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大劇場

駱維道牧師的信仰與採集之路

駱維道牧師出身於教會世家,他的父親——駱先春牧師,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北部中會的重要人物。駱先春在日治時期即投身宣教工作,不只在平地傳福音,更深入偏遠部落,以「神的僕人」自居,帶著謙卑的心學習族人語言,甚至編寫原住民族語的聖詩。他的筆記中記錄了許多部落音樂與文化,成為珍貴的台灣民俗與音樂資料。

正是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駱維道從小耳濡目染,對信仰與音樂產生深刻的連結。他延續父親的腳步,投入部落宣教與音樂採集的工作。不同於都市教會使用的西方詩歌,駱維道認為「福音的語言應該被翻成族人的音律」,因此他一面學習卑南族語言,一面採集地方歌謠,將之重新編曲、填詞為原住民聖詩。

這些聖詩不只是宗教工具,更是族人身份認同的媒介。部落裡的孩子在教會唱著這些曲調時,也唱進了自己土地的旋律與語言。駱維道將這些作品編纂成冊,成為許多教會至今仍使用的《原住民聖詩集》,其中包含卑南族語、阿美族語等版本,讓不同族群的信仰實踐能與自身文化緊密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