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人

单向街基金会

「历史学人」是由单向街基金会出品的播客。我们和历史学人聊天,展现他们关于历史、关于人的经验和理性思考。让我们一起分享历史学人的爱和怕,他们被触发的兴趣,对过去的沉迷,以及理性和想象的分配。这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关于人的价值的分享。

  1. HACE 7 H

    Vol.98 非洲升起星条旗:在利比里亚复制美国

    在西非海岸,有一个名叫“利比里亚”的国家,意为“自由之地”,国旗几乎与美国一模一样,英语是它的官方语言,却鲜有人了解它与美国有着怎样的渊源。 利比里亚不是一个普通的非洲国家,它是由一批19世纪从美国移民而来的黑人所建立,他们怀着对自由的渴望仿照美国制度建国,却在非洲大陆上重现了种族分层与政治垄断,最终走向血腥内战与长期贫困。 为何美国殖民协会支持送黑人回非洲?那些自愿或被迫移民的美裔黑人精英,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建立起一个“小美国”?外资与族群对立又如何拖垮了它?而当土著民族在1980年终结美裔黑人的统治后,利比里亚为何没有迎来民主转型,反而陷入更残酷的内战与军阀混战? 本期历史学人邀请资深媒体人段宇宏,通过诸多鲜活的细节与故事,带我们一起回顾利比里亚如何从“自由之地”走向破碎现实。 时间线: 02:21 废奴≠平等,19世纪美国主流怎么想? 06:12美国殖民协会为何鼓励送美国黑人回非洲? 11:23 1822年移民登陆,“自由之地”诞生 09:29 罗伯茨:利比里亚开国总统的选择与野心 13:29 照搬美国制度建立的非洲“小美国” 29:42 1%的外来黑人,统治99%的土著族群 34:26 凡士通公司如何绑定利比里亚经济与政治? 42:38 杜伯曼的现代化30年:表面繁荣下的隐患 52:20 血腥的政变与残酷的军阀混战 01:06:04 政权和平交接:利比里亚177年来的首次突破 01:10:55 【片尾曲】Nasseman《Who Stole the Money?》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布什罗德·华盛顿(Bushrod Washington)(1762–1829):乔治·华盛顿总统的侄子,曾任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是美国殖民协会的创始人和首任主席。 约瑟夫·詹金斯·罗伯茨(Joseph Jenkins Roberts)(1809-1876):利比里亚共和国首任总统,被称为“利比里亚之父”。 威廉·杜伯曼(William Vacanarat Shadrach Tubman)(1895-1971):利比里亚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总统,被誉为“现代利比里亚之父”。 威廉·理查德·托尔伯特(William Richard Tolbert Jr.)(1913-1980):继威廉·杜伯曼之后的利比里亚总统,1980年被塞缪尔·多伊发动政变杀害。 塞缪尔·卡尼翁·多伊(Samuel Kanyon Doe)(1951-1990):利比里亚历史上首位土著黑人总统,1990年被查尔斯·泰勒军队俘获并处决。 查尔斯·泰勒(Charles McArthur Ghankay Taylor)(1948–):1997-2003年任利比里亚总统,2012年被国际法庭判50年监禁,罪名包括谋杀、强奸、使用儿童兵等,是二战后首位被国际法庭判刑的国家元首。 乔治·维阿(George Weah)(1966–):首位获得金球奖和世界足球先生的非洲球员,后成为利比里亚总统。 本期音乐: Michael Jackson《Liberian Girl》 Nasseman《Who Stole the Money?》:Nasseman是利比里亚雷鬼歌手、词曲作者和社会活动家。2019年,Nasseman发行了单曲《Who Stole the Money?》,这是一首抗议歌曲,提到了利比里亚中央银行2500万美元的失踪。 「和我们互动」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特约主编:高海博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

