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夏的蠟燭工坊

子旭

巴斯夏的蠟燭工坊,是由一群古典自由主義者、保守主義者共同創立的自媒體,在這裡你可以接觸到滿滿的經濟學、英美保守主義的相關知識,當然還有許多會下地獄的政治不正確思想。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2021/06/02

    《真實世界的經濟學》第七課:貨幣改變一切

    《貨幣改變一切》 #本文為真實世界的經濟學系列第七課文稿 #真實世界的經濟學 歡迎收聽巴斯夏的蠟燭工坊,我是子旭,讓不懂數學的你也能學好經濟學。 ** **儘管魯賓遜的島上有幾個買方跟賣方交換同一個物品的市場,但他仍然在兩個重要的面向受到不小的阻礙。像是我們前一堂課所提到的,想要羊的玉米農夫,必須找到想要玉米的同時又有養山羊的人,這也太麻煩了吧!更何況在你努力尋找這個人的同時,還要花上額外的資源去餵羊,或者保存玉米免得變質。 再來,雖然說蠟燭島上有個幾百個居民,因此他們的經濟也變得複雜了起來,有的種玉米有的種大麻…..啊沒事,但他們始終沒有進行「經濟計算」的手段。 假設有個叫做馬可的工匠,專門製作捕魚的工具,他可沒辦法像現代人一樣使用會計帳表去查看他的生意有沒有賺錢,因為他能夠紀錄的全都只是各種物品的數量而已,根本沒辦法計算盈虧。 在他的總帳的支出欄位上,可能會記錄著1000支魚鉤、4張漁網跟20根釣竿。後在他的收入欄位上可能記錄著4把錘子、20公斤的鐵、2張椅子跟10捆木材。 他完全沒辦法從這些帳目表上得知,他的生活究竟是越來越好,還是越來越糟?因此為了記帳,馬可需要有一個通用的單位,好讓這些項目可以被計入帳簿。 在蠟燭島的物物交換經濟當中,他充其量只能靠感覺來判斷自己是「幹得不錯」,還是「幹得很糟」。 不過人類在「試圖改善生活」這件事上,擁有一些創造性的才能。 在一個物物交換的市場上,有一些感覺特別敏銳的交易者會察覺到,某些東西的銷路特別好,比如蠟燭島上有非常豐富的草地可以牧羊,因此大多數居民都會養一小群山羊。 而這時候的馬可手中握有魚鉤,而且他想要玉米,在他找不到「同時想要魚鉤也同時種植玉米」的人的時候,他可以找到願意用山羊來交換魚鉤的漁民。 接下來他就可以牽著山羊,去找一個樂意擁有更多山羊的玉米農夫。 因此,透過間接交換,馬可得到了比起魚鉤來說更好賣的商品,再用這個商品換到了他想要的玉米。 我們可以預期的是,一但市場上有人開始使用這種更加方便的方法,就會有其他人開始跟著效仿,接著漸漸流行到整座島上。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最適合銷售的物品,會漸漸地變成了「交換的媒介」,並且在大多數交易中被接受為支付手段。 這就是我們貨幣的起源。 在歷史上,有很多東西都曾被當作交換的媒介,比如說:母牛、食鹽、貝殼、大石塊、奇特的羽毛、可可豆、菸草、黑鐵、黃銅、白銀、黃金等。 經濟學家 米爾頓・弗里德曼就發現,在二戰後的歐洲,香菸就曾經被人們當作貨幣來使用。 但是並不是每一種物品都適合拿來當作貨幣,有一些特性會讓人們更喜歡在間接交換當中使用一些物品。 第一,是該物品有廣泛的可銷售性。 這是一種物品能夠成為貨幣的首要前提,畢竟用你想賣出去的東西,換來一個沒人要買的東西沒有什麼意義,除非這東西對你來說有特別的用途。 第二,該物品方便運輸。 如果某個人想要用某個東西去交易,那麼這東西如果能夠被帶到交易地點的話,是非常方便的一件事。比如早期間接交換通常會使用家畜,特別是牛,因為牛是一種不僅會叫,還會走路的貨幣。而土地就是一種比較差的交換媒介,畢竟你沒辦法隨身帶著土地跑來跑去。 第三,這個物品是相對稀缺的。 這個標準跟上一個標準緊密相連。如果充當貨幣的物品非常豐富,那麼你就會需要攜帶很「大量」

