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集|在金山探索人與地方的共好關係_浪金山 Wave In Jinshan

浪金山 Wave In Jinshan

一本金山的有聲故事書,展現金山多元氛圍,讓你在線上閱聽金山,線下也知道該怎麼到金山「浪」。 【關於我們】 我們從外地走到金山,把故事連結到教育、藝術、文化、產業、世代及能源等不同領域,與土地、環境對話。 【關於浪金山】 從內容企劃及地方設計,在風土及訪談地方小人物,帶出金山底蘊。期待之後大家到金山,能從更飽滿的五感體驗,感受金山更多元、更立體的氛圍,沈浸在北海岸的魅力,愛上地方。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2025北海岸藝術播客特輯 EP4|從師公到漁村里長的社區服務歷程,磺港里長許明熙的地方願景

    8月22日

    2025北海岸藝術播客特輯 EP4|從師公到漁村里長的社區服務歷程,磺港里長許明熙的地方願景

    本集我們邀請到磺港里長——許明熙。 許明熙最早以「師公」的身份陪伴地方家庭,協助往生者走完人生最後一程。多年來的服務,讓他在社區建立深厚的信任,也成為他參選里長的契機。他說,服務就是他的人生,從一戶人家到整個社區,都是一脈相承的延續。 在里長眼裡,磺港是北海岸最迷人的漁村之一。過去曾有七、八十艘漁船進出,如今因人口外移與漁業衰退,逐漸轉型走向觀光。他認為磺港的價值在於串連:溫泉、魚路古道、獅頭山公園與泡腳池,共同構築一條自然與人文交織的生活鏈。 除了觀光發展,里長更在意的是長輩生活。他積極爭取活動中心回歸社區使用,成立關懷據點,讓長輩每週固定聚會、共餐。每月最後一個週三,活動中心更會湧入約一百八十位長輩,一起吃飯、聊天、量血壓,形成漁村最溫暖的日常畫面。 里長也強調「環境就是根本」。他帶領志工掃街、推動垃圾減量,並規劃環山步道,希望未來遊客不只在獅頭山遠眺,更能走進漁村,感受磺港的面貌。觀光帶來人潮,也伴隨挑戰,他相信唯有環境治理到位,才能迎接更永續的發展。 在文化層面,磺港最特別的慶典是信仰中心「承天宮」,每年在端午節隔天舉辦的「開臺聖王海陸遶境」。開臺聖王——鄭成功的神尊會被抬到港邊登船,繞行中角灣後返村,重現「鄭成功頭顱漂流至此」的故事,展現漁村與海的深刻連結。 對於藝術節與外來團隊的進入,里長抱持開放支持的態度。他相信外部能量能帶來新的觀點,只要尊重地方脈絡,就能與在地合作,共同推動社區向前。 _ ✦ 本集精華 里長的第一份「服務工作」竟是當道士!? 磺港從七八十艘漁船的繁榮記憶,轉型觀光的挑戰與契機 每月一次、180 人的大共餐現場有多熱鬧? 鄭成功的頭顱漂流到磺港?!在地信仰承天宮的建廟傳說 本節目與「2025福爾摩沙北海岸藝術季」合作製播 ⁞⁞⁞ 本集特別感謝 ⁞⁞⁞ ▷ 指導單位|交通部觀光署 ▷ 主辦單位|交通部觀光署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 承辦單位|朱銘美術館 ▷ 節目製作單位|浪金山 Wave In Jinshan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9 分鐘
  2. 2025北海岸藝術播客特輯 EP3|以堆疊與發現雕塑,展現漂流木身世——雕塑家在北海岸的靈魂激盪