    1 h y 13 min
  2. 31 AGO

    Vol.97 新安江、千岛湖与被湮没的严州府

    在浙江西南部的丘陵地带,藏着一个被遗忘的江南——严州府。它既不在传统意义的太湖流域,也不属于富裕的杭嘉湖平原,而是远离主流江南印象的山区地带。它曾是东南水路枢纽,新安江与钱塘江的贯通,又让它成为南宋临安的屏障、徽州商人东进的门户。然而,从太平天国的战火到现代水库的修建,严州府逐渐被淹没在历史河流中。 为何这座曾是南宋“龙兴之地”的城,会在太平天国战乱中损失过半人口?杨太后投海传说怎会漂到越南成海神?西方旅行者笔下的鸬鹚捕鱼、船夫技艺,如何呈现严州在中西交通史中的隐秘地位?被淹没的不仅是古城,还有哪些被切断的文化脉络? 本期历史学人邀请历史学者杨斌,他以一个建德人的身份讲述这片土地地理意义上的“淹没”,带我们重新找回严州府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 时间线: 01:17  “江南以南”的严州府,到底在哪? 03:45 严州府的山水与非典型的江南饮食 08:02  徽州与严州:一条新安江,连起两大文化区 13:16  南宋的严州:两宋三帝的龙兴之地 18:58  杨太后如何变身为越南海神? 25:40  西方旅行者眼中的严州 33:27  马戛尔尼使团眼中的严州 46:23 太平天国与严州:一场战争如何改变人口与文化? 53:25  水电站建成,地理与记忆一同沉没 59:31【片尾曲】林強《三峽好人片尾 Still Life End》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鄂多立克(~-1331):意大利方济各会托钵僧,是继马可·波罗之后来到中国的著名旅行者,与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尼可罗·康提一同被称为中世纪四大旅行家。著有《鄂多立克东游录》,在欧洲广为流传。 马可·波罗(1254-1324):意大利旅行家,侨居中国17年,游历中国各地。 伊本·白图泰(1304-1377):摩洛哥旅行家,中世纪四大旅行家之一。 利玛窦(1552-1610):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1582年被派往中国传教。 马戛尔尼(1737-1806):英国近代政治家、外交家。1792年英国政府任命其为正使,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名出使中国。1793年9月,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接见了马戛尔尼,但马戛尔尼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均未被清政府接受,最终使团无功而返。 尼·斯·米列斯库(1636-1708):摩尔多瓦学者、俄国使臣。俄国任职期间,被沙皇任命为俄国外交官。1676年率领俄国首个正式外交使团抵达北京。他将此次远行的沿途见闻写入《中国漫记》,成为俄国全面介绍中国的著作。 本期音乐: 林強《三峽好人片头 Still Life Open》 林強《三峽好人片尾 Still Life End》 「和我们互动」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特约主编:高海博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

    1 h y 1 min
  3. 24 AGO

    Vol.96 以法之名:第三帝国的法律改造

    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纳粹德国的暴行无疑是黑暗而沉重的一页。然而,这样一个以极端民族主义和极权统治著称的政权,并非“无法无天”,反而构建了一套形式上臻于完美的法律体系。它不仅继承了德国的法律传统,还通过实证主义的改造,将法律转化为服务于暴行的工具。 这样一种法律的异化何以发生?纳粹德国如何利用历史法学派、宗教传统和哲学思潮编织新的法律叙事?拉伦茨、施米特这样的法学者,为何一度为纳粹背书?今天的法律人该如何守住“让人成为人”的初心? 本期历史学人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高仰光和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陈碧,从法律视角切入,探讨纳粹如何利用法学传统、民族主义话语和意识形态改造,将法律变为压迫的工具。对话不仅回顾历史,更希望唤起每一位法律人和每一位听众对法治本质的思考。 感谢豆瓣播客 × 罗德RØDE为本期节目提供的录音室和声音设备。 时间线: 04:01 纳粹法律:形式完美的“坏蛋” 12:20 自然法与实证法的冲突 16:10 二战德国如何改造传统法律? 21:50 纳粹对德国民法典的继承与扭曲 33:04 如何看待施米特的“敌我二分”? 43:27 最终被纳粹当局放弃的施密特 48:59 1933年学者的选择:效忠、流亡还是蛰伏? 52:27 为何研究纳粹法学? 01:03:11 法律的底线——让人成为人 01:06:00 【片尾曲】莱纳德·伯恩斯坦《马勒A小调第六交响曲「悲剧」第三乐章 中板》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卡尔·拉伦茨(1903-1993):德国民法学家、法哲学家。在纳粹德国时被封为“桂冠法学家”,并且是受纳粹德国官方肯定的“基尔学派”成员之一。代表作有《法学方法论》等。 卡尔·施米特(1888-1985):德国法学家和政治思想家。其与纳粹政权的关系使他的思想备受争议,许多人认为他的理论为极权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持。代表作有《政治的概念》《政治浪漫主义》等。 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1878-1949):德国法学家、法律思想家、哲学家和社会民主主义者。其“拉德布鲁赫公式”为二战后德国法学界反思纳粹法制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代表作有《法学导论》《法哲学》《社会主义文化论》《德国通用刑法典草稿》《论刑法的优雅》《英国法的精神》等。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哲学家,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曾公开支持纳粹政权,后期与纳粹保持距离。 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1779-1861):德国法学家,历史法学派的代表人物。萨维尼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现代法学的方法论基础,并在罗马法史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现代民法学的体系。 京特·雅科布斯(1937-2013):德国法学家,机能主义犯罪论的缔造者之一。他认为对市民不能适用死刑,但对敌人则可以适用死刑。 本期音乐: 莱纳德·伯恩斯坦《马勒A小调第六交响曲「悲剧」:第一乐章 充满活力的快板》 莱纳德·伯恩斯坦《马勒A小调第六交响曲「悲剧」第三乐章 中板》 「和我们互动」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特约主编:高海博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

