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英歌小女孩火遍全网,醒狮小女孩也萌出了圈……越来越多非遗小传人正以他们年轻可爱的形象点亮屏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搭建新的桥梁。
在这股传统文化青春热潮中,还有哪些闪闪发光的年轻面孔?
日前,在探访广州珠村乞巧活动时,记者遇到了一位非遗小传承人。13岁的黄奕铮从小浸润在乞巧文化的氛围中,他跟着妈妈逛祠堂、听故事,在“天河乞巧习俗”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潘剑明的启蒙下,一步步从好奇的旁观者,成长为动手创作的“乞巧”小传承人。
他不仅修炼出精湛的手工技艺,更有各种新奇又超乎年龄的思考。他的指尖,既有千年乞巧的温柔,也闪烁着面向未来的光芒——
马面裙少年的“丝袜花”
珠村被称为“乞巧文化之乡”,每年七夕前后,这座城中村便迎来最热闹的时刻。潘氏宗祠内外张灯结彩,宗祠正殿明德堂前的供案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乞巧工艺品。
鹊桥相会的场景,七夕公仔、珠片制成的瓜果、斋塔、手作花卉等,种样之繁多、工艺之精巧,引来周边群众和外地游客慕名而至,有的虔诚祭拜,有的观赏打卡。
在潘氏宗祠旁的乞巧文化博物馆的公共活动区内,记者见到了正低头专注制作的黄奕铮。他身着藏青色马面裙,铁丝与彩色丝袜在他的指尖灵活翻飞,一片片花瓣渐次成形,一朵精巧的“丝袜玫瑰花”不出一会儿就做好了。
黄奕铮今年13岁,在清华附中湾区学校读初二。但从小学开始,他每年都会跟着妈妈来到珠村祈福,沉浸于浓郁的乞巧氛围中。
“天河乞巧习俗”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潘剑明常常热心地给他讲述乞巧的传统传说和珠村巧姐的故事。那些年过半百还坚持亲手制作乞巧工艺品的女性,她们的巧心与坚持,悄然在这位少年心中埋下了种子。
“难的不是技巧,而是耐心”
2022年,黄奕铮正式开始跟随村中老一辈学习乞巧工艺,并完成了他的第一件作品《蝶恋花》。
回忆起刚入门的情景,黄奕铮表示:“乞巧最难的并不是技巧,而是坚持下去的耐心、决心。”当时他的启蒙老师潘慧君就坐在身旁,一步一步示范,及时指出偏差。“很多细节反复调整,花费了不少功夫。但只要亲手去做,静下心来,谁都可以完成。”
这份“静心”的习惯悄然延伸到他的学业中,做乞巧让他学会了与“烦琐”共处。“在学校遇到复杂的科目和难题,我也能静下心来学。”黄奕铮说。
当被问及“男孩为何会对手工艺感兴趣”时,黄奕铮打趣道:“这都什么年代了!在古代社会才是男耕女织,现在男女都一样。”
黄奕铮的妈妈简玲当天也在采访现场,她身着新中式连衣裙,佩戴的螺钿胸针正是出自黄奕铮之手。她介绍,这件“马卡龙”配色的胸针就是黄奕铮独立搭配出来的。
“长期接触手工艺对他的审美有很大提升,”简玲欣慰地说,“让孩子接触非遗不一定在于未来要从业,更重要的是耐心的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显然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已经渗透到黄奕铮的学习和生活中。
爱乐高也爱非遗
黄奕铮并不只是埋首制作,他对乞巧文化的传承传播有着自己的思考。
“像乞巧这样的传统文化已经传承了上千年,要如何吸引我们这样的‘10后’呢?我觉得关键在于它是否足够让我们感兴趣。比如让我做航空模型,那我‘一百个愿意’!”说到这,他眼睛一亮,流露出少年活泼的一面。他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是乐高迷,爱拼积木,或许正是这些经历,培养了他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
“不过机械模型需要太多零件,真正让它动起来也很难,我之前就失败过。作为乞巧作品来说,也不太现实。”但他依然想让传统被更多人看见,并积极想办法。今年,他尝试将乞巧与科技结合,并在乞巧节前与师傅潘剑明一起完成了创新之作《一河两岸》。
这件作品将3D打印技术融入乞巧工艺,选用新型环保材料制作出海心桥、广州塔、牛郎织女形象、十五运吉祥物及广州龙舟等一系列组件,再将它们巧妙组合,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珠江江景图。它承载着这位“10后”的匠心坚守,更寄托着让传统焕发现代活力的初心。
潘剑明对此有感而发,“我们传承乞巧,既坚守传统,也拥抱现代。将古老七夕文化以当代方式重新演绎,正是当今孩子们的使命。我们这代人也是像这样爱上了乞巧、龙舟、舞狮、舞龙,都源自从小根植于心的文化种子,这些兴趣的产生都是自发的、原生态的,将来更能转换为传承的动力。”
想在新媒体上看到更多轻松有趣的乞巧视频
对于当下的“非遗热”现象,黄奕铮更有着超乎年龄的敏锐观察。
“如今国家大力推广非遗,效果很好,但有时会让文化内核变‘浅’。”他直言不讳举例道,珠村村民已经熟知乞巧文化内涵,但经过宣传后,外界可能只会记住乞巧的表面形式。
他尤其关注传播渠道的局限。位于珠村内部的乞巧文化博物馆,被施工区和居委会围住,“藏得太深了,谁会想到进入城中村重重转弯后,还有一个博物馆?”对此他提出设想,在更靠近马路的乞巧广场设置分馆,让遛弯的老人、玩耍的孩子不经意间与乞巧传统相遇。
在他看来,传播不能仅依赖传统方式。“老一辈有其传统传播方式,但要让文化真正深入人心,还需借助年轻人熟悉的渠道,那就是互联网。”他期待在抖音、B站看到更多轻松有趣的乞巧视频。
传播只是手段,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黄奕铮对于文化传承有着更深层的思考。他坚信文化是一个民族不可替代的“身份证明”。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文化传承从未间断,是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特色。如果一味追求革新而丢了传统,没了自己的特点,终究只是普通的存在。”他举例,就像机器人,带有中国特色才更让人眼前一亮。
“中国崛起后,更要有中国标识,才会真正被世界看见。”他坚定地说。
文、图、视频|记者 周欣怡 实习生 王申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