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大劇場

舞蹈家如何在台殖民現場留下足跡

徐瑋瑩指出,崔承喜是從日本舞蹈界備受矚目的朝鮮民族舞蹈家,她1936年受台灣文藝聯盟邀請攜團到台巡演,從台北到台南、高雄都吸引劇場觀眾 。那時台灣正值日治嚴控文化自治、壓制公共藝文組織的時期,崔的演出顯得尤其前衛與政治意味濃厚—她展演包括《迎向希望》《苦難的路程》等舞作,直接隱喻殖民地人民的苦痛與抗爭精神()。

吳坤煌作為當時左傾文藝圈的重要人物,正因其思想傾向與進步文化脈絡,主動邀請崔來台參與文化實踐,成為促成其抵台的重要契機()。

徐瑋瑩強調,崔承喜在日本已經是明星級的現代表演者,她融合傳統朝鮮舞與現代舞技巧,在東京演出便轟動日本藝術界,並在國際巡演中獲西方評媒大幅讚譽 。來到台灣後,當地台灣舞蹈先驅如林明德、蔡瑞月等人多赴日習舞,林明德甚至是觀賞崔承喜演出後決定前往日本拜學她為師 。崔承喜對這一代台灣現代舞者具有啟蒙性影響,促使他們回台後開始創辦舞蹈課程與團體,開創台灣現代舞的核心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