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折叠

本节目由看理想和好好虚度时光联合出品。 《艺术折叠》是一档全网发布的免费播客节目,每周一早上8点更新,欢迎留言说出你对当代艺术的困惑和问题。让我们一起踏上这趟当代艺术的解密之旅吧。

Episodes

  1. 17/06/2024

    番外 | 为什么大卫·霍克尼能成为艺术界的"美联储"?

    收听提示 06:23在60年代丰富的抽象艺术环境下,霍克尼如何自信坚持自己的非抽象绘画道路 07:09霍克尼抛开"艺术家要避免被影响"的普遍焦虑,研究历史上大师们的绘画技术和观察方式并学习运用 09:1511:28从理性出发,探讨霍克尼如何嫁接并开拓原有的绘画技术 12:20泳池系列与其"霍克尼式"阳光加州生活的联想 16:42如果将霍克尼的作品比作一张专辑,本次展览将如何多维度地向大众展现他的创作脉络,而非仅专注于他传播度最高的"主打歌" 18:44敢于探索新的媒介,富有热情生命力的画作呈现出"可以很长寿"的老顽童之感 18:44霍克尼是艺术界负责印钱的"美联储" 22:35霍克尼灵活运用不同的媒介,用自己的方式和规则观看世界 24:41中国绘画中的透视关系、笔触和意境对霍克尼的启发 28:48探讨中西式绘画的不同:对于记忆的再现,如何处理空间与时间的关系 30:55与同期艺术家的创作方向不同,霍克尼运用新型电子媒介折返绘画世界 33:34霍克尼极具辨识度的迷幻"多巴胺"色彩 40:50探索霍克尼的作品与人产生的情感链接 43:22本次艺仓美术馆大卫霍克尼"纸间漫行"的策展理念与呈现方式 51:14霍克尼与毕加索等其他艺术家的缘分 54:42探讨艺术家绘画中情感的"真实性" 55:29剧透本次展览带来的一系列公众美育活动 本集嘉宾 余光照 艺仓美术馆馆长暨联合创始人。毕业于中国台湾台湾大学,电机工程、英美文学及法语。策展人、出版人、翻译家及作家。创办美国《PLAYBOY》国际中文版、英国《FHM男人帮》国际中文版、美国《MAXIM风度》中国版、美国时代出版《INSTYLE型时代》中国版等杂志,担任出版人暨总编辑。2010于上海创办艺仓美术馆。 化童 诗人、哲学博士、艺术批评写作者,艺仓美术馆公共项目及出版中心总监。 相关图片 大卫·霍克尼《纸间漫行》,展览时间:2024.6.19-9.10,地点:艺仓美术馆3F CELIA WITH GREEN HAT (M.C.A.T. 268) David Hockney, ';Portrait of an Artist (Pool with Two Figures),'; 1971, private collection 19 May, from The Arrival of Spring in Woldgate, East Yorkshire in 2011 (twenty eleven), 2011 好莱坞罗斯福酒店泳池内壁

    58 min
  2. 17/05/2024

    威尼斯双年展 | 艺术可以温和,也可以挑衅

    收听提示 1、如何评价这次威尼斯双年展"处处都是外人"的主题? 2、艺术可以温和,也可以用来挑衅 3、为什么我们都钟情于乌克兰馆? 4、今年的威双场内、场外激烈吗? 本集嘉宾 蒯乐昊 《南方人物周刊》总主笔,作家,艺术评论者 罗颖 《Hi艺术》发行人兼主编 相关信息 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威尼斯双年展,无疑是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盛事之一。今年的双年展如期于4月拉开帷幕,由阿德里亚诺·佩德罗萨(Adriano Pedrosa)担任策展人,并将今年的主题定为"处处是外人"。在今年的威双现场艺术团体克莱尔·方丹(Claire Fontaine)于2004年创作的霓虹灯系列作品"无处不在的外人"悬挂于威尼斯军械库入口处的水面上,仿佛时刻在提醒着大家今年双年展的核心命题。 对于威尼斯人而言,处于巨大的流动城市特征中,"外人"屡见不鲜,那么"外人"的身份是对谁提出的呢?如今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家们,是冲着威尼斯而去,还是冲着威尼斯商人而去?为何本届双年展会在本该属于当代艺术的舞台上展出大量上个世纪的老作品?佩德罗萨的策展理念,以及他对移民和去殖民议题的关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展览的内容和形式?来自全球南方和北方的艺术家们,在这一平台上如何表达他们的独特视角和创作理念?为什么我们都偏爱乌克兰馆呢?抱着现场观看的感受与很多的问题,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南方人物周刊的总主编蒯乐昊老师和嗨艺术主编罗颖老师,与两位共同聊聊对威尼斯双年展议题的深入思考和观展的独特感受。 在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各个国家的展馆通过艺术回应当下的社会议题与现实,在威双现场,艺术既是温和的,也是带有挑衅意味的存在。本期与蒯乐昊老师和罗颖老师一同探讨这些问题,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对威尼斯双年展更有趣的理解和更多元的视角。 2024威尼斯双年展展览现场 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处处都是外人"主海报 乌克兰国家馆的 《敢于梦想》 展中,壁画下堆满鲜花,只是其中一些已经渐渐枯萎 图/蒯乐昊

