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花地·文化

从文化现场,听见诗与远方

  1. -5 H

    【视频】在旅博会看到了广东“AI+文旅”的N种可能|文旅开麦

    只要轻触屏幕,你就能拥有更专业、更地道、更贴心的“文化深度游搭子”;不锈钢结合树脂模型的机器人用“芊芊细指”弹出优美动听的古筝音色;机器狗和观众热情互动;“积木玩具”集体跳起了动作刚劲、节奏铿锵的英歌;还有灵活穿越的无人机、冲出美味工夫奶茶的咖啡机机器人...... 在刚刚闭幕的2025广东旅博会,现场众多“AI+文旅”应用参展,他们各具特色,充分展现了人工智能与文化和旅游行业结合的多元性,受到众多入场市民游客欢迎。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广东“AI+文旅”的N种可能。 AI赋能文旅产业创新发展 9月12日,在广东文旅推介大会上,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发布了2025年广东“人工智能+文旅”15个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和8个孵化项目名单,集中展示人工智能在广东文旅领域融合应用的创新成果。 记者了解到,此次入选的“人工智能+文旅”应用场景典型案例是指人工智能与文旅行业融合应用程度高、科技创新性强、具有行业示范引领性且已在广东省范围内落地的项目。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旗下广东岭创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以岭南文化大模型为AI底座的“文化通”,入选2025年广东“人工智能+文旅”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在广东旅博会文旅消费体验馆中央位置,羊城晚报羊城派客户端“文化通”智能通展示屏就吸引不少入场观众体验:在羊城派客户端上,用户点击首页导航栏“文化通Ai”图标,即可唤起“文化通”智能体。 “文化通”在文化传承与服务方面特色鲜明,首款智能体应用是“出行规划助手”,用户只需依次选择目的地、同行人数、行程天数、出行方式、旅行兴趣和预算范围等,AI就能迅速生成一份文化旅游规划。不仅能全方位满足外地游客的实际需求,更让当地人直呼“地道”。广东岭创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华表示,“我们推出的AI出行规划助手就是要以‘更专业、更地道、更贴心’的在地服务为市民深入探索广东、体验岭南文化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 记者看到,入选2025年广东“人工智能+文旅”应用场景典型案例,覆盖平台服务、文旅装备、数字文化创意、沉浸式体验、智能导览等多个领域。他们为培育发展新型文旅业态、提升游客旅游体验、优化运营管理效能、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等方面,提供了切实可行、可复制推广的解决方案。它们各具特色,充分展现了人工智能与文化和旅游行业结合的多元性。 旅博会成文旅创新高效展示舞台 毫无疑问,AI等科技已渗透到广东文旅产业的各个环节,在广东这片创新热土上催生出令人惊喜的变化。旅博会首推“智汇文旅提质行动”,聚焦科技赋能文旅发展,成为了这些文旅创新变化展示的最佳舞台。 在旅博会广东主题形象馆内,银色机器人端坐舞台中央正在弹奏古筝,吸引大观众驻足。“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机器人弹奏传统乐器,太神奇了!”不少观众边录制视频边惊叹道。 但最吸睛的当属中国移动展区——数个身着红黄传统服饰的“积木”机器人正踏着鼓点复刻英歌舞经典动作,整齐划一。机械臂精准挥动英歌槌,传统豪迈与科技精准在此刻交融,引得小朋友拽着母亲的衣角兴奋观望。 展台工作人员蓝先生介绍,这些机器人通过AI+编程复刻动作,并邀请潮阳英歌舞队参与服饰、动作设计,确保每个细节都符合传统。屏幕上的数据面板显示着研发中使用的模组技术、算法平台等,吸引观众驻足探讨。蓝先生强调,科技为文化传承提供新可能。 不仅机器人英歌舞、古筝演奏,机械狗表演吸引观众驻足观看,中国电信AI伴游助手、广东移动“粤游粤AI”主题应用、邦彦技术NuwaAI智能体数字人、华誉文旅智游车、肯綮科技外骨骼辅助机器人、派宝智能导览机器人等“黑科技”,以及像素芝士景区旅拍解决方案、凡科酒旅服务解决方案等专业化服务,同样引发行业关注。 同期举办的新质生产力资源对接活动邀请20余家景区、博物馆及旅游集团负责人参会,开展近200场洽谈。邦彦技术NuwaAI市场品牌负责人表示:“旅博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展示核心技术的舞台,有效提升了品牌影响力,还搭建了科技企业与文旅企业直接对接的高效平台。” 此外,第二届数智文旅创新发展交流会通过主题演讲、优秀案例分享等形式,传递科技赋能文旅的前沿理念、推广可复制的实践经验,加速科技成果向文旅场景的转化应用。 创新与投资对接,文旅产业探索更多可能 随着以AI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科技+文旅”成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数字经济发展与消费升级叠加,不仅激活了文旅资源,更开辟了投资与创新的新蓝海。 9月13日,在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广东省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主办的广东文化和旅游产业招商暨投融资对接会“文旅科技”专场上,广东省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总经理助理方晓茸就直言,希望通过前沿理念、创新实践与资本力量的对接,探索文旅产业的更多可能。专场吸引了广东文化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广东文化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雷雨资本、汇智国际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中科科创、广州弥思远咨询有限公司、深蓝创投、广州市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会产投基金与高质量产业促进院、利亚德集团等机构负责人到场参会。 在文旅科技机构路演环节,9个文旅科技项目进行了路演展示。北京视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带来了依托文旅大模型和文旅智能体架构、针对核心旅游场景的“AI定制旅游应用”“AI商旅应用”“AI目的地解决方案”三大产品。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国内‘科技+文旅’已经迎来了技术突破与文旅需求增长双重叠加的机遇期,AI大模型和智能体技术快速渗透,文旅需求增长快速、更多样化。”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文旅行业发展新格局。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表示,广东作为科技创新大省和文化大省、旅游大省,将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加强“人工智能+文旅”政策引导,持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文旅领域的落地应用,着力构建技术支撑、场景牵引、深度赋能的“人工智能+文旅”创新发展生态,让AI技术真正成为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不断扩大高品质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助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 文、图、视频 | 记者 黎存根 实习生 王雪儿

