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來的風

香港來的風

香港曾經站在中國與台灣之間。 20 世紀兩種中國想像的對峙、交鋒、匯流,在香港這座浮城發生。 21世紀,天朝崛起,浮城落地,兩岸三地的關係逐漸演變為,島嶼背向大陸逃離,島嶼重與島嶼親近。 在這一漂移軌跡中,移民台灣的香港人,帶著香港的種子,落在台灣本地的風土、文化、產業、生活之中,會長出什麼樣的果實? 台港之間,會有什麼樣的更長遠互動? 這種互動,又會怎樣讓兩地反身自照,能否滋養出更廣闊的文化想像? 資深記者張潔平,訪問十多位台港文化地景中的移民; 聽香港人講台灣,聽台灣人講香港。 收聽更多「鏡好聽」精彩節目 | 官網:http://mirrorvoice.com.tw | App: 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 Facebook:www.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 Instagram: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 合作來信:voiceservice@mirrormedia.mg

  1. 2021/06/24

    EP13|擺渡的人|我們被香港養育出的一切,都在消逝的對比下更加鮮明

    「我是 2005 年到香港,見證了一個很世界主義的香港,也是中港關係最好的時候。你會看見它們對彼此的好奇,遠遠壓過了對彼此的敵意,.......,有個朋友跟我說,十年前到香港待一個星期,你彷彿可以在這裡遇到所有的人;所有平常很難見的,在這裡突然就全都遇到了。」 六四維園集會、七一大遊行,以及非常香港的《蘋果日報》;一個月之內,香港失去了三大作為特殊華人城市的標誌。這也像是香港過去兩年的縮影——我們一遍一遍地,在目睹很多事物的死亡。 然而,當一段歷史結束時,每個從這的歷史走出來的人,都變得很重要。就像《香港來的風》系列節目,邀請到港臺間不同的文化人,你會聽見他們心目中的香港不只有一個樣子,有時彼此間甚至是針鋒相對的,他們是如此地豐富。於是,或許每個人都扛起了這個責任: 「我相信歷史不是線性的,而是循環的;既然歷史的風陵渡口曾經出現過,它就有機會再出現第二次。」    **錄音當下,香港《蘋果日報》原宣布於 6/26 正式停止運作;但之後更正於 6/24 午夜關閉網站、出版最後一刊紙本   本集重點:    04:34 當一段歷史即將消失,如何讓自己不陷入徹底的無力中  11:00 我所經歷的香港,與很多人都不太一樣  15:00 回頭一看像不只是結束,而是沒有存在過一樣  20:07 若六四的時代意義,只剩「血腥六四」幾個字  22:56 風陵渡口初相遇:遺憾沒有經歷完整的香港   【本集節目是由鏡好聽製作播出的《香港來的風》】  每週四上線全新一集  開啟小鈴鐺、按下追蹤,持續關注最新節目    製作人:羅筱薔  錄音師:劉寶苓  大片頭:廖偉棠〈一切閃耀都不會熄滅〉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訂閱《鏡好聽》並下載 APP 收聽,只給你最好的聲音。 | 立即訂閱:https://www.mirrorvoice.com.tw/mirrorvoice-plus  | 免費下載 APP: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 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 Instagram:https://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voiceservice@mirrormedia.mg

