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集

用最简单的小事,听最有趣的艺术!走走看看、听听写写,发现了吗?艺术的光芒,就在那些小小的故事里。

和艺术一起旅‪行‬ 典藏ARTCO

    • 社會與文化
    • 5.0 • 1 則評分

用最简单的小事,听最有趣的艺术!走走看看、听听写写,发现了吗?艺术的光芒,就在那些小小的故事里。

    和艺术一起旅行【28】你真的懂浪漫吗?

    和艺术一起旅行【28】你真的懂浪漫吗?

    “和艺术一起旅行”第28期
    理性的反动,感性的降临:浪漫主义
     
    BBC热门电视剧《北方与南方》(North and Sourth),改编自十九世纪英国小说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ElizabethCleghorn Gaskell)的同名作品,描述了一段发生在工业革命期间的爱情故事:来自南方纯朴乡间的女主角,与北方纺织业巨子的男主角在工业之城相遇。善良独立的女主角,和冷静克制的男主角,仿佛事物的一体两面,从一开始的势同水火,到最后的相互交融、相知相惜。


    BBC电视剧《北方与南方》海报
     
    也就是在工业革命的前后,浪漫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差不多同时间出现在欧洲。他们就像是《北方与南方》里的男女主角一样,南辕北辙,互为反义词。我们今天将要讲述的,就是充满幻想与情感的浪漫主义。
     
    浪漫一词首先让人想到的是情绪上的变化,其原意是“罗马式民族式的”,后来被狭义的定义为“罗马式民族式的激情”。由此可见,浪漫主义强调的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进而发展成一种美学的经验。不论是对于壮丽山河的惊叹,还是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式的反抗,只要是激发起人类某种强烈感情的,皆是一种浪漫主义精神。
     
    浪漫主义兴起的缘由,有下面几种可能:一则是因为革命带来的社会风气的转变,发达的人权思想,对自由民主的渴望,冲击着人们的生活,也让艺术家们越来越无法忍受古典主义的形式与教条;一则是对启蒙时代,过分强调理性与绝对的反动。有人将浪漫主义视为一种,一直在持续进行的运动,也有人认为浪漫主义就是现代化的开端。
     
    浪漫主义在十八世纪发端于德国,起初主要表现在文学与哲学领域。由新古典主义过渡到浪漫主义的时期,被称为“狂飙突进运动”(Sturm und Drang),代表人物有文学家歌德,他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作品。
     

    1774年首次印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故事以年轻人维特,写给朋友书信的形式呈现:维特爱上了一位已有婚约的女子,情不自禁的不伦恋后,维特以自杀的方式收场。在这个故事中,维特是违背道德与规范的象征,他是神圣婚姻的破坏者,也是基督教的背叛者(基督教的教义是反对自杀的)。维特破坏世间的规则,跟随自己的感情,孤独、困惑、哀伤、悲观又反叛。小说一问世,立刻掀起热潮,也让歌德几乎一夜成名。
     
    在音乐领域,也有几位大家耳熟能详的大音乐家,出现在这一时期,例如一手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以及早期的门德尔松和肖邦,中期的瓦格纳,和后期将浪漫主义与民族音乐融合的柴可夫斯基等。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更注重形式和情感的表现,也更富有想象力。
     
    在视觉艺术领域,浪漫主义的发展中心自然是作为革命发源地的法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躁动不安的社会氛围里,法国艺术的发展从新古典主义,逐渐转向浪漫主义。甚至连前两期我们介绍的,新古典主义的拥护者大卫与安格尔,也难免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
     
    像我们之前介绍大卫时所说的,此时期法国的艺术,在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之间缠绵激荡。浪漫主义的代表艺术家们,也不乏现实题材的作品,他们之中也有人热衷于学习,如米开朗基罗等古典主义艺术家的风格。因此浪漫与新古典的划分,也并非是全然绝对的。
     
    籍里柯(TheodoreGericault)与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是法国浪漫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两人之间也来往甚密,德拉克罗瓦对籍里柯很是崇拜。戈雅(FranciscoGoya)则是西班牙浪漫主义时