    8 min
  2. -8 H

    关切乡村少年心灵成长,儿童文学作品《鹳鸟小子》出版

    近日,由儿童文学作家梁芳创作的新书《鹳鸟小子》由希望出版社推出,该书以“鸟中大熊猫”——鹳鸟为线索,用深情笔触讲述在加快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背景下,生活在山西省阳泉市娘子关镇的十三岁少年田埂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心灵变化。 《鹳鸟小子》作者梁芳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刘慈欣文学院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山西文学创作高研班学员,出版有《故宫奇遇记》系列、《西瓜洞的那一头》等多部儿童文学作品。 在谈及新作《鹳鸟小子》创作初衷时,梁芳说:“这本书的灵感来自于我熟悉的乡村少年特殊群体:他们因家庭困难、成绩无望而陷入迷茫,这群游走在人生边缘的孩子更需要人们听见心声、看见价值。” 在书中,鹳鸟偶然走入少年的心灵,拨动了爱的心弦;老邮头,一个老邮递员、老共产党员,对少年投入爱与关怀,引导他亲近邮票和书籍;小鹏书记,以一颗赤子之心,对少年坦诚以待,引为忘年交;还有重卡司机明强的种种善意……这些爱注入少年生命的河流,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少年爱的能力被唤醒,渐渐学会爱身边的人,爱生长的土地,爱他的祖国。 《鹳鸟小子》一书的责任编辑田意可认为,该书以儿童文学视角融合了丰富立体的主题,作品生动刻画了身处在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群像,融入生态环保、乡村振兴、少年成长等时代主题,展现新时代娘子关镇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乡村少年冲破成长的重重困境,实现心灵觉醒、追求梦想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引入多则《史记》故事及现代诗歌,用幽默语言和日常化情节使少年读者重新认识古代典籍和现代诗歌,提高生命感悟力。每个章节末尾附有少年主人公独立观察整理的“鹳鸟笔记”,展示了少年和自然生命的深情对话。鹳鸟优美的外表,遨游于天际、巢筑于高山的自由精神,不畏险阻的迁徙精神,教会少年看到自然生命的大美、至善至坚,从心底深处敬畏生命、珍爱自然。 文|记者 何晶 图|出版社提供