    8月15日

    2025北海岸藝術播客特輯 EP3|以堆疊與發現雕塑,展現漂流木身世——雕塑家在北海岸的靈魂激盪

    本集我們邀請兩位來自雕塑背景的藝術家——丘智偉與江孟禧。 江孟禧長期以石材與木頭為創作媒材,作品中常出現孩童與青年身體的姿態,透過雕刻這項緩慢的工藝,一刀一刻地反思個人與環境的關係。他曾說,創作是與材料對話的過程,在敲擊每一塊石頭前,那股未知與期待,是他持續雕刻的理由。 江孟禧形容本次創作過程如同導演選角:「每一根木頭的形狀、重量、紋理都不一樣,我要看它們適合成為哪一個角色。這不是單純的堆疊,而是跟材料一起完成的構築。」《海浪與山脈是我們的家鄉》希望成為一座臨時的庇護所、一道讓人穿越內外風景的門,讓觀者可以停留、靠近,感受那些不被語言記錄、但在材料中留下的生命軌跡。 而丘邱智偉,則從雕塑出發,走向攝影。他擅長觀察城市地景與生活軌跡,透過鏡頭記錄被我們習以為常卻極具歷史與記憶厚度的風景。他形容自己像是「發現雕塑的人」,在都市與河堤間尋找那些已經失去功能的物件──例如被廢棄的電波塔、記憶中的草地公園,並重新賦予其紀念碑般的存在。 丘智偉的作品《對於漂流的想像》,以17個燈箱排列呈現北海岸沿線收集的漂流木,他將這些木頭放大呈現,如自然雕塑般地凝視與記錄。他說:「這些漂流木就像在城市裡被遺忘的紀念碑。」攝影成為他保存記憶與風景的方法,也是一種邀請觀者重新凝視生活中被忽略的美。 兩位藝術家從雕塑出發,一人擅於以空間建構身體經驗,一人則透過鏡頭找回記憶場景。創作形式不同,但都在回應環境、探索人與地方的關係。他們也分享,藝術的價值不在於崇高,而在於讓我們學會「好好生活」與「慢下來」,從日常中看見意義。 - ✦ 本集精華 雕塑系竟然是一群素描怪物的聚集地 讓孟禧持續雕刻的理由原來是 ⋯⋯ 智偉在節目裡對學長孟禧偷告白!? 發現雕塑的人——智偉用鏡頭發現城市中的雕塑 一個廢棄電波塔,究竟能不能被稱作一件雕塑品? 當雕塑家其實就像是在當導演? 本節目與「2025福爾摩沙北海岸藝術季」合作製播 ⁞⁞⁞ 藝術家與展覽作品資訊 ⁞⁞⁞ 江孟禧《海浪與山脈是我們的家鄉》 ⤷ 展覽地點|白沙灣遊憩區 丘智偉《對於漂流的想像》 ⤷ 展覽地點|朱銘美術館 藝術長廊入口 ⁞⁞⁞ 本集特別感謝 ⁞⁞⁞ ▷ 指導單位|交通部觀光署 ▷ 主辦單位|交通部觀光署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 承辦單位|朱銘美術館 ▷ 節目製作單位|浪金山 Wave In Jinshan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小時 11 分鐘
  3. 2025北海岸藝術播客特輯 EP2|捕捉與放大自然環境美好:賦予漂流木新生命的環境藝術家