    1 h y 8 min
  4. 17 AGO

    Vol.95 寻路百年中东:在碎片上重构

    理解中东,从来不能用简单的视角去打量——加沙的硝烟、叙利亚的乱局、伊以冲突的僵局......这些看似零散的事件背后,缠绕着百年的历史纠葛。 百年前,奥斯曼帝国在民族国家思潮的冲击下,加上自身难以维系的统治成本,最终走向解体,而一战后英法“分而治之”更将阿拉伯世界拆成碎片,为教派、民族矛盾埋下伏笔。 这样的历史底色,催生出不少值得深究的话题:为何土耳其能靠凯末尔的世俗化改革成为稳定的现代国家,而多数阿拉伯国家却深陷动荡?殖民时代的人为划界,给中东留下多少难以愈合的伤痕?在教派影响深远的中东,政教分离能否带来长久和平? 本期历史学人邀请历史作家郭建龙,他将结合行走中东的经历,深刻分析教派分歧、殖民遗产、民族矛盾背后的逻辑,带我们穿透乱象,读懂百年中东。 时间线: 01:36 行走中东:友善民众、笃定信仰与阿拉伯身份的认同 03:54 奥斯曼帝国破碎,现代中东版图形成 09:37 英法殖民划界如何埋下中东碎片化的隐患? 14:52 教派纷争如何影响中东格局? 18:04 中东唯一完成“亡国-复国-世俗化”的土耳其 24:25 逊尼—什叶千年纷争的现代演绎​ 29:48 政教分离能否最终解决中东问题? 37:09 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兴衰 39:40 中东最复杂的巴以问题 46:39 巴以两国方案注定走向失败吗? 55:10 【片尾曲】Michael Heart《We Will Not Go Down》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沙特家族:16世纪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纳季德地区的穆斯林统治家族,也是现今统治沙特阿拉伯王国的王族。 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Thomas Edward Lawrence)(1888-1935):英国军官,也称“阿拉伯的劳伦斯”,因在一战期间参与阿拉伯大起义而闻名。 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1881-1938):土耳其共和国第一任总统,被誉为现代土耳其的肇建者。 萨达姆·侯赛因(1937-2006):伊拉克前总统,阿拉伯复兴党成员,发动两伊战争、海湾战争,2003年被美军推翻,2006年被处决。 哈菲兹·阿萨德(1930-2000):叙利亚前总统,1970年通过政变上台,建立了以阿拉维派为核心的政权,统治叙利亚近30年。 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1918-1970):埃及前总统,阿拉伯民族主义核心人物,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建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67年“六日战争”惨败后,阿拉伯民族主义走向低潮。 萨拉丁·本·阿尤布(1137-1193):库尔德人,中世纪穆斯林世界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埃及阿尤布王朝的开国君主。在哈丁战役中大败欧洲十字军,收复耶路撒冷,摧毁耶路撒冷王国。 本期音乐:Michael Heart《We Will Not Go Down》 「和我们互动」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特约主编:高海博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