    3 min
  3. -10 H

    刘昱林:食在广州,何以肇菜 | 晚会·羊城沧桑

    文/刘昱林 北方地区,秋季来临,购藏大白菜为过冬的主要蔬菜之事,也慢慢开始。这个传统节目,至今仍然盛行。但是,这极普通极便宜的大白菜,一俟引种广东,特别是到了肇庆,则成为“食在广州”不可或缺的食材,且获冠佳名曰“肇菜”。 如《民国日报》广州版1926年10月21日的一篇朴先生《食话》中说:“当此肇菜未上市,菜心未肥茁之时,若欲一尝菜根之风味,只有江门白菜为可口。” 宣统《高要县志》曾介绍了其中的因由:“黄芽白,即北方之黄芽菜。相传清初两广总督某携菜子至肇庆,命土人种之,形味皆同,然不及北方之甜美。今肇庆年年从北方取种再种,则大变矣。麦仔园产者最佳。……麦仔园地近塘,时加沃壤,故佳。今他处如法培植,亦无差异,别府县多称曰肇菜。” 话虽如此,他处产的还是不如肇庆的。编县志的老夫子大概不谙食事,还是深谙饮食之道的专栏作者朴先生说得对:“北风新起,蔬菜可食者甚多。如黄芽白、白菜心、冬笋等类,各擅其美。家常食品,浓煮芽白,纳于肉丸汤内,煨之至透,其味绝鲜。若会罗汉斋,则芽白、白菜,均为不可少之配料。芽白以风干为美,产自肇庆者尤佳,故有肇菜之名也。” 因为肇菜必不可少,故朴先生屡屡形诸笔端,从中我们也可看到民国年间“食在广州”大兴之时的相关盛景,以及肇菜的作用和地位: 数年前河南有某逆旅,以善制肴馔著名……有极佳一馔,名曰虾蓉肇菜,剥鲜虾以扒肇菜,其味清绝,然非老饮客不知也。 土鲮鱼乃广东特产,为冬寒鱼类绝佳之品……或以肇菜扒之,琢肉成酱,微和盐水,用箸搅之,鱼胶亦爽亦勒……鲮鱼扒肇菜之法极简单,先用猪油下镬,武火煎肇菜,不用加水,和鱼酱干烧之,至熟为度,则甘腴鲜滑,四美俱备。 今人多重清汤蔬菜,海鲜炖品,视为幼细矜贵,因此如西园之桂花粉肠,真光公司之淮杞炖鸡,玉波楼之红烧冬笋,玉醪春之滑虾仁,陈仙之蟹烧肇菜,尽入食客之目矣。 留觞馆设一德路石室前,建筑宏伟,厅堂布置,亦极绚丽,俨有陈塘东堤酒楼之风……论其菜式,则干烧包翅、肇菜扒鸭、鸡油花菇等,均甚精美。 水饺必用肇菜或白果粒配鸡卵肉松,取其清而不腻也。 商界颂祷之词甚多,而鸿图大展,尤符新张之意。春茗中似宜设鸿图肇菜一簋,以上汤炆肇菜,既煵,略加蛋白蟹茸云腿粒,味甘而腴,滑而不韧,亦一合时之馔。且菜属名产,语贵吉祥,一般老板,当必赞许也。 元旦日,旧俗本为供斋,示斋戒祀神之意……至论煮斋,虽不必如酒楼所制,用上汤泡会,亦当以瑶柱熬汁,先煮肇菜极煵,次则加以蚝豉、发菜、冬菇、云耳。能不用粉丝更佳,多以蔬菜为料,豆腐片亦有可用。 向昔全桌之馔,必有压席菜……然压席菜上时,饮客已饱腹,自当取蔬菜调剂其胃口,则又弗若罗汉斋之制。即不然,亦当以京扒肇菜,或甫鱼豆腐为压席菜,能适如其量,则食客不只无饱饫之苦,且有余乐。 确实,无论筵席还是小馔,无论海鲜名肴还是斋素之制,都离不开肇菜作为配伍,有时甚至是画龙点睛。吴慧贞女士在她在上海的《家》杂志开设的《粤菜烹调法》专栏中,也形容肇菜为锦上添花之食材:“炖明虾脯——大明虾脯洗净,冷水浸透,下油镬以姜汁酒、冬菇同爆至香,加膏汁二两,和上汤炖腍,或加肇菜垫底,更为佳妙。” 还有一个关键是,肇菜“菜属名产,语贵吉祥”,在饮食最讲“意头”的广东,如此肇菜的光辉历史,实宜弘扬,更何况“肇菜之名”,其实至今仍然通行,只不过被简化成了“绍菜”,真是“暴殄佳名”——须知肇庆之名,赐自天子,且肇之本意,即有美好事物的肇始之意。 当然,作为近现代粤菜发源地的肇庆人氏,更应珍视这一份饮食史的佳话,推而至所有肇庆菜肴——来肇庆,吃肇菜,肇吉致祥,开启人生小确幸、幸福小时光。

