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be Podcasts

「日内瓦共识」:中美贸易摩擦的暂停键按下了吗?

贸易战阴云下的曙光

  • 简述2025年4月至5月间中美贸易摩擦的急剧升级,双方关税壁垒高企,全球经济承压。
  • 引出2025年5月12日《中美经济贸易会议联合声明》的背景和重要性,称其为一次关键的降级举措。
  • 提及美方代表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和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以及中方代表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

联合声明核心内容解读

  • 关税调整:美国承诺:修改2025年4月2日第14257号行政令,对中国商品(含港澳)加征的从价关税中,24%的关税在初始90天内暂停,保留剩余10%。同时,取消第14259号和第14266号行政令对这些商品的加征关税。
    中国承诺:相应修改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4号,对美国商品加征的从价关税中,24%的关税在初始90天内暂停,保留剩余10%。同时,取消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5号和第6号对这些商品的加征关税。
  • 非关税措施:中国承诺采取必要措施,暂停或取消自2025年4月2日起针对美国的非关税反制措施。
  • 未来协商机制:双方将建立机制,继续就经贸关系进行协商。中方代表为何立峰副总理,美方代表为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和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协商可在中国、美国或双方商定的第三国进行。

美方视角与解读

  • 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的声明:强调会谈取得“实质性进展”,感谢瑞士政府的协助,并提及总统已知晓进展。
  • 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的声明:认为双方迅速达成协议反映分歧“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大”。重申美国存在巨额贸易逆差是此前加征关税的原因,相信新协议有助于解决此“国家紧急状态”。
  • 提及美国在日内瓦协议达成前,曾于2025年4月11日发布总统备忘录,澄清半导体产品不受相关从价税影响。

中方视角与应对

  • 回顾中国在贸易摩擦升级期间的应对措施:包括对美国商品加征报复性关税,以及采取出口管制(如稀土、关键矿产)、将美国公司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发起反垄断调查、暂停部分美国农产品进口、向WTO申诉等非关税反制措施。
  • 分析中国在日内瓦协议中同意暂停非关税反制措施的考量。
  • 探讨中国对未来磋商机制的期待,强调务实解决问题、坦诚对话、管控分歧和探索合作。

市场反应与行业影响

  • 全球市场:联合声明发布后,全球股市普遍上扬(美股、欧股、亚洲股市均有积极反应),美元走强后略有回落,人民币升值,原油、铜等大宗商品价格走高,黄金价格回落,大豆价格上涨,市场波动性指数VIX大幅下跌。
  • 重点行业:农业:出现缓解迹象,美国对华农产品出口有所增长,但仍有关税损害农民利润、推高成本、引发报复及中国进口多元化的担忧。
    科技与半导体:半导体豁免和紧张局势缓和带来积极信号,但关税仍可能导致消费电子产品价格上涨,长期技术竞争依然存在。
    制造业与汽车业:从极端关税中获得缓解,但成本压力和不确定性持续,对投入品关税、供应链稳定性的担忧仍在。
  • 提及美国商会、全国制造商协会、美国农业事务联合会、半导体行业协会等行业协会的初步反应和评论。

深度分析:临时休战还是持久和平?

  • 深层动机:分析双方同意缓和局势的经济和政治考量。美方可能出于对高额关税影响国内经济和消费者、以及解决贸易逆差的意愿;中方可能出于经济困境、寻求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维护全球贸易秩序等考虑。
  • 90天期限的意义:是为双方提供喘息之机的“冷静期”,但鉴于问题复杂性,短期内达成全面解决方案的难度较大。
  • 协议的持久性与范围:日内瓦协议是临时措施,侧重于缓和关税危机,未解决知识产权、补贴、市场准入等深层次结构性问题。部分原有关键关税依然存在。
  • 中国暂停非关税壁垒的意义:对特定美国企业可能带来比部分关税回撤更直接和切实的利益。

未来展望与挑战

  • 新的磋商机制:其有效性取决于双方解决核心问题的真正意愿。
  • 持续存在的症结:知识产权、强制技术转让、国家补贴、市场准入壁垒、技术霸权之争、经济模式差异等仍是未来谈判的主要挑战。
  • 可能的情景:渐进式进展与休战延长、僵局与重新升级、达成有限的行业特定协议、或持续的低水平摩擦。
  • 对利益相关者的建议:企业需进行供应链多元化、情景规划、政策倡导;政府需关注可实现目标、保持沟通、解决根本原因;国际社会需鼓励对话和遵守多边规则。

总结与思考

  • 重申日内瓦协议是重要但可能短暂的降级举措。
  • 强调未来谈判的挑战性,深层结构性矛盾仍待解决。
  • 提醒关注中美贸易关系的未来走向及其对全球经济格局的持续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