    1h 8m
  3. 15/01/2023

    番外 | 徐震:我在漏雨的养鸡场做展览,准备花4年时间送10万张画

    收听提示 1、 如何理解"艺术没有套路"? 2、 什么是艺术生态? 3、 没顶美术馆是如何创立的? 本集嘉宾 徐震 艺术家、策划人、没顶公司创始人,1977年出生,工作和生活于中国上海。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标志人物,2004年获得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最佳艺术家"奖项,并作为年轻的中国艺术家参加了第49届威尼斯双年展(2001)主题展,徐震的创作非常广泛,包括装置、摄影、影像和行为等。徐震®由艺术家徐震创建于2013年,是没顶公司旗下的旗舰艺术品牌,专注于艺术品创作和新文化研发。用户可以通过收藏,欣赏徐震®的艺术品和活动,从而获得高质量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体验。 本集文稿 (十分抱歉,本期因设备原因,音质不佳,详细内容可以看文字稿部分) 祝羽捷:我前段时间收到了没老板(徐震)的信号项目小作品,它上面是绿色和白色油画的笔触,非常抽象,收到之后你会想起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手机微信,聊天的对话框就是那样。 徐震:2021年我们开始一批激情绘画的作品创作,今年6月之后,我们开始推出一个以这批绘画为基础的叫"信号"的项目,给朋友们赠送系列绘画。这个尺度是比较小的,跟手机差不多大。其实画的就是社交媒体的界面,也可以说画的是平时聊天的截屏。所以这系列绘画是非常有辨识度的,你只要看过一眼,就一直记得住。因为它就是我们每天在用的界面。祝羽捷:这个画面上面有很多的变形,越来越抽象,越来越有动感,最后变得有很多种想象。有的笔触它变得像奶油一样,有的就像波浪海浪。 徐震:其实这些作品就是以社交媒体的界面设计为绘画的逻辑。从我个人来说,画这些画就是去感受自己平时在社交媒体上与各种人的对话,和产生的情绪感受。其实还是一种表现绘画的表征,但是它整体的逻辑是来源于我们平时的社交媒体。所以你看到画面上有点图案化的或者有些画面表现的很激动,或者说甚至于有些很无聊或者有些很丑,就是从我们平时的这种对话内容产生的。祝羽捷:徐老师今年的「信号」项目,跟您去年的展览之间是不是也有一些关联?去年没老板在没顶画廊里曾经做过一个展览,里面所有的装置都是IPad、IPhone、MacBook,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系列电子产品。观众走进去会误以为仿佛就到了一个非常真实的苹果的这种手机店,拿起手机来发现全然不是那么一回事,好像被艺术家给糊弄了一下。 徐震:这一系列的「信号」激情绘画其实是我们最近这一两年新的创作方向和主题,可能更多的是跟科技资本主义、大数据下的生活和社会现实有关。 Apple店,当时装修成一个比较标准的苹果专卖店,八十几台设备,每一个设备里面都放入了一些内容。可能对艺术家来说,是在挪用了一个非常高浓度的资本主义,严肃的、精密的设计形态。在里面放入我们日常使用手机产生的各种各样丰富的,比较自由的,或者是想象的内容或者社会的一些现实的内容。祝羽捷:我突然感受到了您这一系列的作品,好像试图都在打破资本主义商品化给我们带来的幻觉,所有的商品化它都会有一个美好的包装,掩盖生产的整个过程,或者是这种本质在后面。但是换了一种观看方式,或者打开方式,让我们不得不又重新的看到这么美好的一个幻觉里面,它带来的那种人生的真实,各种不同的情感。徐震:我觉得是我们不要去否认这些东西,不是硬要去批判资本主义或者是其他,这些都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实。首先是人对周围的真实感受与态度,甚至是无法摆脱的焦虑,然后我会觉得没有办法,无法逃脱这种数据的控制和依赖。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就会产生如何去面对这种现实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这样的一种情绪结果。 祝羽捷:「信号」这个项目我自己也是有一种深刻的感受,第一次一个当代艺术家,他为很多人尽可能的为更多的人去发送艺术的信号,这是一个特别包容,特别开放的态度。