    • 5 分鐘
    和艺术一起旅行【27】我的老师是大卫

    和艺术一起旅行【27】我的老师是大卫

    “和艺术一起旅行”第27期
    古典主义永恒的追随者:安格尔
     
    前两期,我们讲到了新古典主义生成的历史背景,法国大革命与继之而起的军事家拿破仑,还讲到其追随者,有着强烈政治主张的艺术家大卫。
     
    听众们或许还记得,大卫在获得举足轻重的罗马奖后,开办了自己的画室,也收了许多的学生,其中就有一位与大卫齐名的艺术家,一生致力追求古典艺术的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安格尔的父亲是名艺术家,擅长肖像画与音乐。受父亲的熏陶,安格尔对艺术有着强烈的兴趣,进入学院接受绘画训练。在大卫创办画室后的第二、三年,安格尔进入大卫的画室,他非常仰慕获得过罗马奖的大卫,和他宏大的艺术风格。
     
    1801年,安格尔跟随恩师的脚步,以作品《阿伽门农的使者》(The Ambassadors of Agamemnon in the Tent ofAchilles)获得了罗马奖的肯定。《阿伽门农的使者》描绘的是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篇:在特洛伊战争尾声时,希腊第一勇士,阿基利斯拒绝国王阿伽门的使者的请托,不愿再次回到特洛伊战争中。
     

    《阿伽门农的使者》安格尔 1801年 110x155cm 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院 法国
     
    这一年罗马奖给参赛者布置的主题是《战士们走向战争》。安格尔对主题的诠释,着重放在对心理的刻画上,而非身体的动作,同时也展现出安格尔对人物的塑造能力
     
    在赢得大奖后,因为当时国家经费的不足,安格尔没能立即前往意大利深造,而是靠着绘制肖像画谋生。四年后,安格尔终于得到补助,动身前往罗马。
     
    在意大利的这段时间里,安格尔不断递交画作到法国的沙龙,却一直没有受到好评,这让他十分沮丧。他一直留在意大利,直到1824年受到肯定之后才归国,并在同年被选为皇家美术学院院士。
     
    这期间,安格尔绘制了《大宫女》(La Grand Odalisque)。这件富有东方情调的作品,是受到拿破仑妹妹的委托所作:一位土耳其宫女赤裸着身躯,横卧在被褥之中,微侧过头凝视着观众。女子曲线优美,身体柔弱仿若无骨,背脊的下半部、臂部与大腿,都比正常的比例来得修长。安格尔并非不知道人体正确的比例,他是为了造型之美与和谐之美,牺牲了对真实型态的追求。宫女的肌肤在背景的衬托之下,显得莹白无瑕,画面中的幔帐、头巾与饰品都传递出浓浓的东方情调,可以看出安格尔对于时兴的异域风情题材,有着极大兴趣。
     

    《大宫女》安格尔 1814年 91x162cm 卢浮宫 法国
     
    与许多推崇古典艺术的艺术家一样,安格尔认为古代艺术大师的作品才是艺术的典范。他终身向古典主义学习,晚年更潜心钻研拉斐尔的绘画,极为排斥已悄然兴起的浪漫主义。
     
    在安格尔看来,精确的构图与描绘比什么都来得重要。他认为线条能传达图像的表现力,而色彩只是画面的点缀装饰之物。对安格尔来说古典就是艺术的代名词,模仿古代的艺术形式,才是完美的艺术,创造与革新是一种非必要的荒唐行为。
     
    晚年执掌美术学院时,安格尔在授课期间,继续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采用严格的标准来训练学生。他斥责那些不讲求古典技巧的作品,在其强势的统领之下,学院的古典训练成为固定形式。因此,当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德拉克洛瓦以反叛古典的面貌出现时,安格尔对他嗤之以鼻。
     
    由于其艺术主张,安格尔与当时的一些艺术家和评论者们的关系并不和睦,他凭借坚实高超的绘画技艺,仍然受到大家的敬重。1855年,安格尔交了43件油画作品到世界博览会中参展,法国著名诗人波

    • 5 分鐘
    和艺术一起旅行【26】追星的正确姿态:你打江山,我画你

    和艺术一起旅行【26】追星的正确姿态:你打江山,我画你

    “和艺术一起旅行”第26期
    政治狂热的艺术家:大卫

    维多利亚时代的伟大作家狄更斯,在他著名的小说《双城记》的开篇写下:“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句话一语道出改革时代的腥风血雨。当人们对社会不满时,也经常借此话,描述自己所处的时代,而这句话也道出了我们对法国大革命的最初印象。

