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時 16 分鐘

專訪巴奈:從都市異鄉「流浪記」到紮營公園2,644天,她的回家之路是把文化「活回來‪」‬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 新聞

行經台北捷運台大醫院站附近,你是否曾注意到一頂帳篷及周圍的訴求標語?那是歌手Panai Kusui(巴奈.庫穗)、Istanda Husungan Nabu(依斯坦達.霍松安.那布)、Mayaw Biho(馬躍.比吼)建立起的「原轉小教室」,也是他們在凱道的「家」。

巴奈童年的第一個家,其實也在都市。隨外出工作的父母在台南出生長大,在回到原鄉上學時,她一度感到十分「優越」;她熟習國、台語,比其他孩子學得更好,在外地的生活經驗也讓她顯得特別。然而,在尚未意識到的時候,生命際遇就不斷向她展現身為一個原住民的處境——一生在族語中成長、與土地最緊密連結的長輩,卻在家族中「失語」;只有漢名的哥哥,19歲時在礦場工作意外中過世,留給巴奈多年來鮮少提及的傷;而北上追逐星夢的過程,也讓她愈來愈困惑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直到在文化中找回創作的母題,巴奈才逐漸發現這個痛苦的解答。

2016年,總統蔡英文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在總統府向原住民族道歉,是有史以來首度由國家承認在歷史上對原住民的剝奪和壓迫,並承諾推動原住民族轉型正義。這個嶄新的起點,讓長期以創作和行動投入原民運動的巴奈一度充滿希望,「我當時真心地認為……,扭轉我們命運的時刻要發生了。」但在後續公告的《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中,政府仍將過去屬於原住民族生活範圍、卻因買賣或徵收等原因成為漢人「私有地」的土地,排除在「傳統領域」之外,大幅限縮開發行為需要原住民族「知情同意」的範圍,令許多倡議者感到失望。

巴奈等人為此發起抗爭,從2017年開始紮營,佈置原住民族藝術品、舉辦百場對談、夜宿凱道與228公園,以此不斷提醒政府和社會:當初的承諾並未兌現。雖然酷暑之下沒有冷氣,要搭捷運到遠處提水、充電,又擔心受騷擾或攻擊,睡覺時得帶著哨子,但巴奈一住就是7年,直到今年(2024)5月20日,隨著現任政府卸任,也將是「凱道部落」的最後一夜。

這集,我們除了透過新書《巴奈回家》回顧她這2,644天的歷程,也會聽見從都市女孩「柯美黛」變成「巴奈.庫穗」的心境,以及與那布重返「內本鹿部落」,找回家、找回自我,始終冀望把文化「活回來」的故事。

【註】本集使用音樂為《流浪記》、《也許有一天》,已取得創作及演唱者巴奈授權播放。

來賓|歌手巴奈·庫穗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汪彥成
攝影|陳曉威

📍搭配閱讀:
《巴奈回家》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86893
【李雪莉/《巴奈回家》:為族群主流化的平等理想一起努力】https://bit.ly/44z1KpV
【莎瓏、馬躍/劃一條「回家的路」──了解原住民傳統領域的16題問答】https://bit.ly/3JRHd6p
【我們失去太多,挽救不回來的是土地──部落青年看原住民傳統領域】https://bit.ly/4amNe5N
【傳統領域阻礙日月潭發展?孔雀園BOT案衝擊邵族祖靈祭祀】https://bit.ly/3UMdyAu
【亞泥佔地40+20年 原住民保留地上的流浪記(上)】https://bit.ly/4aq1D1b
【亞泥佔地40+20年 原住民保留地上的流浪記(下)】https://bit.ly/3wMZ5fH
【礦下的人,裂解的部落會議】https://bit.ly/3K3DouZ

💰支持報導者,帶您貼近文化現場: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行經台北捷運台大醫院站附近,你是否曾注意到一頂帳篷及周圍的訴求標語?那是歌手Panai Kusui(巴奈.庫穗)、Istanda Husungan Nabu(依斯坦達.霍松安.那布)、Mayaw Biho(馬躍.比吼)建立起的「原轉小教室」,也是他們在凱道的「家」。

巴奈童年的第一個家,其實也在都市。隨外出工作的父母在台南出生長大,在回到原鄉上學時,她一度感到十分「優越」;她熟習國、台語,比其他孩子學得更好,在外地的生活經驗也讓她顯得特別。然而,在尚未意識到的時候,生命際遇就不斷向她展現身為一個原住民的處境——一生在族語中成長、與土地最緊密連結的長輩,卻在家族中「失語」;只有漢名的哥哥,19歲時在礦場工作意外中過世,留給巴奈多年來鮮少提及的傷;而北上追逐星夢的過程,也讓她愈來愈困惑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直到在文化中找回創作的母題,巴奈才逐漸發現這個痛苦的解答。

2016年,總統蔡英文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在總統府向原住民族道歉,是有史以來首度由國家承認在歷史上對原住民的剝奪和壓迫,並承諾推動原住民族轉型正義。這個嶄新的起點,讓長期以創作和行動投入原民運動的巴奈一度充滿希望,「我當時真心地認為……,扭轉我們命運的時刻要發生了。」但在後續公告的《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中,政府仍將過去屬於原住民族生活範圍、卻因買賣或徵收等原因成為漢人「私有地」的土地,排除在「傳統領域」之外,大幅限縮開發行為需要原住民族「知情同意」的範圍,令許多倡議者感到失望。

巴奈等人為此發起抗爭,從2017年開始紮營,佈置原住民族藝術品、舉辦百場對談、夜宿凱道與228公園,以此不斷提醒政府和社會:當初的承諾並未兌現。雖然酷暑之下沒有冷氣,要搭捷運到遠處提水、充電,又擔心受騷擾或攻擊,睡覺時得帶著哨子,但巴奈一住就是7年,直到今年(2024)5月20日,隨著現任政府卸任,也將是「凱道部落」的最後一夜。

這集,我們除了透過新書《巴奈回家》回顧她這2,644天的歷程,也會聽見從都市女孩「柯美黛」變成「巴奈.庫穗」的心境,以及與那布重返「內本鹿部落」,找回家、找回自我,始終冀望把文化「活回來」的故事。

【註】本集使用音樂為《流浪記》、《也許有一天》,已取得創作及演唱者巴奈授權播放。

來賓|歌手巴奈·庫穗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汪彥成
攝影|陳曉威

📍搭配閱讀:
《巴奈回家》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86893
【李雪莉/《巴奈回家》:為族群主流化的平等理想一起努力】https://bit.ly/44z1KpV
【莎瓏、馬躍/劃一條「回家的路」──了解原住民傳統領域的16題問答】https://bit.ly/3JRHd6p
【我們失去太多,挽救不回來的是土地──部落青年看原住民傳統領域】https://bit.ly/4amNe5N
【傳統領域阻礙日月潭發展?孔雀園BOT案衝擊邵族祖靈祭祀】https://bit.ly/3UMdyAu
【亞泥佔地40+20年 原住民保留地上的流浪記(上)】https://bit.ly/4aq1D1b
【亞泥佔地40+20年 原住民保留地上的流浪記(下)】https://bit.ly/3wMZ5fH
【礦下的人,裂解的部落會議】https://bit.ly/3K3DouZ

💰支持報導者,帶您貼近文化現場: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小時 16 分鐘

熱門新聞 Podcast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報導者 The Reporter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天下雜誌
法客電台 BY 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Radio
法律白話文運動
轉角國際新聞 Daily Podcast
轉角國際新聞 Daily Podcast
斐姨所思
范琪斐
Global News Podcast
BBC World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