    58 min
  5. 10 AGO

    Vol.94 盛世舆情:宋代为何谣言满天飞

    谣言从不是简单的闲言碎语,在宋代尤其如此,其谣言的生命力格外旺盛:宋太祖靠“契丹入侵”的流言开国,真宗朝“帽妖食人”传言搅得洛阳不安,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的成败中,都有谣言的影子。 而在1054年的仁宗朝,巴蜀之地流传一则耐人寻味的谶语:“岁在甲午,蜀且有变”。因934年后蜀建立、994年王小波李顺起义两次“甲午变乱”的记忆,这八个字从民间疯传至朝堂。同年超新星爆发的“天有异象”更添恐慌,后与侬智高将攻蜀的传言叠加,让四川陷入全民动荡。 这则谣言为何能掀起风浪?官员如何平息风波?宋代“谣言满天飞”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社会背景与民众心理? 本期历史学人邀请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黄博,他将结合研究经历,剖析谣言背后的社会矛盾、治理逻辑,带我们从独特视角读懂宋朝。 时间线: 02:41  从宋史中发现谣言:一场关于盛世谣言的研究 08:25 为何宋代谣言多?史料、社会与舆论的三重因由 18:16  宋太祖“黄袍加身”前的三步“谣言术” 22:10  陷入流言里的新政与变法 29:20  巴蜀“甲午谣言”:历史记忆中的预言 35:02 太平睿盛花的60年轮回 44:55  宋初蜀地的治理困局 56:22 宋代官员们如何应对谣言? 01:04:25  SN1054超新星爆发引发的恐慌 01:10:11 甲午谣言最终如何收场?谣言过后,蜀地与中央的关系又如何? 01:20:03 从谣言看宋代:重识历史的听觉维度 01:23:07 【片尾曲】邓丽君《万叶千声》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孔飞力(Philip Alden Kuhn)(1933–2016):美国著名汉学家,研究晚清以来的中国历史。学术著作有《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等。 宋太祖(927–976):赵匡胤,宋朝开国皇帝。公元960年,后周朝廷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无法辨认真假,就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赵匡胤一连散布三条流言,为黄袍加身做足戏码。 宋真宗(968–1022):赵恒,宋朝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间发生“帽妖案”,即公元1018年洛阳出现谣言,称有形似帽子的妖怪夜间飞入民宅伤人,百姓恐慌,紧闭门户。 宋仁宗(1010–1063):赵祯,宋朝第四位皇帝。其统治时期被称为“仁宗盛治”。在位期间发生“甲午再战”谣言,认为每逢甲午年四川便会爆发动乱,因此1054年甲午年时,民间和朝廷均对此年份的动乱传言深感忧虑。 王小波、李顺起义(约994前后):北宋初期在四川爆发的一次农民起义。王小波、李顺因不堪忍受官府的压榨和剥削,聚众起义。994年,起义军攻占成都,建立大蜀政权,李顺称大蜀王。暴动震惊朝廷,遂派精锐禁军,数年后方完全平定。 范仲淹(989–1052):北宋仁宗时期的重要政治家,与富弼、韩琦共同推动了庆历新政,试图改革北宋的政治和经济问题。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神宗时期主持变法,陆续制定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苏洵(1009–1066):苏轼、苏辙之父。北宋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甲午再乱谣言大流行时,苏洵听闻认为眼下的四川已危机四伏,于是忧心忡忡地写了《上府倅吴职方书》。与此同时,北宋诗人张俞面对谣言,则直言不过是无知之辈起哄,即甲午再乱的谣言根本就是荒诞的。 司马池(980–1041):司马光之父。郫县任职时,面对盗匪即将攻蜀的谣言,他利用元宵节观灯的习俗,允许百姓尽情游玩,通过与民同乐转移百姓的注意力,消除恐慌情绪,使民心逐渐安定。 程戡(997–1066):宋仁宗任命其为益州(今成都)知州,负责应对可能的甲午动乱。 张方平(1007–1091):北宋大臣。继任益州知州后,继续巩固程戡的成果,应对民间恐慌,通过停止不必要的军事行动和举办公开活动,进一步稳定社会秩序。 王曾(978–1038):宋代著名状元宰相。在处理“帽妖案”中,下令百姓夜间开门,破除谣言。 侬智高(1025–1055):北宋中期少数民族首领。1041年,不堪忍受交趾国的欺压盘剥,此后多次请求归附宋朝未被收纳,遂自行建立“大南国”,后受宋廷名将狄青讨伐,兵败于昆仑关之战,流亡大理。 本期音乐: 邓丽君《万叶千声》(歌词来自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和我们互动」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特约主编:高海博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