    受到革命风潮的影响,文学家对社会有强烈的期许或批判,而艺术家们亦如此。也许,没有哪位新古典主义时期的艺术家,比我们今天将要介绍的这位艺术家,对改革时代有着更深刻的感受。

    法国大革命激起了人们对历史的兴趣,也推动了英雄事迹题材的绘画,这当中的佼佼者,就是拿破仑在法国执政时期,热烈拥戴拿破仑的官方艺术家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


    《自画像》雅克·路易·大卫 1794年 81x64cm 卢浮宫 法国

    相信许多人在提到拿破仑时,会想起他骑在白色骏马上、英姿勃发的画作。这张将拿破仑热烈歌颂,彰显其非凡领袖魅力的画作,就是出自于大卫之手。在拿破仑的指示下,大卫画了五个版本的《拿破仑越过阿尔卑斯山》(NapoleonCrossing the Alps),用以纪念其横越山脉,远征意大利取得的胜利。


    《拿破仑越过阿尔卑斯山》(凡赛尔宫1版)雅克·路易·大卫 1802年 271x232cm 凡尔赛宫 法国

    大卫在大革命时代,直到拿破仑失势之前,旗下学生无数,主导着整个法国艺坛的审美品味:由洛可可的轻浮甜腻,转变为古典的严谨。除了对艺术的追求,大卫还是名政治狂热者,他早年的艺术生涯与其后的政治之路,可以说是险象环生。

    大卫的艺术启蒙之师,就是我们前两期提到的,洛可可时期宫廷艺术家布歇,布歇对这位有亲缘关系的后辈呵护有加。但与布歇不同,大卫似乎对甜美的洛可可风格没什么兴趣。随后,大卫进入了皇家美术院学习,接受肖像绘画的训练。不过在接连几年,争夺学院大赛“罗马奖”失败之后,大卫信心受挫,甚至起了自杀的念头。直至1774年,他终于赢得了罗马奖,并开设了自己的画室,规模愈做愈大,也开始尝到成功的滋味。

    1784年,大卫绘制了《荷拉斯兄弟之誓》(Le Serment des Horaces),继而一举成名。这张作品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古典主义的画面均衡、建筑格局与构图严谨。这件作品描绘了一场战争之前,三位兄弟向父亲立下誓言,决心为国效忠的画面。大卫选取主人公立誓的一瞬间,父亲高举着三柄剑,儿子们的手齐齐指向剑;在老父亲的身后,则是悲伤的女人们,她们蜷曲着身体哭泣,与男性们坚毅硬朗的直线构图,形成鲜明的对比。


    《荷拉斯兄弟之誓》雅克·路易·大卫 1784年 330x425cm 卢浮宫 法国

    画面明确地传达了,大卫对于古代男性阳刚与肃穆的崇尚,肯定了个人为国家尽忠、牺牲的精神。由此,我们知道大卫本人对于公民与国家有着强烈的期许。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大卫是当时政治上,最有影响力的雅各布宾党的一员,在政坛上极为活跃;在雅各布宾党失势以后,他接连入狱,不过在1800年,大卫又获得了拿破仑的庇护。

    跟随拿破仑的前一年,大卫绘制了若干作品,例如现在被视为经典的《马拉之死》(The Death of Marat),描绘了法国大革命领袖之一的马拉(Jean Paul Marat)被保皇党派在药浴中刺死的场景。这件作品布局巧妙,马拉与染血的浴池占据了画面的下半部,他右手握着羽毛笔垂地,左手还紧紧地抓着一封信,光源从右半边打入,集中在马拉上半部的脸庞、肩膀以及拿着信的左手上。身为马拉好

    • 7 分鐘
    和艺术一起旅行【25】艺术圈也流行复古

    和艺术一起旅行【25】艺术圈也流行复古

    “和艺术一起旅行”第25期
    重新吹起的理性之风:十八世纪的新古典主义
     
    这一期,我们要讲到在欧洲艺术的发展中,一种很重要的艺术现象,古典主义的多次复苏,它象征着一股理性思潮,传递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让人回望过去,反思当下。

