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林載爵 聯經出版發行人
來 賓|萬毓澤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
⠀
※ 本集節目以電訪方式進行。
本集節目邀請到中山大學社會學系萬毓澤教授,與聯經出版發行人一同走進經典巨著《資本論》的思想世界。《資本論》全書共三卷,是馬克思歷時多年撰寫的經濟與社會批判之作,不僅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的運作邏輯,也深刻揭示勞動與價值、剩餘與剝削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在萬教授的導讀下,我們得以穿越難解的理論語言,重新思索資本主義的歷史起點、運行機制與未竟問題。
犯罪現場洗錢與分贓
萬教授解釋馬克思的《資本論》,第一卷談從生產過程,核心在於揭示「剩餘價值」如何在勞工的勞動中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第二卷則談資本的流通,最後到第三卷分配,從整體視角探討剩餘價值如何轉化為利潤、利息與地租,全面描繪了資本主義的運作機制。法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丹尼爾.本薩義德曾用一個極具畫面感的比喻來詮釋《資本論》的內容:第一卷是犯罪現場,揭露資本如何剝削勞動;第二卷是洗錢現場,剖析剩餘價值如何在流通中實現;第三卷則是分贓現場,說明利潤如何在不同階級間分配。
剩餘價值的迷思?
萬教授指出,資本主義體制中,資本家支付工資換取勞動力,看似是一場「公平的交易」,但馬克思要我們穿透這層「表面公平」,看見背後的結構性剝削——工人所創造的全部價值中,只有一部分轉化為工資,其餘的價值則被資本家無償佔有。以「一天八小時工作,前四小時是拿來換工資,後四小時是被資本家拿走的剩餘價值」簡化說明,直觀好懂,同時萬教授也提醒:馬克思不會說「被奪走的是勞工應得的四小時」,因為制度本身就不是公平邏輯。這種看似可以「修補」不公的方法(例如:讓工人多領點工資),其實違背了資本主義的根本結構,等於自我矛盾。
AI時代下的《資本論》啟示
萬教授提到在AI快速發展的今天,馬克思《資本論》所揭示的資本邏輯不但沒有過時,反而更加清晰。資本主義的核心在於對剩餘價值的榨取——勞動者所創造、超出工資補償的那部分價值,成為利潤的來源。然而,當AI與自動化逐步取代人力,勞動力不再稀缺,也不再是利潤的來源,整個制度的基礎便開始動搖。馬克思早已指出,資本主義的發展自身孕育著不可解決的矛盾,而AI正可能加速這些矛盾的爆發。面對這樣的未來,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勞動的意義是什麼?技術的目的是利潤,還是解放?《資本論》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一把思考與行動的工具。
🎧本集重點
04:40 《資本論》的創作背景,主要的目的為何?
10:35 馬克斯如何界定資本主義?與之前的生產方式有何不同?
16:38 從各卷脈絡去解釋何謂「剩餘價值」?
21:46 為何資本主義一定會走向壟斷和資本集中?
24:00 勞力(labor)是一切價值的根源?
27:30 淺談馬克思如何解釋階級鬥爭?
30:48 資本主義必然是人類歷史的過渡階段?
33:57 受到AI衝擊的資本主義,《資本論》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40:10 朗讀書中片段
📙聯經50書單: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classic
🖥️聯經出版50週年網站: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
🌟【經典聯聯看】文字版:https://linkingthink.com/50thebookk
⠀
🛒本集書單:
《《資本論》完全使用手冊:版本、系譜、爭議與當代價值(二版)》:https://linkingthink.com/LS1845111
《資本論(全3卷,改變人類歷史、震撼世界之思想鉅著,出版150週年,臺灣唯一正式授權繁體中文典藏紀念版)》:https://linkingthink.com/LS155186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Updated weekly
- Published30 May 2025 at 04:00 UTC
- Length42 min
- Season3
- Episode50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