    8月8日

    2025北海岸藝術播客特輯 EP2|捕捉與放大自然環境美好:賦予漂流木新生命的環境藝術家

    三位藝術家、三件作品、同一個關愛人與環境的心。 藝術家 李蕢至、路瓦・里維拉(Lua Rivera)與張國耀,分別從不同的文化背景與創作歷程出發,因共同的環境藝術理念在台灣交匯。 李蕢至以水和時間的概念創作,長年探討自然環境與人類共處的可能;來自馬來西亞的張國耀,從純粹雕塑轉向自然素材,逐漸形成獨特的環境地景風格;墨西哥藝術家路瓦・里維拉則善於將細膩的觀察與詩意的呈現融合於作品之中。 節目中,藝術家們分享各自如何透過漂流木,這個看似普通卻蘊含豐富故事的媒材,表達對自然環境、生命循環及人與土地關係的觀察與感悟。透過作品如李蕢至的《水種子》、張國耀的《漂流》以及路瓦的《秋天耳語》,他們不僅重新賦予漂流木新的生命,更將觀者帶入自然的深層反思。 特別的是,本次藝術節選址朱銘美術館,與朱銘老師太極廣場的作品互相呼應。藝術家們也分享如何在此獨特的場域中創作,探討作品與環境之間的對話,從而喚起觀眾更深的情感與哲學思考。 節目不僅呈現藝術創作背後的小劇場與豐富情感,更深入討論台灣與國際環境藝術的發展現況、自然災害對人類心理的深遠影響,以及藝術如何作為一種療癒與溝通的媒介,讓每一位觀眾在感受藝術之餘,更能從中得到不同的生命體悟。 - ✦ 本集精華 大地藝術家原來都要「組隊打團戰」,作品背後是緊密的共作網絡 小小而多山靠海的臺灣,漂流木是島嶼限定的地景語彙 藝術不是答案,而是邀請觀者用身體與感知重新走入自然、回到自身 本節目與「2025福爾摩沙北海岸藝術季」合作製播 ⁞⁞⁞ 藝術家與展覽作品資訊 ⁞⁞⁞ 李蕢至《水種子》 ⤷ 展覽地點|朱銘美術館 藝術交流區 路瓦・里維拉《秋天耳語》 ⤷ 展覽地點|朱銘美術館 科學區 張國耀《漂流・隧》 ⤷ 展覽地點|朱銘美術館 太極廣場 ⁞⁞⁞ 本集特別感謝 ⁞⁞⁞ ▷ 指導單位|交通部觀光署 ▷ 主辦單位|交通部觀光署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 承辦單位|朱銘美術館 ▷ 節目製作單位|浪金山 Wave In Jinshan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50 分鐘
  4. 2025北海岸藝術播客特輯 EP1|帶動地方藝術慶典:北觀處以藝術玩轉北海岸觀光

    8月1日

    2025北海岸藝術播客特輯 EP1|帶動地方藝術慶典:北觀處以藝術玩轉北海岸觀光

    當一場藝術季,不再只是城市觀光行銷的外包計畫,而是土地與人的深度共創,你會怎麼定義它的價值? 本次《北海岸藝術播客特輯》邀請到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簡稱北觀處)處長 陳煜川,從觀光單位的高度,分享藝術季如何成為地方品牌的「打火石」,讓藝術季不再只是熱鬧的活動檔期,而是深耕文化、環境與社區的長期工程。 在這一集裡,我們從處長30年觀光體系的經驗談起,談他如何從旅遊與場域營造的視角出發,走進藝術、文化與環境的對話。過去我們可能以為藝術與觀光難以共構,但處長卻點出:「觀光不該只是讓人來『看』,而是讓人想『留下』。」——這正是藝術季最大的潛力:創造深度體驗、累積地方認同。 今年藝術季主題聚焦「漂流木」,這個過去常被誤認為垃圾的天然素材,從災後堆積到成為藝術媒材,不只是空間美學的挑戰,更是對台灣環境永續與生態文化的重新思考。處長說:「我們希望讓藝術家的想像力,帶著大家重新認識這片海岸的可能性。」透過這個視角,漂流木成了一種土地語言,透過藝術轉譯,成為反思人與環境共存關係的載體。 節目中,我們也深入聊到了今年新導入的「區域策展人」制度——這不只是藝術家的展演平台,更邀請社區共創、讓在地聲音被看見。從里山里海的生活,到候車亭的一面牆、一塊漂流木作品,這場藝術季正在打造的不只是展期,而是一整年、甚至十年、二十年後,仍會留下影響的文化記憶。 節目裡處長也不避諱談及推動過程中的挑戰,誠實分享公部門在推動藝文與觀光之間,如何讓藝術季「叫好又叫座」的難題,展現兼具政務務實與文化理想的推動力。 ✦ 本集精華 觀光不該只是「看」,而是讓人想「留下」 藝術家的腦袋根本長不一樣,處長直接喊 respect 區域策展人制上線!藝術季也能社區共創 「叫好又叫座」的藝術節,才不只是花大錢邀大師 有天北海岸也能成為目的型旅遊的代名詞嗎? 本節目與「2025福爾摩沙北海岸藝術季」合作製播 ⁞⁞⁞ 展覽資訊 ⁞⁞⁞ ▷ 展期|2025.07.18 Fri. — 2025.09.28 sun. ▷ 地點|金山、萬里、石門、三芝等地 ▷ 官網|福爾摩沙北海岸藝術季 ⁞⁞⁞ 本集特別感謝 ⁞⁞⁞ ▷ 指導單位|交通部觀光署 ▷ 主辦單位|交通部觀光署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 承辦單位|朱銘美術館 ▷ 節目製作單位|浪金山 Wave In Jinshan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50 分鐘
  5. 4月19日

