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作為美元霸權的「救星」或延續者:
1.
數位版美元的普及: 穩定幣可以被視為數位版的美元。它們讓用戶在加密貨幣市場中方便地進行交易、轉賬和支付,功能如同真正的美元。
2.
擴大美元的影響力: 穩定幣將美元的信任基礎延伸到更廣闊的數位世界,尤其在一些通脹高、本國貨幣不穩定的市場,穩定幣成為實用的交易貨幣。
3.
創造美國國債需求: 穩定幣發行公司(例如泰達)會將用戶用美元購買穩定幣的錢,用於購買美國的短期國債。這為美國國債市場帶來新的需求,提供了新的資金來源,幫助消化美國龐大的財政赤字。有預測稱到2028年,穩定幣規模可能達到2萬億美元,每年新增4000億美元的國債需求,這對美國財政來說是巨大的幫助。
4.
「一美元變兩美元」效應: 用戶的一美元,在數位世界裡變成了可以在加密貨幣市場使用的穩定幣,同時在實體金融世界裡又被用於購買美國國債,為美國政府提供資金. 這種同筆錢的雙重用途和效果,創造了新的流動性。
5.
應對國際競爭: 美國政府可能將穩定幣視為應對其他國家(例如中國)可能透過央行數位貨幣(CBDC)挑戰美元霸權的策略。
6.
繞開現有體系: 對某些人(如川普政府)而言,推動穩定幣的廣泛應用,可能是一種繞開聯準會、重新掌握數位貨幣主導權的方式。
穩定幣作為美元霸權的「掘墓者」或挑戰者:
1.
潛在的備份資產風險: 雖然穩定幣號稱100%錨定美元且有備份資產(通常是現金或國債),但其透明度和備份是否充足存在質疑。如果備份資產不足或不透明,可能導致信用危機. 歷史上泰達曾多次被質疑備份資產不足,並接受過調查.
2.
流動性危機風險: 一旦加密貨幣市場崩盤或發生其他信任危機,投資者可能瘋狂贖回穩定幣。這會迫使發行方大量賣掉國債,導致國債價格暴跌、利率飆升,可能對實體經濟造成嚴重衝擊. 這種「一美元變兩美元」的結構,反過來可能導致兩部分的價值同時消失。
3.
貨幣霸權的脆弱性: 美元和穩定幣的價值都建立在信任之上。一旦這種信任崩潰,無論是美元還是錨定美元的穩定幣,都可能瞬間變成廢紙或無意義的代碼。穩定幣雖然延續了美元的信任基礎,但也將這種信任延伸到更脆弱的數位世界。
4.
類比英鎊的衰落: 來源引用了二戰後英鎊的衰落為例,說明貨幣霸權的維持需要長期的經濟實力和信任,而非短期的措施。穩定幣可能像英鎊當時推行的「帝國特惠制」一樣,短期看似乎有利,但長期可能因為自身或經濟體系的虛弱而加速衰落.
5.
通膨風險: 來源認為,穩定幣的發展使得一份美元可能在銀行帳戶和鏈上穩定幣兩種形式中存在,本質上是憑空多出的流動性。這可能導致市場上的錢變多,購買力卻沒有增加,相當於悄悄地造成通膨,使儲蓄更快縮水。
總結來說,穩定幣在短期內可能透過創造國債需求等方式,為美國財政和美元的數位化擴張提供支持,有助於維護美元霸權。然而,其背後的備份資產風險、流動性危機以及對信任基礎的依賴,也使其在長期可能埋下巨大風險,甚至加速美元霸權的衰落。這場發展被描述為一場高槓桿的信用賭博,其結果尚不確定.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Updated twice weekly
- Published2 June 2025 at 06:58 UTC
- Length7 min
- Season1
- Episode21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