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林載爵 聯經出版發行人
來 賓|鄭治桂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助理教授
⠀
本集節目邀請到鄭治桂教授,和聯經出版發行人一起談世界藝術史的最佳入門書──《藝術的故事》。《藝術的故事》全書超過400張圖片,包含大量的藝術、建築、雕塑等視覺作品,作者宮布利希以圖象輔佐文字,使讀者能夠更直觀理解藝術品敘述。內容清晰闡釋了藝術潮流與藝術概念,讓我們看到藝術史在傳統中不斷更迭變化的過程。可以說《藝術的故事》不只是一本藝術史書,更是一趟橫跨時空的藝術之旅,幫助我們理解人類文明如何透過視覺藝術表達思想與情感。
核心觀點及寫作風格
藝術史作為一門學科,直到19世紀才逐漸成型。早期的藝術書寫多為藝術家傳記,強調個人創作。並且,當時學者普遍認為藝術史應聚焦於風格,因為風格是時代孕育的結果,藝術家只是其中的表現者。宮布利希則持不同觀點,他在《藝術的故事》中強調藝術家才是核心,並提出「沒有藝術,只有藝術家」的概念。他的寫作策略是讓人「看」藝術,而非僅讀藝術史,因此刻意去除「歷史」的沉重感,使其成為一個個生動的「故事」。
藝術會不斷向前演進
藝術是否進步是一個具爭議性的問題。有人認為藝術萬古如一,僅是增減變化,並無真正的「進步」。但宮布利希則認為,藝術雖非線性進步,卻處於不斷「演進」(evolution)的狀態。每個時代的藝術家都渴望證明自身存在,他們在前人基礎上改變、創新,增添新的元素,也勢必捨棄某些舊有特質。因此,藝術的發展是一種取捨的歷程,並非單純的進步或退步,而是藝術家主動選擇如何表達自身時代精神的結果。
藝術的社會功能
鄭治桂教授坦言藝術從來都具有社會功能,早期藝術並非為美而生,而是為宗教、巫術、死亡儀式或實用目的服務。例如,古希臘的藝術兼具裝飾與功能性,而19世紀以前,藝術始終承載社會用途。藝術的存在本身即具有功用,即便藝術家創作純粹為了表達,作品仍會影響社會。因此,無論是宗教雕塑、學校建築或服裝設計,藝術始終與生活密不可分,並且在不同時代發展出多元的社會價值。
🎧本集重點
03:37 淺談宮布利希論藝術的核心觀念
07:52 何以成為藝術史入門必讀之作?
11:00 《藝術的故事》對後世欣賞藝術的影響
15:20 從時代文化來賞析藝術作品
20:55 淺談藝術是否會進步
22:43 《藝術的故事》將非歐洲的藝術擺在什麼地位
26:13 淺談藝術是否具有社會功能
30:34 談論藝術應該保留在菁英主義還是更趨向大眾化
32:17 今年我們如何看待《藝術的故事》作品地位
39:00 朗讀書中片段
⠀
📙聯經50書單: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classic
🖥️聯經出版50週年網站: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
🌟【經典聯聯看】文字版:https://linkingthink.com/50thebookk
⠀
🛒本集書單:
📙《藝術的故事(暢銷10萬本.維拉斯奎斯名畫〈宮女〉紀念書衣版)》:https://linkingthink.com/LS1900020303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Updated weekly
- Published7 March 2025 at 04:00 UTC
- Length42 min
- Season3
- Episode49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