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白播客

袁莉和她的朋友们

当下中国最有趣的谈话都是在私下进行的。《不明白播客》希望把有趣的谈话分享给世界各地的中文听众,在这个黑暗、混乱的时代发出一点光亮和温度。这个播客是几位专业新闻记者联合发起的个人项目,不代表我们供职的机构。取名不明白是因为在这个魔幻的国度有太多不符合常理值得探究的事情。我们希望每周能就一个话题进行深入、不设限制的讨论。欢迎收听、订阅和分享。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1. 借网贷的年轻人:从举债消费到举债活着

    18 HR AGO

    借网贷的年轻人:从举债消费到举债活着

    网络贷款似乎到了无所不在的地步。点个外卖、骑个共享单车,都会收到来自平台的借贷推销。获取贷款也很容易:只要实名认证,就有可能获得几万甚至几十万元的额度。今年,中国消费者协会提示年轻人消费应该“量力而行”、“避免掉入网贷陷阱”。但在我们的采访中,人们借钱的故事,远比“消费主义”更复杂。 一位27岁的上海互联网从业者,毕业后的几年里,只有一半时间在工作,在就业不稳定的几年间,多次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借贷循环。他始终对未来还抱有期望,坚信只要找到稳定工作,就能还清贷款。但越来越长的求职期击穿了他的信心。他开始任由网贷逾期,不再在乎自己的信用积分——因为结婚生子、买房买车的未来剧本,已经离他的现实生活很远了。 一位创业失败的返贫者,陷入160万元的债务泥潭。37岁再就业,体会到求职的残酷,他说,债务带来的真正压力并不是一百多万的数字,而是看不到未来挣钱的希望。 一位26岁的媒体人,回忆了自己使用网贷的经历,年轻人混乱的财务管理和不稳定的收入如何相互影响?她也反思了年轻一代的消费观、缺失的金钱教育。 我们还邀请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史宗瀚(Victor Shih)教授,讨论网络贷款在中国为何如此发达?如何理解年轻人的生存性借贷?如何理解这些困在网贷里的年轻人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 PS:第二届不明白节来啦!9月6日,欢迎听众朋友们来到华盛顿,你将遇见最有见识的学者、最具文采的作家和最有勇气的纪录片导演。我们将用一天的时间,透过纪录片放映、相声表演与现场对谈,回顾我们来时的路,思考我们身处的现实,也共同想象未来的可能。点击链接立即报名:https://zeffy.com/en-US/ticketing/2025-in-person 时间轴: 01:29 夏先生:大学期间用花呗,工作以后最多欠债五六万 02:35 毕业之后压力增大:两万元的就业培训班,租房开支 05:54 第一份工作工资5000元,在上海入不敷出 07:50 频繁找工作的几年里,无法摆脱网贷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 11:28 对未来抱有希望,只要找到稳定工作,贷款总能还清 15:14 不愿意求助家人,不能打破家里的期望 15:56 放弃征信:买房、结婚、生子的道路越来越远 18:09过去对征信毫无概念,平台额度给你一种有很多钱的错觉 20:00 邵先生:创业失败,中年返贫 22:19 创业之路:跨境电商、炒币、自媒体 24:14 2017年家庭收入走下坡路,2019年之后彻底走上赔钱的路 26:15 目前已有三个平台暴雷,焦虑来源看不到希望 27:29 37岁跑外卖,“不是不想工作,而是真的找不到工作” 31:27 两年间债务翻倍,为什么没有强制停贷?”我觉得我能翻身” 32:51 如何面对逾期催收? 39:29 找工作未果,担心过渡跑外卖变成长期现实 41:50 谢女士:从实习到工作,如何感到经济压力越来越大 45:30 2022年,在封控中辞职,失去稳定收入 46:35 媒体行业总是拖欠稿费,有时候等三四个月,甚至半年 47:51 借网贷的耻感,账单越糊涂,越不想面对 50:31 自我反思:年轻人被消费主义裹挟了吗? 52:31 社会经验是”经济下行,人应该储蓄”,但在封控中,年轻人只想活够今天 53:05 中美年轻人理财观念的差距 58:25 年轻人正在逐渐认清经济下行的现实 1:04:19 Victor:中国网贷发达的原因:资本成本很低,信用卡体系不发达 1:08:51 政府试图用消费贷提振消费,是合理的吗? 1:13:41 大量坏账对金融系统影响有限,但对个人生活、就业、心理健康是毁灭打击 相关链接:EP-156 在阶层固化中挣扎的人们(上) EP-157 在阶层固化中挣扎的小镇做题家(下) EP-035 Victor Shih:地方债会拖垮中国经济吗?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1h 19m
  2. “捞女游戏”背后:这些男性为什么厌女?