    5 min
  4. -10 H

    沈格方:正在消失的“颠船”与“哭嫁”| 花地·校园

    文/沈格方 广东广雅中学高二班 1 暑假期间,我跟随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岭海记忆·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赴惠州大亚湾,开展以非遗文化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惠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和霞涌渔村历史民俗展览馆,我们体验沙田舞麒麟等非遗项目的制作技艺,领略了渔家婚嫁、杨包庙会等传统仪式,还围绕多个非遗项目,对五位传承人展开深度访谈。 其中,渔家婚嫁传承人徐妹老人向我们介绍的渔家婚嫁仪式、哼唱的婚嫁歌谣让我很感兴趣。我深入了解这一段历史文化传统的演变后,既感动,又遗憾,其中的“颠船”和“哭嫁”环节更是令我印象深刻。 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表现在婚礼上也是“仪态万千”。但惠州大亚湾疍民“渔家婚嫁”2015年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可见其特别之处。 惠州沿海,空气湿热。那里的人们靠水吃水,向海而生。以前,疍家渔民的吃穿住行几乎都在一条小船上进行,一条船、一家人、一辈子。这艘船如同一枚投掷海中的石子,他们的文化习俗都是这枚石子所荡漾开的涟漪。我们了解到,当地的婚嫁习俗相传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从潮阳南迁的闽南人后裔传承而来,是疍家渔民“浮家泛宅”的生活缩影。 2 传统的渔家婚嫁仪式是繁琐的。 订婚阶段,男方便需要按部就班进行“吃高楼”“过礼”等流程。“吃高楼”为男方派媒婆与女方“好命婆”沟通聘礼,“过礼”是男方将聘礼、高楼糕点送到女方家中,糕点层数越高越显得隆重。 婚前准备更为复杂,主要包含“赏花日”和“拜大王爷”。赏花日在婚礼前一天进行。新郎要在吉时剪发,寓意“好意头”;双方亲友还要在现场即兴对唱渔歌,然后拜“大王爷”——他们的海上保护神;新郎新娘全家都会穿上特色渔民服,划着龙船前往祭拜,祈求一对新人百年好合、早生贵子,这就是“颠船”。 迎亲当日,新娘子要轮序穿上三套嫁衣:黑垂红衣的出门装、火红的龙凤褂及晚宴的渔民服,配合不同服装还要佩戴各式发簪头饰。 新郎接亲时,新娘开始唱起离别歌——这就是“哭嫁”,“生五男二女”为离别歌的经典主题。迎亲队伍所携道具相当讲究,“花盒”是必备之物。新娘则手持黑扇、盖头布,等待新郎;新郎接到新娘,来到夫家第一关就是“跨火盆”——过门跨火,不仅寓意着红红火火,也是新娘成为夫家人的标志。 新娘一过门,正式的婚宴仪式就开始了。媒婆喂新娘吃汤圆,并开始唱起吉祥话。吉时一到,新郎新娘拜过天地,宣布结为正式夫妻。随后,新娘会给诸位来宾敬茶,男方亲属则以毛巾给新娘“洗脸”并赠龙凤镯,寓意儿女双全。其后,众人还要表演歌舞助兴,这个过程一般会持续半天到一天。 婚礼次日,人们会举行最后一场仪式——开箱礼。媒婆当众清点新娘嫁妆箱,并公开礼金数额。一场热热闹闹、独树一帜的婚礼仪式就此落幕。 仪式虽然繁琐,但讲究的其实是社会的认可,即大家对这段婚姻的承认。当一对新人愿意携手经历这样的繁琐、惊险并有所付出的仪式之后,他们才会真正明白婚姻的责任。 3 正当我听得津津有味时,徐妹老人却感慨地说:“现在没人学这个了。”她的讲述提醒着我们,眼下这一传统正面临严峻挑战:五天仪式压缩为一天,即兴哭嫁变成固定演唱,水上环节仅作为旅游项目保留……传承人老化、后继无人、仪式感消退,她的话语里透出些许无奈。 这显然也是许多非遗传承面临的普遍困境。这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面对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留住什么,又如何传承? 坐船离开那座小岛的时候,风大,浪也急,船在飞速前进着……我突然明白了此行的意义,“颠船”和“哭嫁”本就生在水上,自然也会顺着时代的浪,长出新的模样。渔家婚嫁淳朴的文化内核是有感情链接的,是有历史温度的,我们需要传承的不是“五天仪式流程”,而是让那股“颠船时的勇”“哭嫁时的真”。 摸索之间,自有路径。“渔家婚嫁文化+旅游”是结合传统的渔家生活方式之中所凝结的不畏艰险、坚韧拼搏的精神以及丰富的生活智慧,创作推出粤味十足的文化产品。讲好渔家故事,需要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去参与,用脚步丈量,用眼睛发现,用耳朵倾听,用内心感应,在时代的进步中,贡献我们小小的力量。 我想,我还会再来的。