    27 分鐘
  2. 2021/04/29

    EP12|唱歌的人|像大樹紮根在河堤上,不會退一步 ft.郭達年

    「如果一個農夫在山上有很好的生活,他幹嘛一定要下山去參加城市裡的鬥爭?」    做音樂、做紀錄片,也寫字,他是郭達年。過去有香港媒體說他是地下的人,地下樂手,寫非主流的歌;他只地上地下是你的說法,我不需要被歸類。 他是一個活在系統之外的人;沒有銀行帳戶、脫離各式各樣的體制系統,試圖保持獨立、自主與自由。而對他而言,就連「脫離」二字,都是被刻意定義出來的:「我只是過我自己的生活,所以我也談不上是脫離了你。」 但他所強調的個人自由獨立,並非離群索居、自我封閉,反而是要好好地「在一起」、與他人進行真實的交流。連結到 2019 年開始的香港抗爭,街頭上的蒙面匿名者,彼此互不知道對方是誰、在想些什麼;但也或許你正是無需看見他的面孔,只需要知道我們都在努力。我們在一起。 「好好在一起」的這個理想,需要很多犧牲,也需要很多時間;但最後他說了,「就專心過好自己吧。專心過好自己,不要後退,樹木長在堤岸上。」    本集重點:    03:21 如何可以脫離現實的各種系統生活下去?  08:59 做為一個真正自由的人:我不需要你的定義  14:11 人們為什麼很難活出自己?  18:58 活出真實的生命?我們要不要好好地「在一起」  21:29 2019 年香港抗爭:蒙面的無名者,只能孤獨的在一起?  34:42 如何可以延續香港?  41:34 郭達年〈今早起來〉,收錄於 2017《九歌》*歌曲為郭達年授權使用   【本集節目是由鏡好聽製作播出的《香港來的風》】  每週四上線全新一集  開啟小鈴鐺、按下追蹤,持續關注最新節目    製作人:羅筱薔  錄音師:劉寶苓  大片頭:廖偉棠〈一切閃耀都不會熄滅〉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訂閱《鏡好聽》並下載 APP 收聽,只給你最好的聲音。 | 立即訂閱:https://www.mirrorvoice.com.tw/mirrorvoice-plus  | 免費下載 APP: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 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 Instagram:https://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voiceservice@mirrormedia.mg

    46 分鐘
  3. 2021/04/08

    EP11|攝影的人|若白色恐怖就在眼前發生,可以如何去了解它? ft.郭浩忠 Billy H.C.Kwok

    「勇氣很重要,多去看一些你可能不能接受的東西,這樣對自己的成長或對社會都有不同的好處。」    香港紀實攝影記者 Billy,是一個以相機為語言的人;他在近幾年橫跨港中台三地,追擊城市地景、抗爭事件與歷史文化,想找他心中好奇的,或者這個社會也還未找到的答案。    他最新的作品"Last letter"以台灣白色恐怖歷史為起點,第一章是關於「銅像」。台灣從南到北,從校園到街區,遍布著大小的蔣公銅像。這些東西對於一般市民、製作銅像者到受害者家屬分別代表什麼樣的意義?它該被當作藝術品看待嗎?它之於台灣這個地方,是否有這樣的價值?Billy 以平視的角度拍攝,將高高在上的銅像化身為平庸無奇的存在,在抽離以後期待各方討論的產生。    而"Last letter"有個「外一篇」,則特別紀錄了香港 2019 的抗爭運動。他說,如果現在正在香港發生的事情,是一個白色恐怖的系統,如果白色恐怖就在眼前發生,那我們可以如何去了解它?他也曾在抗爭巔峰「理大圍城」事件時到現場拍攝的一組照片,後因各方壓力只能先行下架。但在 Billy 認為,若對抗政權是一個長期的計畫與行為,那麼這組圖片也需要長期地去看待:「可能社會沒有一個成熟的對於看照片的想法,等到時間到了再發放出來,它還是有影響力。」    或許就是這樣,攝影師存在最重要的價值,是比我們都提前去看一些一點也不舒服的社會事實。    本集重點:    04:04 台灣的哪些文化會吸引攝影記者做長期影像紀實?  05:51 白色恐怖長時間的歷史故事如何透過影像訴說?   10:12 威權象徵的銅像該不該在台灣存在?影像語言的傳遞與互動  15:40 Last letter 外一篇「香港 2019」  22:52 「理大圍城」期間的拍攝經驗  28:30 如果你相信對抗政權是一個長期的計畫與行為  34:08 對一個紀實攝影師而言,理想並提供支持的社會環境生態是什麼樣的?   延伸閱讀: 【鄭進耀|今天有事EP06】蔣公銅像高度也有講究?那些年他們雕的蔣公銅像   【本集節目是由鏡好聽製作播出的《香港來的風》】 每週四上線全新一集  開啟小鈴鐺、按下追蹤,持續關注最新節目    製作人:羅筱薔  錄音師:劉寶苓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訂閱《鏡好聽》並下載 APP 收聽,只給你最好的聲音。 | 立即訂閱:https://www.mirrorvoice.com.tw/mirrorvoice-plus  | 免費下載 APP: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 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 Instagram:https://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voiceservice@mirrormedia.mg