    古典主义指的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人文艺术。它涵盖文学、思想、音乐和建筑等领域:不论是罗马仿效希腊文化,还是十四世纪末的文艺复兴,这些都是一种古典主义的再生。它通常以理智严谨、均衡和谐的姿态出现。然而古典一词,到十七世纪,才被正式用在艺术的发展上。

    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发端于十八世纪末的欧洲。这股再次复兴的古典风潮,从古代文化的重镇──意大利罗马──扩及到全欧洲,影响了各地的艺术文化。除了绘画、文学、音乐和戏剧,工艺设计也深受其影响。

    但不同于古典主义纯粹效仿古代艺术,新古典主义与社会政治的变迁,有着极大的联系,它的精神不在于直接模仿古物,而是重现古典时期朴实的风格。

    启蒙时代之后,除了人们理性的觉醒,对巴洛克和洛可可浮夸腻味的厌倦,新古典主义之风的吹起,还与十八世纪中叶,庞贝古城的再发现有关。一部在2014年上映的美国灾难电影《庞贝末日》,就是以庞贝古城为背景,讲述了奴隶与公主的悲情恋曲。

    庞贝城的命运,就像这对男女主人公一样,昔日的繁华热闹,最终被掩盖在6米深的火山灰之下,随着时间流转,被世人所遗忘。甚至庞贝古城的名字和位置,也无从可考。


    电影《庞贝末日》海报

    失落千年的古城遗迹,在十六世纪时,因开凿地下水道而被重新发现。十八世纪左右,在那布勒斯王国的支持下,庞贝与其他惨遭同样命运的古城,被先后发掘出来。轮廓完整的庞贝街,残留的建筑、器具、珍品与壁画,让历史与考古学家欣喜若狂。它像是一条时光隧道,让后人清楚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面貌,也让十八世纪末的欧洲,重新掀起了对古典的探索与研究的热潮。


    庞贝古城

    早在启蒙时代,就曾有支持古典主义的文学家,发表过备受关注的论文,鼓吹古典主义。十八世纪,德国的考古学家兼艺术学者温克尔曼(Johann Winckelmann)发表文章,大力吹捧希腊艺术的肃穆、理想与高贵,并潜心研究希腊罗马的艺术史,带动了社会对于古典艺术的重视。

    到了十九世纪,希腊罗马时期雕塑的出土,也促进了新古典主义的发展。比如现存于法国罗浮宫的《米罗的维纳斯/断臂维纳斯》(Aphrodite,called Venus de Milo),以及只剩躯干与翅翼,迎风昂扬的《胜利女神像》(Nike of Samothrace)。


    《米罗的维纳斯/断臂维纳斯》亚历山德罗斯 公元前130-100 卢浮宫 法国

    除了意大利,在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国艺术学院里,新古典主义之风,也在悄然酝酿。前几期我们在介绍法国风格之战中,提到理论家们掌握着当时的舆论方向。其中,学院院长勒布伦(Charles Le Brun)就极为推崇法国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家普桑,而普桑所崇拜的艺术家,就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普桑的艺术形式可见一斑。勒布伦根据自身的艺术理念,制定新的制度,奠定了法国艺术学院的走向,也促成了日后新古典主义的兴起。

    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E. H. Gombrich)认为,学院的制度还让艺术界产生了一种质变,也就是推动了年度展览会的出现。年度展览会让艺术家们开始寻求新类型的绘画题材,不再局限于传统:莎士比亚的戏剧、当下的热门事件都成为燃起想象的来源。

    在新古典主义酝酿的同

    • 6 分鐘
    和艺术一起旅行【24】软软香香,还有点不可描述

    和艺术一起旅行【24】软软香香,还有点不可描述

    “和艺术一起旅行”第24期:
    女性柔媚的力量:洛可可艺术


    洛可可(Rococo)风格并不是一种新的艺术形态,而是巴洛克风格在法国的一种变异与延伸,于十八世纪初,在法国巴黎盛行。

    提到巴洛克时代的法国,许多人首先会映入脑海的,就是太阳王路易十四,与他那震惊欧洲的凡尔赛宫,法国在2015 年的时候,就推出了一部耗资超过2.15人民币的影集《凡尔赛宫》,将富丽堂皇、奢华糜烂的凡尔赛宫与路易十四,讲述地淋漓尽致,而这部影集最后也因为太过情色与暴露,惨遭腰斩。

