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童年

12. 中国:教室内外(下)

收听提示

1. 什么是“底层能力”?

2. 家长和老师意见不统一怎么办?

3. 你准备好成为父母了吗?

本期嘉宾

郝景芳

第74届科幻“雨果”奖得主,童行学院创始人兼产品总监,清华大学天体物理学硕士、经济学博士。

李茂

独立教育研究者,教育创新与学校发展咨询顾问,曾译介西方教育,参与创办《中国教师报》和公益机构“为中国而教”,亲历国内多地学校教育改革。

正文

周轶君:欢迎回来,我是周轶君,我们接着上集内容聊。上集郝景芳老师用了一种数学的方法给家长们算了一笔账,很有意思,不知道家长们听了以后有没有少一些焦虑。

李茂:我觉得要让大家明白这个没有对错,选择没有对错,但是你要权衡。

周轶君:我的理解是很多时候来自于我们对于成功的理解比较狭隘,就那条路清华、北大怎么样,你们觉得呢?

李茂:我觉得是这样的,我上次在一个群里也是讨论,我说如果你们去看中国哪些地方、哪些人群并不焦虑,可能就能够理解所谓的焦虑这个事情,我甚至可以说可能在很多人群里边觉得我们在谈焦虑的这个事情觉得很可笑。

因为我觉得它是一个群体的自我复制,我们在讨论的这个人群比方说可能都是通过一些名校出身的,通过学历获得了一定的职位和成就,这么一个人群,再有一个焦虑的自我叠加,造成的这么一种现象。

但是如果说你拓展开去,没有上名校,比如说至少没有在海淀名校里边待过的,但是你看世界上那么多职业,就刚才景芳也说到,而且那么多职业里边都有成功者,都有自我实现非常充分的那些人,实际上是我们讨论焦虑的这群人可能没有看到。

郝景芳:其实现在也不光是说清华、北大了,全国很多的城市也都有很多父母都很焦虑,我自己觉得可能人与人的差别还是蛮大的。在清华、北大毕业的家长也有一些就是不焦虑的。

李茂:佛系。郝景芳:对孩子是很看得开,也有特别焦虑的,所以我自己觉得可能人与人之间对于这件事情的态度的差异是最主要的。我自己我在想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对于说一个人的人生方向和他的学历,挺不挂钩。

我其实是在大学里面会注意到,为什么浙江来的朋友,他们经常愿意出去自己做生意,或者要么做创业的,做投资的或者是去开创一点,我会发现说江浙一带来的很多人他们自己家就是干这个的,他自己家是做生意的,因为江浙一代的人,人人都是小老板,太正常了,所以他看到了他家里面都是这样的,他周围的亲朋好友要么自己做生意的,自己做投资的,所以大家都会认为说自己出去折腾点事情是很自然很正常的。

但是你要问一个北方的家庭出来的孩子,他可能就没有这个胆量去尝试,他会觉得我就想找一个体制内的稳妥一些的工作,父母就会一直在跟你说这个是个铁饭碗等等,北方有一些地方比较保守的就会特别明显的特点,即使他们是同一个学校出来毕业的,真正自己去做创业或者是自己去做一个自己喜欢的事业的概率就会差很多。

 周轶君:可是你坚持这个其实挺难的,因为我碰到有的家长是摇摆性,一开始的时候他是坚持说我希望孩子能够独立发展的,我不要盲从的去补课,有的但是当他升到小学或者再高的时候,老师会告诉他说其他孩子都在补课,他们来上课的时候已经知道了要教什么,他都学会了,但你的孩子不会他会自卑,我知道的一个家长就他听完当天下午就冲出去就补课了。

李茂:我明白,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郝景芳:他不比较吗?

李茂:这是另外一个问题,这是被迫选择,因为我知道这种情况,这是一个我觉得是在行业里边需要治理的一种陷阱。

周轶君:是指的在学校层面上。

李茂:学校系统,因为我觉得学校里边的老师不能因为说很多人在外边上了补习班,比方说已经掌握了多少,我上课的时候就不照顾正常进度的学生,他是被迫选择,是因为老师已经告诉他了,说白了就是我不会讲,因为很多孩子都学会了。你想作为家长来讲,他这种反应是很正常的,他是被迫的,跟刚才说那种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说这个我觉得是首先学校。

周轶君:学校里边应该是要管理这种现象。

李茂:对,首先是学校没做对。

郝景芳:你自己也是觉确实他得是学校能够给所有的孩子正常的(教育)。

李茂:对,正常的。

郝景芳:就得要教什么?