    40 分鐘
  4. 2021/04/01

    EP10|電影的人|當警匪片場景,真實在香港街頭上演 ft.蒲鋒

    電影研究者、影評人蒲鋒,在 2018 年時移民台灣,並於西門町落腳開了「電光影裡」電影書店。他提到,即使是不同世代的台灣人,他們的觀影經驗裡都離不開八、九零年代的香港電影。    而最經典的,莫過於香港的警匪片與黑幫片。    警匪片的傳統是以前線警員的視角,展現個人英雄主義及袍澤情誼;發展到香港,又加入了動作片娛樂元素,成為幾乎可以作為香港電影代表的類型片。    只不過,這些電影的場景,在 2019 年的香港街頭真實的上演——警察獨大,警察打人沒有後果,螢幕裡的劇情搬到現場成了殘酷的影像。回過頭,我們可以如何重新看待這批警匪片?在另一方面,九七後香港電影為進入中國市場,也改變了這批警匪片的劇情發展。有人想問,這是否會掏空香港的電影產業?    然而蒲鋒提到,就因為大製作的電影團隊往中國發展,讓香港有更多關懷社會、著墨於本土文化的小成本作品可以慢慢浮出水面。國安法雖然限制了創作自由,但在適度的情況下,高壓會加強說話的價值;正因為你知道自由不再是理所當然,你就更能把自由的精神表達得動人盡致。    香港電影的未來,或許就是在壓迫之中,能看到反抗壓迫的力量。    本集重點:    01:28 電光影裡書店開店故事  07:21 當香港經典警匪片現今真實在香港街頭上演  12:48 警匪片傳統跟武俠電影傳統有關?  16:40 九七前後警匪片的差別,與走進中國市場有關  21:49 九七後臥底片出現是反映的是香港人身分認同困境?  25:11 為迎合中國市場,會反過來掏空香港電影工業?  32:18 香港電影的未來:高壓反而會賦予創作更重要的價值   【本集節目是由鏡好聽製作播出的《香港來的風》】  每週四上線全新一集  開啟小鈴鐺、按下追蹤,持續關注最新節目    製作人:羅筱薔  錄音師:劉寶苓  大片頭:廖偉棠〈一切閃耀都不會熄滅〉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訂閱《鏡好聽》並下載 APP 收聽,只給你最好的聲音。 | 立即訂閱:https://www.mirrorvoice.com.tw/mirrorvoice-plus  | 免費下載 APP: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 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 Instagram:https://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voiceservice@mirrormedia.mg

    42 分鐘
  5. 2021/03/25

    EP09|移動的人|去或留,肝膽照應 ft.廖偉棠&曹疏影

    廖偉棠和曹疏影在 2018 年時,主要因為孩子教育的考量,選擇舉家遷移到了臺灣。    落地以後,他們從零到一建立生活,但感覺自己的精神層面仍完整地保留在香港;這樣兩地搖擺的狀態,也讓他們產生了新的焦慮:「我不知道要定位自己是流亡作家、新住民作家,或者有天可以是臺灣作家?我可以如何寫?香港如果沒有發生 2019 年的事,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會容易一些。但因為發生了以後,我好像成了原罪,好像要做更多的事去彌補它。」    寫臺灣也難,寫香港也難;小女兒還以為全家正在一場漫長的旅行,有天抬頭問,「我們什麼時候旅行結束呀?」    但半夢半幻,迷迷糊糊地,也許正適合詩人往下寫或往下走。站在臺灣的位置、過著相對緩慢的時空,不論是跟著孩子一起認識台灣,或者跟著自我回憶過往生命,疏影說了,「我不會喜歡現在狀態的自己,但我會去把它完成。」   本集重點:    01:27 為何選擇離開香港,來到台北?  09:20 真的定居台灣後的感受  19:05 如今創作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23:52 希望孩子以什麼樣的方式記憶香港?  35:53 如果可以給香港的朋友寫信   聲音連儂牆募集中 >> https://www.surveycake.com/s/bMDYK  【本集節目是由鏡好聽製作播出的《香港來的風》】  每週四上線全新一集 開啟小鈴鐺、按下追蹤,持續關注最新節目    製作人:羅筱薔  錄音師:孫藝庭、劉寶苓 大片頭:廖偉棠〈一切閃耀都不會熄滅〉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訂閱《鏡好聽》並下載 APP 收聽,只給你最好的聲音。 | 立即訂閱:https://www.mirrorvoice.com.tw/mirrorvoice-plus  | 免費下載 APP: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 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 Instagram:https://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voiceservice@mirrormedia.mg