    1 h y 26 min
  6. 3 AGO

    Vol.93 在日本追问战争记忆

    二战结束已80年,战争记忆却从未随时间消褪,尤其在中日之间。 作为二战战败国,日本如何讲述战争故事,又是如何建构战争记忆。带着这个问题,历史爱好者冯翔走访了知览特攻平和会馆、游就馆、广岛平和纪念公园等战争纪念馆。 在那里,神风特攻队被强调是“保家卫国”的英雄,广岛核爆则执着于“纯粹受害者”的伤痛......加害者身份的模糊与受害者形象的突出,构成了日本战争记忆的鲜明特征。 为何日本的战争反思始终差一口气?与德国的历史清算、德国政府的鲜明表态相比,日本的战争记忆为何呈现如此矛盾的面貌?本期历史学人邀请到资深媒体人、作家冯翔,他以个人观察视角,与大家一起拆解这些矛盾,谈讨战争如何被记忆。 时间线: 02:49 日本战争态度的两面性 05:10 神风特攻队的“凄美叙事” 10:07 神风特攻队的实效:绝望中的“回光返照” 13:30 东京游就馆:甲级战犯的“英雄”纪念 15:55 木口小平与广濑武夫,日本建构的战争神话 19:45 日本对侵华战争的轻描淡写 22:53 平和祈念馆:关东军战俘的“受害者”叙事 29:16 广岛核爆中被遗忘的朝鲜劳工 32:33 在历史反思上,为何日本不是德国? 41:03 日本式的资料收集,对讲述中国的抗战记忆有何启示? 45:01 西方如何看待日本的战争记忆? 46:23 【片尾曲】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神风特攻队:即神风特别攻击队,是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成立的特别攻击队。中途岛失败后,日本为挽救其战败局面,利用武士道精神,按照“一人、一机、一弹换一舰”的要求,对美国舰艇编队、登陆部队及固定的集群目标实施的自杀式袭击,其队员全部为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年轻人。 广濑武夫(1868–1904):日本明治时代的海军军人。在第二次旅顺港闭塞作战中,他为搜救部下杉野孙七而重返即将沉没的舰船,被俄军炮火击中而亡,因此被称为日俄战争的第一号军神。 木口小平: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杜撰出的“军神”。据传木口小平是一名喇叭手,在成欢之战中吹着军号中弹倒地,死状还保持着嘴含军号的姿势。 平冈敬:前广岛市长,他在任期内将广岛和平纪念公园外的韩籍核爆遇难者慰灵碑迁至园内。 本期音乐: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 「和我们互动」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特约主编:高海博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

    49 min
  7. 27 JUL

    Vol.92 弃夫与杀夫:民国女性的出走

    之前我们以清代律法解读《红楼梦》中女性的命运困局,这一期,我们将目光投向更贴近现实的历史现场。 1937至1949年的北平,战乱与政权更迭交织,物资匮乏如影随形,底层妇女以「弃夫潜逃」的方式获取生存机会:或寄望再嫁换取生路,或在纺织厂、帮佣的苦役中挣扎,她们凭大杂院的人情网络与当时简陋的交通,在绝境中寻得一丝生机。 她们为何甘冒重婚等罪名也要出逃?是单纯的生存所迫,还是受新文化思潮的悄然触动?民国司法对她们的轻缓判决,与清代的严惩为何形成反差?「婚姻」与「找主」有有多少区别?「以工作为耻」的观念如何捆住她们的手脚?而80年后的今天,女性虽拥有更多权利,却仍面临职业、家庭等难题,古今困境有何异同? 本期历史学人邀请到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员赵宏和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陈碧,延续法律与性别研究的脉络,剖析北平底层妇女的生存逻辑,对比不同时代法律对女性抗争的态度,探寻她们在绝境中突破束缚的勇气。 时间线: 02:06 80年前,“弃夫”为何成为底层妇女的生存选择? 04:45 新文化运动启蒙,底层妇女被“唤醒”了吗? 10:47 北平底层妇女的生存状况 15:52 女性靠大杂院的关系网求生 24:16 民国司法为何比清代对女性更宽容? 35:37 女性讲述苦难不再是一种耻辱 44:26 国家治理对女性出逃的双面影响 50:24 80年后女性的“出走”有何不同? 54:08 电影《酱园弄》映射的三类女性 01:06:02 未来法律如何为女性选择保驾护航? 01:17:30 【片尾曲】苏运莹《野子(live)》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苏青(1914–1982):本名冯允庄,中国作家、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海派女作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结婚十年》《歧途佳人》、散文集《浣锦集》《饮食男女》等。 张桂梅(1957–):全国优秀教师、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2008年,她创办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帮助众多贫困山区女孩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苏敏(1964–):自驾旅游领域自媒体创作者。2020年她从郑州出发,开始自驾游的旅途。她“离家出走”的故事激励了许多人勇敢追求自由和自我价值,其经历也被改编成电影。 房主任:山东临沂农村的50岁脱口秀新人,在《喜剧之王单口季》第二季的表演中,她以荒诞的口吻回忆包办婚姻,其表演的内容引发全网热议。 「和我们互动」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特约主编:高海博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