    5 min
  5. -21 H

    【视频】61个“行走的课堂”!2025年度广东省特色研学旅游产品出炉

    在2025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举办期间,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主办的“广东省研学旅游发展交流会暨广东省特色研学旅游产品推介会”在广交会展馆举办,正式推出61个2025年度广东省特色研学旅游产品。 本次特色研学旅游产品征集活动旨在丰富广东省优质研学旅游产品供给,更好地满足日益多元化的研学旅游市场需求。 推出的61个特色产品涵盖“文化+”“绿美+”“红色+”“科技+”“智造+”五大主题,深度融合广东省特色资源,将传统文化、革命精神、生态环保、工业智造和科技创新等元素融入研学旅游,有力推动了广东省研学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本次特色产品征集活动,深度挖掘出一批独具广东特色的研学旅游资源。 例如,岭南古村落的文化传承之旅,让学生深入了解岭南建筑、民俗风情和传统手工艺;粤北生态保护区的自然探秘之旅,让学生亲近自然,学习生态保护知识;还有珠三角地区的智能制造和科技创新研学,让学生感受前沿科技魅力,激发创新思维。 此外,这些特色研学旅游产品还整合了文旅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促进了文旅企业与教育机构的深度合作,推动了研学旅游产品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广东省研学旅游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主办方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研学旅游产品的专业化、体系化、品牌化发展,不断拓展“行走的课堂”育人功能,助力广大青少年在研学实践中增长见识、锤炼能力,为全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文 | 记者 黎存根 通讯员 粤文旅宣 图、视频 | 主办方提供

    2 min
  6. -21 H

    岭南与天山的“相见”:巴燕·塔斯肯《克兰河畔》新书分享会在阿勒泰举办

    9月13日,“阿勒泰·花城文学周”开场首日,“95后”青年作家巴燕·塔斯肯携全新散文集《克兰河畔》回到故乡阿勒泰,在新华书店雪都书城举办“我的家乡 我的亲人——《克兰河畔》新书分享会”。 非虚构散文集《克兰河畔》以哈萨克族少年巴燕·塔斯肯的视角,讲述北疆阿勒泰地区的乡居日常,呈现半农半牧的当代哈萨克族生活。巴燕的家族曾游牧于阿尔泰群山深处,后来定居于克兰河畔的白桦林间,从上游到下游,几代人的根脉,自一条河流溯源。 巴燕·塔斯肯以细腻灵动、淳朴天然的语言,书写本世纪初阿勒泰地区的自然风貌与生活画卷,既道出了少年“我”的种种成长细节,又在日益变化的与永恒不变的事物中了然自愈。 诺改特村、克兰河上游、阿勒泰的冬天、阿尔泰山脚下、克兰河下游,故事由白桦林间小村庄的日常书写而起,自村子及周边的现代化改造而终,展现了阿勒泰市及周边村落的母亲河克兰河与北疆大地的宽广辽阔。 这是一场关于“相见”的主题分享会。 首先是文字与地域的相遇:书中的文字最早创作于岭南广州潮湿的午后,书写的是回忆中的克兰河畔诺改特村乡居日常;而最终在花城社结集出版,又从南国回到了诞生地阿勒泰。 其次是作者巴燕·塔斯肯的双城身份,他1999年出生于阿勒泰市,曾在广州大学求学,毕业后回到了新疆。岭南与天山的渊源早在多年前深种。 最后是《克兰河畔》与真实克兰河的相见。克兰河是阿勒泰市的母亲河,书写这条河流实际上是写故事里的亲人们,书写家乡的文字与被书写的阿勒泰大地相见。 巴燕·塔斯肯分享道,正是写作让他重新发现克兰河畔日常生活中的幸福。 书中爷爷说:“人呐,幸福只看得见别人身上的,自己身上的是一点也看不见。”那些“地里的庄稼,圈里的牛羊,和伴我缓慢生长的万物”,曾经见证着略显单调的童年生活;“拾捡漂流瓶的爷爷、口耳相传的寻牛记”等场景的细致刻画,这些对个体生活的书写,折射出从游牧到定居的历史转型。 同为哈萨克族作家,且有岭南求学生活经历的主持人阿依努尔·吐马尔别克邀请了巴燕的父母在现场作了简短发言。 她说道:“现场来的很多都是老人,他们看着巴燕长大,为他的作品骄傲。这种温馨与属望让我们感到受宠若惊。” 文|记者 梁善茵 通讯员 周思仪 肖玉泉 图|主办方提供