    46 分鐘
  6. 2021/03/18

    EP08|寫詩的人|自由是你不必說你是誰,但能在街頭讀詩 ft.廖偉棠&曹疏影

    詩人廖偉棠和曹疏影人生中各自或共同經歷了幾次重要的遷移;從哈爾濱、北京、廣東、香港,最後來到台北。城市與城市間的拉力和推力,緊扣著城市本身的盛與衰。    譬如在千禧年前後的北京,開始有地下文化的種子正在散佈,現代詩和地下音樂聚集了四面八方蜂擁而上的人們。但在北京奧運前夕,城市轉變了風貌,也讓這場文化人的宴席散去。而在這時候的香港,承接了這股能量,它讓藝術家可以有呼吸、自由說話,既而安身立命的條件。    只是,如同廖偉棠提到的,一座城市是不可能一路高歌向上的:「我們要接受這個城市,它會像其它歷史上的城市一樣有天將化為烏有。」    在離開香港那天,疏影搭了一班從新界、港島再到九龍的計程車,沿街看著香港的街景,她的眼淚一直流下。    移動為他們形塑了什麼樣不同的價值觀?「離開」這件事,對他們往後的人生有何影響?有哪些能量與情感,可以在城市裡被繼續留下?    本集重點:    02:09 移居是對人生價值觀塑造的影響  06:12 十年前的北京光景,與年少的我  11:38 北京以外的中國:移動到香港的契機  17:00 香港的語言質地是非常特別的  20:40 何時開始開展對香港本土的羈絆?  28:50 離開一座城市:分離對自我的影響 38:58 聲音連儂牆   聲音連儂牆募集中 >> https://www.surveycake.com/s/bMDYK  【本集節目是由鏡好聽製作播出的《香港來的風》】  每週四上線全新一集 開啟小鈴鐺、按下追蹤,持續關注最新節目    製作人:羅筱薔  錄音師:孫藝庭 大片頭:廖偉棠〈一切閃耀都不會熄滅〉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訂閱《鏡好聽》並下載 APP 收聽,只給你最好的聲音。 | 立即訂閱:https://www.mirrorvoice.com.tw/mirrorvoice-plus  | 免費下載 APP: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 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 Instagram:https://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voiceservice@mirrormedia.mg

    43 分鐘
  7. 2021/03/04

    EP07|煮餸的人|離開香港時,如果只能帶走一種風味 ft.蔡珠兒

    飲食文學作家蔡珠兒,曾居住香港近 20 年時間,在本地走入自然、山林,用文字記錄了香港飲食的記憶。    香港富有良好的地理條件,並且面向全世界開放;它集合了國際的時令食材,在空間與風土上都擁有寬廣的胸懷,孕育了難以取代的飲食文化與味道。而近幾年在政治情勢上的改變,也悄悄置換了它原有的滋味。珠兒說,那是即使食材還在、老師傅還在,也再也喚不回的。    食物綜合了一座城市的味道,而想像是一個很好的調味,卻也是非理性的、頑固的一道標準:「譬如你可以說,你覺得這就是不像你某一年在銅鑼灣吃過的。」味道的形成,也並非一道食譜就能模擬;她認為菜味不能突然地橫向移植,而是你必須得先了解它的味型所集合的人、天候與風土等脈絡。    在珠兒心裡,哪一道菜最能代表香港?她又最懷念香港的什麼食物呢?    本集重點:   02:22 最懷念的香港風味:一碗簡單的魚蛋粉  08:20 在香港跟台北安排一場家宴的差別  12:08 一個人的菜,就是他的旅遊史與感官史  16:27 聊聊粵菜的體系  24:43 台菜的性格正在形成中  31:08 台港兩地的雜揉性有和相似或不同處?  34:40 搬家時,最想帶走的香港食材   聲音連儂牆募集中 >> https://www.surveycake.com/s/bMDYK  【本集節目是由鏡好聽製作播出的《香港來的風》】  每週四上線全新一集 開啟小鈴鐺、按下追蹤,持續關注最新節目    製作人:羅筱薔  錄音師:曾海芬  大片頭:廖偉棠〈一切閃耀都不會熄滅〉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訂閱《鏡好聽》並下載 APP 收聽,只給你最好的聲音。 | 立即訂閱:https://www.mirrorvoice.com.tw/mirrorvoice-plus  | 免費下載 APP: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 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 Instagram:https://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voiceservice@mirrormedia.mg