    19 JUL

    “捞女游戏”背后:这些男性为什么厌女?

    6月19日,一款名为“捞女游戏”的互动影游在steam平台上线,迅速登顶中国区热销榜,并引发巨大争议。游戏讲述一位外卖员被女主播情感欺骗,倾家荡产后逆袭复仇的故事。剧情影射了胖猫案翟欣欣案等公众熟知的事件。 游戏得到了大量男性玩家的共鸣与高分评价,好评率一度达到96%。许多男性用“复仇”“中国男性的悲歌”这样的词语来表达对游戏的支持。还有人表示,他购买游戏是为了对抗“女拳”。 捞女游戏为何能迅速爆红?这些男性为什么厌女?“情感反诈”背后,隐藏的是怎样的社会情绪?在今天的中国,性别矛盾为何如此激烈? 本期节目里,既有来自男性视角的真实“厌女”声音,也有他们的现实焦虑,我希望观众朋友们能抱着了解的心态来收听这期播客。此外,我还邀请了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李思磐,她从游戏内容谈起,指出彩礼、仇女、男性愤怒并非简单的性别矛盾,而是情感教育缺失、社会保障不足下的多重结构性问题。 文字版:https://bit.ly/bmb-160-text 时间轴: 黄先生: 02:16 捞女游戏迎合了什么样的男性情绪需求 05:51 游戏情节:外卖员、女主播与捞女组织 13:02 非自愿独身男性:渴女又厌女 17:04 对于“捞女游戏”,不应该贡献自己的互联网注意力 21:35 黄先生的观点:游戏内容的平等多元无法靠封禁达成 Xi先生: 25:13 游戏是对抗“女拳”的武器,同时获得赛博情绪价值 27:45 xi先生厌女的原因:看了很多男性利益受损的新闻 30:59 大同订婚强奸案,“妇女意志压过了客观证据”? 32:56 现实里的xi先生:23岁,从来没有谈过恋爱 36:19 “一定要注意与女性的距离” 40:42 xi先生的斗争:网络对线,抵制杨笠和京东 43:26 现实焦虑:啃老、宅家、未来”走一步看一步“ Linda: 48:00 Linda看大同案:强奸是犯罪,跟在不在关系里无关,男性未被很好普法 50:00 ”自由恋爱、没有彩礼“的婚姻是什么样的? 53:45 ”(作为爸爸)不带孩子,你就是从清朝过来的人“ 1:02:30 家暴及被谋杀墙,女性同样也有很深的恐惧 李思磐: 01:06:22 游戏设定也是筛选用户——在现实生活中跟女性缺乏互动 01:09:17 彩礼习俗的现实背景:女性并不一定是受益者 01:13:22 经济责任与情绪价值 01:18:57 游戏无助于男性了解女性,也无助于男性解决现实问题 01:19:26 性别对立问题严峻的原因 01:23:56 彩礼背后的其他问题:缺失的社会保障、职场歧视 01:27:36 许多困境不是女权主义造成的,而是缺乏女权主义造成的 本期播客提到的相关案件: 苏享茂与翟欣欣案 胖猫案 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 推荐阅读:《婚房里的强奸案》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1h 29m
  3. 林培瑞:去世八年,刘晓波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12 JUL