徐震:也是很凑巧,前一阵有西藏的朋友发给我看,在西藏的一些宗教仪式里面,有一些类似于把一个东西分散,也是好多份大概几万份发送给信徒,作为一种宗教的信仰的托或者符号,一种信物。其实我觉得像这样的去分享,的确带有一定意义上的一种信念,信念它带有一种宗教性,或者自己的一种精神信仰在里面。比如说送一个东西给你,可能只是一个东西,但当你知道这个事情可能在持续几年十几年后,你发觉还在继续不断的进行,这个时候规模效应带动的会更强烈一点,所以「信号」这个项目现在只是刚刚开始。 祝羽捷:今年没老板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事件,特别兴风作浪的事,因为我很多人都会用这种兴风作浪来形容你这种不羁。没老板在上海的非常远的一个地方开了上海最野的一个美术馆:没顶美术馆。如果大家看照片会觉得那就是一个废弃的、非常破旧的鸡舍,屋顶上面全部都是残破的瓦片,漏风漏雨,在这样废弃破旧的矮房里开了一个美术馆。徐震:其实也筹备了大概两年多,首先路途远是一个优势,从我们没顶系统来说一直觉得艺术首先是要自洽,要自己玩、自己骄傲、要自己觉得是很有自信很喜欢的。没顶美术馆这种很乱、粗糙、狂野的现场,比较符合我们想象的美术馆的一个概念,没顶不是那种特别有钱的私人美术馆,也不太愿意去做一些带有公共艺术教育性质很强的这种艺术互动项目。所以会去倾向于艺术家做创作,自我实现。 祝羽捷:美术馆现在的非常贴合没老板,没老板自己品牌就叫没顶,没顶艺术中心、没顶画廊,大家来到的没顶美术馆发现就是一个破的,房屋、屋顶都是没有修砌的这样一个鸡舍,确实也很像没顶的这样一个名字。 徐震:很多人其实不知道我们没顶的历史,而这里又叫没顶美术馆,所以他真的看到了很多没有顶的房子,才明白为什么叫没顶美术馆,因为没有顶。 祝羽捷:去参观没顶美术馆的时候,我有一个发现非常有趣,在崇明还是有很多原始的生活气的,还有很多农民住在岛上,过着农耕生活,但是没顶美术馆的出现对于他们来说,好像不是那么的在意或者理解当代艺术,只是觉得这里出现了一些好玩的东西,所以那些农民可能一边在旁边还在养鸡养鸭,一边路过的时候看到地上有一些好玩的,他们不知道是什么的作品,就当玩具一样,或者当什么物品就给捡走了,你有看到这样的一些情况吗? 徐震:其实是跟城里的观众是一样的,城里的观众也看不懂城里的展览。我觉得大家有个误区,老是觉得好像农民是不是比城里人更没文化,其实城里人也很没文化,没什么太大区别。城里人也会把你的作品破坏掉,「天下」就是我们那些像蛋糕的作品,每次在艺博会我们都要耗费一个人力在旁边陪着,来看艺博会的人,每次都要被莫名其妙不同的观众舔几口或者咬几下,你是无法理解这个东西的。所以对我们来说是一样的,都是一样的看到新事情,好奇、抵触,慢慢习惯接受,然后期待,这种过程很正常。 祝羽捷:说到艺术生态,其实也是我非常好奇的一个问题,因为没老板是在2009年正式挂牌运营了没顶公司,很多艺术家是不会做这样的事情。就像一个作家,自己去开了个出版公司,然后帮自己出版自己的作品,并且还会签一些新的作家。我也去没顶公司很多次了,有一种很好的氛围,像集体主义一样,很多艺术家工作室相互挨着,都是邻居,大家都在一起,晚上还可以一起吃饭。那个状态我觉得我不知道没老板是不是因为小时候您可能还是赶上了集体主义的尾巴?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原因,就是启发了或者是促成你去成立没顶公司,是你非常享受这种大家在一起创作的这种感觉吗? 徐震:我们是在09年成立的没顶公司。离现在快13年了,时间特别长,我经常有时候记不住当时为什么做这个事情。我出道相对来说比较早,出道就马上碰到像杨振中,飞苹果这些艺术家大家一起做活动,也不是说我这一代,是我发觉我们这代很多艺术家,处在一个三无状态做艺术。体制、机构、商业或者媒体,什么都没有,我们这代艺术家基本上是活在什么都没有的一个环境中,无形之中就想说没有的话就自己弄。所以整个的这一代的北京跟上海的艺术家大家会一起组织做很多活动。这种集体意识促使我们想要这样去弄一弄或者整一整,所以没顶是一种群体性的生活加工作,一直走到了今天。09年的时候,我个人会觉得对于当时个体艺术家被国际化的中国热所包围,个人会产生一种厌倦和警惕。会觉得如果按照那种方式走下去,可能会成为一个比较标准的,西方主流系统认为的艺术家,可能对我来说没什么兴趣。所以当时只是凭着直觉,再加上商业,再加上艺术的品牌化,中国热退潮,艺术商业的兴起,包括整个社会大的外部环境的逆全球化的开始的前夜,所以在那个年代

