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10分钟|小昭陪你读金庸

后记:金庸为什么能成就传奇?

后记:金庸为什么能成就传奇?

2018年,金庸满94岁了,也永远停在了94岁。

他的书,成为了华人的共同语言。这是一个极其高的评价。什么才能叫“华人的共同语言”?比如“床前明月光”是也。

他作品的发行量,有说1亿的,有说2亿的,加上之前海量的盗版,已经无法统计。就算是1亿册,在整个人类的图书销售史上,也是一个传奇。

回头来看,他怎么做到的?是什么成就了这个传奇?

金庸首先是一个技巧十分高明的作家。

他的书,因为太温柔敦厚,似乎显不出里面有什么技巧。

但其实像书法一样,顿挫提按、藏锋露锋,都是技术。和他相比,同时代所有的武侠小说家,不说别的,在“技巧”上都至少差一个层次。

金庸曾是一个电影编剧和导演,是的你没看错,而且不是玩票,是职业的。用现在互联网的话来说,他是一个典型的“斜杠青年”。

如果时间倒退到1958年,他当时写的电影剧本比武侠小说多多了。他把《傲慢与偏见》改编成过《有女怀春》。他的《绝代佳人》得过中国文化部的奖。

能做编剧意味着一点:超会讲故事。

金庸《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雪山飞狐》几大名著,都使用了大量戏剧的技巧。《雪山飞狐》几乎符合戏剧经典的“三整一律”:一天之内、一个场景、一个主题。

《射雕英雄传》里写郭靖、黄蓉密室疗伤,严家炎就讲过,金庸创造性地把舞台分成了两半,一明一暗,郭靖和黄蓉在“暗”的舞台,另外一半“明”的舞台则让黄药师、周伯通、全真七子、穆念慈等角色轮流登场,眼花缭乱。

他的人物调度、气氛营造、台词设计、情节推进,都是极高明的套路。

金庸的超级技巧,还来自于世界第一流文学的滋养。

他长在中国,但却是一个“洋才子”,博览群书,荟萃众长,像是一个带着北冥神功的高手,把各国作家的许多技法和绝招都“吸”给自己用。

刘国重专门写过《金庸师承考》,如果要“报作家名”的话,莎士比亚、歌德、席勒、狄更斯、哈代、奥斯汀、王尔德、毛姆、雨果、波德莱尔、左拉、巴尔扎克……都对他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他真的是站在巨人的肩上。

而他学习最多的、受影响最大的,有几个源流:比如古希腊的悲剧,比如比他早一两百年的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可以说,没有司各特、大仲马、斯蒂文森,就没有金庸。

他有的段落和灵感,甚至就是古希腊神话、悲剧和大仲马们的再现。

比如阿紫给乔峰喝了一碗毒酒,以为这是“圣水”,好让乔峰永远爱她。

这其实是古希腊神话里,大英雄赫拉克勒斯的妻子干过的事。为了让男人永远爱自己,她骗丈夫穿上一件涂了人马毒血的衣服,把英雄误害而死。

又比如《连城诀》里,主人公狄云被人陷害,在监狱里结交了大侠丁典,学到了神功。

这其实是《基督山伯爵》里的桥段,主人公唐代斯被人陷害,在监狱里遇见了法里亚神甫,得到了他的宝藏和真传。

来自世界的超一流的技法,这是金庸小说的筋骨。

但还远不仅如此。金庸还为这样一个筋骨,配上了另一种灵魂,一个纯正的东方的灵魂。

“钱塘江浩浩江水,日日夜夜无穷无休的从临安牛家村边绕过,东流入海。”

这是《射雕英雄传》的第一句话。在大江边,乌桕树叶子似火般烧红,斜阳下的村落里,有老人敲着羯鼓在说书。

开篇,一种浑厚的感觉铺面而来,这分明是纯纯的中国,纯纯的乡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