    林培瑞:去世八年,刘晓波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我没有敌人”,这是刘晓波在法庭上的最后陈述。2008年12月8日,刘晓波在北京被捕,两天后《零八宪章》发布,他被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判处11年监禁,2010年他在狱中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2017年7月13日,他成为自1938年德国记者卡尔·冯·奥西茨基(Carl von Ossietzky)以来,首位在羁押中去世的诺贝尔奖得主。 今天是2025年7月13日,刘晓波去世已八年。在今天的中文语境中,这位诺奖得主的名字早已消失于公共空间和网络,DeepSeek也抹去了他的存在。但他曾是中国八十年代最受瞩目的学术明星,1989年6月3日晚上,他留在天安门广场,与军方和政府谈判,使天安门广场上的学生抗议者避免了在北京其他地方发生的流血事件。尽管有多次流亡海外的机会,他选择留在中国,并多次入狱。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著名汉学家林培瑞,2023年,林培瑞与笔名为吴大志(Wu Dazhi)的中国学者合写了《我没有敌人:刘晓波的生平与遗产》。这本书介绍了刘晓波的个人经历和思想演变,也同时勾勒出过去半个世纪中国政治思想与异议运动的复杂图景。 我们和林培瑞讨论了他眼中的刘晓波:一个自称“没有敌人”的人,如何挑战了一个高度敌我划分的政治体制?刘晓波的命运是否也是中国自由派知识分子集体命运的缩影?他的政治遗产是否还可能在一个高压时代留下回响? 文字版:https://bit.ly/bmb-159-text 时间轴: 00:03 刘晓波是谁? 02:36 林培瑞对刘晓波的第一印象,“年纪小,话很多,性情很冲” 06:11 《零八宪章》:知识分子期望中的中国社会 09:44 刘晓波被捕前的工作:编辑《零八宪章》,找人签名 10:28 回忆翻译《零八宪章》的过程 16:23 林培瑞眼中的刘晓波:独立思考、“贪婪无度地读书”、自我批评能力强 22:08 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This is the time” 24:01 偶像破坏者、天性反叛的人,“中国需要被殖民三百年”言论风波 30:29 如何理解刘晓波说“我没有敌人”,是策略?道德宣言?还是政治哲学? 34:55 非暴力民主转型还有希望吗?“公开躺平的态度”也是一种反抗 41:00刘晓波曾寄希望互联网传播思想,但网络最终变成统治者的工具? 44:50 两个体育馆的故事:被枪决者与梅西球迷 48:23 “刘晓波传”没有回避刘晓波的不光彩往事,包括他对前妻的不忠 54:59 如果刘晓波还活着,他会是川粉吗?他如何看待女权和metoo运动? 58:52 下落不明的临终手稿,“肯定有他最宝贵最成熟的东西” 01:00:35刘晓波之后,新的面孔在哪里? 01:03:30 为什么西方世界不关心刘晓波,空谈中国专制的危险 01:10:35 嘉宾推荐 嘉宾推荐: 迈克尔·J.克拉曼《利益的天平——制宪者的“政变”与美国宪法的制定》 查建英《Trains: A Chinese Family History of Railway Journeys, Exile, and Survival》 《柴静对话为乌克兰作战的中国士兵:“我的心灵安置着我死去的弟兄”》 相关链接: 林培瑞、吴大志《我没有敌人:刘晓波的生平与遗产》 刘晓波:我没有敌人——我的最后陈述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1h 15m
  4. 在阶层固化中挣扎的小镇做题家(下)

    27 JUN

    在阶层固化中挣扎的小镇做题家(下)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超过8亿中国人摆脱了贫困。几亿人从农村搬进了城市,数以千万计的人成为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对于不少人来说,那是一个充满上升通道的时代。但近几年,随着经济放缓,这种向上流动的通道越来越窄。 我们向听众征集了“对阶层固化感到焦虑”的故事。上一期节目里,我们听到了两位中年人分享了他们的人生如何随着经济形势起伏而苦苦挣扎。 这一期节目里的三位讲述者都是90后,Boris在工作6年之后攒钱去香港念研究生,他想摆脱第一学历的遗憾,却发现要面对比本科毕业时更艰难的就业环境;在日本念博士的梁同学自称社会流动里的极端个案;毕业于211大学的Josh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对专业、工作和未来都感到迷茫。 他们的故事是怎么样的?曾经笃行的“教育改变命运”的小镇做题家们,如何在成长过程中重新理解了这句话?他们怎么看待自己的处境?如何重新定义“努力”与“希望”?我们也不得不思考,如果一代年轻人都对未来失去希望,社会会走向何方? 另外,这一次征集的来信几乎全部来自男性听众。未来,我们期待能听到更多女性的声音。 文字版:https://bit.ly/bmb-157-text 时间轴: 02:09 Boris的自我介绍:2016年毕业,工作6年后赴港读研 02:27 两次毕业所面临的求职环境对比 07:31 海投了339份简历,响应率13% 08:13 面试中遇到荒诞问题:学历歧视、家庭背景盘问 09:11 求职期长达9个月,金钱信心遭受双重打击 11:31 Boris作为下岗工人子女,大学勤工俭学 13:28 妈妈为了省下3块钱,取消了学校短信通知 18:59 向上走的动力:亲人言语刺激、自尊心、对职业教育的失望 23:24 自认吃到了性别红利和经济红利,对未来悲观 27:45 梁同学: “如果你想知道小镇做题家的极限在哪里” 28:02 出生于西部国企家庭,从小学到大学,感受到逐渐强烈的阶级落差 32:52 进入大学,最大的挑战是“不知道做什么” 35:22 感受到明显的不公平,但很为自己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 36:58 做家教、发传单、“有什么做什么”,大学毕业,自己攒钱去日本 39:54 拿到哥伦比亚大学offer,被高昂学费吓退,选择留在日本 41:25 自认为是社会流动中的极端个案,和小学同学几乎不再联系 42:46 自学日语、极低消费,过苦行僧式的生活 44:09 未来选择留在日本 46:24 Josh:南方农村出生,父母是农民工,童年开始参与家庭劳动 48:01 上大学后的失落:功利氛围,不喜欢专业 48:53 第一份工作只做了半年,辞职考研 50:42 父亲试图花钱托关系为他找工作 52:05 花费2万元报名再就业培训班 54:13 重新找工作,因“高压”很快再离职 01:02:16 从学生时代开始感受差距,高中同学早早接触外网、学习编程 01:03:22 做公务员、做生意、进大公司,无论做什么都很难再翻身 01:05:54 Josh对未来的想象:未来不愿意结婚生子 相关链接: EP-156 在阶层固化中挣扎的人们(上) EP-115 中国高校就业数据如何造假?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1h 8m
  5. 在阶层固化中挣扎的人们(上)