    44 min
  4. 27/11/2022

    29. 杨圆圆:我用影像讲述了被遗忘的华裔故事

    收听提示 1. 我为什么喜欢用影像记录故事? 2. 如何带领一群华裔奶奶在古巴做演出? 3. 《女人世界》是一部什么样的影片? 本集嘉宾 杨圆圆 视觉艺术家、电影导演,她通过影像、摄影、艺术家书与表演等多种媒介叙事。曾获 ART POWER年度艺术发现大奖(2019);亚洲文化协会奖助金(2017);华宇青年奖提名(2016);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作者书等奖项,她的作品曾入围多部国际电影节,包括美国亚特兰大电影节、卡姆登国际电影节、亚美国 际电影节、台湾国际女性影展,并被《纽约客》等国际媒体报道。她的首部长片《女人世界》在海内外受到广泛关注,并在平遥国际电影展、Doc Edge纪录片节、CNEX华人纪录片提案大会、山一国际女性影展等节展的产业单元取得奖项与好评,该影片将于2023年面世。 本集作品 《中国城轶事》 影片由一场旧金山中国城步行之旅展开:随着40年代奥森•威尔士的电影《上海来的女士》走入旧金山中国城最后一 家现存的戏院,又从"上海楼"漫步到"紫禁城夜总会",镜头跟随着华裔舞者方美仙(Cynthia Yee)、历史学家王万力 (Wylie Wong)与李萱颐(David Lei)的步伐,踏上一场时空交叠的旅程。 《上海来的女士》 尽管在旧金山渡过了大半生,78岁的吴锡锡始终将自己视为"来自上海的女士"。而她101岁的失忆母亲,每天会在口 中喃喃自语"这是哪里?我在上海吗?"找第三任丈夫时,她甚至只考虑来自上海的男人。在电影中,吴锡锡分享了 自己与上海前夫的爱情日记,讲述了二人跨越语言与地理限制、在千禧年通过交友网站结下的爱情故事。 《女人世界》(预计将于2023年底前发行) 2018年9月,古巴哈瓦那,杨圆圆和Coby及其恋人Stephen   艺术折叠第二季每周一早8点更新 欢迎留言说出你对当代艺术的想法和问题

    50 min

About

本节目由看理想和好好虚度时光联合出品。 《艺术折叠》是一档全网发布的免费播客节目,每周一早上8点更新,欢迎留言说出你对当代艺术的困惑和问题。让我们一起踏上这趟当代艺术的解密之旅吧。

More From 看理想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