    但路易十四去世以后,一个世代的风格转变了。


    弗拉戈纳尔的作品《门栓》,描述了贵族间隐秘又迷乱的私生活

    我们在前几期介绍了法国巴洛克艺术的奠基者普桑,曾经说到,法国宫廷培养出来的皇家美院人才,对于不同艺术风格的扬弃。

    最开始由普桑的推崇者掌权,之后又换成鲁本斯的推崇者,两派人马的争论成了风格之争。普桑的推崇者强调素描构图的重要性,但鲁本斯的推崇者强调色彩,最终,色彩派占了上风。

    于是在巴黎的升天大教堂与凡尔赛皇家教堂,都可以见到鲁本斯的后继者,发挥才华创造的装饰传统。

    鲁本斯的影响力非同小可,几乎影响欧洲此后三百年的艺术发展,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曾经说过,如果没有鲁本斯,可能就没有往后的洛可可、浪漫主义、东方主义,更可能连印象派都没有了。

    学院美术不断的发展,到了路易十四的曾孙,路易十五在位时,学院样式的发展也更加多元。


    布歇《蓬帕杜夫人》

    我们在此不能忽略的,就是女性发挥的影响力,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帕杜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为洛可可风格的推动,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成为洛可可的代言者。

    蓬帕杜夫人是谁呢?她是路易十五最有名的情妇。但她并不是单纯美貌而已,交际手腕也十分高明。蓬帕杜夫人很喜欢文艺活动,甚至组建自己的沙龙。“沙龙”是一种私密的聚会,通常是主人邀请许多客人,增进彼此的交流,藉以提升个人涵养。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Voltaire),就是蓬帕杜夫人沙龙的座上宾。

    布歇(François  Boucher)是洛可可风格的代表艺术家之一,他进入宫廷之后,曾为蓬帕杜夫人绘制过许多幅肖像画,其中被认为最杰出的一件,目前保存于德国慕尼黑。

    在这件身着绿裙的《蓬帕杜夫人》(Portrait of Marquise de Pompadour)画像中,布歇充分表现出这位夫人优雅、贵气与知性的一面。蓬帕杜夫人手拿书本,倚靠着床,她的左边的桌上放着书信,抽屉里插着鹅毛笔,还有脚边散落的乐谱、版画和素描,都说明了这是位喜爱文艺的女士,也恰如其分说明了她艺文推动者的形象。


    布歇《戴安娜出浴》

    蓬帕杜夫人对于当时皇室宫廷的影响力非常深。《绝代艳后》这部电影,描绘法王路易十六的妻子,玛丽王后,电影里处处可以看见蓬帕杜夫人带起的流行。例如,女性皇室贵族喜欢顶着梳地高高的发型,就是蓬帕杜夫人带起来的潮流,要说她是法国皇室的时尚总监,也一点都不为过!

    比之巴洛克风格讲求华丽和光影效果,重视强烈的光影对比与戏剧性的艺术表现,洛可可的特征是讲求柔软的色调与弧形曲线,喜欢描绘美化过的爱情与较为活泼欢愉的风情。

    出身于法国乡下工匠家庭的华铎(Jean-Antoine Watteau),就成为皇家美术学院的一员。他为贵族城堡做室内装饰,为上流社会提供庆典与盛会的设计,但在热闹欢乐之余,他也绘制一种远离凡尘琐事、像梦境一般梦幻的欢

    • 6 分鐘
    和艺术一起旅行【23】丹布朗不只解开达芬奇密码,还有......

    和艺术一起旅行【23】丹布朗不只解开达芬奇密码,还有......

