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be Podcasts

失宠的KTV,爆火的City Walk:中国年轻人休闲选择背后的深层逻辑

欢迎收听本期节目!近年来,中国年轻人的休闲方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风靡一时的KTV和SPA热度骤减,取而代之的是逛公园、City Walk、骑行、徒步等新兴或重新流行的活动。这不仅仅是娱乐项目的简单更替,其背后更深层地反映了年轻一代在经济压力、生活理念、社交需求以及科技发展影响下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的变迁。

本期节目将深入剖析这一现象,探讨:

  • KTV和SPA为何不再是年轻人的心头好?
  • 哪些休闲活动正成为新宠,它们又为何兴起?
  • 经济、科技、健康观念和社交模式的演变如何在重塑年轻人的闲暇时光?
  • 这些变化揭示了当代中国青年怎样的深层社会意涵和价值取向?

让我们一起探索中国年轻人休闲版图的悄然重塑,理解他们如何在不确定性的时代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趣味”与内心的“和弦”。

本期重点

开篇:休闲版图的剧变,KTV、SPA遇冷,户外活动受热捧

  • 三年前 vs 目前:KTV参与度骤降87%,SPA受欢迎程度下降21%
  • 新趋势:逛公园参与度激增226%,City Walk增长218%,骑行增长140%,徒步增长111%
  • 深层原因:这一转变是经济压力、生活理念、社交需求及科技环境综合影响下,年轻人价值观与行为模式变迁的体现

第一部分:经济的指挥棒——务实消费与“付有所值”的休闲观

  • “钱包”的考量:经济下行与青年就业压力增大,2022年6月16-24岁青年失业率达19.3%
    年轻人对未来发展信心微降,更受宏观环境(如房价、收入差距)压力影响
    消费更趋务实理性,KTV、SPA等高消费娱乐项目吸引力下降
  • “付有所值”的新标尺:从“物有所值”转向“付有所值”,不仅关注价格,更看重综合价值,包括情感体验、个人成长、社交连接
    年轻人消费时“精打细算”,但愿意为旅行、学习等精神满足类消费增加支出
    倾向于选择成本较低但能带来丰富体验的活动,如City Walk、逛公园、线上课程或阅读
    休闲被视为对个人福祉和生活品质的投资,而非简单消磨时间或炫耀性消费

第二部分:休闲天平的倾斜——“核心性休闲”崛起与体验的“去商品化”

  • “核心性休闲”的回归:定义:指日常、便捷、低成本、无需精心组织的活动,通常在社区或附近进行
    逛公园、City Walk、阅读、徒步等“核心性休闲”显著增多
    报告显示,2023年88.59%的受访者选择在3公里半径内进行休闲活动
    KTV、SPA等传统上带有“平衡性休闲”色彩(特殊、高花费、需策划)的活动吸引力下降
  • 体验的“去商品化”:年轻人追求非结构化、个性化的探索乐趣,珍视行走中“感受路”的体验和City Walk的自由随性
    渴望未经预先包装、更真实的体验,与“做自己”的趋势吻合
    对KTV、SPA等高度结构化、商业化、流程化的休闲方式可能感到厌倦

第三部分:科技的重塑——家庭娱乐中心化与数字社交的兴起

  • “宅文化”的盛行:智能手机普及,屏幕占据大量休闲时间,家庭成为重要娱乐场所
    高达74.67%的大学生将主要闲暇时间用于上网
    在线KTV应用等冲击实体KTV的必要性
  • 社交媒体的双重影响:成为获取资讯和社交互动的主要渠道,可促进线下活动(如通过小红书组织City Walk)
    也催生“表演式休闲”(如朋友圈打卡),甚至出现庆祝取消外出计划的现象
  • 社交新形态:“策展型自我”与“氛围式社交”: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精心构建个人形象,通过低强度互动维持“氛围式社交”
    这可能部分取代对频繁、大规模线下集会的需求,传统KTV的社交模式面临挑战

