? - 45:35 生活在本地的舒适感,漂泊与home making - 50:35 本地与当地文化、美食,对味道的想象与怀念;现代化对生活状态的改变 - 54:50 “失忆症”,被锚定的记忆 背景音乐: V.K克 - Paper Plane's Adventure 郑兴 - 积雨云

    57 min

About

“人类学”学科的英文Anthropology常被简称为ANTHRO,而这档节目名“安斯如是”就取自该词音译,我们解释为“人类学就是这样”。 这里是几位一起同过窗的人类学朋友。我们希望创立一个人类学中文空间,与你们共同讨论人类学议题,将人类学带入日常。 邮箱:chenchen0905@outlook.com

To listen to explicit episodes, sign in.

Stay up to date with this show

Sign in or sign up to follow shows, save episodes, and get the latest updates.

Select a country or region

Africa, Middle East, and India

Asia Pacific

Europe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