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FM—夜读

如果人生太艰难,我们可不可以不勇敢?

今天要聊的话题,会有点沉重。
源自最近网上的一个热点新闻——大连理工学生自杀

10月13日,大连理工一名研三的学生,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仅25岁的生命。

凌晨2:00,自杀之前,他在微博发了一封长长的遗书,以及一张照片,那是他生命最终定格的地方:奋斗了几年,却令他绝望的实验室。

密密麻麻的仪器、堆放的纸箱、一只随意搭着的橡胶手套,完全可以想象他以前窝在这里采集数据的场景。唯一不和谐的是,一根麻绳。

这个大男孩,也许就是在又度过了平常的一天以后,像他遗书里写的一样,“一挂解千愁”了。

遗书中,他并没有太多死前的挣扎和激烈的控诉,只是语气平静地记录了一些琐碎又无奈的日常,比如:

● 实验设备经常崩溃,导致他的数据需要一遍遍地重来;

● 好不容易得出的实验结果,被老师全盘否定;

● 疫情耽误了几个月,来不及完成课题,没法如期毕业。

然而就是这些琐碎,一点点地击垮了他的自信,慢慢吞噬了他眼底的光。

一个25岁的成年男子尚且被学业压力逼上绝路,那些思想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的自戕,仿佛又显得没有那么难以理解了。

其实这样的新闻,已经太多了。

就在一个月前,9月18日,武汉的一名中学男生,因为在学校打扑克被老师请了家长。在被妈妈扇了两耳光以后,他翻身从五楼跃下,当场身亡。

10月18日,又一个类似新闻上了头条。江西一名小学五年级女生,在被老师罚抄课文以后跳楼,造成了终身瘫痪,家长向学校索赔300万。


法院公布一审判决,称长期家庭教育不到位是主要原因,老师的惩戒是次要原因。

每次这类新闻出来,评论区都是众说纷纭。

● 有的心疼现在的孩子压力太大,有的责怪孩子心理太脆弱;

● 有的说自杀是自私的表现不考虑父母,有的指责家长不负责任把孩子逼上绝路;

● 有的怨学校老师过分施压,有的体谅在升学压力面前学校也有难处......

这是怎么了?

到底是什么无法承受之重,让这些尚未绽放的年轻生命,宁求一死?

在大连理工学生的新闻的一个热评里,似乎能够找到答案。

这个世界一直教我们成功与卓越,却没人教我们如何接受平庸。

曾经,我们的成功是多元化的。


在1990年出版的《标点符号使用法》里有一个例句: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时过境迁,我们经济越来越发达了,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对“成功”的定义却越来越狭窄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财富”、“地位”、“权力”成了定义成功的标准;“理想”、“爱好”、“情怀”成了只有在已经成功以后才配追求的奢侈品。


这些思想折射到教育上,成了无数家长焦虑的根源,孩子痛苦的祸首


有些家长的逻辑实在有点夸张:


仿佛今天我的孩子在幼儿园少学了几个拼音,明天幼升小就要被刷下来;考不上重点小学,就考不上重点中学;考不上985、211,毕业就找不到好工作;升不了职加不了薪,就找不到好对象;买不起学区房,下一代也跟着完蛋了。


真是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我们无法得知,那个跳楼的小姑娘,被老师惩罚以后,是不是觉得走投无路;也无法得知,那个被妈妈当众扇了两巴掌的男孩子,是不是觉得人生已无望。


我们也无法想象大连理工那个研究生下定决心的时候,脸上究竟是带着泪,还是带着笑。
但有一点很肯定:人没了,就什么都没了。成功不成功,都没有任何意义了。


“成功”的路那么窄,所有人都在打着鸡血往前冲,有的人是踌躇满志,但更多的人可能只是被环境的洪流所裹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即使力不从心却也只能奋力划水。


想想央视那个灵魂拷问:“你幸福吗?” 我们有几个人能毫不犹豫地给出肯定答案呢?


大连理工学生的新闻下面还有条热评很引人思索:



老师们中间,其实经常会聊到这个话题: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读书?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接受,有的孩子就是可能不适合读书。这并不是说他们不聪明。


他们考不了好的成绩,却可能很擅长交际;他们总也解不开习题,却可能是运动健将。

然而成绩一差,其他所有的优点就都容易被掩盖了。


人作为群体动物,本来就是有

分工差异

的。如果大家都去当老板、当教授,社会还怎么运转呢?


问题是,我们人人都会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是又都默默地希望自己是那金字塔尖尖上看起来光鲜亮丽的一小层。


今年,湖南有个女孩钟芳蓉以高分考入北京大学,却因为报考了考古专业连续上了好几天热搜。很多网友担心她读这个专业以后“没钱途”。有人甚至刻薄地说:寒门子弟不配追求什么爱好,不想着改善家庭条件就是自私。


幸好她的爸爸妈妈尊重孩子的选择,支持她的决定。


她的父母,虽然都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工,但格局一点也不小。他们能给予孩子的物质条件有限,又因为打工常年不在身边,但他们想方设法陪伴孩子,倾注了所能给的全部的爱与支持,并且没有以此为筹码,要求孩子走他们认为好的路,而是给了孩子充分的自由。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每年各省高考状元父母的采访,就会发现,虽然经济条件千差万别,但这些家长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很从容,不焦虑,充分尊重孩子,充分相信孩子。


也许这也是他们的孩子能当上状元的一大理由吧。


也许有人会说:“孩子都当状元了,当然从容不焦虑了。我们家孩子成绩差得一塌糊涂,这怎能不焦虑?”


我们从接受教育开始,就知道要“拼搏”,要“奋斗”,要“上进”,却忘了学习怎么跟自己和解,怎么接受“平庸”。


我们可以把时间的维度拉长,把人生的道路拉宽,就会看到“平庸”的背后,也许还藏着很多闪光点。


● 学习成绩普通的孩子,可能很有爱心;


● 淘气的孩子,可能思维很活跃,能提出很多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 爱玩游戏的孩子,可能动手能力很强......


大连理工那个研究生的遗书中,最后几句话让人泪目。


他说希望下辈子能做猫咖的一只猫,野猫也行。还祝愿家人朋友顺顺利利,国家一直繁荣昌盛。


这是个内心柔软的人啊!可惜生命停留在了如夏花般绚烂的25岁。


如果,如果真的有如果,他在迈不过这个坎儿的时候,认怂了。也许几十年后,他也是个在公园里打着太极,儿孙绕膝的幸福老头儿。


如果人生太艰难,

我们可不可以不要那么勇敢?


今年大家好像都遇见了很多不顺心的事,

背负着更多的压力和责任,在那些瞬间里,我们好像又长大了。


人生回头看,

没有什么坎是必须迈过去的。

真迈不过去了,我们绕一条道。

绕不过去,我们暂且先躺平看看。

不必一直把弦绷得那么紧的。


给自己一点时间、

一点沉淀和思考的机会,

也许,在那扇关掉的门边,

我们就会遇见另一扇推开的窗。


文章来源:糖糖妈的下午茶

语音:曹缘

BGM:《夜色钢琴曲》月色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