第四部分:健康浪潮的席卷——养生、自我关爱与“悦己”哲学

  • 健康意识全面提升:公园漫步、骑行、徒步、瑜伽等有益身心的活动流行
    年轻人“更爱大自然”,将拥抱自然视为摆脱“内卷陷阱”的救赎
    对“入口之物,必须健康先行”的重视延伸至生活各方面
  • “悦己”哲学的盛行:“取悦自己”成为Z世代核心消费和生活理念,64.9%的年轻消费者购买兴趣类产品为此目的
    “悦己”包含“身心治愈”和“自我完善”,更侧重体验式和发展性的自我取悦(如旅行、学习)
  • 传统休闲方式的健康困境:KTV常与熬夜、饮酒等不健康因素关联
    SPA的高费用和被动式体验,不如主动参与的健康管理方式(如瑜伽、徒步)受欢迎
    逛公园因其放松身心、亲近自然、成本低廉成为流行的“悦己”方式
  • “主动型健康”成为主导动机:面对就业压力和“信心悖论”,年轻人将休闲活动视为管理压力、改善身心健康、构建心理韧性的工具

第五部分:社交节奏的演变——独行与新社群的并存

  • 独行活动的兴起:越来越多年轻人乐于独自休闲,如独自旅行,视其为“寻找真实自我”的途径
    社交媒体上展现独自、健康、富裕生活方式的“奢华的现代修道主义”短视频流行
  • 社交互动本质的转变:大型“聚餐”等集体活动参与度下降43%
    新兴休闲活动如City Walk既可独行,也可小规模、自发组织
    年轻人可能更向往新的、基于共同兴趣的真实社交连接
  • 社交休闲的“原子化”与“再部落化”:“原子化”:个体化休闲活动增加,对独处状态接纳度提高
    “再部落化”:围绕共同兴趣点(如City Walk小组、线上社群)形成基于自由选择的新型社群
    对传统集体社交模式(如KTV、大型聚餐)疏离,社交选择更挑剔自主

第六部分:KTV与SPA——挽歌抑或重生?

  • KTV衰落的具体原因:成本高昂(包房费、酒水等)
    社交动态变迁(“麦霸”文化隔阂,社交压力)
    体验过时(曲库、设备、装潢陈旧)
    替代品涌现(家庭KTV应用、音乐流媒体、现场音乐演出)
  • SPA衰落的具体原因:高昂的成本与较长的时间投入
    被动式健康与年轻人偏好的主动式养生存在冲突
    价值感知模糊,与徒步、学习课程等相比“付有所值”感不强
    年轻人对“精致生活”定义演变,摒弃“伪精致”(为炫耀而消费)
  • “体验经济”的成熟与挑战:年轻人不再满足于标准化体验,追求超个性化、能满足独特品味和需求的休闲
    传统KTV和SPA在个性化方面存在局限
    若想重获青睐,需提供超个性化定制、持续创新的内容或难以复制的独特体验,而非仅嫁接流行元素

第七部分:宏观图景——中国青年的价值观与时代镜像

  • 价值观的折射:务实主义:经济压力下追求“付有所值”
    个体主义与真实性:“做自己”、“悦己”成为重要信条,渴望真实体验
    健康福祉至上:身心健康成为休闲选择的重要驱动力
    自主的连接渴望:从义务性社交转向基于共同兴趣的自主、平等互动
  • “信心悖论”下的休闲应对:经济增长背景下,青年对未来发展信心微降,更多受宏观环境因素影响,催生焦虑
    休闲成为在不确定中寻找掌控感的领域,通过低成本、可控、带来即时满足和成长的活动(如City Walk、学习)维护福祉,构建内在秩序
  • 休闲作为“软抵抗”与自主性的建构场域:通过“做自己”、“悦己”在传统社会评价体系之外开辟自我定义的空间,重获能动性
    选择低成本、自我导向的休闲,可视为对消费主义和不必要社交义务的温和抵抗
    休闲成为年轻一代在复杂高压社会中探寻意义、自主和幸福感的重要场域

结论:趣味的未来与时代的和弦

  • 中国年轻人休闲版图的重塑,是经济务实、真实体验渴求、科技赋能“宅”生活、健康福祉优先、社交模式变革共同驱动的结果
  • 年轻人休闲观的转变:从被动消费到主动参与,从炫耀性展示到个人内在充实,从义务性社交到基于意愿和兴趣的连接
  • 休闲定义演变,更强调自由、真实和内心宁静
  • 未来趋势:个性化、体验式、健康福祉导向的休闲将持续主流;超本地化微探险、技能学习型休闲、人工智能对休闲场景的渗透等可能塑造新图景
  • 对休闲产业的启示:需提供触动人心的真实价值、创造表达自我的机会、构建有意义的连接,与时代同频共振

提及报告与概念

  •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