    11 分鐘
  2. 2020/10/11

    《真實世界的經濟學》第六課:兩人成公司,四人成市場

    《兩人成公司,四人成市場》 #本文為真實世界的經濟學系列第六課文稿 #真實世界的經濟學 歡迎收聽巴斯夏的蠟燭工坊,我是子旭,讓不懂數學的你也能學好經濟學。 到目前為止,魯賓遜跟星期五還沒有辦法在這個小型的經濟體中運用經濟計算,雖然他們兩個可以比較特定數量的財貨之間,哪個更有價值,但他們還沒辦法計算出,他們在交換的過程當中,具體是獲利多少,或者是損失多少。 雖然我們可以說魯賓遜偏好八隻老鼠,勝過兩個捕鼠器,但我們目前還沒有辦法回答魯賓遜究竟偏好到什麼程度。為什麼?給各位幾秒鐘的時間想想…… 因為所謂的偏好,指的其實是他心裡所「感受」到的東西。雖然我們有科學儀器可以分析我們的內分泌激素,但這世界上並不存在著可以插進我們心裡直接測量感受的「數量」的工具。 當然,你可能會認為,某種滿足比其他的滿足「更爽」,但就像我們前幾堂課程中所指出的那樣,比如你說「比起A,我更喜歡B十倍」,但這種說法只是一種修辭學上的用法,他在經濟學當中並沒有任何意義。 另外,假如有人試圖用捕鼠器跟老鼠來計算也完全行不懂,比如「八隻老鼠減去兩個捕鼠器」,或者「一隻老鼠加三個捕鼠器」,這類的算式也沒有任何意義。 馬克思和英國古典經濟學家那樣,企圖用「勞動」作為價值的共同單位的做法,也完全行不通。魯賓遜的勞動成本是一種「主觀評價」,端看他要放棄哪些東西。而對於星期五來說,魯賓遜勞動價值的高低,同樣也是主觀的。 然而根據「消耗的時間」,或者「付出的能量」來計算損益的做法,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魯賓遜製作一個捕鼠器,跟破壞一個捕鼠器,他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是一樣多的,但星期五肯定不會願意付出幾隻老鼠來破壞捕鼠器。因為製作捕鼠器對星期五來說有價值,而破壞捕鼠器對星期五來說沒有價值。 但如果換一個狀況來看,假設島上的老鼠全部被抓光光了,只留下了滿地沒用的捕鼠器,這時候製作捕鼠器就是沒價值的,而為了清理環境而破壞捕鼠器就是有價值的。 小型的經濟體缺乏了經濟計算還不至於造成什麼障礙,因為從頭到尾只有兩個人在交換全部的商品,因為魯賓遜很清楚自己的價值標準,為了達成交易,他只要知道對方的價值標準就好了,但是隨著經濟體變得越來越大,缺乏經濟計算的話,將會產生嚴重的問題。 接下來,我們就來開始來研究一下更大的經濟體吧! 首先,我們要先快速推進我們小島的經濟史,先給他取名叫「蠟燭島」吧! 假設基於某種神奇的原因,蠟燭島仍然跟全世界的經濟有所隔離,但是人口增長了,已經形成了村落,也開始有了農地、有了商店、有了各式各樣的職業,居民之間的交易也繁盛了起來。 我們先設想,蠟燭島上的居民開始養起了山羊、種起了玉米。有兩個專門養山羊的飼主,叫做小明跟小華,還有兩個種玉米的農夫,叫做小美跟小敏。 這時候我們還沒有在蠟燭島中引入貨幣,所以我們必須用玉米來衡量山羊的價格,也要用山羊來衡量玉米的價格。這種類型的交換叫做以物易物,或者叫做直接交換。當然我知道對於已經習慣使用新台幣的聽眾來說,這種交換方式有點不太習慣,不過我們花點心力去研究這個模式,會更容易理解市場價格是如何形成的。 接下來會涉及到大家的價值表,單純用聽的會有點複雜,建議聽眾搭配文稿閱讀,我盡量講得簡單點。 假設 ①小美最多願意用四籃玉米換第一隻山羊、三籃玉米換

