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 Business Next

【數位時代Podcast】專講科技創新與轉型成長,將複雜的數位技術翻譯為新商業機會,讓轉型決策、資源配置有最前端的觀點與策略思考! 為你說數位、訪專家、談實戰。有想聽的主題或合作提案,歡迎來信:podcast@bnext.com.tw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 數位關鍵字EP205.GitHub從獨立運營到併入微軟核心AI部門!CEO離職代表開發者黃金時代的終結嗎?

    23 HR AGO

    數位關鍵字EP205.GitHub從獨立運營到併入微軟核心AI部門!CEO離職代表開發者黃金時代的終結嗎?

    GitHub CEO Thomas Dohmke宣布離職,微軟同時將GitHub併入Core AI部門,這項震撼業界的組織重組,讓被稱為「工程師最大交友平台」的GitHub未來走向備受關注。數位時代創新長黃亮崢James邀請開源社群資深觀察者,COSCUP的長期志工畢玉泉(小畢),深入解析這次變革對全球開發者生態圈的深遠影響。 聽完這集你可以學到: 1.GitHub在開源生態系的關鍵地位:了解GitHub如何成為開源社群與臺灣開發者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從COSCUP等重要活動的專案管理到個人開發者的程式碼託管,認識這個平台對本土開發者社群發展的重要性。 2.開發者與創投如何評估專案的指標:認識GitHub星星數作為專案熱門度指標的意義與限制,學習如何透過貢獻者數量、活躍度等多維度指標,更全面地評估開源專案的品質與可信度。 3.AI時代下開發工具的變革趨勢:探討Copilot等AI輔助工具如何改變傳統開發流程,預測Thomas Dohmke未來創業方向可能聚焦的AI開發者工具領域,了解手寫程式碼與AI協作的平衡點。 4.GitHub的替代與可能的遷移策略:掌握GitLab、Gitea、Forgejo等GitHub競爭對手的優勢特色,學習開發者在面對平台變化時的風險管理策略,理解去中心化與聯邦式網路在程式碼託管領域的可能性。 GitHub CEO Thomas Dohmke的離職決定,再次引發開發者社群對微軟收購策略的關注。與前任CEO Nat Friedman相比,Thomas選擇完全離開微軟而非轉任其他職位,顯示其重返創業的堅定決心。微軟在2018年以75億美金收購GitHub,當時引發開源社群的廣泛擔憂,擔心這個「邪惡帝國」會破壞開源生態。然而,六年來的發展證明,微軟不僅維持了GitHub的獨立運營,更透過「Microsoft Loves Linux」等舉措,逐漸贏得開發者信任。相較於Skype被Teams取代、Hotmail併入Outlook等失敗案例,GitHub成功保持品牌獨立性,成為微軟收購史上的成功典範。這種差異關鍵在於GitHub這個品牌的響亮程度,以及微軟認知到開源社群對平台獨立性的重視。 GitHub併入微軟Core AI部門,標誌著這個平台從單純的程式碼託管服務,轉向AI驅動的開發者工具生態系統。從臺灣開源社群的角度觀察,GitHub的重要性已超越單純的技術工具,成為開發者社群建立聲望、展示實力的重要平台。以COSCUP這個亞洲最大開源研討會為例,其網站、志工平台、議程資料等重要專案都託管在GitHub上,形成完整的開源協作生態。臺灣雖然人口基數較小,但在開源參與度上表現出色,不僅有專案獲得25萬顆星的優秀成績,更有許多開發者積極參與國際開源社群。GitHub的AI化轉型將如何影響這種社群文化,是開發者關注的焦點。 面對GitHub的戰略轉向,開發者社群並非毫無選擇。Git作為分散式版本控制系統的技術優勢,讓程式碼遷移變得相對容易,這為開發者提供了重要的風險保障。GitLab作為最主要的競爭平台,在企業級市場擁有穩固地位,而Gitea、Forgejo等自託管解決方案,則為追求更大控制權的開發者提供選擇。更值得關注的是,聯邦式網路概念在程式碼託管領域的應用潛力,類似Mastodon在社群媒體領域的嘗試,可能為未來的開發者協作模式提供新的可能性。然而,GitHub在開源生態系統中的網絡效應仍然強大,加上如JavaScript生態系統的NPM已被GitHub收購,形成了難以撼動的技術護城河。 對於開發者或企業而言,最明智的策略是保持多平台熟悉度,提前準備應變方案,同時密切觀察GitHub在AI整合過程中的功能變化與政策調整。然而GitHub的未來發展將是微軟AI戰略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也將深刻影響全球企業軟體開發者的工作方式。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h 6m
  2. 2 DAYS AGO

    EP254. 聯德拉美制日,來自荷蘭的ASML如何成為全球市值最大半導體設備商? ft. 《造光者》作者Marc Hijink

    全球獨家生產超紫外光機(EUV)的荷蘭業者ASML,近年成為台灣家喻戶曉的名字,知名度遠比在家鄉荷蘭還高。台積電的先進製程能推進到什麼程度,全仰仗ASML的微影設備,而美國為了限制中國半導體技術進步,直接禁止EUV出口到中國。 這家公司為何能舉足輕重? 1984年,從跨國集團飛利浦的一個事業單位獨立出來,原本不被看好。從找到金主成立合資公司,到先後請來外國籍執行長幫忙管理,跌跌撞撞算是有了初步樣子。進入1990年代,當時日本的尼康(Nikon)和佳能(Canon),美國的矽谷集團(Silicon Valley Group, SVG),規模和影響力都遠大於ASML。 後續接手的兩位高管,一位是個性火爆的研發悍將布令克,一位是專責客戶的溫和軍師溫寧克,聯手帶領公司走過一關又一關,步向今日的偉大。 ASML目前最高等級的EUV,一台價格約四億美金,相當於最貴的F35戰機。而EUV的生產過程一如F35,ASML只負責設計和組裝,所有零件都向外採購,而生產高階鏡頭的德國蔡司是它最重要的供應商。 有二十多年主跑科技產業經驗的荷蘭記者Marc Hijink,花了幾年時間徹底研究並採訪ASML多數關鍵人物和外部夥伴,寫成《造光者》(Focus: The ASML Way)一書,並在本集節目分享他的觀察,包含近日ASML入股法國AI語言模型公司Mistral的背後原因。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54 min
  3. 數位關鍵字204.為什麼地端AI元年來了!GPT OSS、Gemma 3讓企業自建不再是夢想

