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夏的蠟燭工坊

《真實世界的經濟學》第一課:經濟學,學什麼?

粉專連結:https://lihi1.cc/e8ptQ

文稿:

《經濟學,學什麼?》

歡迎收聽巴斯夏的蠟燭工坊,我是子旭,讓不懂數學的你也能學好經濟學。

面對一門新學科的時候,你的第一步一定是要先大致了解這門學問在研究些什麼。比如當你買了一本天文學的著作時,你會知道他討論的東西大概是和宇宙中的天體有關的內容。但同樣的問題放到經濟學身上,再拿去問不同的人「經濟學在研究什麼?」通常你會得到各式各樣的回答。

「經濟學是研究貨幣的?」

「做生意做買賣的盈虧?」

「研究社會如何分配財富?」

伊斯雷爾.柯茲納教授在他的著作當中,曾經說了這麼一句話:

「即便是職業經濟學家,對於何為經濟學也是眾說紛紜,其觀點之多樣,令人吃驚。」

之所以會這樣,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經濟學做為一門科學實在太年輕,不過就兩百多年的時間而已。

經濟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們的一個發現,人們發現人類彼此之間的互動,存在著可以預見的規律性,而且這種規律性並不是出自於人為的設計。

這種規律跟物理世界的機械性規律不同,因為人們對這樣的規律的認知實在很模糊,因此西方科學界產生了一種被稱為「自發性秩序」的觀點。

在經濟學做為一門學科出現之前,人們認為,如果我們在事物中發現了秩序,那麼這些事物必定是被「某人」安排在秩序之中的。

這邊所謂的「某人」,就物理規律而言,指的其實是上帝,就人造物或制度來說,指的就是特定的人。

其實早期的政治哲學家們提出了各種組織人類社會的方案,如果他們所設計的方案失效了,或者沒有發揮理想預期中的作用,制定方案的人就會把原因歸到統治者或者公民的德性不足之上。而他們根本不會意識到,他們所設計的這些方案,在根本上與人類的行為法則產生了衝突,因此不管參與這個方案的統治者,或者是公民的德性有多麼高尚,都必然導致失敗。

在歐洲地區,人類的自由度從中世紀到工業革命時期達到了頂點,這過程當中,西方歐洲社會不再完全按照統治者的命令去行動,人們要選擇什麼行業,也不再受到行會的限制,進入製造業也不再需要王室的許可證了,但不知道為什麼,當時的木匠、鐵匠、泥瓦匠的多寡,似乎總是維持在一個恰當的數量上。

我們現在仍然可以觀察到,儘管任何人都可以開辦啤酒廠,但世界上的啤酒卻沒有氾濫成災,啤酒的數量似乎正好不多不少。也沒有人替一個城市的商品進口制定總體的規劃,但進入城市的各種商品組合卻大致上洽當。

而在19世紀時的法國,有一位經濟學家,也正是我們這粉專的祖師爺巴斯夏,他在評論這個神奇現象的時候大聲驚呼:「巴黎被餵飽了!」

經濟學家並沒有創造這種規律,而這個現象每天都發生在我們的眼前,我們都察覺得到,因此經濟學家根本不需要特別去證明他,經濟學家要做的,只是要解釋這個規律是如何發生的。

經濟科學的源頭其實可以追溯到比亞當斯密更早的時期,至少可以追溯到15世紀,西班牙薩拉曼卡大學的「經院學派」所做的工作,後來約瑟夫.熊彼特稱呼他們為「第一批經濟學家」,他們的故事我之後可能會找個時間補充做為這一連串課程的彩蛋。

剛才提到亞當.斯密,雖然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經濟學家,但他在推廣經濟學觀念這件事上,就足以讓他得到「經濟學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