    17 分鐘
  3. 2020/09/27

    《真實世界的經濟學》第五課:多人世界的交換行為

    《多人世界的交換行為》 歡迎收聽巴斯夏的蠟燭工坊,我是子旭,讓不懂數學的你也能學好經濟學。 魯賓遜的生活因為他的努力而漸漸多采多姿了起來,某一天當他走在沙灘巡視的時候,突然看到了一個人倒在那邊,魯賓遜的孤單狀態被打破了,他會怎麼做呢? 一種可能性是,魯賓遜可能會像一頭野獸一樣,為了捍衛自己的地盤而把這個人給宰了,但魯賓遜出自於仁慈心,或者道德約束之類的觀念,他並沒有這麼做。於是魯賓遜給他做了急救處理,並且給了他一個名字——星期五,因為剛好今天就是星期五。 而魯賓遜之所以不殺了他的原因,更有可能是因為島上有許多尚未充分使用的資源,比起殺掉星期五這個選擇,很顯然地,有個人可以合作反而比單打獨鬥更有利於生存,他們可以進行使人變得更富足的勞動分工跟自願交換的過程。 亞當・斯密指出,物質生產的巨大增長歸功於勞動分工。斯密在《國富論》一書中,所使用的例子是製針。單獨一個工匠,很難在一天之內做出一枚針,儘管用盡了洪荒之力,一天也頂多只能做出一枚。但是在《國富論》中的那個小製針作坊,由於將製針的程序分成18道不同的工序,使得這樣的一個十人小作坊,一天可以生產高達48000枚針,平均下來,每個工匠一天可以製造4800枚。 勞動分工可以有更高產能的原因有三個,第一個是人們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在很多地方的優勢都有所不同。 第二個是,並非人人都有相同的能力,你擅長打籃球,我擅長馬拉松,每個人的特長有所不同。 第三個是,勞動分工使得人們能夠集中精神去增進技能,不需要花精力在不必要的技能之上——也就是能熟能生巧。 不過一些現代工業社會的批評者反而會轉過頭來批判這樣的專業化。他們會抱怨,在一個不斷提高勞動分工的體制中,人們的視野變得狹隘,完全成為了機器的小零件,工作單調乏味、不斷重複。 經濟學沒辦法解決這些抱怨,因為經濟學本來就不打算推薦某一種價值觀。經濟學沒辦法告訴你,你做了什麼樣的選擇,生活會更有趣、更豐富,也不會告訴你,假如你的選擇沒辦法讓你的物質生活過得更豐富、財富累積得更多,你的選擇就是錯的。 不過經濟學的確能夠告訴那些想把自己的欲求強加給整個社會的人:倘若沒有勞動分工,地球上的資源只能夠養活現有人口的一小部分。 亞當・斯密曾經舉過一個例子: 假如善用溫室技術的話,英格蘭的確能夠生產葡萄酒,但這麼做的意義其實不大,因為英國生產羊毛,而西班牙生產葡萄酒的話,兩國人民可以直接交易這兩種物品,而不需要在國內生產,這樣一來的話,兩國的人民都會變得更加富裕。 但若一國的地理位置不好,居民又沒有受過什麼教育,因此在生產所有的商品上都比另一個國家差的話,情況將會如何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定理」,雖然這個定理一開始是建基於貿易之上的,不過米塞斯認為這是一個普遍的原理,具有廣泛的適用性,適用所有的人類合作行為,因此米塞斯認為這個定理最好叫做「合作定律」。 比如麥克.喬丹是一個偉大的運動員,他的身體素質超凡出眾,也許他把他的技能用在其他地方,都能夠超凡入聖,也許他跑去當一名油漆工,也可以成為全世界最優秀的油漆工。 不過喬丹不太可能會粉刷自家的牆壁,即便他可能有一點實踐經驗,甚至比外面雇用來的油漆工幹得好得多,但他仍然會請其他人來代替他刷牆。我們要怎麼解釋這個狀況? 答案就是「比較優勢定理」。 雖然喬丹不論是打球還是刷牆,工作成果都是一等一的強,但喬丹在打球上有比較優勢,而他顧來的油漆工在刷牆上有比較優勢。為了方便從計算上理解,我們用工資率作為依據,再來進行比較。 假設喬丹雇用一名油漆工,時薪每小時五百元,但喬丹由於本身開外掛的關係,效率是他雇來的工人的兩倍。假定喬丹在市場上銷售自己的刷牆服務,價格是每小時一千元。 不過,假定喬丹打籃球每小時可以賺到三十萬元,同時喬丹雇用來的工人連投籃都不會,他打籃球每小時所得不會超過一塊錢。 也就是說,喬丹當油漆工有2:1的優勢,而當籃球明星卻有30萬:1的優勢。 