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不讲故事

EP5:从网暴到表态狂热:我们正在失去什么?

从一个“有辱国格”的“顶格处分”真实事件说起,反思大学如何逐渐从自由讨论的场所,变成压抑复杂性的舆论靶场。

📌 节目简介(Show Notes)

在本期节目里,我结合了正在阅读的《被宠坏的美国心灵》(The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聊聊近期频繁出现的“舆论审判式正义”现象。

从“call-out culture”到“virtue signaling(美德炫耀)”,从匿名群体中的情绪极化,到大学越来越倾向于用“处分”回应网络风暴——我试着厘清这一系列群体心理背后的机制。

你会听到这些关键词:

  •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热衷于表态而非思考
  • 什么是道德羞辱的新生态
  • “顶格处分”是否意味着大学不再容许个体犯错?
  • 当“美德”变成集体表演,我们是否还能看见人的复杂性

节目中也结合了某个真实案例(大连某高校对一位学生的处理决定),分享我的观察、阅读、愤怒、无力,甚至还有一点身体记忆:在读完那一章节的那晚,我真的闪到了腰。

时间轴

00:00 开场 &  读书缘起:《被宠坏的美国心灵》与身份政治

01:00 Call-out文化是什么?从反歧视工具到舆论清算

04:35 美德炫耀(Virtue  Signaling):表态高于事实

06:35 去个体化(Deindividuation):匿名与集体情绪的暴力化

08:11 四大陷阱(Trent  Eady):教条、从众、斗争、反智

14:50 大学的使命:自由讨论还是惩罚不完美的人?

17:20 大连理工大学的真实案例引发的思考

22:42 美德通货膨胀下,谁还能看到人的复杂?

23:12 结语 &  提问 &  腰闪了的那晚

📖 本集引用书目

  • Jonathan     Haidt & Greg Lukianoff. 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中译:《被宠坏的美国心灵》)
  • Trent Eady: Social Justice Needs to Return to Its Roots

思考:

  • 我们是否还允许年轻人犯错,而不是一刀切地否定?
  • 在道德表态越来越廉价的当下,“程序正义”还重要吗?
  • 大学,是“审判场”,还是“教育场”?

🎙️ 如果你喜欢这期内容,欢迎留言、转发,也欢迎你跟我聊聊:你曾经在群体中是否也感受到“不能不站队”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