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谈社|翻译艺术品

Vol.74 从封禅、投龙到泰山奶奶:齐鲁神圣信仰和泰山造神运动

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在泰山举行封禅之礼,向上天汇报天子的政绩并祈求赐福。本次封禅的特殊之处在于,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由皇后参与的封禅活动。当时武则天带领朝中有封号的女子共同加入了这次祭祀,开创了历史先河。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武则天的泰山封禅是她称帝之路上的标志性事件。事实上,在武则天登基之后,继续在泰山致祭、立碑、造像,包括多次举行名为“投龙”的道教神秘仪式,利用泰山来支撑武周政权的合法性。

汉语中“泰山北斗”是崇高的代名词。这座耸立在山东半岛的庞然大物仿佛是天上神权、人间王权以及生活中各种礼制、道德的具象,时刻提醒人们,世上有一些东西不容僭越。

正是这样的神圣性,让泰山成为诸子建构的古史传说中,昭示功业的权力之山;儒生眼中,和孔子形象重叠的文化之山;道教观念中,通向神仙世界的福地仙山;以及佛教传说中,连接阴司地府的神秘之境。而在我们的民俗信仰里,泰山又化作保佑妇女和孩童健康的女神;在更古老的传说中,它还是一位身份不明的东夷神明,执掌生死的东方主宰。

因此,泰山就犹如大地上的北斗星,作为永恒的坐标不断被历史所诠释。而几千年来,泰山的多重面相,既是是一部中国人造神的历史,也是一份人类精神演化的概览。本期节目,我们邀请《栖云文化》联合创始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博士凌彤老师,一起探索泰山内涵的流变。

内容包括

02:50 作为边境的泰山:东夷人的神话和迁徙

08:04 山东半岛的地貌是泰山的神圣之源

13:25 西周的三种分封和华夏的武装殖民

16:50 八主信仰与齐鲁之学:泰山纳入华夏认知版图

26:18 先秦诸子的泰山修辞,让泰山脱颖而出

31:00 孔子与泰山:两大文化顶流的捆绑与叠合

35:42 四方和四岳是现实,五行与五岳是理想

40:53  “四岳”是人还是山?神话与历史的记忆错位

46:36 东岳何以成为五岳之尊?

50:14 从秦地畤祭到失败封禅:秦始皇的山岳政治

56:46 汉武帝回收五岳,大一统的想象成为现实

62:23 刘秀和武则天:泰山认证的天命之子

69:21 宋真宗封禅:神圣的消解和送子女神的诞生

72:03 泰山地狱:主宰生死的冥府判官

80:19 道教的神仙领域和泰山神圣家族

88:06 写给天神的信:从三官手书到投龙仪

97:11 游走在灰色地带的泰山“淫祀”

102:17 慈爱温柔的泰山奶奶成为最受亲近的神格

- 制作团队 –

美术设计 子鹤

后期制作 孙称

神圣山岳

山东半岛自西向东横卧着由泰山、蒙山、鲁山、沂山组成的泰沂山脉。泰山就处在海岱地区的中部,主峰在泰安市境内,海拔1545米,是海岱地区第一高峰。从空间的角度看,最高的山顶离天最近,而且处在中心位置,有一种神圣的向心力。自然而然会让四周仰望,受到周边地区人们的崇拜。

海岱地区的古代文明萌芽于后李文化时期,经过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早期,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龙山文化早期,进入文明时代。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100多年到4600多年。考古证据显示,大汶口文化时期就有信仰、崇拜山岳的活动,非常有名的大汶口陶尊上的 “山” 形符号就是一个例子,这个 “山” 就是泰山。

图为:刻有山形符号的大汶口陶尊

山东殖民和八神祭祀

西周分封诸侯,把姜太公分封到了营丘,建立了齐国;把周公旦分封到了曲阜,建立鲁国。从此以后,海岱本地的东夷人和迁徙而来的周人开始了漫长的对抗和融合。期间东夷族对周王朝有过多次反抗,西周诸王也先后征伐,在青铜铭文里,都用东夷称呼他们。之所以姜太公被封到齐国,是考虑到要姜太公去部署东线防务。姜太公本来就是东海上人,所以这也是一种“以夷治夷”的策略。一直到春秋时代,外来殖民者和东夷原住民之间持续好几个世纪的冲突才终告结束。

在融合过程中,泰山从东夷文化的信仰中心变成了新兴齐鲁文化的信仰中心。而齐地祭祀也在一定程度保存了上古时期东夷人的信仰,“八神祭祀”就是显著的代表。

所谓八神(八主),包括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四时主。其中天、地、人是空间结构;日月、阴阳、四时是时间结构,两两相对又有阴阳属性;兵为杀主西方,四时主是一岁之始,在东方。因此这套信仰包含了天地、阴阳、东西相对的时空认知。