李茂:对。

郝景芳:但是除此之外,我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是,我肯定作为家长也不能接受,说我孩子完全落后了,人家全学会了,我学不会,我肯定也得要让他随大溜,哪怕我不要求他是第一名,他肯定也得随大溜,所以无论如何他得跟得上进度,但是实际上我和我先生讨论过在学校学的知识这一点,我当时说其实小学不就是四则运算简单的几何方程,还有分数小数,还有什么?他说没了。

其实真的就是在我们看来,小学比如说数学就这么些内容,他只不过就是在这里面有很多技巧,反复应用。前后左右的去倒,但是你要真正把它回归到知识本身,你会发现真的就这么点东西,他其实按照有一个数学老师跟我讲说小学数学六年的课一个月就能教完,他是比较极端,只教这些纯知识内容,所以这种情况下当你越把你的注意力focus(聚焦)回来,说整个学校期间它核心的知识内容具体到底有什么?

以及它需要你掌握的核心的思维方法到底有几样,当你越回归到这个核心,你发现其实没多少东西就是让自己的孩子去回归到这些最本质的,你理解了什么是数?你理解了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未知数?你理解了这个东西它就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它其实是一个很高效的学习方法。

大家对于这种学习进度的焦虑,他不是focus在绝对知识上它是focus在相对知识上,比如说这一个孩子的四则运算其实就是加、减、乘、除,他会想考虑到说别人已经能够一分钟算20道口算题了,我们家孩子一分钟才算了15道。我们家孩子完蛋了。

周轶君:赶紧去补课。

郝景芳:我们家孩子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怎么才能一分钟算20道。

周轶君:不,25道。

郝景芳:对,25道,所以当你要是把你的注意力关注在跟别人的一个相对比较上,这是一个无底洞,你永远是落后的,但是你如果关注说我们家孩子到底会不会四则运算?加、减、乘、除这四个东西他全明白了,他全懂了,他真的就会了,就是会了,就没有那么大的必要去强行跟人家比了。

周轶君:就说到我们这个课程设置上来说了,如果真的像景芳刚才说的我们还原到我们要学的知识本身,其实它不用花六年时间在完成,我们的课程设置是什么问题?

李茂:不。

郝景芳:他技巧在反复训练。

周轶君:或者说我们课程里面能不能?

李茂: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的课程是用一个月学完六年的内容。

周轶君:但这是夸张,我们的课程设置里面能不能也同时能帮我们的家长解除一些焦虑?比如说除了学习这些加减乘除之外,我们多一点对于生命对于自然的认知,对于刚才景芳说的整体世界的认知。

李茂:这个话题,我觉得是这样,先要做一件事情,就是说在拓展更多的比方说素养的培养之前,我的一个观点是要做一件什么事,你要真正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学习者,这才能够解放他。从他的动机到他学习的能力,他自己能够解决基本的学习问题,将来所谓标化考试要考的那些他自己能够比较从容的应对了过后,我们再去给到他拓展性的这些学习,他会相对来说是更能够去处理的去应对的。

周轶君:这个有意思,反而我倒想到我们所谓输在起跑线上,可能不是他做了多少道题,而是他一开始没有养成这种能力。

李茂:我是身边有些案例,也有老师给我们反馈各种信息,在小学中低年级他可能会在前面那是因为他提前学了,或者说他比较听话跟着走了,但是未必是能够确保到他真正的学习能力的提升,就是他后场的学习未必也是能够轻松地学下去。其实给到孩子一个很好的福利,从小帮他去建立自己的学习的信心、热爱和一些基本的能力,我觉得如果给到他这个,把他这些培养起来是他一生的福利。

这比他短期某个节点的成绩更重要。郝景芳:我特别同意李老师这个观点,所以为什么我们想在孩子大概四五岁的时候,给他做一些这种思维练习的培养,就是让他能够自己有逻辑思维推理的能力,让他去观察对比,自己去做归纳的能力,让他有发散思维,有聚合思维等等,有这样一些思维能力的话,其实对他来讲才是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

郝景芳:我自己观察女儿的时候,会让她去学习写一些字等等,我不会说让她描着,按照我的要求去写,她反倒有很多东西是一个自我探索,她会去

Hosts & Gue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