    “和艺术一起旅行”第23期:
    跟随兰登教授了解贝尼尼


    前几期,我们花了许多时间介绍巴洛克时期的平面艺术的发展,在这期,还有一位代表了巴洛克时期雕塑风格发展的大师,要介绍给听众朋友。

    这位艺术家虽然以雕刻闻名,但其实也是位画家、建筑师、舞台和烟火设计师,甚至是一位剧作家,他形塑了巴洛克雕塑的面貌,并且大大影响了此时期的艺术发展。

    我们在谈文艺复兴的时候,总绕不开文艺复兴三杰,谈巴洛克,也绝不能忘记贝尼尼(Bernini GianLorenzo),他的建筑与雕塑,对巴洛克时代非常重要。中国美术评论家傅雷更曾说过:“罗马是贝尼尼的罗马。”贝尼尼为罗马建造了许多宫殿、喷泉及教堂;其实不只是罗马这座城市,在梵谛冈,他也留下许多踪迹。


    圣彼得大教堂的圆形回廊

    例如,圣彼得大教堂前环绕广场的圆形回廊,就是出自贝尼尼的手笔,也是他最具知名度的作品,经常印成纪念明信片,成为梵谛冈的代表。

    我们曾在介绍达芬奇时,提到了《达芬奇密码》这部疯迷全球的小说与改编电影,其中达芬奇的画作,就是故事里开启真相的钥匙。同样,在姊妹作《天使与魔鬼》中,贝尼尼的作品,就是那一连串的关键密码。

    虽然小说与电影的情节纯属虚构,但在故事里关键的四件贝尼尼作品,却是确实存在的。现在,就让我们跟着故事的主角兰登教授,一起寻找贝尼尼的创作吧!

    在故事中,兰登教授从光明会的信息中,推知四位被绑架的枢机主教,将在分别代表“土”、“风”、“火”、“水”四元素的四个科学祭坛被处决。


    贝尼尼《哈巴谷与天使》

    一开始,兰登教授误以为象征“土”的地点是拉斐尔沉睡的万神殿。在历经一番波折,教授发现“土”代表的,应该是位于济吉礼拜堂(Chigi Chapel)的塑像《哈巴谷与天使》(Habakkuk andthe Angel)。


    贝尼尼《西风》

    紧接着,教授又得知第二座科学祭坛的位置,应该是雕像中天使所指向的圣彼得广场。“风”代表的是贝尼尼的浮雕作品《西风》(West Ponente),这件浮雕的位置就在圣彼得广场上方尖碑石柱的底部,浮雕上面有张天使的脸代表西风。


    贝尼尼《圣泰瑞莎的狂喜》

    “火”元素代表的是罗马维多利亚圣母堂的雕塑作品《圣泰瑞莎的狂喜》(The Ecstasy of Saint Therese)。这件雕塑描述见到神秘幻象的西班牙修女圣泰瑞莎,她感受到神圣狂喜的那一刻,犹如天使用金箭射穿她的心,使她沉浸在既痛苦又极端幸福的癫狂之中。金箭前头的炙热火焰,就是“火”的提示。

    贝尼尼在这件雕塑中大胆地呈现了修女极乐忘我的状态,天使一手轻拉她的衣袍,一手举着巨大的金箭,正要刺入她的胸口,而圣泰瑞莎轻托在云朵之上,既痛苦又欢愉,仿佛要随着天使进入天堂。

    由于这件作品带给人过于刺激的官能感,因此在某些宗教人士与评论者眼里,贝尼尼的这件作品太过“情欲”,显得惊世骇俗,所以雕像从原本放置的梵谛冈,转移到偏僻的维多利亚圣母堂,然而这种激起强烈感受的联想,其实正是巴洛克艺术想要达到的目的。


    贝尼尼《四河喷泉》

    位于罗马拿佛纳广场(PiazzaNavona Rome)的四河喷泉(Fontana dei Quattro Fiumi),是最后的线索。这件代表了“水”的作品,以四个巨人的雕塑,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地理学者心目中的四大洲与四大河,四个巨人面向不同的地方,象征非洲的尼罗河、亚洲的恒河、欧洲的多瑙河,以及美洲的拉普拉塔河。

    这件作品的趣味,不只在于以拟人化手法表现河流,贝尼尼更

    • 7 分鐘

客戶評論

5.0(滿分 5 分)
1 則評分

1 則評分

熱門社會與文化 Podcast

洋洋得意
洋洋
好味小姐開束縛我還你原形
好味小姐
跳脫Do式圈
The DoDo Men - 嘟嘟人
唐陽雞酒屋
唐綺陽
【雞雞炸炸】by Ada and Louis
Ada and Louis
只能喝酒的圖書館
Otherwise 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