只要他們合作,各自做自己更擅長的事,經過計算後,總產出會比兩個人把時間平均分配給刷油漆跟打籃球上還要更高。 不過,對於理解合作定理更重要的是,他們兩個人的處境都能獲得改善,至少用新台幣來衡量是這樣。 油漆工在兩份工作上都處於劣勢,但他依然能通過和喬丹交換刷牆服務,將產值翻倍。合作定律證明,透過勞動分工和自願交換進行合作,合乎了每一個人的物質利益。 把這個定律應用在國際貿易上的話,即便一個國家在生產所有商品方面都比另一個國家更差,但他仍然能透過比較優勢的領域,進行專業化,並且用來交換其他物品,這個劣勢國家依然能夠獲利。 不過合作定律表示的只是我們透過專業化可以獲得物質收益,他不考慮任何個人除了物質收益以外的其他偏好。所以情況仍有可能會是喬丹非常喜歡刷牆,呀跟不考慮雇用別人替他幹活。這又回到我們第一課所談論的老話題了,如果人們認為自動手修屋頂是在省錢,他們通常都是在犯錯。不過如果他們喜歡幹這份工作,比如覺得他幹這些工作的時候很療癒,那就代表他們獲得的金錢收益超過了他們的金錢損失。 接下來我們把視線重新拉回無人島,魯賓遜跟星期五都意識到,如果能發展出一套合作體系,那們他們兩個的生存機會將會大幅提高。 這兩個人發現,他們的生產活動並不是用來滿足「不特定大眾」的一般需求,所以最好事先把勞動進行分工。 按照門格爾的說法:「將人類經濟行為的複雜現象簡化為最簡單因素」這樣的指導,我們將先理解在簡單的環境,比如我們的小島,這當中進行的經濟交換。 假定這兩位已經決定合作,那他們接下來就必須為了「如何合作」而達成一項協議。魯賓遜因為手很巧,就負責製作捕鼠器,星期五因為體力好,就負責打獵。 但問題來了,他們應該要如何分配多少的工作才最合適?又要如何相信自己和對方相比起來並不吃虧呢? 光靠「良好的意圖」是沒辦法達成任何成就的。蘇聯的歷史說明,把勞動績效和勞動者的利益區分開來有著無法避免的困難。就算蘇聯成功創造出了一批「社會主義新人」,他們只關心同志們的福利,要他們進行高效率的生產依然有不可跨越的障礙存在———他們要如何準確知道接下來要生產什麼?生產多少?用什麼資源生產? 舉個例子,假如我把時間花費在繪畫上,我相信他們可以帶給我周遭的人們快樂,但如果沒人喜歡我的作品,我除了是在浪費時間以外,同時也在浪費紙張、顏料等資源,這會使得他們的滿足感遭到損失,甚至我四處閒晃對他們來說還會更好。 在缺乏市場價格機制的情況下,消費者沒辦法將他們的相對價值觀告訴給生產者。 而解決這問題的方法就是「人際交換」。 魯賓遜跟星期五之間必須認識到一件事,便是他們之間所進行的交換必須是自願的。魯賓遜可以藉由一定數量的捕鼠陷阱和星期五換獵物,但如果今天是星期五手上拿了根棍子威脅魯賓遜,並從他手中奪走老鼠,可以肯定的是,這種交換當中受益的只有兩者當中的一人而已。 而邊際效用遞減定律則可以解釋他們制定的交換率,接下來就來為各位講解一下邊際效用遞減定律是怎麼一回事。 想像這座島上,老鼠和捕鼠器的市場會發生什麼事。 先從沒有抓到老鼠,也沒有設置好捕鼠器開始。在這時間點,星期五能提供給魯賓遜的第一隻老鼠,對魯賓遜來說價值比較高——畢竟,沒有這隻老鼠,他可能會先餓死。 同樣的,第一個捕鼠器對星期五的價值也是很高的,因為第一個捕鼠器可以極大的提升他的捕獲量,因為他可以把陷阱放在島上老鼠出沒最頻繁的地方。 假設魯賓遜認為他的第一個捕鼠器,至少要換到三隻老鼠,而星期五則是為了換到捕鼠器,最多願意出到五隻老鼠。那我們就先假定他們的成交價是中間價,也就是一個捕鼠器換四隻老鼠。 而我們的交易者所得到的下一單位的價值,都會低於第一個單位。由於魯賓遜的老鼠供應量在增加,因此對他來說,每一隻新老鼠都不比前一隻老鼠那麼重要。一但他捕獲的老鼠滿足了當天的需要,他可能會把他們煙燻保存,以備日後不時之需。 另一方面,星期五不會認為第二個捕鼠器有第一個那麼重要,畢竟他只能在老鼠第二頻繁出現的地方設置捕鼠器,因此每一個捕鼠器的重要性都不如前一個。 同樣的,我們的交易者,每放棄一個物品,對於他來說,都比放棄的前一個單位價值還要高。這是因為他們將會按照自己的評價,首先放棄最不重要的用途。 行動人將會先放棄物品價值最