    5 SEPT

    數位關鍵字204.為什麼地端AI元年來了!GPT OSS、Gemma 3讓企業自建不再是夢想

    2025年8月5日,OpenAI發表了自2019年GPT-2以來首個開源模型GPT OSS。從年初中國DeepSeek掀起的開源熱潮,加上Google發布的Gemma 3,到OpenAI主動出擊,地端AI時代正式來臨。數位時代創新長黃亮崢James邀請APMIC(亞太智慧機器)創辦人暨執行長吳柏翰Jerry,深入解析GPT OSS模型如何標誌著企業地端AI部署時代的來臨。 GPT OSS這個120億參數的模型透過MXFP4最佳化技術,將記憶體需求降低到原本的四分之一,讓企業能在單張H100上運行,相較於中國模型如DeepSeek動輒需要5張以上H100,美國開源模型更專注於在有限硬體資源下達到最佳性能。GPT OSS採用混合專家架構(MOE),大幅提升運算效率。更首次引入了Harmony Response Format格式將Agent的分析能力直接內建到模型中,企業可以更精確控制AI的思考過程,無需複雜的提示工程就能獲得高品質回應。 企業在評估地端AI部署時,需要考慮「合法、合規、合用」三大面向: 合法:模型需符合國家規範並具備在地文化理解;合規:要求通過ISO 27001資訊安全、ISO 42001人工智慧管理、ISO 27701隱私資訊管理等國際認證標準;合用:強調實際商業價值創造。 在成本計算上,當企業每日Token使用超過新台幣5000元時,就應認真考慮地端部署。對於金融、醫療、政府等受監管行業,地端部署不僅是成本考量,更是合規必要。企業在選擇開源模型時,需要考慮模型的可塑性、基礎能力和訓練難度。GPT OSS雖然訓練較困難但不易遺忘,適合需要穩定性的場景;Llama系列可塑性高但容易遺忘,適合需要頻繁微調的應用。 但是,地端AI部署遠比想像複雜,企業需要做好充分準備。硬體方面,除了GPU採購困難外,還需要升級機房電力系統、網路設備(100G以上交換器)和散熱系統。軟體方面,從作業系統選擇、CUDA環境配置、Python開發環境建置,到模型下載部署、企業系統整合等,每個環節都需要專業技術能力。更重要的是建立驗證標準,企業必須先定義明確的應用情境,建立量化的評估指標,讓實際使用者對AI產出進行評分驗證。 Jerry建議企業採用「先工具後自建」的策略,先透過成熟的企業AI工具建立使用經驗,再根據實際需求決定是否投資自建地端系統。他也提醒整個導入過程通常需要半年到一年時間,企業應該制定短中長期的AI投資計畫。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h 6m
  4. 東京在線EP17_ 從亞馬遜日本到日本獨角獸Mercari,跟著在日資深工程師看兩種典型國際化企業 ft. 前Mercari後端工程師 Po-An

    1 SEPT

    東京在線EP17_ 從亞馬遜日本到日本獨角獸Mercari,跟著在日資深工程師看兩種典型國際化企業 ft. 前Mercari後端工程師 Po-An

    本集《東京在線》邀請到 Po-An,曾任 Amazon Japan 後端工程師,後加入日本獨角獸公司 Mercari,參與快速成長的新創專案。他的職涯跨足大型企業與新創環境,對企業文化、流程與技術協作有深刻洞察。 節目中,Po-An 分享在 Amazon Japan 的跨部門專案與系統設計經驗,以及在 Mercari 新創環境下的敏捷開發、快速試錯與「Go Bold」文化,呈現跨文化團隊協作的重要性,並解析工程師在不同組織中的成長與角色擴展。他也提供對想進入日本科技市場的新創或技術人才的實務建議,涵蓋文化適應、職涯規劃與技術管理思維,並分享日本新創生態與技術趨勢觀察。 節目重點: ✅ 大型企業 vs. 新創公司的文化與流程比較 ✅ 跨部門與跨文化技術協作經驗分享 ✅ 敏捷開發與快速試錯在新創環境的應用 ✅ 工程師在不同組織中的成長與角色擴展 ✅ 對進入日本科技市場的新創或技術人才的建議 - 主持人:Ko桑(柯誠) 本集來賓:Po-An — 前Mercari後端工程師 了解更多 Meet Global 👉🏼 https://pse.is/7rqvqs 📍鏈結東京產業動態,關注Startup Island TAIWAN Tokyo Hub:https://tokyo.startupisland.tw/ 🎬 Production Team: Meet 創業小聚 🎧 Editing and Post-Production: 聲歷其境 All Around You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35 min

About

【數位時代Podcast】專講科技創新與轉型成長,將複雜的數位技術翻譯為新商業機會,讓轉型決策、資源配置有最前端的觀點與策略思考! 為你說數位、訪專家、談實戰。有想聽的主題或合作提案,歡迎來信:podcast@bnext.com.tw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From 數位時代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