    41 分鐘
  8. 2021/02/25

    EP06|反抗的人|流亡與否,留在台灣我問心無愧 ft.林榮基

    香港銅鑼灣書店老闆、創辦人林榮基,在 2020 年春天輾轉來到臺北,延續他的獨立書店志業。有些人會把台北的銅鑼灣書店當作香港精神地標,在林榮基心裡,更重要的是他能否透過這些書、延續一些思想的傳遞,讓更多人了解不論是台灣或香港的過去與未來。    有人說他是香港的流亡者,他說,流亡與否於他並不重要;他待在這裡,他問心無愧。    「我是一個沒有國家的人,對我而言,個人是最重要的。很多人說,香港光復很難,但我感覺大有希望。香港只是一個地理名詞,重要的不是這個地理名詞,重要的是生活在上面的人。當有二十萬的香港人離開香港,不管到世界何處,你可以去延續我們的語言、商業文化跟生活習慣。 」    他認為,反抗不是一定要面對面的那種;參加一場遊行、寫一篇文章,開一間書店,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支點。未來要做的事情還很多,他說,你怎麼有空停下來悲傷。  【林榮基書店事件萬字自述擷取】 倘使大多數香港人,面對大陸強權侵犯,我們仍然不聲不響,默默承受,甚至事不關己,冷眼旁觀,恐怕更嚴重的事還會發生;他們既然可以用暴力摧毀一家書店,也就可以用暴力摧毀我們每一個家庭。   多餘的話 寫完最後一段,快深夜了。走到窗前,避風塘倒映的路燈,浮游不定。右邊的民居,萬家燈火。不遠的天橋上,兩列地鐵透著燈光交錯駛過。下面疏落的汽車,沿彎形的高速公路,像田徑奔跑的運動員,繞出優美的弧形。 《老人與海》一句話:人不是生來被打敗的。 寫於安全屋 2016 年 7 月 29 日   本集重點: 01:31 到臺北開書店一年的經營狀況 07:20 臺北銅鑼灣書店讀者樣貌 12:08 林榮基在 2020 年特別想推薦的一本書 16:45 銅鑼灣書店是香港精神在臺灣的地標? 22:02 流亡到臺灣:跟此地長期的關係會是什麼樣的?  28:43 「移民」與「流亡」這兩個詞,對你而言有差別嗎? 32:16 從香港出走的人們,如何延續能量?     【本集節目是由鏡好聽製作播出的《香港來的風》】 每週四上線全新一集  開啟小鈴鐺、按下追蹤,持續關注最新節目    製作人:羅筱薔  錄音師:孫藝庭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訂閱《鏡好聽》並下載 APP 收聽,只給你最好的聲音。 | 立即訂閱:https://www.mirrorvoice.com.tw/mirrorvoice-plus  | 免費下載 APP: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 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 Instagram:https://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voiceservice@mirrormedia.mg

    42 分鐘
4.9
(滿分 5 顆星)
50 則評分

簡介

香港曾經站在中國與台灣之間。 20 世紀兩種中國想像的對峙、交鋒、匯流,在香港這座浮城發生。 21世紀,天朝崛起,浮城落地,兩岸三地的關係逐漸演變為,島嶼背向大陸逃離,島嶼重與島嶼親近。 在這一漂移軌跡中,移民台灣的香港人,帶著香港的種子,落在台灣本地的風土、文化、產業、生活之中,會長出什麼樣的果實? 台港之間,會有什麼樣的更長遠互動? 這種互動,又會怎樣讓兩地反身自照,能否滋養出更廣闊的文化想像? 資深記者張潔平,訪問十多位台港文化地景中的移民; 聽香港人講台灣,聽台灣人講香港。 收聽更多「鏡好聽」精彩節目 | 官網:http://mirrorvoice.com.tw | App: 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 Facebook:www.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 Instagram: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 合作來信:voiceservice@mirrormedia.mg

「鏡好聽 MirrorVoice」的更多內容

你可能也會喜歡

若要收聽兒少不宜的單集,請登入帳號。

隨時掌握此節目最新消息

登入或註冊後,即可追蹤節目、儲存單集和掌握最新資訊。

選取國家或地區

非洲、中東和印度

亞太地區

歐洲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

美國與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