    17 分鐘
  4. 2020/08/24

    《真實世界的經濟學》第四課:時間的流逝,人的行為中的時間因素

    《時間的流逝,人的行為中的時間因素》 歡迎收聽巴斯夏的蠟燭工坊,我是子旭,讓不懂數學的你也能學好經濟學。 在魯瀕遜努力把「實然」變成「應然」的過程中,他也會逐漸學習如何提高自己獲取食物跟水的能力。比如他設置了一些補鼠陷阱,現在他一天能抓到的老鼠,就從四隻變成六隻了。 魯瀕遜甚至心裡還想著,做個水桶出來,搞不好就能用來收集雨水,這樣一來的話,他就可以用這些多收集來的水來燒飯了。嗯,是該好好來計畫一下了。 不過呢,當羅賓遜在琢磨這些計劃的時候,他同時也必須犧牲其他的東西,因為他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他的這些計畫倘若實行起來,都是有成本的,畢竟如果他不去放補鼠陷阱跟做水桶,他就能拿這些時間去幹其他的事情或者休息了。 那麼,補鼠陷阱跟水桶的價值在什麼地方呢?畢竟又不可能把這些東西拿來吃嘛,但這些東西對魯瀕遜而言的確有價值,因為他已經決定為了要做這些東西,願意犧牲其他的東西了。 那麼經過仔細思考,我們可以發現,補鼠陷阱跟水桶之類的東西,雖然沒辦法直接拿來滿足魯瀕遜的需求,比如飢餓或口渴,但這些東西可以生產那些直接滿足需求的物品,這就是陷阱跟水桶的價值之所在。 所以魯瀕遜其實是認為,陷阱對抓老鼠有價值,水桶對於收集水有價值。 卡爾·門格爾把那些可以直接減輕某種不滿意的物品,比如水或者食物,稱之為一階商品。他們也可以被稱之為「消費品」或「消費財」,至於那些輔助生產一階商品的物品,比如陷阱跟水桶,被稱作高階商品,或者叫做生產品、資本品、資本財。 當然這邊要特別注意,商品本身不存在這些分類,這些只存在於人們心中的計畫當中。如果你把水桶當成藝術品來收藏,或者把陷阱當成裝置藝術來欣賞,那麼他們對你來說,就是消費財。那如果你有一間商店,裡面所存放的食物是要拿來賣的,那這些食物對你來說,就是資本財。 奧派經濟學家路德維希·拉赫曼在《資本及其結構》這本書當中,是這樣說的: 「資本的一般概念……在客觀事務中沒有可測量的對應物;他反應了企業家對這些事物的估價。啤酒桶和鼓風爐,港口設施和旅館客房傢俱,都是資本,而這不是由他們的物理屬性,而是由他們的經濟功能決定的。」 然而一旦魯瀕遜要決定生產高階商品,他就必須先開始儲蓄,因為儲蓄是為了滿足遙遠的未來而預先採取的行動。 魯瀕遜努力了一些時間,設置了五個陷阱,還製作了兩個水桶。當他在製作陷阱跟水桶的時候,也可能意識到,如果有鎚子、鋸子、釘子的話,製作這些東西會更快速、更方便,於是他又開始著手製作這些東西。 他之所以認為這些東西有價值,是因為他們對於做陷阱跟水桶有輔助作用,而陷阱跟水桶對於獲取食物跟水有幫助,因此他們有價值。 所有的高階商品的價值都來自於,他們對於生產下一級的低階商品有幫助,所以生產品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他們最終能夠生產出消費品。 我們要如何解釋這種依存性呢?假設一下魯瀕遜對一件消費品的評價發生變化後,將會發生什麼事情。 假設這座島上的老鼠都患有鼠疫,而吃那些老鼠肉會有害身體,於是魯瀕遜將不再認為老鼠有價值,那只要捕鼠陷阱沒有其他用途,他們就會立刻喪失他們的價值,魯瀕遜不會再花任何資源跟時間去設更多的捕鼠陷阱。當然,如果這些陷阱如果能拿來當柴火燒的話,這些陷阱就能繼續保留一些價值。 這邊可以再來思考一個有趣的

