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事好好說

高雄廣播電臺

公事好好說

  1. 公事好好說-地方觀光該怎麼重啟?從大樹區看公民參與遊程共創

    4 DAYS AGO

    公事好好說-地方觀光該怎麼重啟?從大樹區看公民參與遊程共創

    主持人:謝政勳(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來賓: 李橙安(高雄巿鳳山社區大學校長) 莊毅冠(大樹文史協會理事長) 高雄市大樹區,擁有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舊鐵橋濕地教育園區、義大世界等多元景點,更是鳳梨、荔枝(玉荷包)、白玉苦瓜等農特產品的重要產區,並以舉辦「鳳荔文化節」、「佛光山平安燈會」等活動聞名。這裡結合宗教、農業與文化的魅力,是南部少見的慢遊型鄉村地區。根據交通部觀光署統計,高雄市2024年1至11月最受歡迎景點中,第8名是義大世界(遊客人次約433萬)、第10名是佛光山(遊客人次約237萬)。 然而,在大量觀光人潮流入特定景點的同時,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流量,是否真正為大樹區的整體發展帶來動能?看似熱鬧,但這樣的觀光人潮,真的對大樹區整體發展有帶來吸引力嗎?當遊客走進景點,是否也能深入認識地方、留住足跡與記憶? 今年,大樹區公所展開以「公民參與」為核心的遊程共創行動,邀請在地居民、團體、業者等多元角色共議地方該如何被看見。透過世界咖啡館討論方式參與地方觀光再造,重建在地價值、重新思考觀光的意義。盼望讓觀光走出景點、深入社區與日常。 本集《公事好好說》邀您一同走進大樹,聆聽地方的聲音,看見觀光如何從流量轉向深度,共同打造屬於土地的風景。如何透過參與,讓整個地方留下溫度與永續的可能?

    57 min
  2. 公事好好說-解產業的渴,平衡供需的智慧用水

    19 AUG

    公事好好說-解產業的渴,平衡供需的智慧用水

    主持人:郭瑞坤(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教授) 來賓: 梁錦淵(高雄市水利局副局長) 林智鴻(高雄市議員) 台灣年均降雨量約為2500毫米,為全球平均的2.5倍。然而受限於降雨時節分布不均及多山地形的影響,每年近75%的雨水往往迅速流入海洋,導致水資源的再利用率偏低。 隨著高耗水產業如半導體、石化業等陸續進駐,高雄用水總量與供水穩定性之間的問題日益顯著。除了工業用水,農業灌溉與民生用水也需保障,形成「三方競水」的局面。水資源開發與調度面臨許多潛在挑戰,政府啟動跨區水源調度、建設再生水廠等多項措施。 根據《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自2025年2月1日起,用水超過2萬噸的大戶,須使用至少50%再生水。高雄市近年亦積極推動再生水計畫,楠梓、鳳山溪等再生水廠將陸續擴大供應量。 為了推動水資源循環與城市永續,政府該如何利用政策誘因、技術支援與跨部門整合,建構出高效率、循環利用的用水體系?還有哪些措施或補助推動水資源開發?進而達到水資源供需平衡,是我們本集將共同探討的重要議題。 本集節目由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郭瑞坤教授主持,邀請高雄市水利局副局長梁錦淵及高雄市議員林智鴻,共同討論「解產業的渴,平衡供需的智慧用水」,歡迎市民朋友收聽!

    59 min
  3. 公事好好說-當責與低薪的兩難:中階主管的魅力沒了嗎

    12 AUG

    公事好好說-當責與低薪的兩難:中階主管的魅力沒了嗎

    主持人:林晉禾(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 來賓: 鍾采珍(明德台灣駐地協調員) 張莘昕(高雄特殊教育學校老師) 今天的職場上,一個日益浮現的現象正引起企業與組織的高度關注,就是中階主管的斷層危機。無論是公部門還是私部門,許多組織都面臨同樣的困境:願意承擔主管職責的年輕世代愈來愈少。尤其是Z世代工作者,對於「升職」不再抱持期待,反而視其為壓力與責任的代名詞。升遷代表更多工作、更多責任,但不一定伴隨合理的報酬與支持,讓主管職位逐漸失去吸引力。 這樣的趨勢,若未能妥善應對,可能導致組織出現人才斷層、領導斷鏈與執行力下滑等連鎖效應。在沒有足夠中階管理者承上啟下的情況下,不僅影響整體營運效率,也使組織文化難以延續與更新。更嚴重的是,優秀基層員工若對升遷感到無感或排斥,也會降低他們的長期投入與留任意願。 本集我們邀請明德台灣駐地協調員鍾采珍與高雄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張莘昕,從職涯觀察與教育現場的角度,探討年輕世代為何對升遷卻步?主管角色在制度設計與文化期待下,是否已變質為一種「無聲的懲罰」?以實務經驗出發,拆解升遷制度中的隱性壓力與文化預設,思考在當代職場中,「主管」這個角色該如何重新定義與設計。制度與文化是否能同步調整,讓願意承擔責任的人也獲得對等的支持與回報?透過這場對話,我們希望激發更多關於「職涯動機再設計」的社會共識,讓主管不再是孤軍奮戰,而是組織轉型與世代溝通的重要橋樑。