这套源自上古的祭祀体系,一直到秦始皇、汉武帝的时代还有所沿用。

图为:泰山梁父山,传说中地主祠的所在地。

黄帝合鬼神于泰山

随着齐国势力影响的扩张和齐鲁之学(六经和儒、墨之学)的传播,齐鲁大地上最受重视的泰山,成为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资源。与泰山相关的古史传说也被建构出来了。“黄帝合鬼神于泰山”就是其中一例。

《韩非子》说,黄帝在泰山与各方鬼神会和。当时有蛟龙拉着车,蚩尤在前面开道,风伯、雨师清扫道路,虎狼列队前进,凤凰在天空飞翔,同时还演奏着叫做《清角》的音乐。

我们今天看这个描述,感觉像某种古代祭祀游行。它展示了黄帝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地位。与各方鬼神的会合,也寓意着他得到了天地神灵的支持。

在春秋时代,人们普遍认为姬姓是黄帝的子孙,在周成王以前,姬姓的势力从来没有达到山东的痕迹,所以黄帝不可能到达泰山。而战国时代,由于黄帝族的后裔特别发达,很多帝系故事都以黄帝为中心,这时黄帝的足迹才可能扩展到全国。

图为:山东嘉祥武梁祠西壁,迄今发现最早的黄帝像

诸子的“泰山修辞”

嘉宾统计了春秋战国诸子文献“泰(太)山”的修辞特征。由此可以看出,泰山修辞首先被齐鲁两地的儒生以及墨家学者使用;随着齐鲁之学文化影响力的扩展,三晋地区的儒家、法家、纵横家文献;燕、赵国地区的文献;甚至秦国、荆楚的文献中,也频繁地把泰山,而不是他们的本地高山,作为习语,来形容高大、厚重、崇高的意象。这就从文献的角度印证了泰山的影响力,在春秋战国时期从山东半岛扩散到全国,从地方性的山岳变成了全国性的山岳。

孔子和泰山 

秦汉学者在拟托齐、鲁故事时,经常把场景设置于泰山。在更晚的传说中,“孔子”和“泰山”叠合在一起出现,形成了独特的“孔子游泰山”的文化空间记忆。例如,荣启期向孔子传道的故事,就是被汉代学者特意把空间放置在泰山。

儒家文献一直将孔子与泰山相类比。因为泰山在齐鲁有着高不可攀之尊,所以自然被用来象征心目中的圣人。有子、子贡、孟子都用泰山比喻孔子。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子贡说:“臣誉仲尼,譬犹两手捧土而附泰山,其无益亦明矣。”孔子甚至也以泰山自喻自伤。他说:“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更晚近的文献中,还有孔子为攀登泰山(也是为自己)所作的《丘陵之歌》,在诗歌中,“泰山”是孔子可望不可即的高山,一路上荆棘滋蔓,正如孔子在传道过程中经历的磨难。

“四岳”

“岳”在商代卜辞中指一个地域之内地位最高的山,有时称为“岳宗”,隐含着祖先的涵义。

西周时期,“岳”被视为姜姓的祖先。《国语·周语》记载:“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周语》讲述大禹治水的时候说,“四岳”是水神共工的从孙,辅佐大禹治水,因有功而受封侯伯,其姓为姜,其氏为吕。《尚书》中,尧屡次咨询“四岳”谁来治理洪水、谁来接替帝位;舜还接受“四岳”朝见,问“四岳”谁来总领百官辅佐朝政、谁来主持礼典。此时的“四岳”既指代一位姜姓的先祖,似乎也指代某一座山。

后来,四岳被分化成东、西、南、北的四方山岳,舜东巡守至岱宗、南巡守至南岳、西巡守至西岳、北巡守至北岳。此类模糊不清的历史记叙,体现了上古历史和神话之间的含糊边界。而尧舜禹和“四岳”之间的君臣关系,也暗示了周代中央统摄四方的理想政治格局。

图为:发现于殷墟的亚长牛尊局部,“亞”形符号暗喻了中央辐射四方的意味。

五岳真形图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提到了《五岳真形图》,这是一种道教重要的符图。道教所谓的“真形”,就是指得道者经过修炼形成的不朽的仙真之形,是一种异化或者说变形。《五岳真形图》就是五岳的变形,不仅记载了五岳的地形和地貌,还可以作为入山求药访仙者的地图,还被视为入山必备重要的辟邪祈福的符箓。

对《五岳真形图》历来有很多解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