    21 JUN

    在阶层固化中挣扎的人们(上)

    最近我们向听众征集“对阶级固化感到焦虑”的故事,收到了许多来信。本期节目是第一期,嘉宾分别是38岁的赵先生和即将50岁的刘先生。没有上过大学的他们,年轻时曾在不同阶段感受过一点点经济上行期的红利。但疫情之后,整体社会经济一蹶不振,房地产暴雷,劳动市场萎靡,尤其是面向大龄劳动者的工作变少,他们都开始感到一种停滞甚至倒退。 赵先生来自山西农村,曾做过井下矿工,之后北漂,在北京做过群众演员、房地产中介、贷款行业,曾月入可观,但近两年因行业衰退几乎没有收入。刘先生早年在东北大型国企做工程建设,亲历过90年代下岗潮,后来一直在全国各地辗转打工。快50岁的他面对着被欠薪、工作难找和养老无着落的人生。 在这期节目里,我们会听到普通劳动者的故事以及他们对“社会流动”与“阶层固化”的不同感受。 文字版:https://bit.ly/bmb-156-text 时间轴: 01:34 赵先生来自山西农村,父亲是黑煤窑矿工 02:32 18岁的第一份工作,煤矿瓦斯工,下井环境恶劣 06:24 辞职北漂,带着表演梦去北京 07:21 在中戏学表演,做过群众演员 09:08 转行做房地产中介,“感觉挣钱非常体面” 11:18 转行做贷款中介,辉煌时月入十万 12:28 2024年之后业务减少,收入骤减 14:19 考虑过送外卖、回煤矿工作 15:41 “无法跃升,也难以沉下去” 18:35 如果有孩子,希望有好的环境,塑造好的人格 21:10 思考是否要离开北京 22:24 刘先生:在高温的出租房里来信 23:32 年轻时是国企员工,原本希望在国企稳定生活直到退休 24:42 国企下岗分流,外出打工 26:17 疫情期间项目停工,回家躺平了一年 28:03 对比“下岗潮”与现在时:当年还有信心找工作,现在更悲观 29:27 疫情后就业恶化,“无力感” 31:32 给孩子的期望:“总之要做牛马,不如去国外做牛马” 39:21 被欠薪五个月,没有积蓄,养老无着落 相关链接: EP-115 中国高校就业数据如何造假?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46 min
  6. 李厚辰:为什么“新三样”和AI救不了中国经济?

    13 JUN

    李厚辰:为什么“新三样”和AI救不了中国经济?