    EP36|為甚麼你不能為了吃而吃!用紀錄片帶你來看味蕾與文化的交織 feat. 余英宗導演

    其實在享用當地特殊美食時,不僅僅是味覺的享受,更是歷史與文化的承載體,如同導演余英宗在拍攝北海岸紀錄片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美食背後所隱藏的文化意義。他強調,觀眾應該看見這些美食如何反映當地的生活方式與歷史背景,而不僅僅是品嚐的好壞。 在紀錄片的拍攝中,余導演致力於記錄即將消失的文化,尤其是漁民的故事,並希望透過影像推動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更呼籲年輕人留在北海岸,參與地方文化的保存,並強調閱讀與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此外,余導演希望透過社會企業的模式,結合影像創作的品質與社會責任,讓更多人了解地方的美食文化與生態環境。這不僅是對過去的紀錄,更是對未來的期許。希望透過這部紀錄片,讓更多人看見地方的獨特魅力。 \ 點擊IG主頁連結 ▷ 進入各大平台收聽/ ▎本集特別感謝|余英宗導演 ▎本集製作 ▷主持|蔡文培 ▷企劃|潘姝伃 ▷後製|潘姝伃 ▷監製|潘姝伃 ▎關於浪金山 從內容企劃及地方設計,在風土及訪談地方小人物,帶出金山底蘊。期待之後大家到金山,能從更飽滿的五感體驗,感受金山更多元、更立體的氛圍,沈浸在北海岸的魅力,愛上地方。 ▎相關連結 ▷浪金山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lang.jinshan/ ▷浪金山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lang.jinshan/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小時 17 分鐘
  6. 4月12日

    EP35| 刺青不一定是你想的那樣!打破刻板印象,年輕刺青師蔡哲的堅持與突破 feat.蔡哲

    刺青,是藝術,也是生活態度。 本集帶大家來認識金山的刺青藝術家--蔡哲。 對蔡哲而言,更是他打破刻板印象的方式。作為一名不抽菸、不熬夜的年輕刺青師,他用規律的作息與堅定的信念,顛覆大眾對刺青師的既定印象。從廚房到刺青店,蔡哲的轉換充滿挑戰,但他堅持繼續畫圖、磨練技術,歷經五年學徒生涯,終於走出自己的路。 蔡哲的刺青店充滿自由與秩序,設計簡約且注重衛生環境,反映出他對品質的追求。從過去師徒制的磨練中,他汲取了養分,也學會了如何成為一名更好的刺青師。 他希望透過自己的堅持與創作,不僅僅是為客人刺上圖案,更是傳遞一種生活態度:勇於突破、自在隨性。在蔡哲的世界裡,刺青不只是藝術,更是一種對自我的承諾與表達! \ 點擊IG主頁連結 ▷ 進入各大平台收聽/ ▎本集特別感謝|刺青師 蔡哲 ▎本集製作 ▷主持|蔡文培 ▷企劃|潘姝伃 ▷後製|潘姝伃 ▷監製|潘姝伃 ▎關於浪金山 從內容企劃及地方設計,在風土及訪談地方小人物,帶出金山底蘊。期待之後大家到金山,能從更飽滿的五感體驗,感受金山更多元、更立體的氛圍,沈浸在北海岸的魅力,愛上地方。 ▎相關連結 ▷浪金山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lang.jinshan/ ▷浪金山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lang.jinshan/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小時 17 分鐘
  7. 4月5日