    3 min
  7. -21 H

    定下“金秋之约”:粤藏共绘林芝文旅新图景

    以2025广州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为契机,9月14日,2025年西藏林芝文旅暨招商引资宣传推介会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举行。 这场跨越3000公里的“彩林之约”以“人间净地·醉美林芝”为主题,聚焦林芝文旅特色及招商引资资源、2025年雅鲁藏布生态文化旅游节亮点及“引客入林”系列优惠政策,为粤港澳大湾区游客与企业搭建起深度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深化粤林两地文旅融合与经济协作。 粤藏携手协作,共启文旅新篇 林芝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春祥在活动致辞中表示,今年9月底,林芝市将隆重举办“雅鲁藏布生态文化旅游节”,届时将推出非遗文化展演、音乐嘉年华等系列特色活动。 此次旅游节旨在持续推动“引客入林”政策走深走实,通过丰富多元的文旅活动吸引更多游客走进林芝、了解林芝。他诚挚邀请广东各界朋友莅临林芝,共赴这场集生态观光。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柯显东表示,广东省对口支援林芝30余年,两地民心相系、合作紧密,在文化交流、旅游开发等领域成果丰硕。希望双方以此次宣传推介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旅战略互动,进一步推动客源互送、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促进两地旅游和文化互惠共赢。 活动特别设置金黄藏式门头、“林芝风景油画绘画”打卡、林芝秋季主题摄影展、非遗拓印、藏文书法等互动体验区,现场,林芝的“秋日氛围感”拉满,观众沉浸式感受到林芝金秋的独特魅力——不仅有高原的纯净空气,更有藏地与江南交融的秋日诗意,成为大湾区游客的秋游首选地。 资源政策齐聚,共赏秋日林芝 推介会以国家级非遗舞蹈《米纳羌姆》拉开帷幕,悠扬的原生态鼓点唤醒藏地古老的记忆,歌曲《南迦巴瓦的守望》勾勒出雪山背后的深情故事,林芝舞蹈《饮酒踏歌》与广州《醒狮》同台演绎,象征粤藏文化的互鉴共生。 活动重点推介了林芝文旅、招商引资资源、2025年西藏林芝雅鲁藏布生态文化旅游节以及“多彩林芝·惠享之行”引客入林政策,进一步强化“人间净地·醉美林芝”品牌影响力,吸引广东游客走进林芝、投资林芝,亲身感受秋季“彩林”盛景与独特生态文化。 林芝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局长何伟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推介会以“彩林”为媒,通过非遗展示、资源推介、项目签约、文旅推荐官授牌、两地非遗文艺演出等多样形式,为即将启幕的2025年西藏林芝雅鲁藏布生态文化旅游节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旨在吸引广东游客走进林芝、投资林芝,亲身感受秋季“彩林”盛景与独特生态文化。 此次林芝市文旅局以2025广州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为契机,通过林芝代表团参展和举办“‘粤藏共赏 彩林知秋’2025年西藏林芝文旅暨招商引资宣传”推介会,联动线上线下多维度宣传矩阵,全方位展现林芝生态与人文魅力以及优渥的营商环境,可推动粤林两地客源互送与粤林文旅、招商企业合作,为两地文旅高质量发展凝聚力量。 粤藏共赏,彩林知秋。随着雅江节启幕与“引客入林”政策的推进,林芝正以更丰富的体验、更开放的姿态吸引大湾区游客共赴这场金秋之约。林芝方面表示,期待与广州携手,让更多人在“人间净地”感受生态之美、文化之韵,共绘文旅融合发展新篇章。 文|记者 刘星彤 图|主办方提供

    4 min

Sobre

从文化现场,听见诗与远方

Mais de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