    中国官方一直在塑造这样一种希望:中国制造的“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正在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新引擎。今年,国产大语言模型 DeepSeek 横空出世,让很多人重新找回了一种民族科技和文化的信心。 另一个中国里,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欠薪事件频发,失业问题严重,消费疲软,社会保障不足,地方债务危机加重,年轻人因失去希望而不愿结婚生子…… 为什么“两个中国”同时存在?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为什么没有变成普通人的“好日子”?本期节目,袁莉和李厚辰一起谈论,为什么“新三样”和AI救不了中国经济? 李厚辰是「翻转电台」和 YouTube频道「世界苦茶」的主持人,也是一位时事和经济分析专栏作家,他带来了他对中国经济现象的分析和观察,例如科创表面蓬勃,背后却是风投和民间投资的逐年萎靡;华为等大公司总是为了“国家安全”在重复发明;被誉为希望的电动汽车产业实际上饱受价格战和产能过剩之累……袁莉则带来她常年对科技和商业领域的采访观察。欢迎收听本期节目。 文字版:https://bit.ly/bmb-155-text 时间轴: 01:57 “中国的经济就像吃了兴奋剂的人”,局部繁荣难以掩盖系统性萧条 06:56 中国经济中的资源如何错配? 08:29 合肥模式与产业投资泡沫 11:38 风投行业这么萎靡,这么多初创企业从哪儿来的? 14:48 大公司科创困境:为了国家安全重复发明“轮子” 20:46 中国企业“战术上勤奋,战略上懒惰”? 22:35 价格战 、产能过剩、毛利降低:电动车行业即将暴雷? 28:31 新三样在国际贸易中真的那么如鱼得水吗? 33:52 为什么新质生产力无法拯救经济疲软? 35:31 出口补贴越高,财政税收拖累越严重 38:30 “比亚迪过去五年净利润940亿,从政府拿了860亿现金补贴” 41:32 新质生产力靠国家巨额补贴推动,并非市场行为 42:49 AI提升生产力的同时也制造更多失业 48:46 为什么中国政府如此痴迷新质生产力? 57:23 嘉宾推荐 嘉宾推荐: 黄道炫《铁水流:战时中共革命系统的运作(1937-1945)》 《台灣地方政治讀本: 來自青年世代的提問、實踐與反思》 Harukata Takenaka《Failed Democratization in Prewar Japan》 相关链接: EP-132 李厚辰:2015、2016——改变中国的两年 YouTube频道:FearNation世界苦茶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1 hr
  7. 白睿文:从方方日记到《软埋》,为历史还个公道

    6 JUN

    白睿文:从方方日记到《软埋》,为历史还个公道

    2020年,因为翻译《武汉日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白睿文(Michael Berry)教授成为网络攻击的对象。网暴持续了将近三年,他甚至经常收到死亡威胁。作家方方同样遭受重创。她的作品无法出版、再版,连她的名字都几乎从公共空间消失。 在这样的背景下,白睿文重新拾起方方的两部小说译稿。《软埋》讲述在灭绝人寰的土改运动中个人的命运,《奔跑的火光》描写一位农村女性反抗家暴的故事。今年,这两部作品终于在英文世界出版。 这一期播客,白睿文教授来跟我们讲述他翻译这两部作品的过程,以及网暴带来的冲击。白睿文将《武汉日记》《软埋》和《奔跑的火光》列为他心目中的“创伤三部曲”:土地改革、疫情、家暴,不同的事件如何给普通人带来创伤,并影响他们的一生?人们又应该如何处理和面对历史创伤?我们是否还有能力和机会讲出这些历史创伤?欢迎收听本期播客。 文字版:https://bit.ly/bmb-154-text 时间轴: 01:38 回忆《武汉日记》出版后遭遇的网络暴力:间谍谣言、政治漫画、死亡威胁 07:12 方方从“人民英雄”变成“大家的公敌”:批评对象如何在一夜之间被调转 11:59 舆论调转背后是否有组织? 14:15 “递刀子”成为舆论公共空间的分水岭 19:04 希望方方拿回”写作“武器:网暴后她几乎被“封杀” 23:33 白睿文心目中的“创伤三部曲” 31:22 面对历史创伤:小说人物的选择 34:17 多年来教学生“敢讲”,眼下却只能请他们“明哲保身” 40:06 抽屉文学的时代 44:30 谈《奔跑的火光》:如何让西方读者理解中国农村女性的故事 45:35 审查之外的挑战:长篇小说的读者在碎片化时代里越来越少 46:06 曾经花费15年翻译实验性小说的译者,会担心AI吗? 50:05 走出网暴的过程很艰难,但对普通中国人的情感始终没有变 53:54 嘉宾推荐 嘉宾推荐: 电影《风流一代》贾樟柯/万佳欢 《鳄鱼》莫言 相关链接: 《Soft Burial》(《软埋》 《The Running Flame》(《奔跑的火光》)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56 min

About

当下中国最有趣的谈话都是在私下进行的。《不明白播客》希望把有趣的谈话分享给世界各地的中文听众,在这个黑暗、混乱的时代发出一点光亮和温度。这个播客是几位专业新闻记者联合发起的个人项目,不代表我们供职的机构。取名不明白是因为在这个魔幻的国度有太多不符合常理值得探究的事情。我们希望每周能就一个话题进行深入、不设限制的讨论。欢迎收听、订阅和分享。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