    EP34| 傳承五代的茶香:一個茶商家族的匠心故事 feat. 一良茶屋

    本集介紹回到家鄉繼承家族茶事業的金山青年! 從日治時代延續至今的家族茶業,用龍野木炭烘焙的獨特工藝,鑄就了一段動人的茶文化傳承。這個延續五代的茶商家族,不僅守護著傳統的製茶技藝,更在新時代創新求變。 一良茶屋專注於鐵觀音和紅茶的生產,特別之處在於採用龍野木炭烘焙工藝,為茶葉注入獨特韻味。位於石門的低海拔種植環境,更適合重發酵茶的製作,造就了與眾不同的茶品特色。 身為家族第五代傳人,自2013年回歸家業,掌握傳統烘焙技藝的基礎後,於2016年創立了自己的品牌。一良茶屋積極適應現代消費者的口味,在保持傳統工藝精髓的同時,開創新的茶飲體驗。 想了解更多關於獨特茶家族的故事,以及他們如何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快來收聽這集精彩的對話! \ 點擊IG主頁連結 ▷ 進入各大平台收聽/ ▎本集特別感謝|一良茶屋 ▎本集製作 ▷主持|蔡文培 ▷企劃|潘姝伃 ▷後製|潘姝伃 ▷監製|潘姝伃 ▎關於浪金山 從內容企劃及地方設計,在風土及訪談地方小人物,帶出金山底蘊。期待之後大家到金山,能從更飽滿的五感體驗,感受金山更多元、更立體的氛圍,沈浸在北海岸的魅力,愛上地方。 ▎相關連結 ▷浪金山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lang.jinshan/ ▷浪金山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lang.jinshan/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5 分鐘
  8. 3月29日

    EP33|廢棄物變身有機肥的蚯蚓魔法,打造環保循環故事,創造綠色農業新生活 feat.坵隱農場

    在金山的坵隱農場,蚯蚓和蛋雞共同編織出了一個環保與教育的故事。這裡不僅是農場,更是一個讓小朋友們學習生態知識與農業實踐的場所。透過與蚯蚓的互動,孩子們不僅能認識這些小生物的生活習性,還能了解它們在廢棄物處理中的重要角色。 農場創辦人因為想陪伴孩子們而開始這段旅程,最初的構想是利用啤酒廠的廢棄物來養蚯蚓,轉化為有機肥料。不僅如此,蚯蚓的糞便還能提升雞隻的免疫力,讓蛋雞產出更加健康的蛋。這種綠色循環不僅減少了廢棄物,還促進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這裡,小朋友們可以親手挖蚯蚓、餵雞,甚至學習如何製作堆肥,讓他們在玩樂中掌握環保知識。透過這樣的體驗,孩子們不僅學會珍惜食物,還能理解生態系統的運作。 坵隱農場希望透過教育與實踐,讓更多人了解農業的美好與重要性,並激發出對環境保護的熱情。來吧,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片綠色的天地,發現農業的奇妙與希望! \ 點擊IG主頁連結 ▷ 進入各大平台收聽/ ▎本集特別感謝|金山坵隱農場 ▎本集製作 ▷主持|蔡文培 ▷企劃|潘姝伃 ▷後製|潘姝伃 ▷監製|潘姝伃 ▎關於浪金山 從內容企劃及地方設計,在風土及訪談地方小人物,帶出金山底蘊。期待之後大家到金山,能從更飽滿的五感體驗,感受金山更多元、更立體的氛圍,沈浸在北海岸的魅力,愛上地方。 ▎相關連結 ▷浪金山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lang.jinshan/ ▷浪金山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lang.jinshan/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54 分鐘

評分與評論

5
(滿分 5 顆星)
8 則評分

簡介

一本金山的有聲故事書,展現金山多元氛圍,讓你在線上閱聽金山,線下也知道該怎麼到金山「浪」。 【關於我們】 我們從外地走到金山,把故事連結到教育、藝術、文化、產業、世代及能源等不同領域,與土地、環境對話。 【關於浪金山】 從內容企劃及地方設計,在風土及訪談地方小人物,帶出金山底蘊。期待之後大家到金山,能從更飽滿的五感體驗,感受金山更多元、更立體的氛圍,沈浸在北海岸的魅力,愛上地方。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