    1 h y 22 min
  8. 20 JUL

    Vol.91 夹缝求生:游走于大国博弈中的抗战外交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历史学人”将推出系列节目聚焦抗战历史。 本期节目我们将围绕中国的抗战外交斡旋,尤其是自1937年全面抗战至1941年珍珠港事件前。这期间,德意日轴心逐渐联合,反法西斯联盟却尚未成型,英美苏各有算盘。中国独自面对日本的侵略,作为被侵略的一方,中国不得不游走于大国博弈中,夹缝求生。 这场外交博弈充满曲折:德国由对华军火供应国转向对日妥协,苏联援华却拒参战,英法则绥靖退缩,美国态度渐转成为关键。为何中德“蜜月”骤然终结?苏联援助背后有何地缘考量?英国为何在滇缅路问题上反复?蒋介石如何最终锁定美国? 本期历史学人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蔡梓,分享1937-1941年期间中国如何在大国夹缝中以战促援,揭开那段从孤立到同盟的外交突围史。 时间线: 01:52 为何要让中日战争“国际化”? 10:05 中德蜜月的终结:从军火供应到陶德曼调停失败 15:04 英美“踢皮球”:中国求援初期的失望与转向 19:45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背后的算计 27:03 慕尼黑协定后,中国外交的悲观与期待 40:14 1939年中美关系如何逆转? 51:22 中国为何选择“半公开站英法”? 01:00:53  至暗时刻:「联德」的选择? 01:06:14 从孤立到同盟,中英美最终走向同一战壕 01:07:49 抗战与外交:自助者天助的四年坚持 01:09:40 【片尾曲】中央乐团《保卫黄河 (齐唱、轮唱)》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王世杰(1891–1981):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和外交家。早年留学英国和法国,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武汉大学校长,而后逐步进入国民党高层,先后任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部长、宣传部长、外交部部长。 孙科(1891–1973):孙中山与原配夫人卢慕贞所生长子,民国时期的重要政治人,长期担任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 徐永昌(1887–1959):民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军令部部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原大战晋绥军总指挥、抗战时期军委会四巨头之一,代表中国政府接受日本政府投降。 张群(1889–1990):国民党元老,曾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应对日本侵华局势。 陶德曼(1877–1950):德国外交家。1937-1938年,奉德国政府之命与驻日大使狄克逊斡旋于中日政府之间,为谋求“停战”与“和平”开展一系列秘密外交活动。 郭泰祺(1889–1952):民国时期政治家、外交家。1919年以中国代表团专门委员身份出席巴黎和会。1940年后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联合国安理会首任中国首席代表。 顾维钧(1888–1985):中国近现代外交家、政治人物。1919年和1921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就山东主权归属问题据理力争。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驻英大使等职,为支援抗战奔波。 孔祥熙(1880–1967):银行家及富商,曾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 朱家骅(1893–1963):中国近代教育家、科学家、政治家。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教育部长、交通部长、浙江省政府主席等职。 陈光甫(1881–1976):中国近代著名银行家、企业家。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国民政府代表赴美谈判借款事宜,促成了中美“桐油借款”等重要贷款。 胡适(1891–1962):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曾任驻美大使,为争取美国对中国的支持做出重要贡献。抗日战争期间支持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 本期音乐: 殷承宗《保卫黄河 (钢琴协奏曲)》  中央乐团《保卫黄河 (齐唱、轮唱)》 「和我们互动」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特约主编:高海博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

    1 h y 10 min

Acerca de

「历史学人」是由单向街基金会出品的播客。我们和历史学人聊天,展现他们关于历史、关于人的经验和理性思考。让我们一起分享历史学人的爱和怕,他们被触发的兴趣,对过去的沉迷,以及理性和想象的分配。这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关于人的价值的分享。

También te podría interes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