    17 分鐘
  5. 2020/08/16

    《真實世界的經濟學》第三課:萬事起頭難,先從「魯濱遜模型」思想實驗開始

    ** 《萬事起頭難,先從「魯濱遜模型」思想實驗開始》** 歡迎收聽巴斯夏的蠟燭工坊,我是子旭,讓不懂數學的你也能學好經濟學。 魯濱遜漂流記是一本由丹尼爾·笛福59歲時所著的第一部小說,小說講述了一位海難的倖存者魯濱遜,在一個偏僻荒涼的熱帶小島-特立尼達拉島上度過28年的故事。 這時候我們不禁想知道一個問題,那就是魯濱遜一個人的孤單生活,是不是依然能用經濟學作為主題去研究呢?此外,研究孤獨一人的狀況有什麼意義?難道人類不是社會動物嗎?難道我們對經濟學的興趣,不是基於他適用於多人之間交往的真實情境嗎? 人類的確是社會動物,不過,思考孤獨的個人情境,對於經濟學來說是必要的,正如物理學中,考慮核反應堆裡,單獨的粒子一樣。正是在孤單的個人環境中,經濟學的基本要素才能被呈現得最清晰。 卡爾·門格爾在《國民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提到: 「接下來,我將致力於將人類經濟行為的複雜現象簡化為最簡單的要素,而我們仍可以精確地觀察到這些要素……(並且)可以研究這些複雜的現象是如何按照確定的原理,從要素中逐漸形成的。」 奧派經濟學家將經濟學建立在人類選擇的基礎之上,堅持使用方法論的個人主義,因為只有個人才能夠做選擇。有人可能會問,團體也會做選擇啊,比如說一個國家決定要幹嘛幹嘛,但無論何時,我們都會發現,即便是團體,其實仍然是一個,或者更多的個人在進行選擇。 一般語境下,我們說某人屬於某個團體,意思是說,他被其他的個人認為屬於該團體的成員。意思是,團體成員的資格存在人們的心中。 假設你現在往你家窗外一看,發現有一堆人在外面聚集在一起,他們究竟是偶然聚集的人群,還是一群憤怒的暴徒,取決於該人群中的個人,賦予這個聚集的意義。 這邊稍微離題補充一下大眾心理學的觀點,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一書當中,便提過關於群體的定義,大意是: 「一群人聚在一起並不是心理學意義上的群體,只是人群。形成群體心理,首先要使這群人具有共同的價值認同和共同訴求。這種認同往往是短暫的,甚至只是在群體互相感染的時刻形成的,分散之後這種認同就消失了,所以這種群體又稱烏合之眾。」 話說回來,為什麼我們需要藉由假想魯濱遜一人在島上的情況來進行思想實驗呢?難道我們就不能讓經濟學變成像物理學,那樣透過真實的實驗做研究嗎? 的確,實證主義在自然科學中取得了傲人的成績,不過我們必須特別注意到一件事,用鐵鎚來敲打釘子完全沒有問題,但這工具不見得適合拿來切西瓜。 在經濟學中試圖靠經驗證據來進行研究,所碰到的第一個阻礙,就是當人們發現他們變成了「被觀察」的對象時,行為表現就會變得不同。 作為實驗對象的人,會試圖對實驗有所了解,並且根據他們了解的狀況去修正他們的行為。首先,如果實驗對象喜歡進行實驗的人,他們通常會盡量推測實驗者想要得到什麼結果,並且按照那個方向行動。 另外,光是知道自己處於實驗環境中,受試者本身就會改變他們的行為了,因此我們必須在精神世界中,運用我們自己也是人的行為邏輯,來推理出人的行為基本組成部分,並且盡力去認識這些基本組成。 好了,那我們正式開始思想實驗吧。 魯濱遜一個人孤零零的在荒島上,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得就,經濟學對於他的狀況有什麼見解呢? 此時此刻他被困在島上,這是他所面臨的基本情況,他應該怎麼做?要回

