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大劇場

林氏好與鄭有忠的台灣篇章

在台灣近代音樂史的長河中,有一段交織著聲音、社會與抗爭的歷史,隱身於日治時代南方城市的劇場與練習室之間。林氏好與鄭有忠,兩位看似來自不同世界的人,卻在1930年代交會,共同掀起一場音樂上的文化實驗與精神革新。

林氏好,出生於台南的女性,自小接受新式教育,曾任小學教員。然而命運將她導向舞台。當時,她的丈夫盧丙丁因參與社會運動遭政治迫害,迫使她離開教師職位。她的人生從此轉向舞台與歌聲。1932年,她的歌聲在台灣歌謠界一鳴驚人,代表作《紅鶯之鳴》不僅奠定她作為藝名「林麗美」的地位,也標誌著一種新女性的音樂姿態——她不是僅僅為了娛樂而唱,而是為了發聲、為了對抗而唱。

與她並行的,是來自屏東的音樂組織者鄭有忠。他致力於西洋音樂的普及,在南台灣創立多個樂團與研究班,用管絃樂訓練一群又一群沒有音樂背景的庶民青年。他不像北部那些受日本學院訓練的「主流音樂家」,而是一位真正深耕土地的培育者。 兩人的合作始於1934年前後。鄭有忠的樂團與林氏好攜手舉辦多場聲樂與交響音樂會,巡演台南、屏東、嘉義等地。那不是單純的音樂演出,而是一種文化上的示威與聲音的宣言。林氏好用正統聲樂技巧詮釋台語歌謠,讓本地語言登上藝術舞台;鄭有忠則以交響編制強化地方聲音的厚度,實踐音樂民主的理想。他們一起將《咱台灣》、《月夜愁》、《琴韻》等歌曲,重新轉化為具有藝術高度的作品,挑戰殖民時代主流的文化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