    58 min
  4. 公事好好說-不只是看展:高美館如何用多元史觀連結在地與世界

    5 AUG

    公事好好說-不只是看展:高美館如何用多元史觀連結在地與世界

    主持人:魏君穎(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與創業研究所助理教授) 來賓: 曾芳玲(高雄市立美術館展覽部主任) 吳念澄 (高美館展覽部助理策展人) 美術館的策展人每天都在做什麼?這次我們邀請到高雄市立美術館展覽組曾芳玲主任,與吳念澄助理策展人為大家揭開美術館的神秘面紗。策展工作不只是掛畫這麼簡單,從概念發想到展覽呈現,策展人如何串連藝術作品與觀眾的對話?在節目中,將請來賓們分享策展工作的酸甜苦辣,以及如何透過展覽說出動人的故事。同時,我們也要探討高美館獨特的「大南方多元史觀特藏室」,它不只是典藏空間,更是重新書寫在地歷史的重要據點,從展覽如何重新詮釋高雄與南方的文化脈絡,讓我們從多元角度認識這片土地的豐富面貌。 「美術館很嚴肅,我看不懂怎麼辦?」這是許多人的心聲,但美術館真的那麼遙不可及嗎?在節目中,我們也將討論如何讓美術館變得更親民,無論你是藝術小白還是資深愛好者,都能在美術館找到屬於自己的觀展樂趣。高美館不只是南台灣的藝術重鎮,更是連結在地文化與國際視野的重要橋樑,透過多元史觀的策展理念,重新檢視過往被忽略的聲音,讓高雄的文化故事在世界舞台上發光。

    58 min
  5. 公事好好說-行人地獄與安全天堂的距離

    30 JUL

    公事好好說-行人地獄與安全天堂的距離

    主持人:林晉禾(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 來賓: 王志綱(高雄市政府交通局主任秘書) 伊藤佳代(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助理教授) 近年來,「行人地獄」這個詞頻頻出現在媒體與社群中,如人行道不連貫、路邊違停嚴重、斑馬線成了死亡陷阱,行人每一步都得提心吊膽。在台灣,走路不僅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甚至成了需要勇氣的選擇。尤其對長者、孩童與身障者而言,外出更像是一場危機四伏的挑戰。然而,在同樣高密度、車流量龐大的日本城市街頭,行人卻能安心過馬路、享有完整的人行空間。從「紅綠燈有時差設計」到「人車分離動線」、從「全民交通教育」到「駕駛的自律意識」,這些制度與文化的落實,讓行走變得理所當然,也成為一種人本價值的體現。 本集我們邀請高雄市政府交通局王志綱主任秘書與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伊藤佳代老師,從專業與生活的雙重視角出發,深入對談台日在人行空間、交通教育、法規設計、社會文化等面向的異同。伊藤老師長期觀察台灣社會,也曾在日本接受完整的交通教育,能為我們提供對比式的深度剖析。如果我們真的想讓台灣成為「行人友善社會」,該從哪裡開始?該優先改革什麼?是交通教育、空間設計、執法手段、還是深層的價值觀?行人不是弱者,而是城市文明程度的指標,期待這場跨國視角的討論,成為推動改變的起點。

    58 min
  6. 公事好好說-惜食進行式(Ⅱ):揭秘都市剩食浪費與永續行動

    1 JUL

    公事好好說-惜食進行式(Ⅱ):揭秘都市剩食浪費與永續行動

    主持人:謝政勳(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來賓: 高宗永(高雄市政府環保局副局長) 王月娥(高雄市活躍老化促進協會常務理事) 你知道嗎?根據統計,2022年全球被丟棄的食物高達10.5億噸,其中近六成來自家庭,相當於每人每年平均浪費約79公斤食物。而在台灣,環境部指出每年來自家庭、餐廳、農產品及商品剩食的廚餘回收量平均高達62.2萬公噸,若以廚餘桶堆疊,其高度竟可達1,000座玉山。這些從農場到餐桌、再從餐桌到垃圾桶的食物,不僅耗費水、電、勞力,更排擠了原可照顧弱勢的社會資源。剩食問題,不只是「吃不完」這麼簡單,而是涉及都市永續、環境保護與食物正義的重大挑戰。 在前次主題「惜食進行式(Ⅰ)」中,我們邀請青年團隊介紹「惜食地圖」如何以科技與創意翻轉剩食命運。本集,我們將視角轉向高雄在地行動,邀請市府環保局與社區代表,深入剖析家戶、學校與餐飲業的剩食現況。從政策推動的「惜食餐廳」、「廚餘資源化」,到社區發起的「共享冰箱」、「銀髮共食」,一同探討如何讓惜食成為全民行動。在這場對抗浪費的行動中,政府與社區如何攜手合作?又該如何突破制度與現實之間的落差?敬請鎖定收聽高雄廣播電臺—讓公共事務變得好懂、好近、好有感!

    57 min

Ratings & Reviews

5
out of 5
7 Ratings

About

公事好好說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