    26 分鐘
  6. 2020/08/11

    《真實世界的經濟學》第二課:我們為什麼研究經濟學?以及我們應該如何研究經濟學?

    《我們為什麼研究經濟學?以及我們應該如何研究經濟學?》 歡迎收聽巴斯夏的蠟燭工坊,我是子旭,讓不懂數學的你也能學好經濟學。 在前一堂課當中,我們了解了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是幹嘛的,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經濟學這個學科,是否值得我們花大把大把時間去學習? 假如你現在點開了這一系列的podcast,那麼想必你多少都會認為,學習這門課程或許有一些些好處吧? 學習經濟學的好處之一,是可以更深入的了解我們作為人類所面對的處境。比如說,人們在做選擇的時候,常常沒辦法認清他們的選擇成本是什麼,一旦我們明白了,成本是根據我們所放棄的替代性選擇來衡量的,我們或許就會對一些日常性的選擇,有了截然不同的認識。 舉個例子吧。某個人花了很多時間在房屋裝修的計畫之上,當然,他做這個計畫,很可能是因為他爽。但經濟學課本不會對他提出勸告,跟他說:「嘿,你幹其他事會更快樂喔!」因為經濟學課本並不是一本自我修養手冊。 不過,通常那個人會說,他之所以這麼做,是為了要省錢。 他說:「你看,我請人來修屋頂可能要花十五萬,但我自己幹的話,只需要花三萬元買材料喔!」 經濟學家當然很清楚,他這樣的算法有一些盲點在,因為他沒有考慮到他所放棄的機會成本,如果他知道他的機會成本是什麼的話,或許他會改變他的計畫也不一定。 如果這項工作要花費他兩百個小時,他本來可以用這些時間去工作,然後賺個二十萬元,這樣算起來的話,他親自修屋頂所遭受的貨幣損失實際上更大。 當然,這個例子是純粹從經濟角度來考慮,在另外一些案例當中,我們沒辦法適當考慮的是那些「精神成本」。 比如一個拈花惹草,到處偷吃的丈夫,我們會想知道他是不是通盤考慮了所有相關的成本,假如他真的通通考慮了,那麼這個時候,經濟學就可以把問題丟給倫理學跟宗教了。 不過更常見的是,人們往往只考慮一項行動眼前可見的收益,卻忘了考慮看不見的、長期的成本。 巴斯夏把這個叫做「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問題」。他認為,經濟學其中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教導我們「不要僅僅根據看得見的東西來判斷,更應該根據看不見得東西來判斷」。 而學習經濟學的另一個好處是,經濟學對於評估公共政策的問題來說,十分重要。我們到底應該調高,還是乾脆取消最低工資?保護國內產業能夠提高我們的生活水平嗎?社會保障私有化會有什麼結果呢?其實這些都是經濟問題。 有人認為,這些問題應該根據「實際的具體情況」來回答,他們堅持認為理論對於解決問題毫無幫助。英國經濟學家凱因斯就在他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指出了這個觀點的謬誤: 「經濟學家和政治哲學家的觀點,無論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都比人們通常認為的更具有影響力。事實上,統治這個世界的並不是什麼別的東西。實幹家們自以為不受任何思想的影響,但他們往往都是某個已故的經濟學家的奴隸。」 接下來要討論的下一個問題,就是我們該用什麼方法來研究經濟學? 近三百年來,物理學和化學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但卻使人往往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研究科學的方法可能不只有一種。 稍微想想,其實就能得到這個結論了。比如說,我從來沒聽過有人建議說,假如你要深入了解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你應該要去分析他創作戲劇的時候,所使用的紙張跟墨水的化學成分。 同樣的,我們也不會指望人家用研究自然科學的方法,去學習幾何學跟邏

    11 分鐘
  7. 2020/08/06

    《真實世界的經濟學》第一課:經濟學,學什麼?

    粉專連結:https://lihi1.cc/e8ptQ 文稿: 《經濟學,學什麼?》 歡迎收聽巴斯夏的蠟燭工坊,我是子旭,讓不懂數學的你也能學好經濟學。 面對一門新學科的時候,你的第一步一定是要先大致了解這門學問在研究些什麼。比如當你買了一本天文學的著作時,你會知道他討論的東西大概是和宇宙中的天體有關的內容。但同樣的問題放到經濟學身上,再拿去問不同的人「經濟學在研究什麼?」通常你會得到各式各樣的回答。 「經濟學是研究貨幣的?」 「做生意做買賣的盈虧?」 「研究社會如何分配財富?」 伊斯雷爾.柯茲納教授在他的著作當中,曾經說了這麼一句話: 「即便是職業經濟學家,對於何為經濟學也是眾說紛紜,其觀點之多樣,令人吃驚。」 之所以會這樣,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經濟學做為一門科學實在太年輕,不過就兩百多年的時間而已。 經濟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們的一個發現,人們發現人類彼此之間的互動,存在著可以預見的規律性,而且這種規律性並不是出自於人為的設計。 這種規律跟物理世界的機械性規律不同,因為人們對這樣的規律的認知實在很模糊,因此西方科學界產生了一種被稱為「自發性秩序」的觀點。 在經濟學做為一門學科出現之前,人們認為,如果我們在事物中發現了秩序,那麼這些事物必定是被「某人」安排在秩序之中的。 這邊所謂的「某人」,就物理規律而言,指的其實是上帝,就人造物或制度來說,指的就是特定的人。 其實早期的政治哲學家們提出了各種組織人類社會的方案,如果他們所設計的方案失效了,或者沒有發揮理想預期中的作用,制定方案的人就會把原因歸到統治者或者公民的德性不足之上。而他們根本不會意識到,他們所設計的這些方案,在根本上與人類的行為法則產生了衝突,因此不管參與這個方案的統治者,或者是公民的德性有多麼高尚,都必然導致失敗。 在歐洲地區,人類的自由度從中世紀到工業革命時期達到了頂點,這過程當中,西方歐洲社會不再完全按照統治者的命令去行動,人們要選擇什麼行業,也不再受到行會的限制,進入製造業也不再需要王室的許可證了,但不知道為什麼,當時的木匠、鐵匠、泥瓦匠的多寡,似乎總是維持在一個恰當的數量上。 我們現在仍然可以觀察到,儘管任何人都可以開辦啤酒廠,但世界上的啤酒卻沒有氾濫成災,啤酒的數量似乎正好不多不少。也沒有人替一個城市的商品進口制定總體的規劃,但進入城市的各種商品組合卻大致上洽當。 而在19世紀時的法國,有一位經濟學家,也正是我們這粉專的祖師爺巴斯夏,他在評論這個神奇現象的時候大聲驚呼:「巴黎被餵飽了!」 經濟學家並沒有創造這種規律,而這個現象每天都發生在我們的眼前,我們都察覺得到,因此經濟學家根本不需要特別去證明他,經濟學家要做的,只是要解釋這個規律是如何發生的。 經濟科學的源頭其實可以追溯到比亞當斯密更早的時期,至少可以追溯到15世紀,西班牙薩拉曼卡大學的「經院學派」所做的工作,後來約瑟夫.熊彼特稱呼他們為「第一批經濟學家」,他們的故事我之後可能會找個時間補充做為這一連串課程的彩蛋。 剛才提到亞當.斯密,雖然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經濟學家,但他在推廣經濟學觀念這件事上,就足以讓他得到「經濟學之父」的美譽。 他在《國富論》中,提出了這樣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人類如果有追求自身目標的自由,就會帶來社會秩序,而這

    20 分鐘
4.6
(滿分 5 顆星)
34 則評分

簡介

巴斯夏的蠟燭工坊,是由一群古典自由主義者、保守主義者共同創立的自媒體,在這裡你可以接觸到滿滿的經濟學、英美保守主義的相關知識,當然還有許多會下地獄的政治不正確思想。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